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自述

四十自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适 著
图书标签:
  • 自传
  • 回忆录
  • 个人成长
  • 人生感悟
  • 四十岁
  • 人生思考
  • 生活
  • 散文
  • 文学
  • 内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画报出版社
ISBN:9787514610352
版次:1
商品编码:11540548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8-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08
字数:14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胡适(1891—1962),汉族,徽州绩溪人。原名嗣穈,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与陈独秀同为五四运动的轴心人物,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193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内容简介

《四十自述》是胡适生前亲笔撰写的自传,是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名篇之作。
在本书中,胡适讲述了自己童年、少年与青年时代的人生经历,回顾了前四十年的心路历程,是胡适先生与自己的青少年时代进行的心灵对话。阅读本书,可以从中感受到先生特有的儒雅、睿智、幽默的文人气息;了解了历史上真实的胡适、鲜活的胡适。

目录

目?录
四十自述

3???自?序
7???序幕 我的母亲的订婚
19??第一章 九年的家乡教育
36??第二章 从拜神到无神
46??第三章 在上海(一)
59??第四章 在上海(二)
76??第五章 我怎样到外国去
91??第六章 逼上梁山
123?台湾版自记


附录一

127?我的信仰
152?介绍我自己的思想

附录二

171?作品列表
176?生平年表
195?百年印象

精彩书摘

序幕 我的母亲的订婚

太子会8①是我们家乡秋天最热闹的神会,但这一年的太子会却使许多人失望。
神伞一队过去了。都不过是本村各家的绫伞,没有什么新鲜花样。去年大家都说,恒有绸缎庄预备了一顶珍珠伞。因为怕三先生说话,故今年他家不敢拿出来。
昆腔今年有四队,总算不寂寞。昆腔子弟都穿着“半截长衫”,上身是白竹布,下半是湖色杭绸。每人小手指上挂着湘妃竹柄的小纨扇,吹唱时纨扇垂在笙笛下面摇摆着。
扮戏今年有六出,都是“正戏”,没有一出花旦戏,这也是
① 太子会是皖南很普遍的神会,据说太子神是唐朝安史乱时保障江淮的张巡、许远。何以称“太子”,现在还没有满意的解释。(作者原注)三先生的主意。后村的子弟本来要扮一出《翠屏山》,也因为怕三先生说话,改了《长坂坡》。其实七月的日光底下,甘、糜二夫人脸上的粉已被汗洗光了,就有潘巧云也不会怎样特别出色。不过看会的人的心里总觉得后村很漂亮的小棣没有扮潘巧云的机会,只扮作了糜夫人,未免太可惜了。
今年最扫兴的是没有扮戏的“抬阁”。后村的人早就练好了两架“抬阁”,一架是《龙虎斗》,一架是《小上坟》。不料三先生今年回家过会场,他说抬阁太高了,小孩子热天受不了暑气,万一跌下来,不是小事体。他极力阻止,抬阁就扮不成了。
粗乐和昆腔一队一队的过去了。扮戏一出一出的过去了。接着便是太子的神轿。路旁的观众带着小孩的,都喊道,“拜呵!拜呵!”许多穿着白地蓝花布褂的男女小孩都合掌拜揖。
神轿的后面便是拜香的人!有的穿着夏布长衫,捧着炷香;有的穿着短衣,拿着香炉挂,炉里烧着檀香。还有一些许愿更重的,今天来“吊香”还愿;他们上身穿着白布褂,扎着朱青布裙,远望去不容易分别男女。他们把香炉吊在铜钩上,把钩子钩在手腕肉里,涂上香灰,便可不流血。今年吊香的人很多,有的只吊在左手腕上,有的双手都吊;有的只吊一个小香炉,有的一只手腕上吊着两个香炉。他们都是虔诚还愿的人,悬着挂香炉的手腕,跟着神轿走多少里路,虽然有自家人跟着打扇,但也有半途中了暑热走不动的。
冯顺弟搀着她的兄弟,跟着她的姑妈,站在路边石磴上看会。她今年十四岁了,家在十里外的中屯,有个姑妈嫁在上庄,今年轮着上庄做会,故她的姑丈家接她姐弟来看会。
她是个农家女子,从贫苦的经验里得着不少的知识,故虽是十四岁的女孩儿,却很有成人的见识。她站在路旁听着旁人批评今年的神会,句句总带着三先生。“三先生今年在家过会,可把会弄糟了。”“可不是呢,抬阁也没有了。”“三先生还没有到家,八都的鸦片烟馆都关门了,赌场也都不敢开了。七月会场上没有赌场,又没有烟灯,这是多年没有的事。”
看会的人,你一句,他一句,顺弟都听在心里。她心想,三先生必是一个了不得的人,能叫赌场烟馆都不敢开门。
会过完了,大家纷纷散了。忽然她听见有人低声说,“三先生来了!”她抬起头来,只见路上的人都纷纷让开一条路;只听见许多人都叫“三先生”。
前面走来了两个人。一个高大的中年人,面容紫黑,有点短须,两眼有威光,令人不敢正眼看他;他穿着苎布大袖短衫,苎布大脚管的裤子,脚下穿着麻布鞋子,手里拿着一杆旱烟管。和他同行的是一个老年人,瘦瘦身材,花白胡子,也穿着短衣,拿着旱烟管。
顺弟的姑妈低低说,“那个黑面的,是三先生;那边是月吉先生,他的学堂就在我们家的前面。听人说三先生在北边做官,走过了万里长城,还走了几十日,都是没有人烟的地方,冬天冻杀人,夏天热杀人;冬天冻塌鼻子,夏天蚊虫有苍蝇那么大。三先生肯吃苦,不怕日头不怕风,在万里长城外住了几年,把脸晒的像包龙图一样。”
这时候,三先生和月吉先生已走到她们面前,他们站住说了一句话,三先生独自下坡去了;月吉先生却走过来招呼顺弟的姑妈,和她们同行回去。
月吉先生见了顺弟,便问道,“灿嫂,这是你家金灶舅的小孩子吗?”
“是的。顺弟,诚厚,叫声月吉先生。”
月吉先生一眼看见了顺弟脑后的发辫,不觉喊道,“灿嫂,你看这姑娘的头发一直拖到地!这是贵相!是贵相!许了人家没有?”
这一问把顺弟羞的满脸绯红,她牵着她弟弟的手往前飞跑,也不顾她姑妈了。
她姑妈一面喊,“不要跌了!”回头对月吉先生说,“还不曾许人家。这孩子很稳重,很懂事。我家金灶哥总想许个好好人家,所以今年十四岁了,还不曾许人家。”
月吉先生说,“你开一个八字给我,我给她排排看。你不要忘了。”
他到了自家门口,还回过头来说:“不要忘记,叫灿哥钞个八字给我。”

