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思想道德建设史

中国共产党思想道德建设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韦冬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共产党
  • 思想道德建设
  • 历史
  • 政治
  • 意识形态
  • 党史
  • 理论
  • 文化
  • 红色文化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9078955
版次:1
商品编码:11896519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共产党思想道德建设史》的结构,原则上按照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思路来确立。大的脉络,以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程中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为纲,以具体的思想道德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为目,基本上采取按历史顺序进行梳理和总结概括的写作方法。至于少量难以严格进行历史叙事的题材,则采取相对归类的方法按专题集中论述。在目前丰富的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著作中,少见思想道德类的专门著述。本书弥补了这一缺憾。

目录

导论中国共产党思想道德建设的理论着力点
一、理想与现实
二、思想道德的本质
三、思想道德的作用
四、思想道德的宗旨
五、思想道德的原则
六、爱国主义
七、奋斗精神
八、人性与人道主义
九、人生观与价值观
十、新型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
十一、思想道德的评价与选择

上编
第一章 从五四运动到大革命时期的思想道德建设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的思想道德革命
一、早期共产党人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批判
二、改造国民性的理论与实践
三、现代爱国主义的产生与传播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思想启蒙活动
一、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对民众的启蒙
二、“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中工人权利意识的觉醒与成长
三、幼年中国共产党的思想道德建树
四、国共合作及其经验的初步总结
第三节 大革命中的思想道德发展
一、工人运动恢复发展时期反帝爱国热情的高涨
二、北伐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
三、农民运动与农民运动讲习所
四、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初步的理论探索
第二章 土地革命时期的思想道德建设
第一节 为建立工农民主政权而斗争和井冈山精神的形成
一、白色恐怖中的宣传教育与实际斗争——提高人民的革命觉悟,坚定人民对革命前途的理想信念
二、三湾改编——用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塑造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
三、井冈山精神的形成
第二节 古田会议决议——党和军队思想道德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一、古田会议决议的基本内容
二、古田会议后苏区红军的思想道德建设
第三节 中央苏维埃政府的思想道德建设
一、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二、反贪污反浪费运动
三、选举运动——苏维埃的民主建设
四、在教育和文化工作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五、模范创建工作
第四节 党领导的白区思想道德建设
一、地下斗争中的思想道德建设
二、左翼文化运动
第五节 英雄的史诗——伟大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一、遵义会议
二、长征精神
三、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的思想道德建设
第六节 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
一、一二·九运动
二、瓦窑堡会议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努力
三、西安事变
四、红军中的形势任务教育与抗大的建立
五、党的思想理论建设
六、东北抗日联军中的思想道德建设
第三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思想道德建设
第一节 奋起抗战与战略防御阶段的思想道德建设
一、党的抗日主张的宣传和思想道德建设
二、八路军中的思想道德建设
三、延安干部学校的思想道德建设
四、延安精神
五、持久抗战
第二节 相持阶段时期的思想道德建设
一、政权建设中的思想道德建设
二、党的建设中的思想道德建设
三、军队中的思想道德建设
四、在对敌斗争中的思想道德建设
五、道德典范与思想道德建设
六、整风运动
七、新民主主义论
第三节 愚公移山与战略反攻阶段的思想道德建设
一、整训部队和英雄主义教育
二、国统区的人民民主运动
三、党的七大——党在思想道德建设上成熟的重要标志
第四章 解放战争时期的思想道德建设
第一节 抗日战争胜利初期的思想道德建设
一、反对内战,争取国内和平民主
二、扩军练兵,放手发动群众
三、反战爱国,开展国统区民主运动
第二节 全面内战爆发后的思想道德建设
一、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二、实现“耕者有其田”
三、立功运动和王克勤运动
四、游击战和诉苦运动
五、国统区反战宣传教育
第三节 解放战争转折时期的思想道德建设
一、迎接中国革命的新高潮
二、新式整军运动
三、加强纪律性,弘扬革命英雄主义
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思想道德建设的宗旨
第四节 解放战争取得全国胜利时期的思想道德建设
一、“将革命进行到底”
二、西柏坡精神
三、人民民主专政的精神实质
四、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五、红岩精神
……

下编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中国共产党思想道德建设史》:
  这个检举委员会由有长期坚决斗争革命历史的工农分子组成,定期开会,制定检举表,结合发展地方武装、彻底实行劳动法和土地法等工作,来检举本级政府中的阶级异己分子和贪污腐化分子,改造苏维埃政府。尽管这个检举委员会只是临时的,却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府反对贪污腐化、代表人民利益的决心和立场。为了防止党内有违反党章、破坏党纪、贪污腐化等行为的发生,从1932年起,红军中师以上的单位都成立党务委员会,开展党内监察事务,1933年9月,党中央又作出决议,成立中央党务委员会及中央苏区省县监察委员会,其职责是“以布尔塞维克的精神,维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铁的纪律,正确的执行铁的纪律,保证党内思想和行动的一致,监视党章和党决议的实行,检查违反党的总路线的各种不正确的倾向(官僚)主义及腐化现象等,并与之作无情的斗争”。1934年1月,中共六届五中全会选举成立中央党务委员会,承担党内监察职责。这样,从党中央到地方,党的各级纪律监察机构便逐步建立起来了。除了组织上通过工农检察部、审查委员会等专门机关的监督,党中央还充分利用群众的力量来进行广泛的舆论监督。当时《红色中华》等报刊经常以大量的篇幅发表这方面的文章,对廉洁奉公、勤俭节约的模范进行颂扬,对官僚主义、贪污浪费等违法乱纪行为进行无情的鞭挞,这对加强廉政建设起了积极的作用。
  ……

