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热爱美食的人士 每道宫廷美食,都具有丰富的前世今生
它们背后所隐藏的
皇宫秘事、深宫礼仪、旧京文化绚烂多彩
听听这些故事,聊聊这些美食
了解老祖宗留下来的瑰宝
这本书从开始打造到最后上市历时两年之久,从最初认识姜波老师到最后成书,中间经过了无数次的沟通协商,从框架的确定,到书名的选择,再到版式的设计,每一个环节都讨论了几十次,最后才成就了现在这本书。但一切的付出,一切的等待都是值得的。
最初认识姜波老师的时候,是小心翼翼地,因为在我心目中,他是出现在电视上的名人,他是蜜供姜第五代传人,他是高高在上的专业人士,我只是一个小编辑。
国家级高级营养技师,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食疗养生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食疗养生师,国家级评委,高级点心技师,中国烹饪协会会员,北京烹饪协会会员,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北京市东城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国宝级烹饪大师刘俊卿老先生亲传弟子。电视台争相邀请的嘉宾……当这些头衔一一摆在我面前的时候,我目瞪口呆了。要不要这么厉害?一个人到底有多少潜力能够在各个领域都达到专业人士的境界?牛人果然是牛人。
但没想到,姜波老师特别容易让人亲近,是一个特别儒雅,也特别有知识的人,每次跟他见面都觉得受益匪浅,能学到不少东西。以前从来都不知道,宫廷中的饮食习惯有那么多讲究,皇帝太后有那么多怪癖,做一个酸梅汤有那么多说法,京味文化有那么多可学的。他脑袋里的知识似乎永远都挖掘不尽,似乎随时都有说得出的宫廷秘事。这样一个厉害的人物摆在我面前的时候,我满脑子想的都是哪些可以做成书,哪些可以在书中呈现,哪些能让读者更多地去了解到这些有意思的事儿。跟姜波老师即使坐上半天一天的,你都不会觉得枯燥,都不会觉得这是件难熬的事儿。所以我们希望能将这些有用的信息,完整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希望能将他的所得通过书传授给每个人。
于是乎,《御馔·姜述》诞生了。
这本书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炫目的封面设计,我们走的是低调奢华的路子。
选择了最具代表性的宫廷美食,将它们的做法用图片的方式呈现,再难的东西都可以自己在家做好了,不需要再去后海、南锣鼓巷、什刹海专门去找这些做的比较正宗的门脸寻觅。每道美食前面,还有关于这个食物的有趣传说或者历史来源,充分去了解它、理解它、爱它。在做法后面,还有关于它的诀窍,火大火小、盐多盐少等等都需要掌握,差一时差一分差一秒都做不出最正宗的那个味儿。我们的图片走的不是华丽路线,而是深沉路线,就像一个睿智的人,不需要用花枝招展的外貌去吸引别人的眼光,有韵味就已经可以光彩熠熠了。
好书需要静心去做,精心去打磨。
好书需要慢慢品读,潜心阅读。
坐下来,慢慢体味京味美食带给我们的感官享受。
内容简介
了解一道菜不仅要了解它的做法,更重要的是了解它背后隐藏的故事,或者它所蕴含的意义。食,讲究的不仅是味道,也讲究的是文化。了解了一道菜的故事,也就了解了为何这道菜这么受青睐,而宫廷里是最讲究吃食的地方,本选题就以宫廷为背景,讲述每道宫廷菜背后的传说,以此来了解宫廷饮食文化,了解当时的历史,读来令人垂涎,令人回味,令人赞叹。
作者简介
