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味好安逸

川味好安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幼谦 著
图书标签:
  • 川菜
  • 美食
  • 家常菜
  • 川味
  • 安逸
  • 下饭
  • 简单易学
  • 新手入门
  • 特色菜
  • 烹饪技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3943869
版次:1
商品编码:1176137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17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 好吃的是川菜,难忘的是故乡。
  走遍天下频回首,川味牵扯思乡愁。

内容简介

  “食在中国,味在四川。”巴山蜀水的锦绣山河,孕育了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开创了兼收并蓄的美味佳肴。一菜一格,百菜百味。吃一口就忘不掉的川味,走遍天下到处都有的川味,让异乡游子刻骨铭心。恰如巴山蜀水锦绣地,常思量,怎能忘?

精彩书评

万事万物,生命首重。生命靠什么支撑?当然民以食为天!童年的家乡与家庭都很清贫,没有八珍玉食,没有珍馐佳肴,但就因生长在天府之国,享受了原汁原味、朴实无华、多姿多彩的“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幸福生活。吃遍天下,还是忘不掉川味;走遍天下,到处闻见川香。哪里没有重庆火锅?哪里没有四川饭店?让异乡游子怎能忘怀?

作为吃着川味长大的巴蜀后裔,不仅会吃,也会写。于是将舌尖百味诉诸文字,描其形,绘其色,感其香,形成优美、恰切而独具风格的文字,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性与文学性。

走遍天下频回首,川味牵扯思乡愁。一个异乡游子写出的家乡川味,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有文化,更有不可替代的亲切乡情与动人故事。


目录

1 馋死人的烟熏腊肉
2 丰乳肥臀回锅肉
3 白衣秀士酸菜鱼
4 烧白——梁鸿接了孟光案
5 毛血旺,隐藏在水深火热的江湖中
6 牙签肉——野兔穿过枫林
7 黑豆花,绿豆花
8 魔芋鸭子——在煎熬中互补
9 合川肉片——相看两不厌
10 胡豆花开菜籽黄
11 东坡墨鱼的诗意
12 青稞酒、牦牛肉,吃不够
13 回不去的童年再没有的粑
14 拐枣甜,胜过年
15 炒米糖开水——遥远的甜香
16 闻见流口水,才叫口水鸡
17 地瓜不是瓜
18 火锅,就吃一个热络
19 一餐吃掉一群羊
20 牛皮菜,在哪里能见到你
21 火热的辣椒
22 豌豆尖——开春第一鲜
23 翻身摘耳根把歌唱
24 冲菜——梦里寻它找刺激
25 木耳菜,肥头大耳惹人爱
26 牵肠挂肚的鱼鲜草
27 一片伤心,凉粉可鉴
28 寒门冬菜名叫葵
29 苦藠头,甜藠头,乡思惹人愁
30 请喝一杯重庆茶
31 烟熏的豆干惹人爱
32 从成都粉子到麻婆老去
33 红苕巴咯甜又香
34 豌豆饼,锦里寻它千百度
35 麻辣泥鳅吃得爽
36 李鸿章杂烩和宫保鸡丁
37 怀念清水黄辣丁
38 出神入化的鱼香肉丝
39 想起了滨江路小吃
40 夫妻肺片,巧用废片
41 诸肉还是酥肉好
42 猪肉与米粉的亲密接触
43 东坡肘子的前世今生
44 好吃不过豆瓣鱼
45 张飞牛肉,英雄长留口舌间
46 牛杂粉,好巴适
47 亲爱的咸菜

