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馬沉思錄》初版於1963年,是作者多部優秀的論文集中的第一部,與作者的另一部著作《藝術的故事》具有相同的特點和相同的意趣,但在這裏作者卻是以彆齣心裁且同樣有價值的方式發展瞭這些意趣。
《木馬沉思錄》初版於1963年,是作者多部優秀的論文集中的第一部。在本書中,貢布裏希提齣瞭許多藝術理論的基本問題。在與書名同題的知名論文裏,他探究瞭圖像創作與兒童心理狀態之間的聯係。然後,藉用我們日常描述自己情感反應的隱喻,他轉嚮瞭成人的藝術體驗。其他論文則討論瞭弗洛伊德、馬爾羅、錶現主義美學思想、中世紀藝術的傳統、靜物畫的傳統、漫畫、浪漫主義意象以及抽象畫等等。這些論文處處閃耀著真正的學術力量,為讀者辨惑釋疑,提供瞭新穎而持久的深刻洞見。
貢布裏希教授,恩斯特爵士,1909年生於維也納,1936年進入倫敦的瓦爾堡研究院任教職,從1959年起,擔任倫敦大學古典傳統史教授及院長,直至1976年退休。主要著作有《藝術的故事》等。
範景中,中國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楊思梁,美國堪薩斯大學藝術史博士。
曾四凱,中國美術學院美術史博士;徐一維,浙江大學外語係碩士,現居加拿大。
序 言 / 7
木馬沉思錄:論藝術形式的根源 / 13
藝術中價值的視覺隱喻 / 30
心理分析與藝術史 / 50
論麵相知覺 / 66
錶現與交流 / 77
中世紀藝術的成就 / 90
馬爾羅與錶現主義的危機 / 99
藝術社會史 / 108
西方靜物畫的傳統與錶現 / 118
藝術與學術 / 129
浪漫主義時期的意象與藝術 / 143
漫畫傢的武庫 / 150
抽象藝術的流行 / 167
錯覺與視覺僵局 / 176
注 釋 / 186
本書所收論文齣處 / 195
圖版目錄 / 196
索 引 / 198
後 記 / 205
圖 版 / 207
這是一本需要“慢讀”的書,每一次重讀都會帶來新的發現,因為它的文字密度極高,信息量豐富得驚人。它不像那些輕快的暢銷書那樣追求即時滿足感,而是像一塊需要時間去品味的陳年佳釀,需要讀者投入專注力去細細咂摸那些精妙的措辭和深藏的暗喻。特彆贊賞它在討論“審美經驗”時所展現齣的那種細膩的心理描摹,它成功地捕捉到瞭那種介於愉悅與不安、熟悉與陌生之間的復雜情感狀態——這也是藝術最迷人之處。它沒有給齣一個最終的、全盤的答案,而是提供瞭一套極具洞察力的工具箱,鼓勵每一位讀者根據自己的經驗和理解,去打造屬於自己的審美哲學。對於任何嚴肅對待藝術思考的人來說,這都是一本值得反復研讀的案頭必備之作。
评分說實話,剛開始接觸這類理論文集,我總擔心會陷入那種枯燥的文字迷宮,但《木馬沉思錄》的行文風格卻齣乎意料地富有畫麵感和一種微妙的幽默感。它仿佛在對讀者進行一場精彩的“思想漫步”,帶領我們穿梭於不同時代藝術傢的工作室和他們留下的草圖之間。書裏對某些經典作品的分析角度極其刁鑽,常常能提齣一些讓人拍案叫絕的觀察點,打破瞭許多教科書裏固化的解讀。比如,它對某個文藝復興時期肖像畫中眼神處理的分析,就不僅僅停留在技法層麵,而是深入到瞭當時社會階層對“自我呈現”的焦慮感,這種跨學科的觸類旁通,極大地拓寬瞭我的閱讀視野。這感覺就像是得到瞭一副高倍望遠鏡,讓你能看清遠方風景的細節,同時又不失對整體格局的把握。
评分這本《木馬沉思錄》簡直是為那些在藝術殿堂門口徘徊,卻又對那些高深莫測的理論望而卻步的普通讀者量身定製的“破冰船”。它沒有那種學院派的故作高深,反而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友,坐在你身邊,呷著茶,慢慢給你揭開那些藝術傢們在創作時腦海裏翻滾的那些光怪陸離的想法。我尤其喜歡它探討“觀看”這個行為的篇章,作者不是簡單地告訴你“要看什麼”,而是深入剖析瞭我們“如何看”,以及我們的目光是如何被時代、文化乃至我們自身的生理結構所塑造的。讀著讀著,你會發現,原來自己一直以來對藝術的理解,都是在某些既定的框架下運作的。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就像是找到瞭通往內心深處某個秘密花園的鑰匙,從此看任何畫作,都有瞭更深一層的對話基礎。它不是教你如何成為批評傢,而是教你如何更誠實、更自由地與藝術交流,這種“解放感”是極具價值的。
评分翻開這本書,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種近乎手術刀般的精準和冷靜。作者在處理那些復雜的藝術史流派和理論思潮時,展現瞭一種令人敬佩的剋製力,不流於煽情,也不沉溺於晦澀的術語堆砌。每一章節的論證邏輯都如同嚴密的鍾錶齒輪,環環相扣,層層遞進。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形式與內容”辯證關係的那一部分,它沒有簡單地將兩者對立起來,而是細緻入微地勾勒齣二者在不同曆史階段是如何相互滲透、相互轉化的。這讓我想起很多現代藝術作品,它們往往因為過分強調概念的“新穎性”而顯得空洞,而這本書恰恰用紮實的理論工具,教會我們如何穿透那層刻意的“形式外衣”,去探尋創作者最初的衝動與深意。對於希望係統性梳理自身藝術認知體係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套堅實的骨架。
评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震撼在於它對“藝術本體論”的追問,這絕不是一本停留在介紹流派和風格的入門讀物。它更像是一場漫長而深刻的“自我詰問”:藝術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在技術迭代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們是否還被某些早已過時的定義所束縛?作者將哲學思辨與藝術批評無縫結閤,探討瞭從柏拉圖的理念世界到後現代解構主義的巨大跨度中,藝術“存在”的閤法性問題。讀到關於“闡釋權”歸屬的論述時,我甚至開始懷疑自己過去所有對藝術作品的判斷標準是否都是“被授予”的。這種由內而外的顛覆感,讓人在閤上書本後,依然久久不能平靜,需要花時間去消化和重建自己心中的藝術坐標係。
評分還不錯 挺喜歡的 質量也很好
評分參加活動,購買很劃算,書的質量不錯,可以買來學習,作為儲備,在京東買書是個不錯的選擇
評分京東物流配送服務態度很好,質量絕對保證正品,購物多年,非常滿意!但是近期京東進行改革,增加瞭運費,根據重量來進行收費,我感覺很不閤理!希望京東引起注意!謝謝
評分經典好書。就是價格有點小貴。
評分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這得抽到什麼時候啊!
評分閱讀意味著無窮的可能性。大多數人的生活,難免遇到逼仄、幽暗的時刻,而閱讀能讓你看到世界光明的一麵。我們常常把目光聚焦在日常生活,而閱讀會給予我們更大的視角,去探索自我,找到不一樣的方嚮。
評分純學術辯證啊,看起來有時候會走神,書棒棒的
評分比想象的大厚,文字多,閱讀不易,配圖無色彩。不過內容還好,值得購買。
評分好看,編校有硬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