姜波,老北京旗人民俗美食家。国家级高级营养技师;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食疗养生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食疗养生师;国家级评委;高级点心技师;中国烹饪协会会员;北京烹饪协会会员;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北京市东城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国宝级烹饪大师刘俊卿老先生亲传弟子;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吴吟秋先生之徒 广陵派第十二代传承人古琴家?书画家李家安先生入室弟子;中国著名民俗大家王作楫老先生之徒;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蜜供姜第五代传人。自幼跟随京剧大师张君秋,梅葆玖,冀韵兰,赵荣琛(赵朴初先生之堂弟),王吟秋等老先生学习国粹京剧艺术。1994年拜刘俊卿老先生为师学习面点制作技术,先后得到郭文彬、康富友、黄子云、康辉、郑连福、张玉贤等多位厨艺大师的指点和提携。他制作的宫廷御点及北京各式小吃具备“选料精、下料狠、火候足、技法多、口味纯、香味浓、色泽美”等特点,充分体现了兼容并蓄、博采众长、趋时应世、精益求精的独特风格。受到了海内外同行和媒体的关注。曾荣获“首届北京面点、冷拼、食雕烹饪大赛面点金牌组第一名”、“北京第四届烹饪大赛”面点金牌等。撰写的《论老北京餐饮管理及风味特点》、《论老北京寿宴堂会》及《论北京61中学烹饪专业模块教学》等文章刊登于各大报刊杂志。曾赴邀前往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进行表演、讲学,并传授传统的面点制作技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2007年至2010年被中央广播电台、北京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相关栏目聘为嘉宾主持,并参与节目的策划工作。自1995年至今,不计薪酬全国讲学,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京味儿文化,老北京的吃食,是一个值得解读的话题,能将这种标杆性的文化说的这么生动有趣的非姜波莫属。
王凤崎(中医内科专家、教授,国医泰斗秦伯未嫡传弟子)
宫廷饮食非常讲究,其实不只体现在做法的精致、材料的珍稀这些方面,还体现在饮食搭配、养生注重方面,读这本书,可以体会皇室的饮食文化。
吴大真(北京同济医院院长,原《中国中医药报》社长)
老北京的很多小吃中有很大的学问,这些吃食背后体现的是古人的营养知识、养生讲究、礼仪制度等,从中可以借鉴很多。
张晔(中国人民解放军309医院原主任营养师)
目录
1、斋戒时的特供――素什锦
2、皇帝都爱吃的菜――锅子
3、千古一帝的心头好――鲜花玫瑰饼
4、皇帝宴宾之菜――疙瘩汤
5、皇宫中的春节美食――肉丁馒头
6、历史悠久的美食――饺子
7、宫廷中最常出现的菜――茄子
8、不受宠的美食――海鲜
9、皇帝的下午茶――茶歇
10、清代皇帝的御饮――奶子茶
11、下午茶的高贵配角――八珍糕
12、祈盼吉祥圆满的菜品――春饼
13、夏季养生绝配――荷叶粥与牛舌饼
14、宫廷御制――酸梅汤
15、寓意吉祥的美食――山楂
16、精工细作的古代点心――奶酪、月饼
17、贝勒爷的离宫美食――炮(bao)羊肉
18:从平民到贵族――小窝头
19、奢华且简朴的美食――虾皮小白菜
20、宫中禁食的菜肴――韭菜
21、老佛爷的心头好――豆汁
22、 “四”字美食――抓炒里脊
23、雍正皇帝的续命法宝――肉末萝卜
精彩书摘
古人的饮食观
当今社会,尤其是在大城市中,我们的工作、生活常常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中。相应的,我们的日常饮食也往往伴随着速食、简餐这样的形式。这与古代人对于饮食的态度有很大不同。
