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失败史(1840~1928)

中国外交失败史(1840~192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国桢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外交史
  • 近代史
  • 清史
  • 民国史
  • 外交失败
  • 历史研究
  • 政治史
  • 中外关系
  • 屈辱历史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ISBN:9787513037532
版次:1
商品编码:1179107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0
字数:1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中国近代史关注者,国际关系研究者。
  《中国外交失败史(1840~1928)》以外交失败为视角,主要研究对中国主权和中国人民利益带来的损害。

内容简介

  《中国外交失败史(1840~1928)》是介绍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1928年济南惨案为止中国外交所遭受的失败情况,详细介绍每件事情的起因、经过和损失三大要素,系统地、专门地研究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对中国及中国人民造成的严重损害,以惊醒国人莫忘国耻。

作者简介

  徐国桢(1870—1938),字干丞,本县寨人。精光绪末年廪生。宣统二年(1910),在西安法政学堂学习期间,目睹清廷腐败,官府鱼肉百姓,遂接受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加入同盟会,矢志反清,建立共和。辛亥革命(1911),西安光复,只身返回潼关,联络同情革命的哥老会王吉祥、孔绪群、陶德胜、张森茂等,秘密发动青壮年,组建潼关复汉军,自任司令。他和华阴游侠马耀群(今本县蒿岔峪口人)约期起义,马攻于外,国祯内应。同年九月十二日黎明,马耀群率众攻入县城,国祯率义军紧密配合,潼关协营内清军慌乱溃退,潼商道道员瑞清逃匿,协统桂和被俘。潼关光复。旋以瑞清求援驻阌底镇巡防营进兵潼关,战况更烈,义军失利,国祯出走,株连其家属,家门被查封。民国二年(1913)后,国祯出任清涧、神木县知事。他勤政爱民,尤重育才,常出巡各校视导,为人们所称赞。卸任回籍后,于十六年(1927)四月,经中共潼关特支书记赵和民发展为共产党员。七月,赵随军北伐,国祯任潼关支部书记,秘密进行革命活动。因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冯玉祥,助蒋反共,实行“清党”,在白色恐怖下,迫使潼关党的组织转移。十九年(1930),任潼关县财政局长时,和赵冠青等地方知名人士编修《潼关县新志》。二十三年(1934),任戒烟所所长,恪尽职守,戒鸦片,措施得宜,而他却积劳成疾,终至不治,卒年68岁。