前言/序言


《光影流转:世界电影艺术史纲》 内容提要: 《光影流转:世界电影艺术史纲》是一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世界电影发展历程的学术专著。本书超越了单纯的影片罗列与年代记述,旨在探讨电影艺术在不同历史阶段、文化背景和社会思潮影响下的演变脉络、美学风格革新以及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全书结构严谨,内容详实,从电影的诞生之初,穿越默片时代的黄金岁月,考察有声电影的革命性变革,深入解析二战后欧洲先锋电影的崛起,直至当代数字技术浪潮下的全球化电影格局。本书重点关注电影语言的内在发展逻辑,挖掘不同地域流派(如好莱坞的工业体系、法国新浪潮的作者论、日本电影的物哀美学、苏联蒙太奇理论等)的核心思想及其对世界影坛的贡献。同时,本书也对电影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交叉互 দেখলাম进行了细致的论述,力求为读者构建一个宏大而精微的电影艺术全景图。 --- 第一章:起源与萌芽——从幻想到影像的诞生(1895-1914) 本章追溯电影艺术的哲学根源与科学基础。首先探讨19世纪光学、摄影术及连续运动幻觉(如活动留影机、西洋镜)的先驱性贡献。重点分析爱迪生、卢米埃尔兄弟等人在技术专利与首次公开放映中的关键作用。对于卢米埃尔兄弟的写实风格(如《工厂大门》、《火车进站》)与梅里爱的魔幻叙事(如《月球旅行记》)之间的分野,进行了早期电影美学的初步界定。本章强调了这一时期电影作为“奇观”而非“艺术”的初始形态,并讨论了早期电影制作的工业化雏形。 第二章:默片时代的辉煌与成熟(1915-1927) 默片时代是电影语言体系形成的关键时期。本章分为数个侧面展开论述: 1. 美国经典叙事模式的建立: 重点分析D.W.格里菲斯对场面调度、景别转换和剪辑节奏的规范化贡献,及其对史诗叙事结构(如《一个国家的诞生》)的构建。 2. 欧洲的先锋探索: 详述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如《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诺斯费拉图》)如何通过布景、灯光和表演来表达内在的焦虑与非理性;分析苏联蒙太奇学派(爱森斯坦、普多夫金、库里肖夫)在“电影的哲学”层面的理论建构,特别是“冲突性剪辑”的革命性意义。 3. 其他地区的影响力: 简要介绍瑞典的自然主义风格和法国印象派电影(如巴赞对光影的运用)的探索。 本章的落脚点在于论证,在缺乏同期声的约束下,默片艺术家们将视觉叙事推向了抽象、象征和情感表达的极致高度。 第三章:有声时代的转型与类型片定型(1927-1945) 有声技术的引入对电影产业和艺术表达造成了剧烈的冲击。本章首先剖析了声音技术如何重塑叙事节奏、表演方式,以及对早期话剧化电影的反思。随后,聚焦好莱坞的“黄金时代”: 1. 类型片的成熟与规范化: 详述黑色电影(Film Noir)的视觉风格、道德模糊性及其对战后心态的预示;分析歌舞片、西部片、恐怖片等主流类型片在叙事公式和工业化流水线上的成熟。 2. 作者论的萌芽: 探讨在好莱坞制片人制度的夹缝中,如奥逊·威尔斯(《公民凯恩》)所代表的,导演对电影形式的控制与个人风格的探索。 3. 国际电影的应对: 考察欧洲电影在战前如何利用声音进行政治讽刺或探讨社会阶级问题。 第四章:战后思潮与电影的“反叛”浪潮(1945-1960年代初) 二战的创伤促使欧洲电影界对既有的叙事传统进行深刻质疑。 1.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伦理转向: 重点分析罗西里尼、德西卡等人如何将镜头对准战后普通民众的生存困境,强调非职业演员、实景拍摄与即兴表演,确立了电影对现实的道德责任感。 2. 