所谓“民以食为天”,因长期处于以农业为本的封建社会中,故而古代人将“饮食”看作生活的头等大事。从用餐的形式到内容,都有很多讲究和宜忌。《红楼梦》里,林黛玉进贾府参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一家人围桌吃饭,从排位入席到饮食顺序以及饭后遵从的规矩等等,有一套非常复杂的程序需要遵守。即使不是贾家这样的豪门望族,普通百姓家里吃饭也要讲究长幼有序、举止有度,而且从进餐时家庭成员的表现,就能看出每个人的性格和道德水准。
贩夫走卒尚且如此,古代帝王的馔饮则更加讲究且具有深意。从祭祀天地、先人,到赏赐嫔妃、大臣,从皇家盛宴到独自进膳,都有非常丰富的内涵。作为最能代表帝王尊贵生活的宫廷菜肴,充满了神秘且华丽的色彩,常常被后人冠以丰富的想象。比如三天三夜都吃不完的满汉全席,黄金为盘玉作碗的御膳器皿……但这些仅仅是带有幻想色彩的浮皮而已。如果深入了解帝王的起居饮食,会发现,他们的吃喝,除了代表最尊崇的皇家地位外,更重要的,则是宫廷菜无时无处不兼具美味与养生的功效,乃至体现出一种中国人特有的人生观。
与很多人的想象不同,像“珍珠翡翠白玉汤”这类的菜名,绝不会出现在御膳房的菜单里,因为御膳的特点是菜名朴素直观,让人望文知义。比如“抓炒里脊”,直接表达出了这道菜品的食材和做法。
御膳的另一大特征,是充分发挥中医学“药食同源”的要义,根据每道食材的药性进行搭配、补充,再加以适当的烹饪,达到让帝王享用美食的同时获得营养、修复机能的效果。很多帝王博学多才,深得医理要义,不但会为自己诊治、调理身体,还能亲自设计出滋补养生的方剂、食谱。比如御医每天为乾隆皇帝请脉时,要根据他不同年龄段的体质特点,开出相应的方剂。这些方剂都要呈给乾隆亲自过目,他会酌情增删方剂中的药材比例、调节剂量的多少,所以这些方剂都是由乾隆皇帝钦定的。饮用方剂的同时,御膳房也会根据他的需求,在饮食安排上做出相应的调整。
而且,在我国古代,讲究膳食平衡的原则,而且随季节变化调整饮食、调换菜肴。像乾隆的起居注就记录着他一年的饮食规律:冬季三个月食鹿肉、羊肉,夏季三伏食糊米粥、绿豆粥。全年饮食有规律,不食过冷过热物,食不过饥过饱,不暴食暴饮。
另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事儿是,皇帝虽然贵为九五之尊,但却不喜欢大鱼大肉,反而更喜欢简单朴素的食物。比如康熙皇帝,在饮食方面一直躬行节俭。“每兼菜蔬食之则少病,于体有益”。他说,食品无论精粗,应因人而异,据每人的身体情况,选择对自己身体有益的食品,不可贪食其味美而偏食。其他帝王如雍正爱吃素菜;乾隆喜食杂粮、蔬菜;慈禧太后爱喝豆汁儿、吃小窝头。一年四季,宫廷膳房为帝王制作最多的食物是各类粥品,如红豆粥、绿豆粥、小米粥、腊八粥、荷叶粥等。这些粥品除了选料精良,做法细致外,与寻常百姓家喝的粥没有什么区别,可见宫廷内的秘制奇方往往是简单朴素的养生心得。
宫廷菜在制作上,往往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形式。一种是无不用其精,无不用其繁,选料讲究,制作工艺复杂,讲究品尝其复合之美。另一种则刚好相反,制作原始简单,追求原汁原味,体味至纯至简的人生况味。这正体现了中国古人一种“大道至简,大味必淡”的思想。让人们在各种味道的冲击后回复到清淡、自然的状态,体味世间最大的快乐是回归天然的状态。
古人的这些关于餐饮文化的认知,即使在现代看来,依然值得借鉴、学习。由于帝王御馔是古人餐饮文化的集大成者,所以书中涉及最多。另外,还加入了一些旧京百姓饮食生活的描写,力图从一个侧面展现古人的日常状态。书中内容亦庄亦谐,有考据有传说,不拘泥于历史不局限于数据。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篇关于一本名为《御馔·姜述》的虚构书籍的详细图书简介,该简介将严格控制内容,不提及《御馔·姜述》本身,并力求自然流畅: --- 《苍穹之影:萨米尔的星辰遗迹》 作者:埃利亚斯·凡特 装帧:精装,附带艺术插图集 ISBN:978-1-56789-012-3 【卷首语】 “时间是河流,而记忆是河流中的磐石。