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萧红粉丝,对现代文学感兴趣的青年读者 编辑推荐
1.萧红作品公认的经典性:
在口碑上,萧红毫无争议被划归到民国四大才女之中。鲁迅、矛盾等大文豪给其作序推荐;夏志清称赞萧红是20世纪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当代思想学者林贤治认为萧红于长期被遮蔽在学术的阴影之中,主流文学史低估其价值,称赞她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并为其立传《漂泊者萧红》,影响深远;当代思想家学者余世存认为,萧红在其短暂的一生中经验并表达了中国女性的精神高度,她的柔弱之极的强大、感知纯真的鲜丽在二十世纪的中国鲜有人可与之相比。
2.萧红作品的长期畅销的现实:
香港《亚洲周刊》对20世纪整个100年的中文小说进行了评选,最后列出一个100强的排行榜。萧红的《呼兰河传》排在第9位,早已畅销几百万册。
3、本套书的版本优势及价格优势:
本套图书按题材划分,一共五本,分别收录了萧红的全部作品:长篇小说全集、中短篇小说全集、散文全集、诗歌戏剧书信全集,双封面特种纸印刷,封面设计考究精良,清新文艺,贴合萧红作品的性格,是目前市场上最新最全最文艺的萧红经典全集版本。另外,本套书一书一号,既有套装,又可单本销售,全套定价160元,价格实惠。萧红作品全集版本不多,人民文学版《萧红十年集》主编质量高,但篇目缺漏严重;黑龙江地方版《萧红全集》更侧重专业性,只有套装销售,定价也偏贵;燕山出版社版《萧红全集》同样只有精装销售,没有单本,价格更贵。市场上萧红作品的单行本以《呼兰河传》居多,不足以窥见萧红作品的全貌,实际上,萧红的诸多短篇小说和散文作品也同样的惊世骇俗,值得品味。
4、萧红作品的奇特性:
萧红一生坎坷,一生身世飘零,先是母亲去世,得不到父亲的宠爱,只能跟祖父相依为命,后来读书,拒绝家里包办的婚姻,跟表哥陆振舜私奔,结果陆扛不住家里压力妥协了,萧红只能回家,因为劝伯父不要逼农民加租而引来伯父的暴打,第二次逃离家庭,从此再也没回去。自己独立未果,联系未婚夫汪恩甲。后来怀孕又被汪恩甲抵押在旅馆抛弃,因此结识萧军,后又跟萧军离婚,嫁给端木蕻良,一路辗转颠簸,从哈尔滨到北平、到武汉、重庆、最后到香港的浅水湾凄凉辞世,辞世的时候只有好友骆宾基陪伴。其受尽苦难,却一生葆有热情,不放弃希望。她宛如用自己的体温融化周围的冰块,悲悯俯视着给予她苦难的大地,她一生成谜。萧红文风奇特,独树一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只有读萧红的作品,才能真正解开这些谜团。她的文字既是天才的书写,也是其短暂传奇一生的自传。
5、挡不住的萧红热:
前有霍建起导演,小宋佳拍摄的电影《萧红》,后有许鞍华导演,汤唯饰演萧红的《黄金时代》,其演员规格堪比与《建国大业》,是史上投资最大的文艺大片。
6、萧红相对固定的狂热粉丝群:
许鞍华、霍建起、余世存、林贤治、梁文道、鹦鹉史航、摩罗……这样一长串的牛人粉丝名单随手可列。
内容简介
《呼兰河传》
本书包含萧红两部传世名篇《呼兰河传》和《生死场》。
《呼兰河传》是一部充满童心、诗趣和灵感的“回忆式”长篇小说。全书七章:一、二章写小城风情,三、四章谈家中亲疏人物,五、六、七章摹绘独立旁枝人物。作者用舒展自如的巡视式艺术手法,以情感的起伏为脉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呼兰河畔的乡镇作传,为这个乡镇的风土人情,为各种各样人的生与死、欢乐与悲哀作传”。全书七章可各自独立又浑然一体,尾声余响不绝。萧红以娴熟的写作技巧,抒情诗的意境,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的巅峰之作,为中国文学奉献了一部不朽的经典。
《生死场》是萧红一部传世的经典名篇,写于1934年9月,是鲁迅所编“奴隶丛书”之一,它对人性、人的生存这一古老的问题进行了透彻而深邃的诠释。这种对人生的生存死亡的思索,超出了同时代的绝大部份作家。描写了“九·一八”事变前后,哈尔滨近郊的一个偏僻村庄发生的恩恩怨怨以及村民抗日的故事,字里行间描摹着中国人于生的坚强与死的挣扎。
《商市街》
萧红被誉为“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萧红是鲁迅给予高度评价的作者,甚至一代文豪鲁迅和茅盾分别为《呼兰河传》作序,确定了萧红的文学地位的扛鼎之作。其作品单行本已经畅销几十年,有足够的经典性,。 本系列萧红全集一共五本。本书作为系列的第三部。是萧红所有散文作品合集。
《小城三月》
萧红被誉为“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萧红是鲁迅给予高度评价的作者,甚至一代文豪鲁迅和茅盾分别为《呼兰河传》作序,确定了萧红的文学地位的扛鼎之作。其作品单行本已经畅销几十年,有足够的经典性,。 本系列萧红全集一共五本。本书作为系列的第二部。是萧红至今发现的所有中短篇小说集。