顺弟在上庄过了会场,她姑丈送她姊弟回中屯去。七月里天气热,日子又长,他们到日头快落山时才起身,走了十里路,到家时天还没全黑。
顺弟的母亲刚牵了牛进栏,见了他们,忙着款待姑丈过夜。
“爸爸还没有回来吗?”顺弟问。
“姊姊,我们去接他。”姊姊和弟弟不等母亲回话,都出去了。
他们到了村口,远远望见他们的父亲挑着一担石头进村来。他们赶上去喊着爸爸,姊姊弟弟每人从担子里拿了一块石头,捧着跟他走。他挑到他家的旧屋基上,把石头倒下去,自己跳下去,把石子铺平,才上来挑起空担回家去。
顺弟问,“这是第三担了吗?”
她父亲点点头,只问他们看的会好不好,戏好不好,一同回家去。
顺弟的父亲姓冯,小名金灶。他家历代务农,辛辛苦苦挣起了一点点小产业,居然有几亩自家的田,一所自家的屋。金灶十三四岁的时候,长毛贼到了徽州,中屯是绩溪北乡的大路,整个村子被长毛烧成平地。金灶的一家老幼都被杀了,只剩他一人,被长毛掳去。长毛军中的小头目看这个小孩子有气力,能吃苦,就把他脸上刺了“太平天国”四个蓝字,叫他不能逃走。军中有个裁缝,见这孩子可怜,收他做徒弟,叫他跟着学裁缝。金灶学了一手好裁缝,在长毛营里混了几年,从绩溪跟到宁国,广德,居然被他逃走出来。但因为面上刺了字,捉住他的人可以请赏,所以,他不敢白日露面。他每日躲在破屋场里,挨到夜间,才敢赶路。他吃了种种困苦,好容易回到家乡,只寻得一片焦土,几座焦墙,一村的丁壮留剩的不过二三十人。
金灶是个肯努力的少年,他回家之后,寻出自家的荒田,努力耕种。有余力就帮人家种田,做裁缝。不上十年,他居然修茸了村里一间未烧完的砖屋,娶了一个妻子。夫妻都能苦做苦吃,渐渐有了点积蓄,渐渐挣起了一个小小的家庭。
他们头胎生下一个女儿。在那大乱之后,女儿是不受欢迎的,所以她的名字叫做顺弟,取个下胎生个弟弟的吉兆。隔了好几年,果然生了一个儿子,他们都很欢喜。
金灶为人最忠厚;他的裁缝手艺在附近村中常有雇主,人都说他诚实勤谨。外村的人都尊敬他,叫他金灶官。
但金灶有一桩最大的心愿,他总想重建他祖上传下来,被长毛烧了的老屋。他一家人都被杀完了,剩下他这一个人,他觉得天留他一个人是为中兴他的祖业的。他立下了一个誓愿:要在老屋基上建造起一所更大又更讲究的新屋。
他费了不少功夫,把老屋基扒开,把烧残砖瓦拆扫干净,准备重新垫起一片高地基,好在上面起造一所高爽干燥的新屋。他每日天未明就起来了;天刚亮,就到村口溪头去拣选石子,挑一大担回来,铺垫地基。来回挑了三担之后,他才下田去做工;到了晚上歇工时,他又去挑三担石子,才吃晚饭。农忙过后,他出村帮人家做裁缝,每天也要先挑三担石子,才去上工;晚间吃了饭回来,又要挑三担石子,才肯休息。
这是他的日常功课,家中的妻子女儿都知道他的心愿,女流们不能帮他挑石头,又不能劝他休息,劝他也没有用处。有时候,他实在疲乏了,挑完石子回家,倒在竹椅上吸旱烟,眼望着十几岁的女儿和几岁的儿子,微微叹一口气。
顺弟是已懂事的了,她看见她父亲这样辛苦做工,她心里好不难过。她常常自恨不是个男子,不能代她父亲下溪头去挑石头。她只能每日早晚到村口去接着她父亲,从他的担子里捧出一两块石头来,拿到屋基上,也算是分担了他的一点辛苦。
看看屋基渐渐垫高了,但砖瓦木料却全没有着落。高敞的新屋还只存在她一家人的梦里。顺弟有时做梦,梦见她是个男子,做了官回家看父母,新屋早已造好了,她就在黑漆的大门外下轿。下轿来又好像做官的不是她,是她兄弟。

