互联网医疗大变局

互联网医疗大变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衡,孙雯艺 著
图书标签:
  • 互联网医疗
  • 医疗健康
  • 数字化转型
  • 行业分析
  • 政策解读
  • 创新模式
  • 疫情影响
  • 远程医疗
  • 人工智能
  • 健康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16859
版次:1
商品编码:11800276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通过比较中美互联网医疗领域背后的不同推动力,解读中国互联网医疗的内在困境,分析互联网医疗未来可能的发展路径
  移动医疗、远程医疗、电子病历系统……数字时代的到来会怎样影响日常的行医就医
  互联网时代为传统医疗行业带来怎样的全新商业模式

内容简介

  要想看懂互联网医疗产业背后的商业逻辑,看这一本书就可以了。
  《互联网医疗大变局》能为你梳理互联网医疗的商业链条,并帮你找到可以投资或创业的商业节点。
  美国数字医疗行业在2014年出现井喷式的发展,仅仅在2014年上半年就达到了23亿美元的规模,而2013年全年的规模则只有19。7亿美元,增长率超过100%。而互联网概念公司也成为各种风投与私募股权所追逐的明星,大量成规模公司在资本市场实现IPO。
  在这些创业沸腾与资本神话的表象之下,是有着政策鼓励的逻辑的。自从奥巴马医改平权法案实施以来,医疗价值取代医疗数量成为决定医疗机构获取联邦保险和商业保险赔付的准绳。医疗机构不再像以前那样,主要通过增加治疗的人数规模来增加收入,而主要依靠医疗的价值,也即是对病人治疗的效果来确定其所能获得的收入。
  平权法案这一政策的核心是医疗控费。随着美国医疗费用的大规模上升,对美国经济和社会的压力越来越大。为了控制费用上升的节奏,国会在争吵数年后终于通过奥巴马的法案,而这一法案的生效是从2013年开始的。自从2013年以来,美国数字医疗的主要投资方向已经非常集中,主要投资那些能为医疗控费带来帮助的公司。
  医疗控费是划时代的一个改革标志,这意味着,以前仅靠商业保险通过简单压制医疗机构的方法已经结束。整个产业链的每一部分都在重构,一切都朝向预防和控制疾病发展的目标。
  首先,要降低医疗费用,第一步是降低诊疗费用。这引发了远程问诊的爆炸式增长,因为远程问诊的费用较低,能削减至少一半以上的问诊费用。
  其次,伴随着远程问诊的发展,电子病历和医生点评网站也迅速扩张,PracticeFusion和Epic等都成为电子病历领域较为知名的公司。医生社区也在这一趋势下发展壮大,比如Doximity就曾获得数千万美元的巨额融资。通过远程问诊,医生需要了解病人的过往病史,这就需要电子病历。同时,医生也需要与同业进行交流以获取全新的行业前沿和对疾病的治疗方法。而病人则需要根据对医生的点评来寻找适合自己的医生。
  再次,与看病相结合的是,慢病和康复人群需要复诊和随访,而在远程,很难采集病人数据。在这个节点上,移动医疗的价值凸显。通过专业的可穿戴设备采集相应的数据传输回医疗机构,从而为医生做出诊断提供参考。尽管远程监控还没成熟的商业模式,但在远程问诊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远程监控的发展必然将迎来一个快速的增长。
  接下来,控费并不仅仅只限于诊疗环节,医院的其他环节也将加入,从医疗检测费用的监控,到治疗方法的选择,再到病人管理等。医院的整个链条将再造。目前这一环节,还没有特别大公司出现,但各类小型创业公司都已经出现。比如Strata通过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削减治疗的费用,Viewics帮助医院降低检测费用,UCSF开发的病人管理系统等。这些软件都将有效的降低医院在运营中出现的大量的不必要的费用。
  遵循着以上的逻辑,作者讨论了互联网医疗的几个重要环节,并讨论了美国互联网医疗几个主要利益相关方。
  在完成了对美国互联网医疗产业链与商业模式的分析后,作者在全书的下篇深度分析了中国互联网医疗的现状和所面对的具体问题。

