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记者看二战

一个中国记者看二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萧乾 著
图书标签:
  • 二战史
  • 中国记者
  • 历史
  • 战争
  • 纪实文学
  • 回忆录
  • 文化
  • 社会
  • 历史人物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29887
版次:1
商品编码:11734144
包装:精装
丛书名: 脉望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页数:401
字数:325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萧乾是亲历欧洲二战现场的最杰出的的中国记者,《一个中国记者看二战》一书即他所采写的是一部饶有趣味和历史价值的个人回忆录,但也是一部从现场记录的世界战争简史、外交小史。其中记述了伦敦轰炸时期的民众坚韧的精神和生活,表达了对于战争的反省,对于和平的渴望。本书文笔生动,具有历史现场感。

内容简介

  《一个中国记者看二战》为著名记者、作家、翻译家萧乾关于二次世界大战的各种特写、报道和回忆文章,共分为二战史话、银风筝下的伦敦、南德的暮秋、欧行冥想录、抗战在中国、跑江湖采访人生等部分。作者作为亲历欧洲二战现场的记者,具有独特的现场感和亲身体验,并有诸多对于战争与和平,人生和历史的深刻思考。该书的文字真实可读,富有历史与文学价值。

作者简介

  萧乾,燕京新闻系出身,斯诺的优秀学生,二战期间驰骋东西战场的伟大记者。

目录

二战史话
一个中国记者在二次欧战中的足迹
一个中国记者对二次欧战的观感
《慕尼黑协定》——二战的前奏
力挽狂澜的丘吉尔
顶天立地戴高乐
混世魔王希特勒
纽伦堡审战犯
二战史话
银风筝下的伦敦
剑桥书简
欧洲往哪里去?
战时英国印象
暴风雨前的英国
欧战注脚
血红的九月
伦敦一周间
矛盾交响曲
银风筝下的伦敦
伦敦城大过圣诞节
科学在第二次大战中
战争与宗教
滇缅路开放之前
妇女在战争中
活宝们在受难——空袭下的英国家畜
疏散与失学
舆论·广播·宣传
进攻的故事
南德的暮秋
一九四○年欧洲稗史大观
到莱茵前线去
南德的暮秋
柏林那趟
祝旧金山会议
向旧金山会议提醒几点
欧战杂忆
欧行冥想录
达豪余生
欧行冥想录
北欧来鸿
北欧的斯诺——记挪威作家诺达尔·格里格
抗战在中国
灰烬
刘粹刚之死
一个爆破大队长的独白
血肉筑成的滇缅路
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胜利四十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同一结局两种反应
倘若我是一个日本人
最可靠的还是人民的友谊——抗日战争胜利有感
跑江湖采访人生
在洋山洋水面前
我的旅行记者生涯
编辑后记