《马伯乐》
《马伯乐》是一部让人惊异的作品,一般在第一次读到它的时候都会觉得奇怪,它不像萧红惯常的风格。它不写女性经验,不以女性为主人公。
萧红作为中国30年代女作家,因其独特的文学才华和飘零身世而备受文坛瞩目。萧红作品因为内省与自传的笔调而别具女性作家作品的细腻与美感,但是其文学创作多方面的才华却被人们无意忽略。1940年底,萧红主要创作的两部小说《呼兰河传》与《马伯乐》,前者为萧红赢得无数赞誉,而对于后者,文学评论家们却出奇地选择沉默。但是论其文学价值与创作水平,《马伯乐》丝毫不逊色于《呼兰河传》,更是由于全书弥漫的幽默辛辣笔触,才能将作家的创作的才华淋漓尽致地展现。
《八月天》
萧红被誉为“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萧红是鲁迅给予高度评价的作者,甚至一代文豪鲁迅和茅盾分别为《呼兰河传》作序,确定了萧红的文学地位的扛鼎之作。其作品单行本已经畅销几十年,有足够的经典性,。 本系列萧红全集一共五本。本书作为系列的第五部。是萧红诗歌、戏剧、书信合集。
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生于黑龙江呼兰河畔,学名张秀环,后改名张迺莹,另有笔名悄吟、玲玲、田娣等。萧红与庐隐、石评梅、张爱玲并称为“民国四大才女”,被誉为20世纪34年代的“文学洛神”。鲁迅先生对其成名作《生死场》十分激赏,并为之作序。茅盾评价其晚期杰作《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夏志清称其为“二十世纪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萧军的妻子萧红,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很可能成为丁玲的后继者,而且她接替丁玲的时间,要比丁玲接替冰心的时间早得多。
——鲁迅
萧红的文学成就一点也不比张爱玲逊色。中国现当代小说史没有收录萧红是最不可饶恕的疏忽,她是20世纪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将成为此后世世代代都有人阅读的经典之作。
——夏志清
萧红在其短暂的一生中经验并表达了中国女性的精神高度,她的柔弱之极的强大、感知纯真的鲜丽在二十世纪的中国鲜有人可与之相比。
——余世存
继鲁迅之后,萧红是现代中国的一位伟大的平民作家。萧红作品的多义性和丰富性,长期被遮蔽在学术的阴影之中,主流文学史低估了萧红价值。
——林贤治
不同人对萧红往事的回忆,太像一出又一出的罗生门了。但是我真希望两方都错或者都对。都错,就是他们都误解了另外那个男人对萧红的善意。都对,就是那个男人所声称的自己对萧红的善意是真的。因为对萧红这样一个女性来说,有多少善意都是很难温暖她的,她需要更多的善意,但愿她生前得到更多的眷爱,但愿是这样。
——鹦鹉史航
萧红经历非常典型,能映照每个人。她短短30岁的人生浓缩了很多人一生都想完成的东西。这些年我对萧红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40年前我觉得萧红经历很惨,那么早就死了,男人都对她不好,有很多故事可以讲。现在再细细读她的生平,却能感觉到一种顽强的生命力。拍萧红是我四十多年的愿望。
——许鞍华
目录
呼兰河传目录
生死场
序/鲁迅3
一、麦场5
二、菜圃19
三、老马走进屠场34
四、荒山39
五、羊群54
六、刑罚的日子60
七、罪恶的五月节66
八、蚊虫繁忙着77
九、传染病81
十、十年85
十一、年盘转动了86
十二、黑色的舌头87
十三、你要死灭吗?91
十四、到都市里去105
十五、失败的黄色药包118
十六、尼姑123
十七、不健全的腿126
读后记/胡风131
呼兰河传
序/茅盾137
第一章148
第二章185
第三章212
第四章243
第五章263
第六章311
第七章338
尾声368
附录萧红年表371
商市街目录
弃儿1
小黑狗21
广告副手26
中秋节39
烦扰的一日42
破落之街47
夏夜51
蹲在洋车上55
镀金的学说61
小六69
过夜74
欧罗巴旅馆80
雪天84
他去追求职业87
家庭教师91
来客97
提篮者99
饿102
搬家108
最末的一块木柈112
黑“列巴”和白盐114
度日116
飞雪119
他的上唇挂霜了123
当铺127
借130
买皮帽133
广告员的梦想136
新识142
“牵牛房”145
十元钞票149
同命运的小鱼153
几个欢快的日子158
女教师163
春意挂上了树梢166
小偷、车夫和老头169
公园172
夏夜175
家庭教师是强盗181
册子183
剧团188
白面孔192
又是冬天195
门前的黑影199
决意202
一个南方的姑娘204
生人207
又是春天209
患病211
十三天215
拍卖家具218
最后的一个星期220
三个无聊人224
祖父死了的时候228