作者简介

  赵衡,村夫日记创始人,大健康产业的长期关注者。合著有《移动医疗——下一个互联网金矿》《互联网医疗大棋局》。

  孙雯艺,财经作家,曾就职于美国大型医疗保险公司。《移动医疗——下一个互联网金矿》《互联网医疗大棋局》联合作者。


目录

序言控费是互联网医疗的本质
释疑互联网医疗的颠覆观
上篇
价值医疗推动美国市场扩张
第一章价值医疗推动美国医疗体系重构/ 3
第二章价值医疗推动美国基础医疗变革/ 9
第三章美国互联网医疗投资趋势/ 16
一、远程医疗普遍被看好/ 18
二、投资者更看重产品的临床准确性和医学专业性/ 18
三、医生平台做专做深/ 20
四、移动医疗服务商更受关注/ 21
五、成功模式的核心是支付方/ 22
第四章美国互联网医疗发展模式及投资分析/ 24
第一节远程医疗是主要发展动力/ 24
一、总述:基础医疗变局时代的美国远程医疗/ 24
二、政策:远程医疗的核心推动力/ 26
三、远程医疗扩张推动产业链再构/ 28
四、大小机构对远程医疗积极性不同及原因/ 29
五、主要模式及投资趋势/ 30
六、小结/ 42
第二节电子病历是主要枢纽/ 44
一、政策推动电子病历快速发展/ 44
二、慢性病和肿瘤治疗为核心应用领域/ 45
三、电子病历连接健康数据与远程医疗/ 45
四、电子病历互动:定制医疗的关键一步/ 47
五、电子病历将改变医药零售游戏规则/ 48
案例4-1CarePass:缺乏电子病历枢纽,健康数据平台缘何失败/ 50
第三节移动医疗扮演辅助角色/ 52
一、可穿戴设备的尴尬/ 53
案例4-2服务才有未来/ 55
二、健康数据:和电子病历结合是大挑战/ 56
三、巨头看好数据和服务平台/ 57
四、重金收购运动社区传统厂商着眼营销/ 61
五、亚马逊:另一个竞争者/ 62
第四节医疗数据是发展基础/ 63
一、大数据:投资者偏好机构服务提供商/ 64
二、病种数据库:转向依靠机构付费而非广告/ 65
三、病友社区:盈利模式单一快速增长较难/ 67
四、病人管理:或成为移动医疗新突破口/ 68
五、医生组织:移动医疗的发展基础/ 69
第五节政策推动医疗保险进入互联网/ 71
一、健康险:移动医疗的下一站?/ 71
二、互联网式医疗保险:基础医疗的另一个入口/ 72
三、互联网做医疗保险背后的思维和风险/ 74
下篇
控费之急能否推动中国市场发展
第五章中国医疗控费及对互联网医疗的影响/ 79
第一节中国医疗控费的现状和演变路径/ 79
一、控费是医疗链条良性循环的核心/ 79
二、医院控费或成医改重点/ 80
三、支付方加强控费:产品和服务方的危机/ 83
第二节医疗支付方式重构:互联网医疗发展的基础/ 85
第三节基础医疗变局助力互联网医疗/ 88
一、基础医疗是控费成败的关键/ 89
二、市场需要什么样的分级诊疗/ 90
三、分级诊疗何以走出困境/ 92
四、基层医疗的未来市场机会/ 93
五、基层医疗巨变带来的互联网医疗机会/ 95
第四节医疗市场前景展望/ 98
一、未来医院构想:互联网医疗变革医院服务模式/ 98
二、中国为什么缺乏就医之前和之后服务/ 101
三、未来药房构想/ 102
第五节如何找到支付方/ 106
一、美国经验:从个人支付转向保险公司和雇主支付/ 106
二、中国的支付僵局/ 107
三、未来支付的突破途径/ 107
四、切入方式:平台化或专业化/ 109
五、支付方能否解救移动医疗/ 111
六、小结/ 113
第六章互联网医疗投资:拼图刚刚开始/ 114
一、拼图刚刚开始 打通产业链是关键/ 114
二、战略性投资将成为互联网医疗投资主要角色/ 116
三、BATX急进互联网医疗投资/ 119
四、行业战略性投资重在横向整合/ 121
五、外资战略性投资能否续写风投传奇/ 123
六、风投寻求策略平衡/ 125
七、产业咨询孵化更适合互联网医疗?/ 127
第七章互联网医疗在中国的路径依赖/ 130
一、进入后流量时代/ 132
二、找不到支付方/ 133
三、大平台没有优势/ 135
四、未来针对轻使用者/ 136
五、闭环模式是否更适合中国/ 138
六、难圈医生/ 140
第八章问诊中国互联网医疗/ 143
第一节远程医疗的困境和前景/ 143
一、政策限制:意在为网络问诊划界/ 143
二、市场探路远程医疗的几种模式/ 144
三、远程医疗在中国面临的问题/ 151
四、远程医疗发展趋势和机会/ 158
五、小结:中国式远程医疗的两个阶段—从会诊到服务/ 167
第二节移动医疗僵局何解/ 168
一、移动医疗的软肋/ 168
二、移动医疗发展僵局何解/ 175
案例8-1产业机会:住院电子病历的区县机会/ 177
第三节医药电商:故事能讲多大/ 184
一、市场总述:医药电商的土壤缺什么/ 184
二、服务将是医药电商竞争核心/ 187
三、医药分开是药品电商的双刃剑/ 188
四、互联网如何改变零售药店/ 190
五、处方药网售解禁 大平台优势何在/ 193
六、各路资本布局药品电商的不同思路/ 195
七、远程医疗或成为药品电商的突破口/ 203
案例8-2远程药房的启示/ 204
第四节互联网医疗主要商业模式分析/ 205
一、挂号网:腾讯移动支付的又一个砝码/ 207
二、丁香园:从医生社区走向落地服务/ 212
三、春雨医生:线上线下脱节是最大的痛/ 216
四、九安医疗:借小米布局国内医疗服务/ 223
五、咕咚:健康可穿戴设备盈利之路仍漫长/ 226
六、腾讯构造产业链/ 230
跋 移动健康正在衰亡 移动医疗远未开始/ 234