法国新浪潮的“作者原则”: 深入解读安德烈·巴赞的理论基础,分析特吕弗、戈达尔等导演如何通过跳跃剪辑、手持摄影、即兴对白等手段,打破第四面墙,确立导演作为“作者”(Auteur)的核心地位,并将个人哲学思辨融入叙事。 3. 其他新兴流派: 涉及瑞典伯格曼对信仰与存在的哲学探讨,以及日本“无声的呐喊”——小津安二郎的家庭美学与“物哀”主题。 第五章:全球视野下的风格爆炸与反主流运动(1960年代中-1970年代) 此阶段是世界电影对既有文化权威进行颠覆的时期,也是电影艺术形态最为多元和实验性的阶段。 1. 好莱坞的“新浪潮”冲击(New Hollywood): 分析美国导演(如科波拉、斯科塞斯、斯皮尔伯格)如何吸收欧洲先锋电影的技巧,结合美国本土的社会批判,制作出既有商业价值又具深刻内涵的电影。 2. 批判现实主义的深化: 考察拉丁美洲的“第三电影”运动,探讨其如何将电影作为解放和政治教育的工具。 3. 实验电影与反形式主义: 梳理美国和欧洲的地下电影运动,探讨玛雅·黛伦、安迪·沃霍尔等人对时间、空间和叙事逻辑的极端解构。 第六章:商业重塑与全球化语境下的电影新形态(1980年代至今) 本章探讨了以技术革命(如CGI、数字拍摄)为核心驱动力,全球资本流动为背景下的当代电影图景。 1. 特效时代的来临与叙事简化: 分析商业大片(Blockbuster)模式的成熟,以及它对电影节奏和观众期待的重塑。 2.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渗透: 讨论电影中对元叙事(Meta-narrative)的解构、对经典致敬与戏仿(Pastiche),以及身份政治在当代电影中的凸显。 3. 非西方电影的崛起与国际合流: 深入分析香港新浪潮、中国第六代导演的现实关怀,以及韩国电影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定位与美学特色。本书将强调,当代电影已进入一个“后类型”和“跨媒介”的复杂交织期。 结语:电影作为时代的镜子与未来的语言 总结电影艺术自诞生以来对人类感知世界的改变,并展望数字技术、流媒体平台对电影本体论可能带来的根本性挑战与机遇。本书主张,无论技术如何演变,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时空艺术,其核心价值始终在于其捕捉和诠释人类经验的能力。 --- 读者对象: 电影专业学生、艺术史研究者、资深影迷,以及所有对视觉叙事艺术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本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力求在提供全面知识框架的同时,激发读者对电影进行更深层次的批判性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川味好安逸》这本书,就像是一部关于四川味道的散文集,充满了温度和人情味。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四川的某个宁静的小镇,听着蝉鸣,看着炊烟袅袅升起,然后跟随作者的笔触,一步步走进那些充满诱惑的厨房。书中的每一个菜谱,都不仅仅是食材和步骤的罗列,更承载着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乡味道的怀念。我喜欢它在介绍菜品时,会穿插一些关于食材来源、历史典故,甚至是儿时记忆的片段,这些都让原本可能枯燥的烹饪过程,变得生动有趣。比如,书中在讲到“担担面”的时候,不仅仅提供了详细的制作方法,还描绘了成都街头小贩们忙碌的身影,以及那碗面带给人们的简单快乐。读到这些,我不仅学会了如何制作一道美味,更感受到了川菜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和情感。这本书让我觉得,烹饪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更是一种与生活对话,与情感交流的方式。

