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第五卷 化学及相关技术 第六分册 军事技术:抛射武器和攻守城技术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第五卷 化学及相关技术 第六分册 军事技术:抛射武器和攻守城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李约瑟
  • 中国科学技术史
  • 化学技术
  • 军事技术
  • 抛射武器
  • 攻城技术
  • 中国古代科技
  • 科技史
  • 历史
  • 武器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030095466
版次:1
商品编码:11852800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2-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10
字数:85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第五卷 化学及相关技术 第六分册 军事技术:抛射武器和攻守城技术》通过丰富的史料、深入的分析和大量的东西方比较研究,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内容涉及哲学、历史、科学思想、数、理、化、天、地、生、农、医及工程技术等诸多领域。

目录

插图目录
列表目录
凡例
缩略语表
作者的话
第三十章 军事技术
(a)引言
(b)中国的兵法文献(石施道协助)
(1)军事理论家
(2)军事百科全书家
(3)中国古典战争理论的基本观念;行动的一般原则
(4)战斗和竞争
(5)中国古典战争理论的其他组成部分
(ⅰ)地
(ⅱ)敌方活动的征兆
(ⅲ)将
(ⅰⅴ)间谍
(6)中国军事思想中的主要争论
(ⅰ)人和自然
(ⅱ)时间
(ⅲ)天
(ⅰⅴ)风和云
(ⅴ)空间的划分
(ⅵ)战阵
(ⅶ)道德和精神因素对天险和其他客观的物质的因素
(c)中国军事思想的特点
(1)活力持久的原因
(2)兼容的传统;战争的非军事方式和军人的职责
(3)军事思想在民众中的大普及
(ⅰ)史诗和戏曲
(ⅱ)《封神演义》
(ⅲ)关羽和岳飞的神化
(ⅰⅴ)侠客和武艺
(4)民众生活中的军事思想
(5)军事要素(“武”)在中国人的世界秩序中的位置
(d)抛射武器:Ⅰ.弓弩(麦克尤恩协助)
(1)弓
(2)弩
(ⅰ)弩机
(ⅱ)弩的起源和发展
(ⅲ)张弦、瞄准和检验
(ⅰⅴ)火力的增强;多矢弩和弹仓弩
(ⅴ)弩在东方和西方
(3)弓和弩的社会作用
抛射武器:Ⅱ.弹道机械(王铃协助)
(4)弩弓、筋束、飞石索和桔槔;定义和分类
(5)弩砲的型式
旋转投石器
(6)杠杆抛石机,拽索式和配重式
(7)分布和传播
(e)早期攻守城技术:从墨家到宋(叶山著)
(1)早期的城
(ⅰ)防御的一般教诲
(ⅱ)防御的初始准备
(ⅲ)武器和其他装备
(ⅰⅴ)城墙、道路和护城河
(ⅴ)城门
(a)吊门(“悬门”)
(b)城门的形状
(ⅵ)桥梁和突门
(ⅶ)城楼
(ⅷ)城墙上的器械
(2)十二种攻城方式
(ⅰ)钩
(ⅱ)空洞
(ⅲ)轩车
(ⅰⅴ)辏辒
(ⅴ)冲(攻城槌)
(ⅵ)临车
(ⅶ)堙(土坡)
(ⅷ)梯
(ⅰⅹ)水
(ⅹ)突
(ⅹⅰ)穴
(ⅹⅱ)蚁附(傅)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A.1800年以前的中文和日文书籍
B.1800年以后的中文和日文书籍与论文
C.西文书籍和论文
索引
译后记