精彩书摘

  释疑
  互联网医疗的颠覆观
  随着数字医疗在美国的快速发展,医疗服务的去中心化被认为是未来发展的潮流。不过,医疗服务的去中心化是否真会带来对传统医疗的颠覆?数字医疗未来会呈现一种什么样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对医疗服务行业又将带来哪些影响?
  释义
  数字医疗(digital health)在中国又名互联网医疗,这是中国语境下一种较为普遍的词语发明。在过去的20年,互联网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市场的商业形态。当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结合后,一般流行的做法是直接在传统词汇前冠以“互联网”三字。因此,在本书中数字医疗与互联网医疗这两个名词将交替使用,在分析美国市场的情况时将更多使用数字医疗这一名词。
  数字医疗是用数字手段和传统医疗结合进行服务的医疗模式。数字医疗的载体可以是移动端,如手机、平板电脑,也可以是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医疗涉及领域很广,包括医疗类IT技术,比如电子病历、云档案;可穿戴设备和App;移动端的产品和工具;网络医疗社区,比如,病友社区和医生社区;远程医疗;生物传感设备等。
  数字医疗的核心目的包括几个。首先是通过互联网和移动端直接拉近服务方(也就是医生和医院)与病人的距离,提高沟通和互动,能够让服务方更加主动地去提供服务。同时,数字医疗最核心的意义是费用控制。通过运用数字手段可以获得更多的病人数据,辅助传统医疗进行干预,并通过信息记录来评估效果,还可以节省因地理距离造成的不必要开支,因为数字手段能够为医疗节省不少成本。最后,数字医疗的意义在于让信息孤岛的结合成为可能。目前医疗信息散落在各个领域,比如医院、病人、保险公司、药房等,过去这些传统端的数据都是不相通的,但通过数字手段可以把这些数据连起来,形成一整条产业链,为临床决策、产品开发和营销提供指导。
  数字医疗可以分为远程医疗和移动医疗两个大类。
  远程医疗(telmedicine)是指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打破地理限制,在不同地点借助视频、电话、信息传送等手段提供医疗服务的方式。如果按照针对的对象来分,远程医疗可以分为B-B端和B-C端。B-B端指医院和医院之间远程会诊或实时进行远程指导,比如大医院对偏远地区诊所收治的中风病人进行实时指导,或者两家医院共同会诊某一病例。B-C端则是指医生和病人通过远程手段进行沟通、传送医疗信息、开处方等服务。
  如果按照远程医疗的进行方式来分,则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同步,也叫实时远程医疗,顾名思义是医生和医生/病人实时通过视频或其他手段进行服务。
  第二类是异步远程医疗,通常发生在B-C端,典型的方式是病人通过移动端或网络向医生发送自己的病情介绍并简单提出自己的问题和需求,医生看到需求后,或者通过间接方式(如E-mail)回答,给予建议甚至处方,或者采用直接沟通方式(如电话等),若有紧急需求则可能转为线下就医。
  第三类更确切的称呼是远程监护,通常用于医院内部(如重症监护室),通过远程工具聚合不同领域的专家,为实时受到监护的病人做出诊断。也有一些远程监护病人已经出院回家,或者在专业的康复中心修养,通过一些特殊的可穿戴设备或移动工具,医生可以随时跟踪病人的指标并通过视频、电话等手段进行远程诊断。
  移动医疗(mobile health)是数字医疗的一个重要领域,指的是通过移动端如手机、平板电脑进行的医疗活动、服务和工具。智能手机是推动移动医疗发展的主要技术。移动医疗顾名思义就是可动的,包括健康跟踪、手机端的各种工具(如挂号预约、报告查询、病友社区、医生问答等),也包括传统技术移动化,比如过去基于纸质和电脑的病例可以通过移动端查询和传送,过去需要线下投递或用计算机发送的保险理赔可以通过手机端传送等。此外,移动医疗还包括被移动化后的一些器械,比如可以把数据通过App在云端存储和传送的血压计、血糖仪等。
  医疗服务去中心化
  明确了互联网医疗的核心概念后,在展开讨论互联网能否颠覆医疗的问题之前,我们必须理解医疗服务去中心化的市场趋势以及其对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带来什么样的价值。
  所谓医疗服务的去中心化,核心是个人的健康不再是个人与医疗机构之间的线状关系,而是从以医生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网状结构。医疗服务通过不同层次的医疗机构和健康服务主体围绕个人的健康需求展开。在新的网状结构中,任何一方都将通过与其他机构或个人展开合作为第三方提供服务。表面看来医疗服务不再以医院为中心,医院与其他机构一起为病人提供有效的医疗服务。
  但事实上,医院在医疗服务中的核心功能始终无法被取代,去中心化只是提高了病人获取医疗服务的便捷性和主动性,降低了时间和空间对医疗服务的阻碍,将医疗资源更为平均地分配到用户身上。