目录

例言
第一章引論——略述外交失敗的原因和影響
一、中國和外人的最初發生關係
二、中國所以有這許多國恥的原囚
三、不平等條約所與中國的影響
第二章鴉片戰爭後中國國權喪失的一斑
一、各國強迫中國承認各種不平等條約的年代
二、中國被外國強自割據的土地
三、中國所負的外債
四、各國在中國取得領事裁判權的年代與條約款數
五、關稅自主權失落後中國貿易上的損失
六、外人在中國的租借地、租界及居留地
七、中國各地給外人通商之處
第三章依時代順序分述列次國恥的經過
一、一八四二年——鴉片戰爭
1 鴉片戰爭的起因
2 鴉片戰爭的經過
3 鴉片戰爭的損失
二、一八五八年——英法聯軍之役
1 英法聯軍之役的起因
2 英法聯軍之役的經過
3 英法聯軍之役的損失
三、一八五八年——《中俄愛琿條約》
1 《中俄愛琿條約》的經過
2 《中俄愛琿條約》的損失
四、一八七四年——日本併吞琉球
1 日本併吞琉球的經過
2 《中日條約》的損失
五、一八七六年英隨員被殺案
英隨員被殺案的經過和損失
六、一八八一年——中俄伊犁交涉
1 伊犁交涉的起因
2 伊犁交涉的經過
3 伊犁交涉的損失
七、一八八五年——法國倂吞安南
1 法國倂吞安南的初步
2 中法戰爭的經過
3 中法戰爭的損失
八、一八八六年——英國倂吞緬甸
1 英國倂吞緬甸的經過
2 緬甸被佔後中國的態度
3 中英協約後的影響
九、一八九三年——英、法互侵暹邏
暹邏的脫離中國而獨立
十、一八九五年——中日戰爭
1 中日戰爭的遠因
2 中日戰爭的近因
3 中日戰爭的經過
4 中日戰爭的損失
5 中日戰爭的影響
十一、一八九六年——《中俄密約》
1 《中俄密約》的起因和經過
2 《中俄密約》的損失
十二、一八九八年——德國租借膠州灣
1 德國租借膠州灣的起因和經過
2 德租膠州灣的條款
十三、一八九八年——俄國租借旅順、大連
1 俄國租借旅順、大連的起因和經過
2 旅順、大連被租的條約
十四、一八九八年——英國租借威海衞、九龍
1 英國租借威海衞、九龍的起因和經過
2 威海衞與九龍被租的條約
十五、一八九九年——法國租借廣州灣
1 法國租借廣州灣的起因與經過
2 法國租借廣州灣的條約
十六、一九○一年——八國聯軍之役
1 八國聯軍之役的起因
2 八國聯軍之役的經過
3 八國聯軍之役的損失
十七、一九○五年——日俄戰爭之影響
1 日俄戰爭的起因和結果
2 日俄戰爭中國所受的影響
十八、一九一○年——日本倂吞朝鮮
1 日本倂吞朝鮮的起因與經過
2 日本倂吞朝鮮的條約
十九、一九一五年——日本二十一條要求
1 日本二十一條要求的起因和經過
2 二十一條的內容
3 巴黎和會及華盛頓會議中二十一條的交涉
4 二十一條中的山東問題之解决
二十、一九二五年——五卅慘案
1 五卅慘案的起因
2 五卅慘案的經過
3 五卅慘案的交涉
二十一、一九二六年——萬縣慘案
1 萬縣慘案的起因
2 英艦砲轟萬縣與其交涉情形
二十二、一九二八年——濟南慘案
1 濟南慘案的起因
2 濟南慘案的經過
第四章列强在中國領土內目的地之侵略概述
一、日本的侵略滿洲
1 日本侵略滿洲的初期情形
2 日俄戰後日本對滿洲的侵略情形
3 淸末以後日本對滿洲的侵略情形
4 最近日本的侵略滿洲情形
二、英國的侵略西藏
1 英國侵略西藏的初期情形
2 民國以來英國的侵略西藏情形
三、俄國的侵略蒙古
1 白俄的侵略蒙古情形
2 赤俄的侵略蒙古情形
附錄
1 一個整年內中國國恥紀念日一覽表
2 列強侵略中國之歸納表解
編後記

前言/序言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充滿屈辱的血淚史。自從鴉片戰爭開始,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中國也逐漸從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走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淵,民族危機日益加深。中國的主權完整和領土完整不斷遭到破壞,列強為維護自己的侵略利益,維持腐敗無能的清政府作為其統治中國的代理人,壓榨中國人民;西方資本主義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向中國大量輸入商品和資本,弱小的中國民族工業在夾縫中生存,艱難發展,始終無法成長為代表中國新生產力的領導力量;通過戰爭向中國勒索巨額的戰爭賠款,如《馬關條約》2億兩白銀、《辛丑條約》本息9.8億兩白銀;列強控制了中國的軍事基地、將中國領土劃分為各自的勢力範圍,外國軍隊可以在中國領土上駐扎、軍艦可以在中國的內陸河和領海上隨意航行,以所謂保護僑民等藉口向中國平民開火,造成中國軍民大量傷亡,但中國政府卻束手無策。列強還蠶食和鯨吞中國數以百萬平方公里計的領土,東北、西北的大片領土被割讓。列強的侵略使中國的中央政權對地方,尤其是邊遠地區的控制力和管轄弱化,給列強對邊境地區的挑動以可乘之機。長期以來,東亞地區形成了以中國為中心的國際秩序,隨著列強對中國侵略的加深,中國自顧不暇,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係遭到嚴重破壞,這些國家和地區也逐漸成為列強的殖民地。列強為了自己的利益,隨意處理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邊界,又使中國喪失了大片領土,有些劃分貽害無窮,時至今日,這些遺毒還在嚴重影響著中國與周邊國家長期以來形成的睦鄰友好關係。總之,中國近代史是中國人民不堪回首的屈辱史,國恥累累,生動地說明了“落後就要挨打”,驚醒今人莫忘前恥,以史為鑒,奮發圖強。