精彩书摘

  一九三九年八月,正当日军人侵湘北,深圳失守,花县告急之际,在欧洲,希特勒这个恶魔鲸吞下了捷克之后,又扑向波兰。间歇了二十五年之后,二次欧战已处于一触即发之势。看来又一场大规模流血已是无可避免的了。这时,许多旅客挤在九龙法国邮船公司门前要求退票,我却买到一张经马赛一巴黎去伦敦的通票。上船之后才发现偌大一条豪华邮轮,头等舱空空荡荡,三等舱也只有我们几个东方人:除我之外还有些新加坡和印度的旅客。唯一高鼻梁蓝眼珠的原来是个上海白俄舞女的私生子。他听说法国在招募雇佣军,想投奔去混个国籍。
  果然,开船第二天,就从播音器里听到英法相继对纳粹德国宣战的消息。于是,船上马上宣布晚间甲板上连烟也不许点,每天早晨都得做邮轮万一遭敌鱼雷击中时逃难的演习。马赛、巴黎,到处灯火都在管制,整个西欧是一片漆黑。
  英国这个岛国要靠船队穿过卐字鱼雷阵来供养它的居民,此时移民局奉令拒收非英籍旅客登岸是可以理解的。怎奈我持有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的聘书,又有香港《大公报》特派员的记者证。官员不甘心地在我的护照上批了“准许停留两个月”,而我这一“留”却住了整整七年。
  坐在开往伦敦的火车车厢里,摸着黑同邻座的女乘客攀谈起来。原来是嫁给英国人的一个希腊妇女,她这是刚从娘家归来。她一再问我:这仗得打到哪年啊?我告诉她我刚从中国来,我家里已经打了两年仗。如今仍在激战着。侵略者要奴役,我们不让,所以就只好打。
  三九年冬天我经历的真是一场“莫名其妙的战争”。除了灯火管制和食物配给使人意识到是在战时之外,整个西欧没一点点硝烟味儿。圣诞节我从剑桥去伦敦观光,街上一片漆黑,游艺厅内可还是载歌载舞。
  四○年一开春,掌握着主动权的纳粹精锐部队就开始了他们蓄谋已久的闪电战,不多日就横扫半壁欧洲。五月下旬,盟军丢盔弃甲,狼狈撤到敦刻尔克海岸。浩浩荡荡的英法联军竞打得剩不到四十万人。直到六月上旬才陆续乘二百四十三艘大小船只逃回英伦三岛。我当时所在的剑桥正好临近东海岸。一天大早,市中心广场和人行道上净是满身污泥的败兵残将。我跟剑桥市民一道,也提了热水瓶前往慰问,一边往他们举着的缸子里倒水,一边向勇士们表示敬意。
  伦敦大学是为了逃避战祸才疏散到剑桥的。可不料就在伦敦大轰炸的一个月前,大学当局竟决定迁回京城了。这么一来,那场号称“不列颠之战”的大轰炸我也赶上了。那确实是二战的一大关键。正如后来在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的血战一样,倘若伦敦——当时反纳粹战事唯一的堡垒,没能顶住,这场反法西斯战争也就没戏了。然而那座包括大陆难民在内住了上千万人的都市,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地狱般的夜晚,成百上千的卐字轰炸机轮番不知丢下多少吨炸药。那阵子我如果不是夜夜睡在地铁站台上,也早已粉身碎骨了——我在汉普斯特德的住所两次中弹,还曾挨过一颗烧夷弹,可我算命硬。每天早晨我都踩着瓦砾去东伦敦踏访,然后向重庆的《大公报》的读者报告英国公民在战时的良好纪律及饱满的士气。他们在没有了屋顶的家里还向我伸出象征着胜利信念的大拇指。我在英国的那些年头是英国在物质上最匮乏的日子(一个月吃不上几片肉!),然而精神(士气)上,那也是他们最伟大的时刻。
  苦难中的英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抗战仍是关切的。那时我经常应援华会之邀,赴全英各地宣讲中国人民英勇抗敌,他们显然从中也得到鼓舞。但是一九四。年七月,丘吉尔为了保全英帝国在远东的属地而绥靖日本,悍然不顾道义封锁了我们用血肉筑成的滇缅路,切断抗战中仅剩的对外孔道,等于掐断了我们的喉咙。英国人民为了表示义愤,纷纷上街游行示威。
  四二年到四四年我去剑桥读书的那两年,战事转向苏联和中东、北非。中部工业城(如伯明翰)虽然不时也仍遭敌机轰炸,但纳粹主力已转到东方去了。那阵子我成天披着黑袍,坐在我那间十四世纪的书斋里,钻研起世纪初的西方意识流小说。
  P3-5
  