这一年,顺弟十七岁了。
一天的下午,金灶在三里外的张家店做裁缝,忽然走进了一个中年妇人,叫声“金灶舅”。他认得她是上庄的星五嫂,她娘家离中屯不远,所以他从小认得她。她是三先生的伯母,她的丈夫星五先生也是八都的有名绅士,所以人都叫她“星五先生娘”。
金灶招呼她坐下。她开口道:“巧极了,我本打算到中屯看你去,走到了张家店,才知道你在这里做活。巧极了。金灶舅,我来寻你,是想开你家顺弟的八字。”
金灶问是谁家。
星五先生娘说:“就是我家大侄儿三哥。”
“三先生?”
“是的,三哥今年四十七,前头讨的七都的玉环,死了十多年了。玉环生下了儿女一大堆,——三个儿子,三个女,——现在都长大了。不过他在外头做官,没有个家眷,实在不方便。所以他写信来家,要我们给他定一头亲事。”
金灶说,“我们种田人家的女儿那配做官太太?这件事不用提。”
星五先生娘说:“我家三哥有点怪脾气。他今年写信回来,说,一定要讨一个做庄稼人家的女儿。”
“什么道理呢?”
“他说,做庄稼人家的人身体好,不会像玉环那样痨病鬼。他又说,庄稼人家晓得艰苦。”
金灶说:“这件事不会成功的。一来呢,我们配不上做官人家。二来,我家女人一定不肯把女儿给人做填房。三来,三先生家的儿女都大了,他家大儿子大女儿都比顺弟大好几岁,这样人家的晚娘是不容易做的。这个八字不用开了。”
星五先生娘说:“你不要客气。顺弟很稳重,是个有福气的人。金灶舅,你莫怪我直言,顺弟今年十七岁了,眼睛一
,二十岁到头上,你那里去寻一个青头郎?填房有什么不好?三哥信上说了,新人过了门,他就要带上任去。家里的儿女,大女儿出嫁了;大儿子今年做亲,留在家里;二女儿是从小给了人家了;三女儿也留在家里。将来在任上只有两个双胞胎的十五岁小孩子,他们又都在学堂里。这个家也没有什么难照应。”
金灶是个老实人,他也明白她的话有驳不倒的道理。家乡风俗,女儿十三四岁总得定亲了。十七八岁的姑娘总是做填房的居多。他们夫妇因为疼爱顺弟,总想许个念书人家,所以把她耽误了。这是他们做父母的说不出的心事。所以他今天很有点踌躇。
星五先生娘见他踌躇,又说道:“金灶舅,你不用多心。你回去问问金灶舅母,开个八字。我今天回娘家去,明朝我来取。八字对不对,辰肖合不合,谁也不知道。开个八字总不妨事。”
金灶一想,开个八字诚然不妨事,他就答应了。
这一天,他从张家店回家,顺弟带了弟弟放牛去了,还没有回来。他放下针线包和熨斗,便在门里板凳上坐下来吸旱烟。他的妻子见他有心事的样子,忙过来问他。他把星五嫂的话对她说了。