《风雨百年:中国近代外交的曲折足迹》(1840-1928) 第一章:百年屈辱的开端——炮舰下的条约体系 1840年,当英国的炮舰轰开中国紧闭的国门,一个被动的、屈辱的外交时代便由此拉开序幕。本书将深入剖析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如何一步步跌入西方列强设下的条约体系的泥沼。我们将不仅仅罗列条约的内容,更要揭示条约背后隐藏的权力博弈、利益算计以及中国统治者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中的决策失误。 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南京条约》的屈辱: 并非简单地描述战争的起因和结果,而是从中国朝廷内部对鸦片问题的认识偏差、对西方实力的轻视,以及军事上的战略失误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我们将探究《南京条约》中开放通商口岸、割让香港岛、赔款以及治外法权等条款,如何从根本上动摇了中国的主权基础。同时,我们将审视当时的中国官员是如何在强权面前,在“不平等”的语境下,被迫做出妥协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加剧与《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深化: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创伤尚未愈合之际,英法联军的再次入侵,迫使中国签订了更为苛刻的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不仅开放了更多的通商口岸,允许外国公使驻京,还开放了长江流域的航行权,甚至承认了俄罗斯对中国北方部分领土的要求。我们将深入研究中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外交策略,分析其失败的原因,包括内部的派系斗争、对改革的犹豫不决,以及在国际联盟中的孤立。 早期租界与势力范围的形成: 随着条约体系的建立,外国势力在中国沿海和内陆地区逐渐建立起租界,这不仅仅是地理上的空间分割,更是主权侵蚀的物理体现。本书将详细梳理各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的过程,分析这些划分背后的地缘政治考量和经济利益驱动,以及中国政府在这一过程中是如何被动地接受,甚至是默许的。我们将探讨租界制度对中国城市发展、社会结构以及民族认同产生的深远影响。 对华不平等条约的国际法视角: 从国际法的角度审视这些条约,分析其在当时的国际法框架下是否具有合法性,以及中国作为主权国家,为何会陷入被动接受不平等条约的境地。我们将探讨中国在这一时期与西方国家交往中,缺乏对现代国际法体系的认知,以及如何在与强国的交锋中,始终处于劣势地位。 第二章:变革的迷雾与外力的干扰——洋务运动的困境 面对内忧外患,中国有识之士开始了洋务运动,试图通过学习西方技术来富国强兵。然而,这场运动在与外国势力的交往中,遭遇了怎样的挑战与阻碍? 洋务运动的缘起与目标: 探讨洋务运动的时代背景,分析其“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根本出发点。我们将深入分析洋务派官员在引进西方技术、兴办军工、民用企业等方面的努力,以及其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积极作用。 技术引进的陷阱与“以夷制夷”的无奈: 在引进西方技术的同时,中国也面临着技术依赖、人才匮乏以及被外国商人操纵的风险。我们将分析洋务企业在管理、技术和资金方面如何受到外国资本和技术的制约。同时,探讨中国政府在处理与列强关系时,试图利用矛盾、分化瓦解的“以夷制夷”策略,为何在强大的列强面前显得力不从心。 海防与海军建设的困境: 海军的建设是洋务运动的重中之重,然而,北洋海军的覆灭,特别是甲午战争的惨败,将中国近代海军的脆弱暴露无遗。我们将详细分析甲午战争的起因、过程和影响,特别是中国在战争前后的外交努力,以及为何最终未能避免这场灾难。我们将探讨在海军建设中,外国势力的干预、采购合同的猫腻以及内部的腐败,如何一步步将北洋海军推向灭亡。 条约体系下的经济渗透: 洋务运动旨在发展经济,但列强通过条约体系,早已在中国经济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我们将分析列强如何通过协定关税、设立海关、控制金融等方式,限制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并从中渔利。我们将探讨洋务企业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以及其最终的命运。 第三章:救亡图存的呐喊与理想的破灭——改革与革命的交织 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背景下,中国的改革与革命思潮涌动,而每一次的外交事件,都成为推动或阻碍这些思潮的重要因素。 甲午战争的余震与《马关条约》的屈辱: 详细分析《马关条约》的内容,包括巨额赔款、割让台湾及附属岛屿、开放内河航行权等,这些条款如何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刺激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我们将深入探讨战后中国如何面对巨额赔款,以及列强如何利用这一机会,进一步在中国攫取经济利益。 瓜分狂潮与“门户开放”政策的虚伪: 在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我们将详细分析列强如何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例如俄国在东北、英国在长江流域、法国在南方等。同时,我们将探讨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分析其真实意图,以及中国政府如何看待这一政策,并试图利用它来抵御列强的瓜分。 戊戌变法的希望与扼杀: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尝试,但其夭折与外国势力的态度密切相关。我们将分析变法期间,外国列强对中国内政的干涉程度,以及其在镇压变法中扮演的角色。我们将探讨中国改革者在与外国势力交往中的经验与教训。 