前言/序言


《一个中国记者看二战》 前言 太平洋的怒吼,硝烟弥漫的欧洲战场,东方血与火的洗礼……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人类历史上最残酷、规模最宏大的战争,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的格局,也重塑了无数人的命运。本书并非一部宏大的战争史诗,也非冷冰冰的学术研究。它更像是一面棱镜,试图折射出那个风云激荡时代的真实景象,捕捉那些在历史洪流中闪耀着人性光辉或暴露着残酷真实的个体剪影。 作者,一位身处时代漩涡中心的中国记者,他的视角,他的笔触,他的思考,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藩篱,亲临那些决定历史走向的关键时刻,感受那些为自由、为生存、为信念而奋战的普通人的悲欢离合。这不是一次客观的、超然物外的审视,而是一次饱含情感的、身临其境的见证。 第一章:黎明前的阴影——战火初燃的欧洲 1939年9月1日,一份来自德国的入侵波兰的消息,如同惊雷般撕裂了欧洲的宁静。本书将从这里开始,描绘一个世界如何在短时间内被战争的阴霾笼罩。我们不会深入分析每个军事师的调动,也不会详细列举每一场战役的伤亡数字。相反,我们将聚焦于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的个体命运。 想象一下,在柏林的某个咖啡馆,报童嘶声力竭地呼喊着头条新闻,人们的脸上写满了震惊与不安。在华沙的街头,空气中弥漫着恐惧,逃难的人群拖家带口,眼神中充满了对未来的迷茫。作者将通过对当时欧洲各国媒体报道的梳理,以及他从其他渠道收集到的零星信息,勾勒出战争初期的恐慌与混乱。 重点将放在对“闪电战”这一新战术的早期印象,以及各国政府在战争爆发初期的不同反应。我们会看到法国的“马奇诺防线”在实际战争中的脆弱,英国首相张伯伦在绥靖政策上的困境,以及苏联在国际舞台上的微妙立场。但这一切,都将通过记者的观察和引述,转化成普通人能理解的语言,而非枯燥的军事术语。 我们还将触及战争爆发背后复杂的政治博弈,但不会过多纠缠于国际关系学理论。例如,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解读,就将侧重于它在短期内如何改变了东线战场的格局,以及它对波兰人民命运造成的直接影响。 第二章:山河破碎——东方战场的血与火 当欧洲战火熊熊燃烧之时,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早已在侵略者的铁蹄下呻吟。七七事变,只是这场漫长而残酷抵抗的开始。本书将以中国记者的独特视角,深入描绘东方战场的惨烈与坚韧。 这里,我们将看到的是日军的残暴,从南京大屠杀的暴行,到对中国民众无休止的掠夺与压迫。作者将通过收集到的各种证词,包括幸存者的回忆、战地记者的报道,以及一些秘密档案的蛛丝马迹,力求还原那些令人发指的罪行。我们会聚焦于那些普通中国人在国破家亡之际,如何展现出惊人的勇气和不屈的精神。 同时,我们也将关注中国正面战场的浴血奋战。虽然中国军队在武器装备上与日军存在巨大差距,但他们用生命和鲜血构筑起一道道防线。从淞沪会战的惨烈,到武汉保卫战的坚守,再到长沙会战的顽强抵抗,每一个战场都充满了悲壮的故事。作者将通过引述当时报刊杂志上的战地报道,配以个人的观察和感受,展现中国军队的英勇无畏和民族精神的崛起。 我们不会深入探讨具体的战术部署,而是更侧重于战争对中国社会造成的深远影响。例如,大量人民的流离失所,工业的南迁,以及知识分子的艰难处境。作者将通过对这些侧面的描绘,展现战争如何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伤痕,又如何在磨难中孕育出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第三章:全球绞杀——战争的蔓延与转折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将美国拖入了太平洋战争的漩涡。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真正演变成了全球性的冲突。本书将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舞台,描绘战争是如何从局部走向全面,又是如何在关键时刻迎来转折。 我们会看到,在亚洲战场,日本帝国试图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野心,是如何激起东南亚各国人民的反抗。从菲律宾的抵抗,到缅甸的丛林战,作者将试图展现不同地区人民在面对外来侵略时,所展现出的不同形式的抗争。 在欧洲战场,我们将聚焦于苏德战争的初期阶段,德军的不可一世,以及苏联人民是如何在严酷的条件下,依靠顽强的意志和巨大的牺牲,守住了莫斯科,并最终将战火推向了德国本土。我们会引述一些关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战地报道,以及普通苏联士兵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状态。 在太平洋战场,珍珠港事件后的美国,如何迅速调整战略,投入到战争之中。我们将简要提及中途岛海战等重要战役,但重点依然会放在战争对平民生活的影响,以及各国在战争动员和宣传方面的特点。 “灯塔”般照耀的自由世界,并非铁板一块。本书还将触及盟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例如英美之间的分歧,以及苏联与西方国家在战争目标上的微妙差异。这些关系,虽然不如战场上的炮火那样直接,却也深刻地影响着战争的走向。 第四章:人性光谱——战争中的光明与黑暗 战争,是一面最残酷的镜子,它能照出人性中最卑劣的一面,也能映照出最璀璨的光芒。本书将剥离宏大的叙事,深入到战争的微观层面,展现那些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复杂与多样。 我们将看到,在被占领区,有的人为了生存而选择了苟且,有的人却宁死不屈,用生命捍卫尊严。我们会引述一些关于抵抗组织的故事,以及那些冒着生命危险,帮助犹太人逃离纳粹魔爪的普通人。 同时,我们也会揭露战争中存在的黑暗面。例如,战俘营中的残酷折磨,种族灭绝的恐怖,以及一些人在战争中发国难财的丑恶嘴脸。这些内容,或许令人不忍卒读,但却是还原历史真实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还将通过收集到的采访片段,展现不同国家、不同身份的人们,在战争中的生存状态。一个在伦敦轰炸中失去家园的母亲,一个在太平洋战场上浴血奋战的美国士兵,一个在沦陷区默默抵抗的中国青年……他们的故事,虽然渺小,却构成了这场战争的血肉。 第五章:审判与反思——战争的遗产 1945年5月8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欧洲战场宣告结束。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落下帷幕。然而,战争的结束,并不意味着一切都归于平静。 本书将探讨战争留下的深刻遗产。我们会简要提及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关注正义如何被伸张,但更侧重于战争对世界政治格局的永久性改变。联合国成立,美苏两大阵营的形成,以及冷战的阴影,都将在本书中被提及。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聚焦于战争对人类文明的警示。作者将通过对战争原因的梳理,以及对战争带来巨大破坏的反思,提出对和平的渴望与呼唤。这并非一篇空洞的宣言,而是基于历史的沉重教训。 本书的最后,将回到中国。我们会描绘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在战后的废墟上重建家园。那些在战争中失去的生命,那些在战火中磨砺出的精神,都将化为民族复兴的动力。 结语 《一个中国记者看二战》,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程。它不是为了宣泄仇恨,也不是为了鼓吹战争。它希望通过一位普通中国记者的视角,让读者看到战争的残酷,人性的光辉,以及和平的珍贵。它提醒我们,历史的教训不应被遗忘,对和平的追求,永远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这本书,献给所有在二战中失去生命的人们,献给所有为和平而奋斗的人们,也献给每一个渴望了解历史、珍视和平的读者。愿我们都能从这段沉重的历史中,汲取力量,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战火中的旁观者:一个中国记者眼中的世界大战》这本书,从标题上看,就有一种“局外人”的视角,这让我很好奇。拿到书后,我发现作者果然没有落入俗套。他并非一个直接的参与者,而是一个冷静的观察者,用一种近乎冷峻的笔调,记录了他所看到的。书中的内容,更多地集中在战争之外的社会反应和国际格局的变化。作者对当时国际社会对中国战争的态度,以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分析了西方媒体是如何报道中国战场,其中存在的偏见和误解,以及中国如何努力争取国际援助。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民心向背”的章节,作者并没有将战争的胜负简单归结于军事力量,而是深入剖析了民心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凝聚民心。他记录了大量民间抗议、捐款捐物以及各种形式的支援,这些细节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普通中国人的力量。这本书的逻辑非常清晰,分析也非常到位,让我对二战的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军事视角。

