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性论书》是一本在当今中国书法界的优秀笔记,不独对于书法家、书法爱好者,而且对于想了解中国书法的普通读者,都值得一看。
《随性论书》是作家、书法家斯舜威有关书法的小品札记。分“翰林札记”“书学咀华”“读诗悟书”“墨苑旧事”“逸少风流”五辑,共收录札记559则。这些札记,短的数十字,长的二三百字,总之是短小隽永,趣味无穷。作者说这并不是一本有意为之的书,而是随性而作的笔记,记录的是思绪的火花,陆陆续续持续了至少十多年。也就是说,这是一位作家兼书法家用十多年时间才写就的一本书法思想小品。作者受先秦散文和明代散文的影响,特别是受苏东坡的影响,对小品文情有独钟,本书一如作者特别推崇的这些小品文一样“见性情,见才识,回甘无穷”。
斯舜威,现为浙江美术馆副馆长,国家一级美术师。曾任《美术报》总编辑达十年之久,长期从事书画理论研究及创作。出版的书画学术著作有:《学者书法》《名家题斋》《百年画坛钩沉》《中国当代美术30年(1978-2008)》《海上画派》《陈之佛致傅狷夫手札69通释评》等。另出版小说集、散文集多部。系《书法报》《书法》《青少年书法》《光明日报》《东方早报?艺术评论》等多家报刊的专栏作者。
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自序
翰林杂记
书学咀华
读诗悟书
墨苑旧事
逸少风流
自序
斯舜威
我对历代笔记一直保持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魏晋、唐宋、明清笔记,看到即买,有空即读,爱其语言洗练,涵义隽永,蕴不尽之意在言外,如品橄榄,回甘无穷。阅读笔记,不但可以获得丰富的信息资料,更能够获得一种充满愉悦的精神享受。一部《世说新语》,置诸案头,百读不厌,常读常新。这也是历代文人书家都喜欢的文体,特别是文人画兴起之后,书画家们落款题跋、手札酬答,常常用信手拈来的随记体写成。历代书论虽不乏自成体系的宏篇巨构,更多的却是以精炼的笔记体形式呈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偶有感悟,即兴拈来,记录在案,便成佳妙。我在通读苏东坡全集时,留下持久而深刻影响的恰恰是他那短小隽永的尺牍、题跋,见性情,见才识,见真知。
这与中国的文人画传统有关。包括文人书法在内的文人画,追求的是随性率意,直抒胸臆,一派天趣,气韵生动,在笔墨上往往以“逸笔草草”的写意形式来表现,而在文字上,则习惯于用轻松的笔触来抒发情怀雅趣,作书绘画。而文人画传统,又与禅宗密切相关,禅宗的充满机锋的公案片段,带给文人的不仅仅是心灵的顿悟,也有思辨方式和表达方式的启迪。
这并不是一本“遵命之作”,也没有刻意为之,而是随性而作的笔记,记录的是阅读的快乐,思绪的火花,是对书论、书艺的点滴感悟。这样坚持了十多年,整个写作过程都是轻松自在的。我曾通读了能够找得到的历代书论,相互比较,系统梳理,或心领神会,或心存疑虑,都随手写成读书笔记,形成了“书学咀华”系列、“翰林杂记”系列等,有些已陆续在书法专业报刊连载。这些笔记体书论,宛若枝枝叶叶,是从传统的森林里捡拾、采撷而来的,凝聚了我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栽种到了现实的土壤中,沐浴了时风时雨,便有了一定的现实意义,或许能够对当今的书法起到一定借鉴意义。回顾整个阅读和写作过程,可以说自始至终贯穿着一条清晰的脉络,这便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向往之、对文人书法传统的寻觅与承接、对当下书坛丑陋现象的理性批判。我在《书法报》开辟“老斯说话”专栏,迄今已经坚持八年,撰写了两百余篇书法时评,在其他专业报刊也开辟专栏,发表了观点鲜明的书评、书论。这些书法时评与这次结集而成的笔记体书论,构成了我对中国书法的一个整体看法,事实上,也表明了我对书法的矢志不渝的追求步履。
杨诚斋云:“万里学书最晚,虽遍参诸方,然袖手一瓣香,五十年来未拈出。”当我读到这段话时,被深深打动了。人若能拥有这样的“一瓣香”,哪怕一辈子“未拈出”,也具有无与伦比的美感。我发现,在古往今来的翰林墨海之中,这样的“瓣香”可谓俯拾皆是,有的显而易见,摇曳绽放,熏染着人们,让人陶然欲醉;有的比较隐秘,甚或被遮蔽,默默孤芳自赏。这本《随性论书》,可以说是“瓣香集”,荟萃了许多古人的“瓣香”。陶醉之余,想到了和更多的朋友分享,让更多的朋友都沾染到古老的书法艺术所带来的不绝如缕的“余香”。
真正属于我的“一瓣香”,则尚在滋育之中,至今不敢拈出。
2014年8月19日于西子湖畔
我对作者叙事风格的“漫不经心”感到既着迷又略微困惑。全书的气质非常松弛,仿佛是作者某天闲暇时,随手记录下的喃喃自语,没有刻意去雕琢宏大叙事,也没有执着于严密的论证体系,更多的是一种哲学上的“漫游”。例如,谈到“艺术的本质”时,他没有引用任何经典理论,而是花了大量篇幅描绘了他童年时一次在乡下观看日落的经历,以及那种光线变化带给他的瞬间感受。这种叙事策略的妙处在于,它瞬间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让人感觉不是在接受灌输,而是在与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洞察力的老友对谈。然而,对于那些习惯于清晰、目标明确的非虚构作品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会显得过于“虚无缥缈”。我承认,在某些探讨存在主义的章节,我需要反复阅读才能捕捉到作者真正想要触及的核心命题,那种感觉就像试图抓住水中的月影,美丽却难以把握。但正是这种“不可捉摸”,让这本书拥有了极高的重读价值,每一次重读,似乎都能在曾经忽略的角落里,发现新的意味。