初冬233
访问237
索非亚的愁苦245
孤独的生活253
长白山的血迹257
女子装饰的心理260
感情的碎片263
永久的憧憬和追求265
来信267
天空的点缀270
失眠之夜273
鲁迅先生记(一)277
鲁迅先生记(二)280
逝者已矣285
火线外(两章)289
八月之日记一295
八月之日记二299
两种感想302
一条铁路底完成306
一九二九底愚昧313
《大地的女儿》与《动乱时代》321
记鹿地夫妇327
无题338
寄东北流亡者343
我之读世界语346
牙粉医病法348
滑竿352
林小二357
长安寺362
放火者367
茶食店373
鲁迅先生生活散记
——为鲁迅先生三周年祭而作376
鲁迅先生生活忆略381
记我们的导师
——鲁迅先生生活的片段396
《大地的女儿》
——史沫特烈(莱)作402
回忆鲁迅先生405
骨架与灵魂445
附录萧红年表447
小城三月目录
王阿嫂的死1
看风筝12
腿上的绷带19
太太与西瓜27
两个青蛙31
哑老人36
夜风43
叶子54
清晨的马路上58
渺茫中64
离去67
患难中70
出嫁74
手77
马房之夜97
家族以外的人105
红的果园146
王四的故事150
牛车上156
亚丽168
桥173
两朋友189
黄河197
汾河的圆月211
孩子的讲演215
朦胧的期待223
逃难233
旷野的呼喊242
莲花池273
山下304
梧桐334
花狗337
后花园341
北中国365
小城三月393
红玻璃的故事421
附录萧红年表435
马伯乐目录
第一部
第一章57
第二章116
第二部
第一章173
第二章195
第三章206
第四章221
第五章249
第六章261
第七章278
第八章284
第九章299
附录萧红年表307
八月天目录
诗歌
可纪念的枫叶3
静4
偶然想起5
栽花6
公园7
春曲(组诗)8
幻觉(组诗)11
八月天16
苦杯(组诗)20
异国25
沙粒(组诗)26
拜墓37
一粒土泥40
戏剧
突击(三幕剧)45
民族魂鲁迅84
书信
致萧军109
致黄源192
致高原193
致胡风195
致X先生197
致白朗202
致华岗203
给流亡异地的东北同胞书217
“九一八”致弟弟书220
附录萧红年表227
精彩书摘
王 阿 嫂 的 死
草叶和莱叶都蒙盖上灰白色的霜,山上黄了叶子的树,在等候太阳。太阳出来了,又走进朝霞去。野甸上的花花草草,在飘送着秋天零落凄迷的香气。
雾气像云烟一样蒙蔽了野花、小河、草屋,蒙蔽了一切声息,蒙蔽了远近的山岗。
王阿嫂拉着小环,每天在太阳将出来的时候,到前村广场上给地主们流着汗;小环虽是七岁,她也学着给地主们流着小孩子的汗。现在春天过了,夏天过了……王阿嫂什么活计都做过,拔苗,扬秧。秋天一来到,王阿嫂和别的村妇们都坐在茅檐下用麻绳把茄子穿成长串长串的,一直穿着。不管蚊虫把脸和手搔得怎样红肿,也不管孩子们在屋里喊妈妈吵断了喉咙。她只是穿着,穿啊,两只手像纺纱车一样,在旋转着穿……
第二天早晨,茄子就和紫色成串的铃当一样,挂满了王阿嫂家的前檐;就连用柳条编成的短墙上也挂满着紫色的铃当。别的村妇也和王阿嫂一样,檐前尽是茄子。
可是过不了几天,茄子晒成千菜了。家家都从房檐把茄子解下来,送到地主的收藏室去。王阿嫂到冬天只吃着地主用以喂猪的烂土豆,连一片干菜也不曾进过王阿嫂的嘴。
太阳在东边照射着劳工的眼睛。满山的雾气退出,男人和女人,在田庄上忙碌着。羊群和牛群在野甸子间,在山坡间,践踏并且寻食青秋天半樵淬的野花野草。
田庄上只是没有王阿嫂的影子,这却不知为了什么?竹三爷每天到广场上替张地主支配工人。现在竹三爷派一个正在拾土豆的小姑娘去找王阿嫂。
工人的头目,楞三抢着说:
“不如我去的好,我是男人走得快。”
得到竹三爷的允许,不到两分钟的工夫,楞三就跑到王阿嫂的窗前了。
“王阿嫂,为什么不去做工呢?”
里面接着就是回答声:
“叔叔来得正好,求你到前村把五妹子叫来,我头痛,今天不去做工。”
小环坐在王阿嫂的身边,她哭着,响着鼻子说:“不是呀!我妈妈扯谎,她的肚子太大了!不能做工,昨夜又是整夜的哭,不知、是肚子痛还是想我的爸爸?”
王阿嫂的伤心处被小环击打着,猛烈地击打着,眼泪都从眼眶转到嗓子方面去。她只是用手拍打着小环,她急性的,意思是不叫小环再说下去。
李愣三是王阿嫂男人的表弟。听了小环的话,像动了亲属情感似的,跑到前村去了。
小环爬上窗台,用她不会梳头的小手,在给自己梳着毛蓬蓬的小辫。邻家的小猫跳上窗台,蹲踞在小环的腿上,猫像取暖似的迟缓地把眼睛睁开,又合拢来。
远处的山反映着种种样的朝霞的彩色。山坡上的羊群、牛群,就像小黑点似的,在云霞里爬走。
小环不管这些,只是在梳自己毛蓬蓬的小辫。
2.在村里,五妹子、楞三、竹三爷龙都是公共的名称。是凡佣工阶级都是这样简单而不变化的名字。这就是工人阶级一个天然的标识。
五妹子坐在王阿嫂的身边,炕里蹲着小环,三个人在寂寞着。后山上不知是什么虫子,一到中午,就吵叫出一种不可忍耐的幽默和凄怨情绪来。
小环虽是七岁,但是就和一个少女般的会忧愁,会思量。她听着秋虫吵叫的声音,只是用她的小嘴在学着大人叹气。这个孩子也许因为母亲死得太早的缘故?