评分

《尘埃落定:记者镜头下的二战真相》这本书,我得承认,一开始吸引我的完全是“记者”这个身份。总觉得记者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拍到别人拍不到的照片。拿到手后,我果然没有失望!它不是那种堆砌史料、分析战局的书,更像是一本日记,或者说是一份充满个人情感的报告。作者作为一个置身于战争前线的中国人,他的视角和感受,与那些西方记者有着天然的差异。他记录的不仅仅是战场的硝烟,更多的是他在观察中捕捉到的,那些关于民族、关于国家、关于生存的复杂情感。我印象最深的是书里对“长沙大火”的描写,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讲述事件本身,而是花了大量篇幅去描绘火光中人们的恐惧、绝望,以及少数人在灾难中展现出的勇气和互助。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让历史事件变得立体而鲜活,仿佛我就站在他身边,一同目睹了这一切。书中还有不少关于后方社会百态的描绘,那些物资匮乏、物价飞涨的日子,那些人们在焦虑和不安中寻找慰藉的努力,都让我对那个年代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没有宏大的理论,只有真切的观察和深沉的思考,非常难得。

评分

当我翻开《硝烟的另一面:一位中国记者的二战见闻录》,首先吸引我的是它一种近乎散文的叙述风格。不像许多历史著作那样严肃刻板,这本书的文字带着一种独特的温度和韵味。作者以一个中国记者的身份,将自己置身于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用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描绘了他所见所闻。他没有过多地去纠结于具体的战役名称或者军事部署,而是更侧重于描绘战争对个体命运的影响,以及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光辉与阴影。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精神战”的探讨,作者捕捉到了当时社会舆论的动向,以及 propaganda(宣传)是如何影响人心,甚至是改变战争走向的。他没有简单地将宣传视为负面词汇,而是深入分析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宣传所扮演的复杂角色。书中关于“海外华人”的章节也让我印象深刻,作者记录了在异国他乡的中国人如何面对战争,如何支持祖国,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让我肃然起敬。这本书的文字优美,意境深远,即使是描写悲伤的场景,也总能找到一丝希望的曙光,非常有力量。