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 义和团运动是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自发性斗争,但其最终的失败,以及随之而来的八国联军侵华,给中国带来了更深的伤痛。我们将分析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原因、群众基础,以及其在外交上的策略失误。同时,我们将详细分析八国联军侵华的始末,以及《辛丑条约》的苛刻内容,如何将中国推向了更深的深渊。 辛亥革命的曙光与外部的挑战: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然而,革命的成功并非一帆风顺,外国势力的态度、干预和影响,对革命的进程和民国初年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重要作用。我们将分析列强在辛亥革命期间的态度,以及他们如何利用革命的动荡来维护自身利益。 第四章:民国初年的动荡与外交的困境——北洋政府的时代 民国建立后,中国的外交并未迎来真正的独立与平等,北洋政府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面临着新的挑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机遇与失落: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参与国际事务、收回部分权益的难得机遇。我们将详细分析中国作为战胜国,在巴黎和会上争取国家权益的努力,以及为何最终未能如愿,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 五四运动的觉醒与外交的抗争: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民族民主革命。我们将深入分析五四运动的起因,特别是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如何成为导火索。我们将探讨中国人民在这一时期,是如何通过大规模的抗议、罢工等方式,表达对不公平外交的愤怒,以及对国家主权的维护。 凡尔赛体系下的中国地位: 巴黎和会后形成的凡尔赛体系,并未真正实现中国的平等地位。我们将分析这一体系如何将中国置于与其他战胜国不同的境地,以及为何中国在这一体系中,仍然处于被动和受制约的位置。 中苏关系的新篇章与挑战: 苏联十月革命后,中苏关系开始出现新的变化。我们将探讨早期中苏之间在外交、经济等方面的互动,以及其所面临的挑战和复杂性。 华盛顿会议与国家利益的博弈: 华盛顿会议是中国在20世纪初参与的重要国际会议之一。我们将分析中国在会议上的外交目标,以及与其他列强之间的利益博弈,特别是关于山东问题和其他领土主权问题。我们将探讨中国在会议上取得的有限成果,以及其对中国外交格局的影响。 结语:历史的回响与未来的启示 本书在回顾1840年至1928年间中国外交的曲折历程时,并非仅仅罗列史实,更注重挖掘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人物的决策逻辑以及历史的必然与偶然。我们试图呈现一个更加立体、更具深度的中国近代外交图景,揭示在西方列强环伺、内部变革艰难的环境下,中国外交所经历的重重挑战。这段历史,是中国人民在艰难困苦中探索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道路的真实写照,也为我们理解当今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外交战略,提供了深刻的历史借鉴。我们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让读者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历史的经验与教训,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反思。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论证结构极其严谨,简直就是一部教科书级别的史学著作。它最大的特点在于对时间跨度的把握,从鸦片战争开始,直至北伐成功,作者非常巧妙地在每一个历史拐点处设置了清晰的论述节点,使得整部作品的脉络清晰而不失连贯性。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外交事件时,那种抽丝剥茧的叙事手法,它要求读者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因为任何一个细节的遗漏都可能导致对事件全貌的误判。比如,关于两次世界大战前夕中国在国际联盟中的努力,作者就将其置于全球权力重组的大背景下进行分析,而不是孤立地看待中国的斡旋。这使得本书的格局远超国内历史范畴,具有了重要的国际史意义。读完后,我不再仅仅是为过去的失败感到遗憾,而是开始思考,历史的教训是如何以幽灵般的方式,继续影响着当代的外交思维模式。这是一种沉甸甸的收获。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相当沉重的,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耐受力。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古典,句式结构复杂,逻辑链条绵密,不是那种可以轻松“扫读”的畅销书。但一旦你适应了这种笔调,就会发现其深度是惊人的。他对于条约体系和国际法在清末民初的运用,有非常精辟的阐述,揭示了在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下,像中国这样的传统大国是如何一步步被边缘化和“合法化”剥削的。尤其在描述甲午战争后的外交困境时,作者的笔锋显得异常冷峻,他没有停留于战争的残酷,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外交随附、赔款压力以及由此引发的国内财政崩溃是如何进一步削弱国家主权执行力上的。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关于“结构性失败”的案例研究,它让你不得不去思考,仅仅依靠“雄主”或“英雄”是否能从根本上扭转一个国家在国际博弈中的系统性劣势。这种对体制性问题的挖掘,远超一般通史的范畴。