前言/序言

 
《中华文脉:思想与精神的传承》 引言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脉,是一个国家的前途,是一个时代的灵魂。纵观人类文明长河,思想与精神的薪火相传,是推动社会进步、塑造民族品格、凝聚国家力量的根本动力。中国,作为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东方大国,其思想与精神的演进,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自身的发展轨迹,更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本书《中华文脉:思想与精神的传承》并非专注于某一个特定政党或组织的意识形态构建,而是旨在宏观地梳理和呈现贯穿中华数千年历史的、多元而丰富的思想文化脉络,探寻那些塑造了中华民族精神特质、影响了其社会结构与文化认同的深层观念与价值体系。 第一章:文明的奠基——先秦思想的源流 在中华文明的黎明时分,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盛况,为后世奠定了思想的基石。本章将深入探讨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思想流派的核心理念及其历史影响。 儒家之仁与礼: 孔子提倡的“仁”与“礼”,强调人伦关系、道德修养与社会秩序,构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仁者爱人”的博爱精神,“克己复礼为仁”的自我约束,以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秩序,都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塑造了中国人温良恭俭让、注重家庭伦理的品格。孟子对“仁政”的阐发,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为后世统治者提供了政治合法性的思想来源。 道家之自然与无为: 老子与庄子所代表的道家思想,倡导顺应自然、返璞归真、清静无为。“道法自然”的哲学观,超越了人为的社会规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道家的“无为而治”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一种以柔克刚、以退为进的智慧,强调对事物发展规律的尊重与顺应。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为个体提供了精神自由的出口。 墨家之兼爱与非攻: 墨子及其学派所倡导的“兼爱”、“非攻”、“尚贤”等思想,在当时社会具有鲜明的批判性和实践性。“兼爱”主张无差别的爱,反对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度;“非攻”则旗帜鲜明地反对侵略战争,体现了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墨家的技艺与组织能力,也使其在社会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法家之法治与集权: 以商鞅、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思想,强调以法律作为治国的主要手段,主张加强君主集权,推行严刑峻法。“以法治国”的理念,为秦朝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尽管法家思想曾一度被批判,但其强调制度建设、维护社会秩序的精髓,对后世的官僚体系和国家治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章:思想的融合与发展——两汉至隋唐的演变 秦汉统一后,中华思想文化进入了一个融合与发展的时期。 儒术的独尊与经学的发展: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标志着儒学在中国思想史上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但这并非简单的思想压制,而是在吸收诸子学说的基础上,对儒学进行的创造性阐发。东汉时期,经学研究蔚然成章,形成了经学体系,为儒学在社会层面的普及和传承打下了基础。 佛教的传入与本土化: 伴随丝绸之路,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并在与中国本土思想的碰撞与融合中,逐渐中国化。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思想盛行,对中国人的生死观、人生观产生了重要影响。隋唐时期,佛教达到鼎盛,形成了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中国化的宗派,其哲学思想、伦理观念、艺术审美,都深刻融入了中华文化之中,成为中华文脉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玄学与道教的复兴: 魏晋时期的玄学,是对儒家经学的一种超越,侧重于哲学本体论的探讨,如“有无之辨”。同时,本土道教在这一时期也得到发展,炼丹、养生等观念与哲学思想相结合,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隋唐气象与兼容并包: 隋唐是中国历史上国力强盛、文化繁荣的时代。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呈现出一种开放、包容、自信的气象。儒、释、道三教并行不悖,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唐代丰富多彩的精神图景。科举制度的建立,使得不同阶层的人士都能有机会参与到国家治理和思想文化的传播中。 第三章:理性与哲思的深化——宋明理学及其影响 宋代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宋明理学,构建了一个更为精密的哲学体系。 理学的集大成: 北宋的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以及南宋的朱熹,集宋代理学之大成。理学试图解释宇宙万物的本源、人性的善恶以及道德实践的途径。“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是其核心概念。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方法,强调通过实践和探究事物来认识真理,推动了中国哲学的发展。 心学的兴起: 王阳明提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主张,开创了阳明心学。心学强调内心的自觉与道德的实践,将道德的根源置于内心之中,对后世产生了广泛影响,尤其是在个体精神的觉醒方面。 理学与社会现实: 宋明理学不仅是纯粹的哲学思辨,更与当时的社会制度、伦理道德、教育体系紧密相连。它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社会等级观念,但也注重道德修养,对提升社会整体道德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尽管也存在一些保守和僵化的倾向,但其对中国人的道德观、价值观塑造影响深远。 第四章:近代的转型与反思——从西学东渐到新文化运动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思想界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西学东渐与救亡图存: 西方思想的涌入,冲击了中国传统的价值体系。林则徐、魏源等人开始介绍西方知识,寻求“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戊戌变法,都体现了中国人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制度以应对危机时的探索。 维新思潮与革命理念: 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在思想上倡导变法革新,主张君主立宪。孙中山及其领导的辛亥革命,则将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作为目标,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 新文化运动的启蒙: “五四”前后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帜,猛烈抨击封建传统文化,提倡白话文,提倡个性解放,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走向。 第五章:现代中国的思想探索——多元并存与时代发展 进入20世纪,中国思想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和复杂性。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武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指导着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 其他思潮的交流与碰撞: 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各种西方的思想流派,如自由主义、实用主义、存在主义等,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的知识分子和社会思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更加频繁,思想的碰撞与融合也更加深入。 当代中国的思想图景: 当代中国的思想图景是多元的,既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也有对现代文明的吸收与创新,更有对未来发展道路的积极探索。人们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同时,也在不断思考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撑。 结论:中华文脉的永恒生命力 《中华文脉:思想与精神的传承》并非一本单一理论的教科书,而是旨在展现中华文明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思想与精神如何孕育、发展、演变,并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以多元的形式,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性格、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和文化认同。从先秦诸子的理性光辉,到两汉儒释道的融汇,再到宋明理学的形而上追寻,以及近现代的转型与反思,中华文脉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不断吸收、融合、创新,构成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理解和传承中华文脉,对于认识中华民族的过去、把握当下、开创未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书希望通过对这些思想与精神的梳理,展现一个宏大而丰富的中国思想文化图景,以此引发读者对中华文明的深刻思考,并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将中国共产党思想道德建设的脉络梳理得清晰明了。作者在行文中,非常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抽象的政治理论与生动的人物故事、具体的历史事件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性。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关键人物思想的阐释,例如毛泽东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邓小平如何提出“以德治国”的理念,以及习近平如何强调“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些人物的思想精髓,通过作者的解读,变得更加鲜活和易于理解。同时,书中也对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良思潮和现象进行了批判性分析,并通过思想道德建设来加以纠正和引导,这让我看到了党在维护社会正义、净化社会风气方面所做的努力。它让我认识到,思想道德建设不仅仅是口号,更是切实影响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重要实践。这本书不仅能增长知识,更能启迪智慧,让人在阅读中不断反思和成长。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将中国共产党思想道德建设的历史进程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变迁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作者通过对大量史料的细致考证和深入解读,揭示了思想道德建设与国家发展、社会转型、文化传承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思想道德建设如何围绕这些矛盾展开,提出了富有洞察力的见解。例如,在革命战争年代,思想道德建设如何服务于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如何塑造集体主义精神和劳动光荣的价值观;在改革开放后,又如何应对市场经济带来的挑战,在解放思想的同时,注重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书中还对一些具体的思想道德建设的运动和活动进行了细致的剖析,比如延安整风、反右运动、文化大革命中的思想改造,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等,分析其成败得失,引人深思。它让我认识到,思想道德建设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调整和深化的动态过程,每一次的探索都蕴含着丰富的经验教训,为后来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它不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现实的关照。作者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思想道德建设历程的回顾,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如何在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通过思想的引领和道德的塑造,凝聚起亿万人民的力量,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成就。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思想道德建设所面临的时代背景、主要任务、基本原则和具体措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让我对中国共产党思想道德建设的战略性和长期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尤其让我动容的是,书中对革命烈士们的崇高精神和先进事迹的描绘,他们用生命诠释了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和高尚品德,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动力。这本书也让我认识到,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它不仅仅是理论的研究,更是实践的探索,是精神的传承。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让我为自己能够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而感到自豪。