小环的父亲是一个雇工,在她还没生下来的时候,她的父亲就死了。在她五岁的时候她的母亲又死了。她的母亲是被张地主的大儿子张胡琦强奸后气愤而死的。
五岁的小环,开始做个小流浪者了。从她贫苦的姑家,又转到更贫苦的姨家。结果因为贫苦,不能养育她,最后她在张地主家过了一年煎熬的生活。竹三爷看不惯小环被虐待的昔处。当一天王阿嫂到张家去取米,小环正被张家的孩子们将鼻子打破,满脸是血时,王阿嫂把米袋子丢落在院心,走近小环,给她擦着眼泪和血。小环哭着,王阿嫂也哭了。
由竹三爷作主,小环从那天起,就叫王阿嫂做妈妈了。那天小环是扯着王阿嫂的衣襟来到王阿嫂的家里。
后山的虫子,不间断的,不曾间断地在叫。王阿嫂拧着鼻涕,两腮抽动,若不是肚子突出,她简直瘦得像一条龙。她的手也正和爪子一样,因为拔苗割草而骨节突出。她的悲哀像沉淀了的淀粉似的,浓重并且不可分解。她在说着她自己的话:
“五妹子,你想我还能再活下去吗?昨天在田庄上张地主是踢了我一脚。那个野兽,踢得我简直发晕了,你猜他为什么踢我呢?早晨太阳一出就做工,好身子倒没妨碍,我只是再也带不动我的肚子了!叉是个正午时候,我坐在地梢的一端喘两口气,他就来踢了我一脚。”
拧一拧鼻涕又说下去:
“眼看着他爸爸死了三个月了,那是刚过了五月节的时候,那时仅四个月,现在这个孩子快生下来了。咳!什么孩子,就是冤家,他爸爸的性命是丧在张地主的手里,我也非死在他们的手里不可,我想谁也逃不出地主们的手去!”
五妹子扶她一下,把身子翻动一下:
“哟,可难为你了!肚子这样你可怎么在田庄上爬走啊?”
王阿嫂的肩头抽动得加速起来。五妹子的心跳着,她在悔地跳着,她开始在悔恨:
“自己太不会说话,在人家最悲哀的时节,怎能用得着十分体贴的话语来激动人家悲哀的感情呢?”
五妹子又转过话头来:
“人一辈子就是这样,都是你忙我忙,结果谁也不是一个死吗?早死晚死不是一样吗?”
说着她用手巾给王阿嫂擦着眼泪,揩着她一生流不尽的眼泪:
“嫂子你别太想不开呀!身子这种样,一劲忧愁,并且你看着小环也该宽心。那个孩子大知好歹了。你忧愁,你哭,孩子也跟着忧愁,跟着哭。倒是让我做点饭给你吃,看外边的日影快晌午了。”
五妹子心里这样相信着:
“她的肚子被踢得胎儿活动了!危险……死……”
她打开米桶,米桶是空着。
五妹子打算到张地主家去取米,从桶盖上拿下个小盆。王阿嫂叹息着说:
“不要去呀!我不愿看他家那种脸色,叫小环到后山竹三爷家去借点吧!”
小环捧着瓦盆爬上坡,小辫在脖子上摔搭摔搭地走向山后去了。山上的虫子在憔悴的野花问,叫着憔悴的声音啊!
3.王大哥在三个月前给张地主赶着起粪的车,困为马腿给石头砸断,张地主扣留他一年的工钱。王大哥气愤之极,整天醉酒,夜里不回家,睡在人家的草堆上。后来他简直是疯了。看着小孩子也打,狗也打,并且在田庄上乱跑,乱骂。张地主趁他睡在草堆的时候,遣人偷着把草堆点着了。王大哥在火焰里翻滚,在张地主的火焰里翻滚;他的舌头伸在嘴唇以外,他嚎叫出不是人的声音来。
有谁来救他呢?穷人连妻子都不是自己的。王阿嫂只是在前村田庄上拾上豆,她的男人却在后村给人家烧死了。
当王阿嫂奔到火堆旁边,王大哥的骨头已经烧断了!四肢脱落,脑壳竟和半个破葫芦一样,火虽熄灭,但王大哥的气味却在全村飘漾。
四围看热闹的人群们,有的擦着眼睛说:
“死得大可怜!”
也有的说:
“死了倒好,不然我们的孩子要被这个疯子打死呢!”
王阿嫂拾起王大哥的骨头来,裹在衣襟里,紧紧地抱着,发出陶天的哭声来。她的凄惨泌血的声音,飘过草原,穿过树林的老树,直到远处的山间,发出回响来。
每个看热闹的女人,都被这个滴着血的声音诱惑得哭了。每个在哭的妇人都在生着错觉,就像自己的男人被烧死一样。
别的女人把王阿嫂的怀里紧抱着的骨头,强迫地丢开,并且劝说着:
“王阿嫂你不要这样啊!你抱着骨头又有什么用呢?要想后事。”
王阿嫂不听别人的,她看不见别人,她只有自己。把骨头又抢着疯狂地包在衣襟下,她不知道这骨头没有灵魂,也没有肉体,一切她都不能辨明。她在王大哥死尸被烧的气味里打滚,她向不可解脱的悲痛用尽全力地哭啊!