评分

这套名为《烽火年代:一个中国记者亲历二战》的书籍,我拿到后简直爱不释手。光是翻开第一页,那种历史的厚重感便扑面而来。作者的叙述角度非常独特,他并非从宏观的政治军事层面去解读战争,而是像一个身临其境的旁观者,用朴实而生动的笔触,勾勒出战争中那些鲜活的面孔和动人的故事。我尤其喜欢其中对普通民众生活的描写,那些在炮火纷飞中努力求生的家庭,那些在绝望中依然保持着希望的眼神,都让我深受触动。这本书让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历史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和事件,更是无数个体命运的交织。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即使是描写残酷的战争场面,也能够做到既不回避血腥,又不流于煽情,而是以一种冷静的观察者姿态,将事实呈现出来。读到某一段描写,关于一个孩子在断壁残垣中找到一只破损玩具熊的场景,我的眼眶都不禁湿润了。这不仅仅是对战争的控诉,更是对人性中那份坚韧与温柔的歌颂。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历史感兴趣,尤其是想从更人性化的视角了解二战的朋友。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让你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的年代,感受历史的脉搏。

评分

《烽火足迹:一位中国记者穿越二战时空的旅行》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非常独特的阅读感受,像是跟随一位老朋友在回顾一段尘封的往事。作者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他以一种非常个人化的方式,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融入到历史的叙述中。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后方生活”的描写,作者详细记录了战时物资的短缺,人们如何依靠智慧和勤劳去维持生活,以及在物质匮乏的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他没有回避战争带来的苦难,但更侧重于展现人们在苦难中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和乐观精神。书中还有一些关于作者采访不同背景人物的片段,这些采访对象,有的是普通士兵,有的是后方妇女,有的是海外归来的华侨,他们的故事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丰富而立体的画卷。这本书没有刻意的煽情,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挚情感,却比任何华丽的词藻都更能打动人心。它让我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也看到了人性的光辉,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评分

书的装帧、包装不错,印刷质量不错。

评分

书非常棒,包装也很结实,值得购买。

评分

书店看上了这本非常好的书,一直想买可惜但是太贵又不打折,回家决定上京东看看 ,果然是有折扣。毫不犹豫的买下了了,京东速度非常快的,从配货到送货也很具体 ,快递也非常好,很快收到书了。书的包装真的非常好,没有拆开过,非常新,可以 说无论自己阅读家人阅读,收藏还是送人都非常有面子的说,特别精美;各种十分美 好虽然看着书本看着相对简单,但也不遑多让,塑封也都很完整封面和封底的设计、 绘图都十分好画,让我觉得十分细腻而且具有收藏价值。

评分

书非常棒,包装也很结实,值得购买。

评分

书店看上了这本非常好的书,一直想买可惜但是太贵又不打折,回家决定上京东看看 ,果然是有折扣。毫不犹豫的买下了了,京东速度非常快的,从配货到送货也很具体 ,快递也非常好,很快收到书了。书的包装真的非常好,没有拆开过,非常新,可以 说无论自己阅读家人阅读,收藏还是送人都非常有面子的说,特别精美;各种十分美 好虽然看着书本看着相对简单,但也不遑多让,塑封也都很完整封面和封底的设计、 绘图都十分好画,让我觉得十分细腻而且具有收藏价值。

评分

书的装帧、包装不错,印刷质量不错。

评分

书的装帧、包装不错,印刷质量不错。

评分

书的装帧、包装不错,印刷质量不错。

评分

书店看上了这本非常好的书,一直想买可惜但是太贵又不打折,回家决定上京东看看 ,果然是有折扣。毫不犹豫的买下了了,京东速度非常快的,从配货到送货也很具体 ,快递也非常好,很快收到书了。书的包装真的非常好,没有拆开过,非常新,可以 说无论自己阅读家人阅读,收藏还是送人都非常有面子的说,特别精美;各种十分美 好虽然看着书本看着相对简单,但也不遑多让,塑封也都很完整封面和封底的设计、 绘图都十分好画,让我觉得十分细腻而且具有收藏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