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那种深邃的靛蓝底色,配上烫金的繁复花纹,初拿到手的时候,我感觉自己仿佛捧着一本失落已久的古籍。迫不及待地翻开,里面的排版更是精妙绝伦,每一个字体的选择,每一段落的留白,都透露出一种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章节过渡时的细腻手法,往往在看似不经意的日常片段中,悄无声息地引入一个哲学层面的思辨,让人措手不及却又心悦诚服。比如有一篇关于“时间碎片”的论述,作者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通过一系列互不关联的意象——清晨窗帘上的光影、咖啡杯上残留的雾气、午后街角传来的模糊乐曲——将时间的主题解构,再用一种近乎诗意的方式重新粘合起来。这种结构上的大胆创新,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就成了一种探索和发现,读者需要调动全部的感官和思考力去跟上作者的思维轨迹。虽然有些段落的逻辑跳跃性极强,初读时可能会感到一丝迷茫,但一旦沉浸其中,那种如同漫步在迷宫花园中的惊喜感,是其他书籍难以比拟的。
评分这本书的思考深度远超其看似散漫的篇幅。虽然标题给人的感觉是轻松随意的,但其内在的哲学骨架却异常坚实。作者在不同篇章之间构建了一种微妙的关联网络,如果你只是零散地阅读某一篇,可能会觉得意犹未尽,但将全书串联起来看,你会发现每一个看似独立的思考点,其实都是在回应或反驳另一个点。例如,开篇对“等待的艺术”的探讨,似乎在结尾关于“瞬间即永恒”的论述中得到了一个微妙的闭环,但这种闭环不是强行收束,而是一种自然的回响。作者对于“悖论”的钟爱显而易见,他似乎热衷于在对立的两极之间架设一座摇摇欲坠的桥梁,然后邀请读者去冒险通过。这种结构上的互文性要求读者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去追踪那些隐藏的线索和反复出现的主题意象。对于那些喜欢在阅读中进行“考古”式挖掘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丰富的矿藏,值得反复挖掘和梳理其中的深层联系。
评分全书给人的整体氛围是极其克制的,作者似乎对任何形式的激动或夸张都抱有一种审慎的态度。他擅长捕捉那些潜藏在表面平静下的暗流。这种克制感在关于“记忆的不可靠性”的讨论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作者没有使用任何戏剧化的手法去描绘失忆或遗忘的痛苦,而是通过对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物件——一只生锈的钥匙——的反复打量和猜测,构建了一个关于“真实”的复杂迷宫。他不断地提醒读者,我们所坚信的过去,可能只是一系列精心编排的幻觉。这种冷静的解构力量,反而比激烈的情感爆发更有穿透力。它迫使读者将目光从外部世界转向自身的内在构建,去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框架。这种不煽情却直抵人心的叙述方式,非常适合那些对浮躁的、情绪化的表达感到厌倦的读者。读完后,你会感到一种奇异的平静,那不是因为所有问题都得到了解答,而是因为你学会了如何与这些问题的存在和平共处。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简直是一本教科书级别的文字功力展示。我很少看到一本书能够如此自然地将口语的灵动与书面语的厚重融合得天衣无缝。作者在描述日常琐事时,用词精准得令人拍案叫绝,比如形容一把旧椅子的沉重时,他用了“它承载着一种对原地不动的执拗”,这种拟人化的表达立刻赋予了物体生命。更令人称道的是其比喻的原创性和新鲜度。他似乎拥有一个取之不尽的比喻宝库,总能找到最贴切却又意想不到的参照物来阐释抽象的概念。我记得有一段解释“自由意志”的章节,作者将人类的选择比作是“在一片由无数细小、无声的惯性决定的雪地上,小心翼翼地投掷一颗石子”,这个画面感极强,瞬间将复杂的哲学困境具象化了。读到这些句子时,我常常停下来,不是因为不理解,而是因为要细细品味那文字的韵味和节奏。这本书的文字密度很高,信息量虽不以数据或事实堆砌,但以思想的密度取胜,让人有种阅读“思想的奢侈品”的快感。
评分老爸爱不释手,是一本好书
评分正像书家所说的,(这并不是一本“遵命之作”,而是随性而作的笔记,记录的是阅读的快乐,思绪的火花,是对书论、书艺的点滴感悟。)就像私房菜一样,书家能把自己十多年珍藏的东西,一位成功的书画大家、当今书坛著名的书画评论家,他的读书笔记拿出来让人分享,确实难得。其中有书家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书家写作的过程是轻松自在的,读者阅读的过程会更快乐!在快乐阅读中同时也能增长知识、见识,何乐而不为呢?我作为一个读者已经在享受这个过程了,希望您也能!
评分“对。是她……”
评分是的。这规矩野拓早就知道:活着的神族不能察看亡者的下落。神规不可逾越。
评分事已至此,野拓索性直说:“我问你去哪里找东西填补,其实只是想知道她的下落。我来这里是想找她。但你放心,我不会做什么。我即将离开天庭,只是想看看她现在怎样。”
评分事已至此,野拓索性直说:“我问你去哪里找东西填补,其实只是想知道她的下落。我来这里是想找她。但你放心,我不会做什么。我即将离开天庭,只是想看看她现在怎样。”
评分很好的一本书
评分好,,、、,,,,,,
评分是的。这规矩野拓早就知道:活着的神族不能察看亡者的下落。神规不可逾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