  当前整体的医疗发展趋势是从治疗转变为预防和疾病控制,这一演变趋势的背景是各国政府强烈的医疗控费需求。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后各国对社会保障的强调,庞大的社会保障基金建立在庞大的年轻人群的基础上。但随着“二战”后“婴儿潮”一代的老去和年轻人口增长趋势的下降,各主要经济体的社保收入和支出平衡正面临巨大的挑战。为了降低政府在这一方面的压力,控制过快增长的医疗费用就成为各主要经济体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运用的政策。
  要对医疗进行控费,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降低疾病发生的概率并控制已经发生疾病的患者的病情。技术的发展正好满足了市场整体的趋势,抓住了行业发展的潮流,从而推动了数字医疗在美国的大规模发展。
  通过技术手段和商业模式的演变,病人在很多情况下无须前往医院,就能通过远程的手段解决日常一些基础性的问题。远程问诊可以解决小病并对一些疑难杂症进行会诊,而一些慢病和大病的康复情况也可以通过网络较为便捷地获得。但是,随着数字医疗的发展,意图运用线上的手段取代线下的服务越来越难。在医疗这一依旧需要面对面服务的行业,医院与其他相关健康服务的提供方更多的是合作关系,通过彼此的合作为用户提供高效的服务。
  在网状的服务结构中,医院依然是最核心的一环。在预防医学的大潮流下,原先医院不能或不愿去做的诊前和诊后的工作都将交由其他服务机构去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各方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共生共荣。而在核心的诊断领域,前端依然是基础医疗占据主要的市场份额,后端则主要是大医院。大医院在未来仍将以传统医疗手段为主,新技术的辅助性特征比较强。而在基础医疗领域,线上和线下的融合趋势增强,两者相辅相成。
  因此,未来市场的发展趋势可能是:在基础疾病和慢病领域,以诊所为代表的基础医疗和各类健康服务提供方围绕病人这一核心,但在急重症和疑难杂症等大病领域,依然是以大医院为核心。而在各类疾病的诊前和诊后领域,所有机构都将分工协作,去中心化明显。
  互联网颠覆医疗?
  从对医疗服务的去中心化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互联网与医疗服务的关系更多的是互相融合,在后端的急重症和疑难杂症领域则依然以大医院为中心。因此,在医疗服务大变局的时代,医疗服务与互联网的关系是互相促进的作用,并不存在谁颠覆谁的问题。
  纵观整个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的投资会发现,互联网公司在这个领域的活跃度远超过传统医疗行业内公司,和国外行业内公司作为主要接盘者的情况很不相同。这直接导致了两个问题:后续服务对接难和盈利难。
  在美国市场,谷歌是互联网领域投资医疗板块的领先者,除此之外比较活跃的还有如苹果、高通(Qualcomm)和英特尔等IT公司。但更多的互联网医疗项目接盘者(收购者)和投资者是医疗行业内的传统公司。这主要包括制药类,如诺华、默克制药都成立了专项医疗投资基金;还有保险类,如安泰(Aetna)保险以及经营保险和医院的恺撒(Kaiser)医疗,也非常积极地进行移动医疗项目的投资和收购;此外连锁药房如沃尔格林和CVS也在大力发展移动医疗软硬件和服务。
  美国互联网行业投资医疗主要是围绕自身擅长的领域展开布局。以谷歌为例,核心是大数据、基因图谱以及团体医疗服务,看好的是背后的医疗数据和服务的结合以及整个人类基因图谱。而医疗产业内公司的活跃度也不相上下,其投资核心主要是通过互联网或者移动平台,为自己的传统业务增加竞争力,提高和用户的互动,同时更重要的是控制医疗费用。
  简而言之,美国的互联网投资已经从互联网概念导向逐渐落地,互联网和移动工具逐渐成为载体,为传统行业搭桥,最终目的是为传统服务提供新的入口和控费途径。因此,互联网医疗在美国绝非是颠覆传统医疗,而是为传统医疗提供新的服务路径。
  相比之下,中国的互联网医疗虽然势头迅猛,但离“落地”还很远。目前的势头更多是在互联网概念上,这也是为什么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业内通常按其英文名称首字母将其简称为“BAT”)能够成为投资领头羊。后端的传统行业如医院、药企、保险,还没有很好地参与进来,而要想真正布局整个医疗,没有后端的服务方很难进行下去。
  互联网企业投资的优势是雄厚的平台,可以直接导流用户,这还是典型的流量思维。医疗不同于其他互联网产品,可以通过技术或者广告赚钱,个人也不可能成为主要的支付者。医疗的核心还是服务,而互联网思维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后端服务。
  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对传统线下企业的流程再造,这一思维方式在20年前的第一波互联网热潮中就已经出现。但互联网思维原先改造的都是不需提供后端服务的行业,比如信息文化产业。目前出现的这一波互联网热潮主要意图是改造重度消费性服务的行业,比如餐饮和社区服务等。
  ......