满是眼泪的小环脸转向王阿嫂说:
“妈妈,你不要哭疯了啊!爸爸不是因为疯了才被人烧死的吗?”
王阿嫂,她听不到小环的话,鼓着肚子,涨开肺叶般的哭。她的手撕着衣裳,她的牙齿在咬着嘴唇。她和一匹吼叫的狮子一样。
后来张地主手提着蝇拂,和一只阴毒的老鹰一样,振动着翅膀,眼睛突出,鼻子向里勾曲着,调着他那有尺寸的阶级的步调从前村走来,用他压迫的口腔来劝说王阿嫂:
“天快黑了,还一劲哭什么?一个疯子死就死了吧,他的骨头有什么值钱!你回家做你以后的打算好了。现在我遣人把他埋到西岗子去。”
说着他向四周的男人们下个口令:
“这种气味……越快越好!,
妇人们的集团在低语:
“总是张老爷子,有多么慈心;什么事情,张老爷子都是帮忙的。”
王大哥是张老爷子烧死的,这事情妇人们不知道,一点不知道。田庄上的麦草打起流水样的波纹,烟筒里吐出来的炊烟,在人家的房顶上旋卷。
蝇拂子摆动着吸人血的姿式,张地主走回前村去。
穷汉们,和王大哥同类的穷汉们,摇煽着阔大的肩膀,王大哥的骨头被运到西岗上了。
4.三天过了,五天过了,田庄上不见王阿嫂的影子,拾土豆和割草的妇人们嘴里念道这样的话:
“她太艰苦了!肚子那么大,真是不能做工了!”
“那天张地主踢了她一脚,五天没到田庄上来。大概是孩子生了,我晚上去看看。”
“王大哥被烧死以后,我看王阿嫂就没心思过日子了。一天东哭一场,西哭一场的,最近更厉害了!那天不是一面拾土豆,一面流着眼泪!”
又一个妇人皱起眉毛来说:
“真的,她流的眼泪比上豆还多。”
另一个又接着说:
“可不是吗?王阿嫂拾得的土豆,是用眼泪换得的。”
热情在激动着,一个抱着孩子拾土豆的妇人说:
“今天晚上我们都该到王阿嫂家去看看,她是我们的同呀!”
田庄上十几个妇人用响亮的嗓子在表示赞同。
张地主走来了,她们都低下头去工作着。张地主走开,她们又都抬起头来;就像被凤刮倒的麦草一样,凤一过去,草梢又都伸立起来;她们说着方才的话:
“她怎能不伤心呢?王大哥死时,什么也没给她留下。眼看又来到冬天,我们虽是有男人,怕是棉衣也预备不齐。她又怎么办呢?小孩子若生下来她可怎么养活呢?我算知道,有钱人的儿女是儿女,穷人的儿女,分明就是孽障。”
“谁不说呢?听说王阿嫂有过三个孩子都死了!”
其中有两个死去男人,一个是年轻的,一个是老太婆。她们在想起自己的事,老太婆想着自己男人被轧死的事,年轻的妇人想着自己的男人吐血而死的事,只有这俩妇人什么也不说。
张地主来了,她们的头就和向日葵似的在田庄上弯弯地垂下去。
小环的叫喊声在田庄上、在妇人们的头上响起来:
“快……快来呀!我妈妈不……不能,不会说话了!”
小环是一个被大风吹着的蝴蝶,不知方向,她惊恐的翅膀痉挛的在振动;她的眼泪在眼眶里急得和水银似的不定形地滚转;手在捉住自己的小辫,跺着脚、破着声音喊:
“我妈……妈怎么了……她不说话……不会呀!”
5.等到村妇挤进王阿嫂屋门的时候,王阿嫂自己已经在炕上发出她最后沉重的嚎声,她的身子早被自己的血浸染着,同时在血泊里也有一个小的、新的动物在挣扎。
王阿嫂的眼睛像一个大块的亮珠,虽然闪光而不能活动。她的嘴张得怕人,像猿猴一样,牙齿拼命地向外突出。
村妇们有的哭着,也有的躲到窗外去,屋子里散散乱乱,扫帚、水壶、破鞋,满地乱摆。邻家的小猫蹲缩在窗台上。小环低垂着头在墙角间站着,她哭,她是没有声音的在哭。
王阿嫂就这样的死了!新生下来的小孩,不到五分钟也死了!
6.月亮穿透树林的时节,棺材带着哭声向西岗子移动。村妇们都来相送,拖拖落落,穿着种种样样擦满油泥的衣服,这正表示和王阿嫂同一个阶级。
竹三爷手携着小环,走在前面。村狗在远处惊叫。小环并不哭,她依持别人,她的悲哀似乎分给大家担负似的,她只是随了竹三爷踏着贴在地上的树影走。
王阿嫂的棺材被抬到西岗子树林里。男人们在地面上掘坑。
小环,这个小幽灵,坐在树根下睡了。林间的月光细碎地飘落在小环的脸上。她两手扣在膝盖间,头搭在手上,小辫在脖子上给风吹动着,她是个天然的小流浪者。
棺材合着月光埋到土里了,像完成一件工作似的,人们扰攘着。
竹三爷走到树根下摸着小环的头发:
“醒醒吧,孩子,回家了!”
