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1368—1840中國飲食生活:日常生活的飲食》輕鬆、生動,將276年的明代與267年的清代,共長達543年的曆史組成一個長時段的“空間”,從日常生活角度全麵係統地探討明清飲食和生活相關的方方麵麵的成就和發展,從生活史視角研究飲食史,這既為飲食史開闢一新境,又對曆史民俗等學科新的構建作齣嘗試。《1368—1840中國飲食生活:日常生活的飲食》為兩部,由《日常生活的飲食》和《成熟佳肴的文明》兩部組成。《成熟佳肴的文明》主要講明清的飲食文化和生活方式。
目錄
自然章一、稻麥 玉米 番薯二、野菜 蔬菜 水果三、傢畜 傢禽 野生動物 食物四、水産食品
種釀章一、茶二、酒三、煙烹調章一、烹調技術二、食品製作三、調味品
食治章一、養生二、食療三、保藏參考文獻圖片目錄跋
精彩書摘
曆史常有相似之處。“耕桑之地,變為草莽”,“田土荒蕪,財賦日絀”。明清兩代開國之初,均麵臨著由於戰亂而呈現齣來的一片版籍殘亡、民眾睏乏的凋敝景象。休養生息,勸課農桑……順理成章地提到瞭曆史日程上來。 明清時期政府為進一步調動人民種植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積極性,頒布瞭一係列蠲免租稅、奬勵耕種的優惠政策。這些措施體現瞭明清統治者欲使民生樂業的考慮,確實激發起瞭勞動人民專心於農事的熱情。 據《明實錄》、《大清會典》等文獻披露的數字:從明洪武元年(1368)到洪武十六年(1383)間,各地墾田畝數除個彆年份稍有迴落,基本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如洪武元年全國州縣墾田數纔77000畝,到洪武四年(1371)就達到瞭10662242畝。從清順治十八年(1661)至清嘉慶十七年(1812)這一百五十年間,耕地麵積從549357640畝,上升為79l525146畝。此數字尚不包括許多無法詳盡統計的屯田、番地等。明清墾殖土地的趨勢,好像跨上瞭一匹在長長山路上不斷疾馳的健馬,奔嚮瞭曆代王朝中的最高峰巒。 明清農業高度發展的主要結果是:稻、麥在人民的飲食結構中已占主導地位。其源蓋齣於明清統治者大力推廣小麥嚮南移植,南方水稻在康熙皇帝及林則徐、李彥章等有識之士倡導下在北方播收成功,這必然使糧食産量有所增加。 明代後期從美洲經東南亞、西亞引進瞭玉米和番薯。公元1511年至1718年問,玉米已在南北20個省廣為種植。從明末到有清一代,番薯已遍及18個省份。玉米和番薯均為高産糧食作物,其廣泛種植進一步增加瞭已經不低的全國糧食總量,對人口增長起著很大的、近乎決定性的作用。明代人口從開國到中期一直在五韆多萬徘徊,至末期人口纔達到一億左右。而到瞭清道光二十年(1840),人口已超過瞭四億。 農業的資本主義萌芽的發生,使商業性農業成為普遍現象。大、中城市的郊區齣現瞭蔬菜專業産地,某些地區變成瞭水果種植專業區域,相當多的農村齣現瞭副食品作物的種植和加工業,特彆是原屬於農村傢庭副業的魚類、傢畜、傢禽的飼養,從農業生産體係中分離齣來,轉嚮瞭專業性的商品戶,從而使明清肉食水平邁上一個新的颱階。 總之,鳥瞰明清廣袤的大地,水塘星羅,果林綿延,蔬菜茂密,豬鴨成群……舉凡農業的所有方麵,都有著突破舊有傳統的錶現,或可稱為無異於歐洲在工業革命之前所進行的“農業革命”的氣派。 有專傢根據明清農業方麵的史料、著作,對當時農業的主要內容——糧食進行瞭估算:明代的常年畝産量,稻為三石左右,麥粟為一石左右,摺閤今日市製,稻畝産三石,閤488市斤。旱地麥粟畝産一石,閤157.3市斤。如全國平均計算,每畝産糧當在一二石之間,即一般畝産為297.6市斤左右。在一般情況下,清代的畝、石與明代相差無幾,個彆地區略高於明代。這樣的産量,在整個封建時代的糧食生産中是頗為壯觀的。 ……
前言/序言
1368-1840中國飲食生活:日常生活的飲食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