评分

这本大部头读起来,节奏感出乎意料地好,作者对历史事件的切入点非常刁钻且精准。他似乎特别热衷于探讨那些“如果当时做了另一个选择”的可能性,但又非常谨慎地避免了纯粹的假设史叙事。而是通过对比分析,展示了不同外交策略在特定历史时空下的可行性边界。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二十一条”时期,作者对外交团队内部不同派系争论的描摹,那种在内外交困下,不同精英群体之间关于“求存”路径的分歧,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文字的密度很高,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其中的深意。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对照着地图和年表,才能完全跟上他勾勒的国际关系网络。这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一个简单的“好”与“坏”的评判,而在于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分析框架,让我们得以审视一个庞大帝国在面对现代化冲击时,其制度惰性和反应迟钝所付出的代价。读完这一段,我感觉自己像个初级的外交分析师,正在努力拼凑一幅残缺不全的时代全景图。

评分

这本书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在于它对“认知偏差”在外交决策中的作用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察。作者没有把清末民初的外交官描绘成一味的愚昧或叛变者,而是展现了他们是如何在信息不对称和文化隔阂的夹缝中挣扎求生。比如,他对早期驻外使节的报告和国内朝廷的理解之间的巨大落差,有着非常精彩的对比分析。这种“知”与“行”的脱节,是贯穿全书的一个核心主题。阅读时,我常常会感到一种强烈的时空错位感——书中的人物似乎活在自己构建的古典世界观里,而外部的现代国际体系已在高速运行。作者擅长使用类比,将复杂的国际政治术语转化为可以被大众理解的社会学概念,这使得即便是非专业读者也能捕捉到事件背后的深层驱动力。整体而言,它提供了一种反思性的视角,提醒我们,决策的有效性不仅依赖于外部环境,更取决于内部认知的准确性。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很有心思,封面那种泛黄的纸张质感和字体排版,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我刚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那种厚重的历史感吸引住了。作者在叙事上非常克制,没有过多煽情的词汇,而是用一种近乎冷静的笔触去梳理那些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比如,在描述清末几个关键的外交谈判时,他并没有简单地将清政府描绘成完全无能的一方,而是深入剖析了当时中国内部的政治结构、官僚体系的僵化,以及列强之间微妙的利益平衡。这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因为你必须跟着作者的思路,去还原那个时代中国决策者所面临的真正困境。我特别欣赏他引用的那些一手史料,很多官方档案和私人信函的片段,让原本冰冷的历史事件立刻变得鲜活起来,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读完第一部分,我对“百年屈辱”这个词汇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再是一个空泛的口号,而是无数次战略失误和国内矛盾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这本书不是在贩卖民族情绪,而是在进行一次严肃的历史拷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