前言/序言

  控费是互联网医疗的本质
  美国数字医疗(Digital Health)在2014年获得了井喷式的发展,仅2014上半年的融资数额就达到23亿美元,超过2013年全年的19.7亿美元。如此大规模的资金涌入在过去10年中都不曾遇到过。或许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产业发展到后期,成规模的公司为IPO或发展大规模并购所做的融资准备,但仔细观察这些获得大规模融资的公司可以发现,这是美国医疗产业的市场趋势所带来的巨大变革所引发的。
  自从奥巴马《平价医改法案》(简称《平价法案》)实施以来,在美国,医疗价值取代医疗数量成为决定医疗机构获取联邦保险和商业保险赔付的准绳。医疗机构不再像以前那样,主要通过增加治疗的人数来增加收入,而改为主要依靠医疗的价值,即通过对病人治疗的效果来确定其所能获得的收入。
  《平价法案》这一政策的核心是医疗控费。随着美国医疗费用的大辐增加,给美国经济和社会带来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为了控制费用上升的节奏,美国国会在争吵数年后终于通过奥巴马的《平价法案》,而这一法案的生效是从2013年开始的。自从2013年以来,美国数字医疗的投资方向已经非常集中,主要面向那些能为医疗控费带来帮助的公司。
  医疗控费是划时代的改革标志,这意味着,以前仅靠商业保险简单压制医疗机构的时代已经结束。整个产业链的每一部分都在重构,一切都朝向预防和控制疾病发展的目标前进着。
  首先,要降低医疗费用,第一步是降低诊疗费用。这引发了远程问诊的爆炸式增长,因为远程问诊的费用较低,能削减一半以上的常规问诊费用。在过去5年,美国的数字医疗总共融资102亿美元,其中远程问诊和远程监护的融资额总共达到47亿美元,已经占据了将近一半的份额,成为美国数字医疗最主要的发展方向之一。目前美国已有数家远程问诊公司获得高额融资。2015年7月1日,远程问诊公司Teladoc正式在纽约股票交易所挂牌交易,成为全球首家IPO的在线问诊公司。Teladoc此次上市共募资1.57亿美元。作为Castlight的合作伙伴,Teladoc主要为用户提供远程问诊服务。
  随着保险公司和雇主的推动,远程问诊将出现大规模的增长。根据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的一项测算,北美将会是远程医疗发展最快的市场。德勤在2014年1月发布的报告中说,2014年全球大约产生1亿次远程医生治疗,比2012年翻4倍,可以省去大约50亿美元的医疗支出,其中75%的治疗会发生在北美。从Teladoc的上市文件也可看出,远程医疗发展速度惊人,Teladoc 2013年的营业收入是1990万美元,2014年则为4350万美元。年就诊人次在2014年达到29.9万,比2013年的12.7万高出一倍以上,而在2015年第1季度更是达到了14.9万。
  伴随着远程问诊的发展,电子病历和医生点评网站也迅速扩张,Practice Fusion和Epic等都成为电子病历领域较为知名的公司。医生社区也在这一趋势下发展壮大,比如Doximity就曾获得数千万美元的巨额融资。远程问诊时医生需要了解病人的过往病史,这就需要电子病历。同时,医生也需要与同业进行交流以获取最新的行业前沿知识和对疾病的治疗方法,病人则需要根据对医生的点评来寻找适合自己的医生。
  其次,与看病相结合的是,慢性病和康复人群需要复诊和随访,而远程问诊很难采集到病人的相关数据。在这个节点上,移动医疗的价值凸显。通过专业的可穿戴设备采集相应的数据传输回医疗机构,从而为医生做出诊断提供参考。尽管远程监控还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但在远程问诊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远程监控的发展必然将迎来一个快速的增长。
  再次,控费并不仅限于诊疗环节,医院的其他环节也将加入其中,从医疗检测费用的监控,到治疗方法的选择,再到病人管理等,医院的整个链条将被再造。目前这一环节,还没有特别顶级的大公司出现,但各类小型创业公司都已经出现,比如Strata通过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削减治疗的费用,Viewics帮助医院降低检测费用,UCSF开发的病人管理系统等。这些软件都将有效减少医院在运营中出现的大量不必要的费用。
  越过诊疗的环节,我们再来看一下预防的环节。
  在预防这一环,之前的商业保险公司已经做出了很多努力,比如购买减重服务给那些体重超标的保险用户,以降低相关疾病发生在其身上的概率。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平价法案》的实施,对疾病的预防和早期干预越来越有针对性。一种是从帮助用户提高自身健康的角度出发,比如EveryMove通过将各种可穿戴设备、移动端医疗软件整合在其平台上,无论用户通过什么方式进行运动,如跑步、走路、骑自行车,甚至是在家洗车、做园艺,都可以根据其锻炼强度获得健康积分。积分有两种用途,一种是换购礼品卡或享受产品折扣,另一种是健康保险保费减免或打折。
  还有一种预防则是为用户提供疾病治疗的解决方案,从而在早期为用户提供医疗决策依据。比如美国的WiserTogether通过对病人和医生的调查生成了基底的数据库,基于这个数据库,WiserTogether根据病种为用户提供治疗建议。为病人提供确切真实的治疗方案比较就成为医生必须要做的,而病人在就医前如果能获得充分的信息,与医生的沟通也将变得简单。
  当然,以可穿戴设备为核心的移动医疗在预防上的作用更大,围绕着这些商业形态,移动医疗将成为必不可少的辅助性一环。
  最后,再来看一下美国医疗体系的支付方。
  美国的支付方主要分为联邦政府的Medicaid和Medicare、商业保险和雇主。联邦政府的保险支付主要是针对老年人和弱势群体,这块受政策影响较大,但占据医疗体系将近三成,所以有着市场风向标的作用。商业保险是美国医疗体系支付的核心,而雇主在为员工提供商业保险之外,为了降低保费,也会为员工提供健康服务,以降低员工得病的概率。在这一领域,主要的发展方向是为雇主找到性价比较高的保险产品。比如2014年上市的Castlight就是与企业的保险计划配对的,受到资本市场的热捧。而保险经纪管理公司Zenefits获得的融资已经达到8360万美元,它主要通过为雇主提供一站式的员工福利管理工具来盈利,主要盈利模式是收取佣金。
  总而言之,美国医疗体系在未来数年都处于转型期,市场机会非常大,在资本市场必将引发更大的投资热潮。