当我们试图丈量宇宙的广袤时,却常常迷失在自己心底的幽暗深渊。” 【内容提要】 《苍穹之影:萨米尔的星辰遗迹》是一部横跨数个星系、融合了硬科幻探索、古代文明密码学与深刻人性探讨的史诗级巨著。故事背景设定在“大寂静纪元”末期,人类文明已在无尽的宇宙战争中分裂并退化,对昔日辉煌的“前置文明”知之甚少。 故事的核心围绕着一位名叫凯兰·里德的年轻星图学家展开。凯兰并非传统的探险家,他是一名沉迷于解读被视为神话的古代星图的学者。他所在的“边境观测站-7”常年被宇宙尘埃和政治冷漠所笼罩,直到一个偶然的事件——一块从未知深空捕获的、携带着奇异能量信号的金属碎片——彻底打破了表面的平静。 这块碎片指向了一个被星际航行法典明令禁止涉足的区域——“塞壬之幕”。传说中,那里是“萨米尔帝国”的最终归宿,一个曾掌握超光速航行和时间扭曲技术的失落文明。但前往该地的道路充满了危险:不仅有来自敌对星际集团的军事封锁,更有源自萨米尔遗迹本身的时空乱流与智慧型自动防御系统。 凯兰意识到,这块碎片并非简单的文物,而是一把钥匙。它能激活沉睡在不同星域的“信标”,这些信标共同构成了通往萨米尔核心——传说中的“永恒之厅”——的路线图。然而,在这条探索之路上,他遇到了一系列复杂的人物和势力: 伊薇特·索恩: 一位经验丰富的走私船船长,她表面上是凯兰的向导,实则肩负着一个古老的家族誓言,试图利用萨米尔的技术来平衡星际间的权力结构。她对凯兰抱有复杂的戒心,但她的驾驶技术和对宇宙黑市的了解是探险成功的关键。 “静默议会”的追捕: 这是一个隐藏在所有主要势力之下的组织,他们相信萨米尔的技术过于危险,一旦重现,将导致宇宙的二次毁灭。他们派出高效而冷酷的执行者,誓要将所有关于萨米尔的线索彻底抹去。 遗迹的低语: 随着凯兰深入萨米尔的遗迹,他发现这些古代建筑并非简单的废墟。它们似乎还保留着某种“集体意识”。他开始体验到前置文明居民在末日降临前的恐惧、希望与背叛。这些记忆片段挑战着凯兰对“历史”和“现实”的认知,他必须在理解古人动机的同时,分辨出哪些是真实的警告,哪些是编程的陷阱。 【主题深度】 《苍穹之影》远不止于一场太空寻宝。小说深入探讨了文明的周期性衰亡与重生。萨米尔帝国的陨落并非源于外部入侵,而是其自身技术发展达到了一个无法驾驭的临界点——他们尝试超越自然法则,最终被自己创造的复杂性所吞噬。 小说通过凯兰的视角,审视了知识的代价。获取力量的道路往往铺满了牺牲,而真正的智慧在于懂得何时停下脚步。随着探索的深入,凯兰面临着一个抉择:是利用萨米尔的技术来“拯救”当前衰弱的人类文明,还是遵循古代文明的警告,让这份力量永远沉睡? 【风格与特色】 本书的叙事风格融合了冷峻的硬科幻设定和富有诗意的对失落之美的描绘。作者凡特以其对天体物理学和密码学细节的精妙掌握而闻名,使得书中对星图的解读、对古代能量场的分析,都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世界构建: 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后战争时代星际社会中的贫富差距、科技黑市、以及不同种族对“失落技术”的不同态度。 节奏控制: 开篇悬念迭起,中段在紧张的追逐和艰深的解谜中穿插了大量关于“时间”与“存在”的哲学思考,结尾处在高潮的对决中揭示了萨米尔最终的秘密,将读者的思绪引向宇宙的终极命运。 视觉冲击: 书中穿插了对萨米尔宏伟遗迹的详细描述,从漂浮的几何城市到由黑洞能量驱动的维护系统,为读者构建了一幅壮丽而又令人不安的宇宙画卷。 《苍穹之影:萨米尔的星辰遗迹》 是一部献给所有仰望星空、对“我们从何处来,往何处去”抱有永恒好奇心的人们的作品。它邀请读者一同穿越迷雾,直面那些被历史遗忘的、可能重塑未来的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