评分

这本书读起来真让人心情激荡,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亲历了中国共产党在思想道德建设这条道路上所经历的无数次探索、曲折与辉煌。作者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抽丝剥茧般地梳理了从建党初期至今,中国共产党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经验以及面临的挑战。书中不仅详述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还生动地描绘了不同历史时期,共产党人如何将这些思想转化为指导实践、凝聚人心的强大力量。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初期以及新时代不同阶段,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难点和特色进行了深入分析,让我对党的思想道德建设的连续性、创新性和规律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那些为了理想信念而奋斗牺牲的革命先辈所感动,也被无数共产党人默默奉献、践行道德的感人事迹所激励。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专著,更是一部充满思想力量和人文关怀的史诗,它让我更加坚定了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心,也为我个人在当今社会如何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中国共产党思想道德建设史是一部不断探索真理、与时俱进的伟大篇章。作者在书中没有回避历史上的争议和复杂性,而是以一种客观、审慎的态度,呈现了党在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挑战和挑战。从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本土化,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思想的统一和武装,再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思想的改造和培育,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思想的解放和创新,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曲折和反复。书中对不同时期党内关于思想道德建设的争论,以及如何通过实践检验真理,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如何处理继承与创新、理论与实践、统一与多样化等关系,有着独到的分析。它揭示了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在思想道德建设上的艰辛与伟大,也让我对未来中国思想道德建设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