评分

我一直对川菜的“百菜百味、一菜一格”津津乐道,也尝试过不少相关的书籍,但《川味好安逸》给我带来的感受却格外不同。它没有刻意去追求菜品的数量,而是精挑细选了那些最能代表川菜精髓,也最贴近日常生活的菜肴。我特别欣赏它在讲解菜谱时的逻辑性,每一个步骤都清晰明了,即使是烹饪新手,也能按照书中的指引一步步完成。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怎么做”,还告诉你“为什么这样做”。比如,书中会解释为什么某种香料要在这个时候加入,为什么火候要控制到这种程度,这些细微之处的讲解,让我对川菜的理解更加深入。我尝试做了书中的“鱼香肉丝”,以往我做的总感觉少了点什么,但按照书里的方法,尤其是对泡椒和醋的使用比例,还有最后勾芡的时机,做出来的味道简直惊为天人,连我挑剔的老伴都赞不绝口。这本书让我觉得,做出美味的川菜,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困难,关键在于掌握了那些核心的技巧和味道的平衡。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四川人,虽然身在异乡,但对家乡的味道却从未忘怀。每次看到“川味好安逸”,心里就涌上一股暖流。翻开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熟悉的巷口,听到了锅碗瓢盆的碰撞声,闻到了街边飘来的麻辣鲜香。从那些看似简单的家常菜,比如回锅肉、麻婆豆腐,到那些需要几道工序才能做出的复杂宴席菜,书中都给出了详尽的步骤和食材说明。我尤其喜欢它对调料和火候的细致描述,这正是川菜的精髓所在。那些看似不起眼的豆瓣酱、花椒、辣椒,在书里却被赋予了生命,它们如何组合、如何升华,书中都有精彩的解读。我迫不及待地想动手试试书中的几个菜谱,相信一定能重现记忆中的那份安逸与满足。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菜谱,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对家乡味道的深深眷恋。它让我觉得,即使离家再远,只要有这本书在手,我就能随时随地“安逸”地享受川菜带来的幸福感。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给那些怀揣“川菜梦”的食客们打了一剂强心针。《川味好安逸》的魅力在于它的实在和真诚。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故弄玄虚的技巧,而是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将川菜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我最看重的是它对细节的把控,无论是对各种辣椒的品种、辣度的区分,还是对花椒的麻度和香气的运用,书中都给予了非常清晰的指导。这对于许多在其他地区的朋友来说,能够准确地选择和使用这些川菜的灵魂调料,至关重要。我曾经尝试过一些网上的川菜菜谱,结果总是差强人意,要么太油腻,要么太咸,要么就是缺少了那种地道的川味。但这本书中的菜谱,我反复尝试了几次,每一次都让我惊喜。尤其是它对于“炒”这个动作的讲解,不同食材需要不同的火候和翻炒手法,书中都做了细致的说明。读着这本书,我仿佛找到了通往真正川菜世界的钥匙,让我能够在家中就能品尝到那份久违的“安逸”。

评分

初次翻阅这本《川味好安逸》,就被其豁达的封面和充满生活气息的书名所吸引。作为一名美食爱好者,我对各地菜系都有所涉猎,但川菜的魅力,总是在不经意间触动我心底最柔软的部分。这本书并没有像一些厚重的烹饪百科那样,上来就堆砌大量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理论,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川菜的奥秘一点点展现在读者面前。它像是与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川菜师傅在促膝长谈,听他讲那些关于食材的故事,关于烹饪的技巧,关于那些世代传承的美味密码。我惊喜地发现,书中不仅有我们熟知的那些“硬菜”,还有很多精致的小吃和甜品,这些往往是在餐馆里容易被忽略,却能代表川菜更深层次的文化底蕴。比如那个关于甜水面制作的章节,详细阐述了面条的粗细、汤底的熬制以及配料的选择,光是读起来就已经垂涎欲滴。这本书的文字也是一大亮点,流畅而富有感染力,仿佛能让你透过字里行间,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烟火气,以及那份独属于川人的“安逸”劲儿。

评分

有意思的一本书。

评分

不错的选择不错的选择

评分

川菜列入八大菜系,需要传承与创新,新的画卷后来人续写

评分

吃货必备,享生活享美食!

评分

最喜欢买美食书,美食书是我的最爱。

评分

喜欢这样的文字,点滴的回忆,仿佛回到了家乡。

评分

为什么我实名认证后什么优惠券也领不了?马上618这不是开玩笑吗?

评分

收藏用,还没仔细看。川菜区支持下。

评分

翻了一下,感觉还行,有共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