《智医先锋:人工智能重塑医疗未来》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人工智能(AI)技术如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渗透医疗健康领域,并由此引发的深刻变革。我们不再是简单的“互联网医疗”的观察者,而是站在一个更宏大、更具前瞻性的视角,审视AI如何成为驱动下一代医疗模式的核心引擎。本书并非罗列AI在医疗中的各种应用,而是聚焦于AI技术本身的演进、其在医疗场景中的落地逻辑、带来的伦理挑战以及对整个医疗生态系统的长远影响。 第一部分:AI的基石——理解医疗AI的底层逻辑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首先摆脱对“互联网医疗”的狭隘认知,转向理解构建未来医疗的关键技术——人工智能。我们将从AI的核心概念出发,深入浅出地阐述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关键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适用性。 机器学习在疾病诊断中的潜力: 我们将详细介绍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和强化学习等算法如何被应用于分析医学影像、识别病理切征、预测疾病风险。例如,通过对比海量X光片、CT扫描和MRI图像,AI能够以超越人类肉眼的精度检测早期病灶,极大地提升了癌症、眼疾、皮肤病等疾病的早期诊断率。本书将不仅仅停留在“AI可以看片子”,而是会解析其中的算法原理,比如卷积神经网络(CNN)如何理解图像的空间层级,以及其在医学影像分析中的具体应用案例,如早期肺结节检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等。 深度学习驱动的药物研发与发现: 传统新药研发耗时漫长且成本高昂,AI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这一格局。我们将探讨深度学习模型如何加速靶点发现、优化分子结构、预测药物疗效和毒性。例如,通过分析海量的生物数据和化学结构,AI能够预测哪些化合物可能对特定疾病靶点有效,从而大幅缩减了实验筛选的时间和成本。本书将深入介绍图神经网络(GNN)在药物分子设计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强化学习来优化分子结构以获得更佳的药理特性。 自然语言处理(NLP)赋能临床决策支持与患者沟通: 医疗文献浩如烟海,医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面临巨大挑战。NLP技术使得AI能够理解、分析和生成人类语言,从而在电子病历分析、临床文献检索、医患沟通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我们将探讨AI如何从非结构化的病历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辅助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同时,NLP技术在智能问诊、个性化健康咨询、甚至是心理健康支持方面也展现出巨大潜力。本书将重点解析Transformer模型等先进NLP技术在理解医学术语、句法结构以及情感分析中的应用。 计算机视觉在手术机器人与康复中的角色: 计算机视觉技术使AI能够“看见”并理解现实世界,这在外科手术和康复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我们将讨论AI驱动的手术机器人如何实现更精准、更微创的手术操作,以及计算机视觉如何用于术中导航、器械追踪和术后评估。在康复领域,AI可以通过分析患者的运动姿态,提供个性化的康复指导和监测。本书将详细阐述SLAM(同步定位与地图构建)技术在手术机器人导航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目标检测和姿态估计算法来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康复训练。 第二部分:AI的落地——重塑医疗流程与服务 在掌握了AI的核心技术后,我们将进一步探讨AI如何在具体的医疗场景中实现落地,从而重塑整个医疗流程和服务模式。 AI驱动的精准诊断与个性化治疗: AI不再只是辅助诊断工具,而是正在成为个性化医疗的核心驱动力。通过整合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影像学、生活方式等多维度数据,AI能够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最适合的诊断方案和治疗策略。本书将聚焦于AI在癌症精准治疗中的应用,例如通过分析肿瘤基因突变信息,预测对特定靶向药物的反应,从而实现“一人一方”的精准用药。我们将深入探讨多模态学习技术如何融合不同来源的数据,以获得更全面的患者画像。 智能化的医院管理与运营: 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提升医疗效率的关键。