精彩书摘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第五卷 化学及相关技术 第六分册 军事技术:抛射武器和攻守城技术》:
  古典战争理论还因为它提出了许多社会活动原则而保持生气,这些原则在性质上虽不十分普遍,但适应东亚人民的观点和情绪反应。只要文化不发生根本的变化,古典理论的许多基本原理必定会保持它们的实际适用性。当然,某些文化的变化的确发生了,因此古典理论的心理层面的某些方面已经过时。然而,甚至在新的工业文化已发展到先进阶段的日本,传统文化的许多关键部分仍然保留着。
  古典理论与东亚民族文化之间的联系是多边的、高度复杂的和根深蒂固的,因为这种理论已成为高贵者的“正统文化”和普通的平民文化的共同基础。在欧洲,对克劳塞维茨思想的了解仅限于一小群人中,甚至军人也不认为必须懂得这些思想;而在中国及其邻国,孙子或诸葛亮的思想在受教育的民众中间是广为传播的知识,对于那些要在政治上一试身手者,更属必读。甚至农夫、苦力和十几岁的少年都能头头是道、津津有味地谈论著名的用兵计谋和原则——这是凡在战争时期四川的茶馆内听到过此类谈论的人都知道的。
  但是,自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在这个领域内也发生了某些变化,某些高贵者和平民,特别是青年,注意起西方的模式、理想和时尚。不过,尽管由于政治的原因也引起了各种波动,中国人对古典战争理论的兴趣却比对欧洲军事思想的兴趣无可比拟地大得多。古典理论在中国民族文化中继续占有头等重要的地位,而且以稍为不同的方式在其相邻几个国家的文化中占有头等重要的地位。
  ……
《东方冷兵器与筑城智慧: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卷五:化学及相关技术,第六分册)》内容介绍 在中国古代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军事技术的发展始终是推动社会变革、影响王朝兴衰的关键因素之一。尤其是在冷兵器时代,精良的武器装备与巧妙的攻守城策略,直接关系到国家存亡与民族命运。李约瑟博士倾注毕生心血撰写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其中卷五“化学及相关技术”第六分册,正是对中国古代军事技术,尤其是抛射武器与攻守城技术进行的系统梳理与深度挖掘。本书旨在呈现中国古代工匠、工程师与军事家们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精益求精的智慧结晶,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古代战争图景。 第一篇:抛射武器的演进与创新 抛射武器,顾名思义,是通过某种机械装置将弹丸以抛物线轨迹发射出去的武器。在中国古代,这类武器的发展历程悠久且成就斐然,在战争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分册将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中国古代抛射武器的演进脉络。 弓弩:远射的先驱与精锐 弓箭作为最古老的抛射武器之一,在中国有着漫长的发展史。从史前时期的简易弓,到秦汉时期强大的复合弓,再到宋代高度成熟的弩,弓弩的技术不断提升。本书将详细介绍不同时期弓弩的结构特点、材料选择、制造工艺以及其在战场上的运用。例如,会重点阐述强弓的发力原理,复合弓的制作工艺(如筋、角、木的粘合与弦的缠绕),以及弩的机械结构,包括臂、弦、望山、扣机等关键部件。特别是对连弩(如诸葛连弩)、床弩(如宋代的三弓床弩)等大型弩机的介绍,将展现中国古代在制造大型、高效抛射武器上的高超技艺。书中还会分析弓弩与骑兵、步兵战术的配合,以及其在不同战争环境下的适应性。 投石机:以力制胜的巨兽 投石机,又称抛石器、抛弹机,是另一类威力巨大的抛射武器。其发展在冷兵器时代达到了顶峰。本书将追溯投石机的起源,重点介绍其在不同朝代的演变,尤其是唐宋时期出现的各种复杂投石机械。我们将详细解析不同类型投石机的结构原理,如牵索式(如投石床)、扭力式(如投石塔)、曲臂式等。对于牵索式投石机,将深入探讨其杠杆原理、绳索张力计算、以及人力或畜力如何转化为强大的抛射动力。对于扭力式投石机,则会分析其利用扭曲绳索存储能量的精妙设计。书中还会涉及投石机所使用的弹丸种类,从石弹、夯土球到早期使用的燃烧弹(如装有沥青、硫磺等易燃物的火球),以及它们在攻城战中的破坏力。 滑膛炮的早期雏形与相关技术 虽然严格意义上的火药滑膛炮在本书讨论的时间段内尚处于萌芽或早期发展阶段,但与热兵器相关的抛射技术,例如利用燃烧物或爆炸物的抛射技术,仍然是本书关注的焦点。本书将探讨在火药发明后,古代工匠如何尝试将火药与抛射装置结合。例如,在抛石机上发射装有火药的爆炸性弹丸,或者利用火药爆炸的冲击力来发射实体弹丸的早期尝试。这部分内容将为理解中国古代火药技术向军事领域的渗透提供重要的历史线索。 第二篇:攻守城技术的博弈与智慧 城池,作为古代战争的核心攻防目标,其建造与攻破历来是军事智慧的集中体现。本书将深入探讨中国古代在筑城技术与攻城、守城策略上的丰富实践。 