小环闭着眼睛说:
“妈妈,我冷呀!”
竹三爷说:
“回家吧!你哪里还有妈妈?可怜的孩子别说梦话!”
醒过来了,小环才明白妈妈今天是不再搂着她睡了。她在树林里,月光下,妈妈的坟前,打着滚哭啊……
“妈妈……你不要……我了!让我跟跟跟谁睡……睡觉呀?
“我……还要回到……张……张张地主家去挨打吗?”她咬住嘴唇哭。
“妈妈,跟……跟我回……回家吧……”
远近处颤动这小姑娘的哭声,树叶和小环的哭声一样交接的在响,竹三爷同别的人一样在擦揉眼睛。
林中睡着王大哥和王阿嫂的坟墓。
村狗在远近的人家吠叫着断续的声音……
1933.5.21
(首刊于何处不详)
前言/序言
序/鲁迅
记得已是四年前的事了,时维二月,我和妇孺正陷在上海闸北的火线中,眼见中国人的因为逃走或死亡而绝迹。后来仗着几个朋友的帮助,这才得进平和的英租界,难民虽然满路,居人却很安闲。和闸北相距不过四五里罢,就是一个这么不同的世界,我们又怎么会想到哈尔滨。
这本稿子的到了我的桌上,已是今年的春天,我早重回闸北,周围又复熙熙攘攘的时候了,但却看见了五年以前,以及更早的哈尔滨。这自然还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精神是健全的,就是深恶文艺和功利有关的人,如果看起来,他不幸得很,他也难免不能毫无所得。
听说文学社曾经愿意给她付印,稿子呈到中央宣传部书报检查委员会那里去,搁了半年,结果是不许可。人常常会事后才聪明,回想起来,这正是当然的事:对于生的坚强和死的挣扎,恐怕也确是大背“训政”之道的。今年五月,只为了《略谈皇帝》这一篇文章,这一个气焰万丈的委员会就忽然烟消火灭,便是“以身作则”的实地大教训。
奴隶社以汗血换来的几文钱,想为这本书出版,却又在我们的上司“以身作则”的半年之后了,还要我写几句序。然而这几天,却又谣言蜂起,闸北的熙熙攘攘的居民,又在抱头鼠窜了,路上是络绎不绝的行李车和人,路旁是黄白两色的外人,含笑在赏鉴这礼让之邦的盛况。自以为居于安全地带的报馆的报纸,则称这些逃命者为“庸人”或“愚民”。我却以为他们也许是聪明的,至少,是已经凭著经验,知道了煌煌的官样文章之不可信。他们还有些记性。
现在是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十四日的夜里,我在灯下再看完了《生死场》,周围像死一般寂静,听惯的邻人的谈话声没有了,食物的叫卖声也没有了,不过偶有远远的几声犬吠。想起来,英法租界当不是这情形,哈尔滨也不是这情形;我和那里的居人,彼此都怀着不同的心情,住在不同的世界。然而我的心现在却好象古井中水,不生微波,麻木的写了以上那些字。这正是奴隶的心!——但是,如果还是扰乱了读者的心呢?那么,我们还决不是奴才。
不过与其听我还在安坐中的牢骚话,不如快看下面的《生死场》,她才会给你们以坚强和挣扎的力气。
序
作者:茅盾
1
今年四月,第三次到香港,我是带着几分感伤的心情的。从我在重庆决定了要绕这么一个圈子回上海的时候起,我的心怀总有点儿矛盾和抑悒,——我决定了这么走,可又怕这么走,我怕香港会引起我的一些回忆,而这些回忆我是愿意忘却的;不过,在忘却之前,我又极愿意再温习一遍。
在在广州先住了一个月,生活相当忙乱;因为忙乱,倒也压住了怀旧之感;然而,想要温习一遍然后忘却的意念却也始终不曾抛开,我打算到九龙太子道看一看我第一次寓居香港的房子,看一看我的女孩子那时喜欢约女伴们去游玩的蝴蝶谷,找一找我的男孩子那时专心致意收集来的一些美国出版的连环画,也想看一看香港坚尼地道我第二次寓居香港时的房子,“一二。八”香港战争爆发后我们避难的那家“跳舞学校”(在轩尼诗道),而特别想看一看的,是萧红的坟墓——在浅水湾。
我把这些愿望放在心里,略有空闲,这些心愿就来困扰我了,然而我始终提不起这份勇气,还这些未了的心愿,直到离开香港,九龙是没有去,浅水湾也没有去;我实在常常违反本心似的规避着,常常自己找些借口来拖延,虽然我没有说过我有这样的打算,也没有催促我快还这些心愿。
二十多年来,我也颇经历了一些人生的甜酸苦辣,如果有使我愤怒也不是,悲痛也不是,沉甸甸地老压在心上、因而愿意忘却,但又不忍轻易忘却的,莫过于太早的死和寂寞的死。为了追求真理而牺牲了童年的欢乐,为了要把自己造成一个对民族对社会有用的人而甘愿苦苦地学习,可是正当学习完成的时候却忽然死了,像一颗未出膛的枪弹这比在战斗中倒下,给人以不知如何的感慨,似乎不是单纯的悲痛或惋惜所可形容的。这种太早的死曾经成为我的感情上的一种沉重负担,我愿意忘却,但又不能且不忍轻易忘却,因此我这次第三回到了香港想去再看一看蝴蝶谷这意念,也是无聊的;可资怀念的地方岂止这一处,即使去了,未必就能在那边埋葬了悲哀。
对于生活曾经寄以美好的希望但又屡次“幻灭”了的人,是寂寞的;对于自己的能力有自信,对于自己工作也有远大的计划,但是生活的苦酒却又使她颇为悒悒不能振作,而又因此感到苦闷焦躁的人,当然会加倍的寂寞;这样精神上寂寞的人一旦发觉了自己的生命之灯快将熄灭,因而一切都无从“补救”的时候,那她的寂寞的悲哀恐怕不是语言可以形容的。而这样的寂寞的死,也成为我的感情上的一种沉重的负担,我愿意忘却,而又不能且不忍轻易忘却,因此我想去浅水湾看看而终于违反本心地屡次规避掉了。