AI技术可以应用于医院运营的各个环节,包括病床管理、医护人员排班、手术室调度、药品库存管理等,从而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并优化患者就医体验。本书将分析AI在预测患者流量、优化预约系统、减少医院拥堵等方面的具体实践。 AI助力远程医疗与慢病管理: 随着AI技术的发展,远程医疗的边界被不断拓展。AI可以赋能远程诊断、实时监测、健康预警等功能,尤其在偏远地区和慢病管理方面具有巨大价值。我们将探讨AI如何通过分析可穿戴设备收集的生理数据,实时监测患者健康状况,并及时发出预警,从而有效管理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本书将介绍AI在远程影像诊断、智能导诊、虚拟健康助手等方面的最新进展。 AI在公共卫生与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 AI在预测疾病爆发、追踪疫情传播、评估公共卫生政策效果等方面也展现出强大的能力。通过分析大数据,AI可以帮助公共卫生部门更有效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制定更科学的防控策略。本书将讨论AI在传染病预测模型构建、疫情监测与溯源、疫苗分配优化等方面的应用。 第三部分:AI的挑战与未来——伦理、监管与人机协作 任何颠覆性技术的出现都伴随着挑战。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审视AI在医疗领域面临的伦理、法律、社会和技术挑战,并展望AI与人类协作的未来。 医疗AI的伦理困境与偏见问题: AI模型的训练数据可能存在偏差,导致AI在某些群体中表现不佳,甚至加剧医疗不平等。本书将深入探讨AI在医疗应用中可能出现的算法偏见、数据隐私泄露、知情同意等伦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例如,如何通过公平性算法和数据增强技术来缓解模型偏见,以及如何构建更严格的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机制。 医疗AI的监管框架与责任界定: 随着AI在医疗中的广泛应用,对其监管的需求也日益迫切。我们将分析当前全球范围内针对医疗AI的监管政策和发展趋势,以及如何界定AI出错时的法律责任。本书将讨论FDA、EMA等监管机构在审批医疗AI产品时的考量因素,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新的监管模式。 人机协作:AI不是取代医生,而是增强医生能力: 尽管AI在某些方面展现出超越人类的能力,但其本质仍然是工具。本书将强调AI与医生之间协作的重要性,AI可以承担重复性、耗时性的任务,让医生能够更专注于复杂的决策、人文关怀和与患者的深度沟通。我们将探讨AI如何作为“增强器”,帮助医生提高工作效率和诊疗水平,实现“1+1>2”的协同效应。 面向未来的医疗AI发展趋势: 我们将展望AI在医疗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更强的通用人工智能(AGI)在医疗中的应用前景,以及AI与其他新兴技术(如物联网、5G、区块链)的融合,共同构建一个更智能、更高效、更人性化的医疗健康未来。本书将预测AI在疾病预防、健康促进、老龄化社会支持等方面的长远潜力。 《智医先锋:人工智能重塑医疗未来》不仅仅是一本关于AI技术的科普读物,更是一次对医疗健康未来深刻的洞察和预判。它将帮助读者理解AI如何从根本上改变我们认知、诊断、治疗和管理健康的方式,并为医疗从业者、政策制定者、科技创新者以及普通大众提供宝贵的参考和启示。这本书旨在引导读者超越当前“互联网医疗”的局限,拥抱一个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更精准、更高效、更具人文关怀的医疗新时代。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一眼被这本书的封面吸引,那是一种极具现代感的、融合了科技与人文的视觉冲击。蓝色的主色调,搭配流动的线条,仿佛预示着某种正在发生的、深刻的变革。书名“互联网医疗大变局”更是直击当下最热门也最引人遐思的话题。我一直对科技如何重塑我们的生活方式充满好奇,尤其是在关乎健康这样根本性的领域。从早期的新闻报道、零星的行业观察,到如今各大科技巨头纷纷入局,互联网医疗的触角似乎已经延伸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挂号难的缓解,到远程诊断的普及,再到基因测序的个性化健康管理,每一个进步都让人惊叹。我尤其关注的是,这种变革究竟会给普通老百姓带来怎样的切身体验?是更便捷、更高效、更个性化的医疗服务,还是会伴随着新的挑战和隐忧?比如数据隐私的保护,以及技术鸿沟是否会加剧医疗资源的不平等?这本书似乎能为这些疑问提供一个深入的解读,我期待它能带我走进这场“大变局”的核心,理解其背后的逻辑、驱动力以及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它不仅仅是一个行业报告,更像是一扇窗,让我窥探未来医疗的可能性,也反思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