古代筑城技术:坚不可摧的防御体系 城墙,是古代防御体系的基石。本书将从选址、材料、结构、工程技术等多个方面,全面介绍中国古代的筑城智慧。将详细讲述不同时期城墙的建造材料,如夯土、砖石、泥土、木材等,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对于夯土墙,将介绍其复杂的夯筑工艺,包括土质的选择、分层夯实、墙体的加固等。对于砖石墙,将分析其砌筑方法、粘合材料(如石灰砂浆),以及墙体的内外构造,如马面、垛口、女儿墙等。书中还会介绍城门的构建,如吊桥、闸门、瓮城等防御设施,以及其在阻挡敌人、迟滞进攻中的作用。此外,对护城河、城壕的挖掘与利用,以及城内蓄水、防火等策略,也将进行细致的分析。 攻城技术的演变:突破城垣的种种手段 攻城,是古代战争中最具挑战性的军事行动之一。本书将系统梳理中国古代各种攻城技术的发展。 云梯与爬城器械: 对云梯的种类(如长梯、钩梯)、结构、以及其在攀爬城墙时的运用进行详细介绍,并分析其易受守城方攻击的弱点。 攻城塔与攻城车: 重点介绍攻城塔(如登城楼)的结构与功能,如何将其运送到城墙下方,并为士兵提供掩护和登城平台。对攻城车,如撞木(冲车)、绞盘车等的结构与使用方式进行阐述。 挖掘与破城: 探讨古代的挖壕、穿井(地道战)等潜入或破坏城墙根基的战术,以及相应的守城方反制措施。 燃烧与破坏: 介绍利用火攻、水攻等手段,对城墙、城门进行破坏的战术,以及投射燃烧弹、毒气等早期化学武器在攻城中的应用。 器械的改进与配合: 分析各种攻城器械并非孤立使用,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组合与协同作战,例如,配合投石机破坏城墙,再用云梯攀爬。 守城技术的智慧:固守与反击的艺术 守城,同样是一门充满智慧的艺术。本书将揭示中国古代守城方如何运用各种技术和策略来抵御来犯之敌。 城墙的防御工事: 详细介绍城墙上的马面、垛口、射孔、女墙等防御工事的设计与功能,以及它们如何为守军提供掩护和射击便利。 守城器械的配置: 介绍守军装备的各种小型抛射武器,如床弩、弓箭、弩炮等,以及它们的部署位置和射击时机。 利用地形与环境: 阐述守军如何利用护城河、险峻地势、甚至是城内的蓄水池来阻碍敌人进攻,并结合火攻、滚石、檑木等进行反击。 反攻与破敌: 介绍守城方在城内进行反冲锋、破坏攻城器械、以及通过地道进行反击等策略。 通信与指挥: 简要提及古代守城方如何利用烽火、旗帜、鼓声等进行战场通信与指挥。 本书的特色与价值 详实的史料考证: 本分册基于丰富的史籍文献、考古发现、以及精美的出土文物,对中国古代军事技术进行严谨的考证与梳理,力求呈现最真实的历史面貌。 科学的原理剖析: 在介绍各种武器和技术的同时,本书并不止步于描述,而是深入分析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如力学、材料学、化学等,展现中国古代工匠的科学素养。 跨学科的研究视角: 结合了历史学、军事学、工程技术学、化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力图为读者呈现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古代军事技术图景。 图文并茂的呈现: 丰富的插图、图表和示意图,将帮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复杂的武器结构和攻守城场景,增强阅读的趣味性和直观性。 《东方冷兵器与筑城智慧》不仅仅是对古代军事技术的罗列,更是对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面对外敌入侵,如何运用智慧和创造力,不断发展和完善军事技术,守护家园的生动写照。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领略中国古代军事科技的辉煌成就,感受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一个对古代技术史有深度兴趣的读者来说,阅读李约瑟的这套书,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场精神上的朝圣之旅。特别是这本聚焦于军事技术的册子,其考证的严谨性令人肃然起敬。作者不仅仅罗列了不同朝代出现的武器,更重要的是,他试图去还原这些技术是如何从萌芽走向成熟,并在战争实践中不断迭代优化的整个历史脉络。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火药武器尚未大规模普及之前,各种机械投射装置的效能对比研究,书中对不同抛射体(无论是石弹、燃烧物还是沥青)的飞行轨迹和杀伤范围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这背后显然是经过了大量的实验和经验积累。这种从“是什么”到“为什么会这样”的深入挖掘,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科技史著作,它更像是一部技术考古报告,将那些沉睡在史册中的冷兵器时代的高端制造工艺重新唤醒,让人对古代工匠的创造力刮目相看。