2
萧红的坟墓寂寞地孤立在香港的浅水湾。
在游泳的季节,年年的浅水湾该不少红男绿女罢,然而躺在那里的萧红是寂寞的。
在一九四Ο年十二月——那正是萧红逝世的前年,那是她的健康还不怎样成问题的时候,她写成了她的最后著作———小说《呼兰河传》,然而即使在那时,萧红的心境已经是寂寞的了。
而且从《呼兰河传》,我们又看到了萧红的幼年也是何等的寂寞!读一下这部书的寥寥数语的“尾声”,就想得见萧红在回忆她那寂寞的幼年时,她的心境是怎样寂寞的: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的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工夫会变出来一匹马来,一会工夫变出来一匹狗来,那么变着。
这一些不能想象了。
听说有二伯死了。
老厨子就是活着年纪也不小了。
东邻西舍也都不知怎样了。
至于那磨坊里的磨倌,至今究竟如何,则完全不晓得了。
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却忘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呼兰河传》脱稿以后,翌年之四月,因为史沫特莱女士的劝说,萧红想到星加坡去(史沫特莱自己正要回美国,路过香港,小住一月。萧红以太平洋局势问她,她说:日本人必然要攻香港及南洋,香港至多能守一月,而星加坡则坚不可破,即破了,在星加坡也比在香港办法多些)。萧红又鼓动我们夫妇俩也去。那时我因为工作关系不能也不想离开香港,我以为萧红怕陷落在香港(万一发生战争的话),我还多方为之解释,可是我不知道她之所以想离开香港因为她在香港生活是寂寞的,心境是寂寞的,她是希望由于离开香港而解脱那可怕的寂寞,并且我也想不到她那时的心境会这样寂寞。那时正在皖南事变以后,国内文化人大批跑到香港,造成了香港文化界空前的活跃,在这样环境中,而萧红会感到寂寞是难以索解的。等到我知道了而且也理解了这一切的时候,萧红埋在浅水湾已经快满一年了。
星加坡终于没有去成,萧红不久就病了,她进了玛丽医院。在医院里她自然更其寂寞了,然而她求生的意志非常强烈,她希望病好,她忍着寂寞住在医院。她的病相当复杂,而大夫也荒唐透顶,等到诊断明白是肺病的时候就宣告己经无可救药。可是萧红自信能活。甚至在香港战争爆发以后,夹在死于炮火和死于病二者之间的她,还是更怕前者,不过,心境的寂寞,仍然是对于她的最大的威胁。
经过了最后一次的手术,她终于不治。这时香港已经沦陷,她咽最后一口气时,许多朋友都不在她面前,她就这样带着寂寞离开了这人间。
3
《呼兰河传》给我们看萧红的童年是寂寞的。
一位解事颇早的小女孩子每天的生活多么单调呵!年年种着小黄瓜,大倭瓜,年年春秋佳日有些蝴蝶,蚂蚱,蜻蜓的后花园,堆满了破旧东西,黑暗而尘封的后房,是她消遣的地方;慈祥而犹有童心的老祖父是她唯一的伴侣;清早在床上学舌似的念老祖父口授的唐诗,白天缠着老祖父讲那些实在已经听厌了的故事,或者看看那左邻右舍的千年如一日的刻板生活,如果这样死水似的生活中有什么突然冒起来的浪花,那也无非是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病了,老胡家又在跳神了,小团圆媳妇终于死了;那也无非是磨倌冯歪嘴忽然有了老婆,有了孩子,而后来,老婆又忽然死了,剩下刚出世的第二个孩子。
呼兰河这小城的生活也是刻板单调的。
一年之中,他们很有规律地过生活;一年之中,必定有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日娘娘庙大会……这些热闹、隆重的节日,而这些节日也和他们的日常生活一样多么单调而呆板。
呼兰河这小城的生活可又不是没有音响和色彩的。
大街小巷,每一茅舍内,每一篱笆后边,充满了唠叨,争吵,哭笑,乃至梦呓,一年四季,依着那些走马灯似的挨次到来的隆重热闹的节日,在灰黯的日常生活的背景前,呈现了粗线条的大红大绿的带有原始性的色彩。
呼兰河的人民当然多是良善的。
他们照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他们有时也许显得麻木,但实在他们也颇敏感而琐细,芝麻大的事情他们会议论或者争吵三天三夜而不休。他们有时也许显得愚昧而蛮横,但实在他们并没有害人或害自己的意思,他们是按照他们认为最合理的方法,“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我们对于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的不幸的遭遇,当然很同情,我们怜惜她,我们为她叫屈,同时我们也憎恨,但憎恨的对象不是小团圆媳妇的婆婆,我们只觉得这婆婆也可怜,她同样是“照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的一个牺牲者,她的“立场”,她的叫人觉得可恨而又可怜的地方,在她“心安理得地化了五十吊”请那骗子云游道人给小团圆媳妇治病的时候,就由她自己申说得明明白白的:
她来到我家,我没给她气受,哪家的团圆媳妇不受气,一天打八顿,骂三场,可是我也打过她,那是我给她一个下马威,我只打了她一个多月,虽然说我打得狠了一点,可是不狠哪能够规矩出一个好人来。我也是不愿意狠打她的,打得连喊带叫的我是为她着想,不打得狠一点,她是不能够中用的。……
这老胡家的婆婆为什么坚信她的小团圆媳妇得狠狠地“管教”呢?小团圆媳妇有些什么地方叫她老人家看着不顺眼呢?因为那小团圆媳妇第一天来到老胡家就由街坊公论判定她是“太大方了”,“一点也不知道羞,头一天来到婆家,吃饭就吃三碗”,而且“十四岁就长得那么高”也是不合规律,——因为街坊公论说,这小团圆媳妇不像个小团圆媳妇,所以更使她的婆婆坚信非严加管教不可,而且更因为“只想给她一个下马威”的时候,这“太大方”的小团圆媳妇居然不服管教——带哭连喊,说要“回家”去,——所以不得不狠狠地打了她一个月。
街坊们当然也都是和那小团圆媳妇无怨无仇,都是为了要她好,——要她像一个团圆媳妇。所以当这小团圆媳妇被“管教”成病的时候,不但她的婆婆肯舍大把的钱为她治病(跳神,各种偏方),而众街坊也热心地给她出主意。
而结果呢?结果是把一个“黑忽忽的,笑呵呵的”名为十四岁其实不过十二,可实在长得比普通十四岁的女孩子又高大又结实的小团圆媳妇活生生“送回老家去”!
呼兰河这小城的生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响和色彩的,可又是刻板单调。
呼兰河这小城的生活是寂寞的。
萧红的童年生活就是在这种样的寂寞环境中过去的。这在她心灵上留的烙印有多深,自然不言而喻。
无意识地违背了“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的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终于死了,有意识地反抗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的萧红则以含泪的微笑回忆这寂寞的小城,怀着寂寞的心情,在悲壮的斗争的大时代。
4
也许有人会觉得《呼兰河传》不是一部小说。
他们也许会这样说,没有贯串全书的线索,故事和人物都是零零碎碎,都是片段的,不是整个的有机体。
也许又有人觉得《呼兰河传》好像是自传,却又不完全像自传。
但是我却觉得正因其不完全像自传,所以更好,更有意义。
而且我们不也可以说: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
也许你要说《呼兰河传》没有一个人物是积极性的。都是些甘愿做传统思想的奴隶而又自怨自艾的可怜虫,而作者对于他们的态度也不是单纯的。她不留情地鞭答他们,可是她又同情他们:她给我们看,这些屈服于传统的人多么愚蠢而顽固——有的甚至于残忍,然而他们的本质是良善的,他们不欺诈,不虚伪,他们也不好吃懒做,他们极容易满足。有二伯,老厨子,老胡家的一家子,漏粉的那一群,都是这样的人物。他们都像最低级的植物似的,只要极少的水份,土壤,阳光——甚至没有阳光,就能够生存了,磨倌冯歪嘴子是他们中间生命力最强的一个——强的使人不禁想赞美他。然而在冯歪嘴子身上也找不出什么特别的东西。除了生命力特别顽强,而这是原始性的顽强。
如果让我们在《呼兰河传》找作者思想的弱点,那么,问题恐怕不在于作者所写的人物都缺乏积极性,而在于作者写这些人物的梦魔似的生活时给人们以这样一个印象:除了因为愚昧保守而自食其果,这些人物的生活原也悠然自得其乐,在这里,我们看不见封建的剥削和压迫,也看不见日本帝国主义那种血腥的侵略。而这两重的铁枷,在呼兰河人民生活的比重上,该也不会轻于他们自身的愚昧保守罢?
5
萧红写《呼兰河传》的时候,心境是寂寞的。
她那时在香港几乎可以说是“蛰居”的生活,在一九四Ο年前后这样的大时代中,像萧红这样对于人生有理想,对于黑暗势力作过斗争的人,而会悄然“蛰居”多少有点不可解,她的一位女友曾经分析她的“消极”和苦闷的根由,以为“感情”上的一再受伤,使得这位感情富于理智的女诗人,被自己的狭小的私生活的圈子所束缚(而这圈子尽管是她咒诅的,却又拘于隋性,不能毅然决然自拔),和广阔的进行着生死博斗的大天地完全隔绝了,这结果是,一方面陈义太高,不满于她这阶层的知识分子们的各种活动,觉得那全是扯淡,是无聊,另一方面却又不能投身到农工劳苦大众的群中,把生活彻底改变一下。这又如何能不感到苦闷而寂寞?而这一心情投射在《呼兰河传》上的暗影不但见之于全书的情调,也见之于思想部分,这是可以惋惜的,正像我们对于萧红的早死深致其惋惜一样。
一九四六年八月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