评分

当我看到“互联网医疗大变局”这个书名的时候,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个画面。曾经,看病难、看病贵是我们绕不开的话题,无数个通宵排队挂号的场景仿佛还在眼前。然而,近些年,似乎一夜之间,互联网就闯入了医疗的各个角落。从各种APP里的在线咨询,到便捷的线上支付,再到那些关于“AI医生”的新闻,都让人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击。我迫切地想知道,这场“变局”究竟带来了什么?它仅仅是让挂号更方便了吗?还是说,它正在从根本上改变医生和患者的关系,改变医疗的逻辑?我尤其关注的是,这种改变的背后,有哪些强大的驱动力?是资本的逐利,还是技术的进步,亦或是社会的需求?这本书给我一种感觉,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一些现象,而是试图深入剖析这场变局的本质。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看到,互联网医疗是如何一步步渗透到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的每一个环节,又是如何重塑我们对健康的认知和管理方式。这是一种令人兴奋又带着些许不安的探索,我相信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视角。

评分

单凭“互联网医疗大变局”这几个字,就足以激起我强烈的阅读兴趣。我一直认为,科技的进步,最终都要回归到服务于人,而医疗,恰恰是科技最能发挥价值、最能触及民生的领域。近年来,互联网与医疗的结合,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线上问诊的普及,到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兴起,再到AI在辅助诊断方面的应用,这一切都让我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我想知道,这场“变局”究竟有多深刻?它是否正在颠覆传统的医疗生态,创造出全新的服务模式和商业机会?我更关心的是,这种变革对我们普通人意味着什么?是否意味着更便捷的就医体验,更精准的健康管理,以及更普惠的医疗服务?这本书似乎能为我提供一个全局的视角,让我理解这场变局背后的逻辑、驱动因素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我期待它能够深入浅出地剖析这场变革的细节,解答我心中的诸多疑问,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并适应这个正在快速发展的医疗新时代。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确实充满了力量和预示性。“互联网医疗大变局”——单看这几个字,就能感受到一股澎湃的能量,仿佛一股巨大的浪潮正在席卷而来,颠覆着我们过往对医疗的认知和体验。我一直认为,医疗是人类社会最基础也最核心的需求之一,而互联网的介入,无疑是这个时代最具颠覆性的力量之一。我尤其好奇的是,这种“变局”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是技术层面的突破,比如人工智能在诊断上的应用,大数据在疾病预测上的潜力,还是服务模式的重塑,比如线上问诊、电子病历的互联互通,甚至是整个医疗产业链条的重构?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揭示这些变化的具体形态,以及它们是如何一步步发生的。更重要的是,我想了解这场变局对我们普通人意味着什么。我们的就医方式会发生怎样的改变?我们的健康数据将如何被管理和利用?我们是否能享受到更优质、更普惠的医疗服务?这本书给我一种感觉,它不仅仅是关于技术,更是关于社会、关于人的福祉。它可能是一份详尽的指南,也可能是一次深刻的思考,让我理解这场正在进行中的、关乎你我健康的伟大变革。

评分

“互联网医疗大变局”,这几个字自带一种宏大的叙事感,让我瞬间联想到那些改变世界格局的重大事件。医疗,作为关乎生老病死的终极议题,一旦与互联网这个最具颠覆性的技术相结合,其产生的“变局”其影响之深远,想象空间之巨大,是毋庸置疑的。我一直在思考,这场变局到底有多“大”?它是否正在催生出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新型医疗模式?比如,个性化精准医疗的实现,是否得益于大数据和基因技术的融合?远程医疗的普及,是否正在打破地域的限制,让优质医疗资源触达更多角落?甚至,我还在想,这种变局会不会影响到我们对“健康”本身的定义?是否会从被动的“治病”,转向主动的“健康管理”?这本书的书名,让我对这些充满探索欲的疑问有了期待。我希望它能像一位资深的向导,带领我穿越这场迷雾重重、日新月异的变革,让我清晰地看到它从何而来,正在走向何方,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每个人将扮演怎样的角色,又将获得怎样的改变。

评分

好评

评分

互联网时代的医疗变局。

评分

非常不错的东东,值得购买和拥有!!!!

评分

正版

评分

书本挺前瞻的!!!

评分

物流非常给力,物有所值,不错不错!!!

评分

不错,学习

评分

棒棒哒,超专业

评分

互联网医疗变化多多,需要政策的支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