评分

当我沉浸在这册关于古代战争技术的论述中时,最强烈的感觉是古代技术人员的“实用主义”精神。他们不像现代人一样拥有理论指导,一切都是在实战的残酷检验中打磨出来的。书里详细描述了那些为了应对战场突发状况而诞生的“即时改装”技术,例如如何快速修复被损毁的投石机,或者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临时制造出具有特定弹道的抛射物。这种危机处理能力和现场创造力,是书本文字难以完全捕捉的,但李约瑟及其团队通过细致的文献挖掘和考古佐证,最大限度地还原了这种动态的工程实践。这部分内容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历史知识的输入,更像是一次关于如何在资源约束下实现复杂目标的应用型学习,其对工程韧性的探讨,即使放在今天来看,也依然具有极强的启发意义。

评分

说实话,拿到这本《化学及相关技术》的第六分册时,我原本预期会是大量关于冶金和早期化学实验的内容,但关于“军事技术”的这部分内容,其深度和广度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它所展现的攻防两端的技术博弈,简直就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技术竞赛。比如,书中对古代防御工事的结构解析,不仅仅是描述城墙的高度和厚度,而是深入到了夯土技术、砖石配比甚至于城濠的设计学,体现了防御方对持久战的深刻理解。而反过来,进攻方为了突破这些防御,所发展出的特种技术,如攻城塔的移动机制、云梯的强度测试等,都体现了极强的系统工程思维。这种你来我往的“矛与盾”的较量,让原本枯燥的技术名词变得鲜活起来,仿佛能听到城墙上守军的呐喊和投石机启动时的巨大摩擦声,历史的张力在此刻被技术细节完美地呈现了出来。

评分

这部巨著的这个分册,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军事智慧的宝库。虽然我关注的重点可能更多是化学的演变,但翻阅到关于抛射武器和攻城技术的部分,着实让我领略到了古代工程学的精妙。比如,书中对弩机结构和不同类型投石机的力学原理的详尽阐述,绝非简单的历史罗列,而是深入到了背后的技术细节。我特别留意了那些关于材料选择和制造工艺的描述,古代工匠是如何通过对木材、金属甚至是皮革的精准处理,来确保这些庞大机械的稳定性和破坏力的,这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古代工程兵手册。特别是针对不同城墙结构所采取的相应攻城策略,书中描绘的那些精巧的战术配合,体现了那个时代军事思想的成熟度。那种对细节的把控,从箭头的形状到配重块的精确计算,都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读完这部分,我仿佛置身于那个硝烟弥漫的战场,亲眼见证着这些技术的实际应用,感受到了技术在战争形态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打破了传统史学中对军事技术描述的碎片化倾向。它系统地、依照技术逻辑而非单纯的年代顺序,梳理了抛射武器的进化链条。从最早期的简易投掷工具,到复杂的机械装置,作者构建了一个清晰的技术谱系图。我个人对其中关于“力学传输效率”的讨论非常感兴趣,古代工匠是如何在没有现代数学工具的情况下,通过经验法则来优化绞盘、滑轮和扭力结构的,这一点值得深思。书中对比了不同文明(比如中国与地中海文明)在相似技术问题上采取的不同工程路径,这种跨文化的比较视野,极大地丰富了我的认知。它不仅仅是中国古代军事技术的记录,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早期工程智慧的横向对比研究,读来令人心潮澎湃,深感人类解决物理难题的创造力是共通的。

评分

对中国科技史研究帮助很大。

评分

发票没纸质的了

评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好

评分

辗转几次才买到的

评分

听说这一套书,还是很不错的,收藏一波。

评分

本想等出平装本,看来是等不到了,精装太贵,套一页10元。

评分

不错的书,值得好好看看。

评分

概括性比较强,偏于总结…

评分

不错的书,值得好好看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