前言/序言

  四十自述
  自序
  我在这十几年中,因为深深的感觉中国最缺乏传记的文学,所以到处劝我的老辈朋友写他们的自传。不幸的很,这班老辈朋友虽然都答应了,终不肯下笔。最可悲的一个例子是林长民先生1①,他答应了写他的五十自述作他五十岁生日的纪念;到了生日那一天,他对我说:“适之,今年实在太忙了,自述写不成了;明年生日我一定补写出来。”不幸他庆祝了五十岁的生日之后,不上半年,他就死在郭松龄的战役里2②。他那富于浪漫意味的一生就成了一部人间永不能读的逸书了!
  梁启超先生也曾同样的允许我。他自信他的体力精力都很
  ①林长民,民国初立宪派政治家。早年留学日本,辛亥革命后历任国务院参议、秘书长、司法总长等职。后入驻京奉军郭松龄部幕府,做幕僚长。是中国一代才女林徽因之父。
  ②指1925年郭松龄倒戈反奉,与张作霖在沈阳附近的决战。结果郭部全军覆没。林长民于乱军中死于流弹。强,所以他不肯开始写他的自传。谁也不料那样一位生龙活虎一般的中年作家只活了五十五岁!虽然他的信札和诗文留下了绝多的传记材料,但谁能有他那样“笔锋常带情感”的健笔来写他那五十五年最关重要又最有趣味的生活呢!中国近世历史与中国现代文学就都因此受了一桩无法补救的绝大损失了。
  我有一次见着梁士诒先生3①,我很诚恳的劝他写一部自叙,因为我知道他在中国政治史与财政史上都曾扮演过很重要的脚色,所以我希望他替将来的史家留下一点史料。我也知道他写的自传也许是要替他自己洗刷他的罪过;但这是不妨事的,有训练的史家自有防弊的方法;最要紧的是要他自己写他心理上的动机,黑幕里的线索,和他站在特殊地位的观察。前两个月,我读了梁士诒先生的讣告,他的自叙或年谱大概也就成了我的梦想了。
  此外,我还劝告过蔡元培先生,张元济先生4②,高梦旦先生5③,陈独秀先生,熊希龄先生6④,叶景葵先生7⑤,我盼望他们都不要叫我失望。
  前几年,我的一位女朋友忽然发愤写了一部六七万字的自传,我读了很感动,认为中国妇女的自传文学的破天荒的写实创作。但不幸她在一种精神病态中把这部稿本全烧了。当初她每
  ①梁士诒,初为袁世凯幕僚,辛亥后任袁内阁邮传部大臣、总统府秘书长、交通银行总理诸要职,支持袁称帝,袁死后数度被通缉,但仍在北洋军阀政府中出任国务总理、交通银行总理等职。
  ②张元济,即张菊生,著名出版家,一生主持商务印书馆事业。
  ③高梦旦,著名出版家,曾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等,郑振铎的岳父。
  ④熊希龄,湘西凤凰人,与沈从文同县,早年参加维新运动,辛亥后任袁世凯政府财政总长、热河省都统、国务总理等。国民党掌权后被安排任闲职。
  ⑤叶景葵,清末曾任奉天财政监理官,后为浙江兴业银行创办人之一,长期任该行的董事长。写成一篇寄给我看时,我因为尊重她的意思,不曾替她留一个副本,至今引为憾事。
  我的《四十自述》,只是我的“传记热”的一个小小的表现。这四十年的生活可分作三个阶段,留学以前为一段,留学的七年(1910—1917)为一段,归国以后(1917—1931)为一段。我本想一气写成,但因为种种打断,只写成了这第一段的六章。现在我又出国去了,归期还不能确定,所以我接受了亚东图书馆的朋友们的劝告,先印行这几章。这几章都先在《新月》月刊上发表过,现在我都从头校改过,事实上的小错误和文字上的疏忽,都改正了。我的朋友周作人先生,葛祖兰先生,和族叔堇人先生,都曾矫正我的错误,都是我最感谢的。
  关于这书的体例,我要声明一点。我本想从这四十年中挑出十来个比较有趣味的题目,用每个题目来写一篇小说式的文字,略如第一篇写我的父母的结婚。这个计划曾经得死友徐志摩的热烈的赞许,我自己也很高兴,因为这个方法是自传文学上的一条新路子,并且可以让我(遇必要时)用假的人名地名描写一些太亲切的情绪方面的生活。但我究竟是一个受史学训练深于文学训练的人,写完了第一篇,写到了自己的幼年生活,就不知不觉的抛弃了小说的体裁,回到了谨严的历史叙述的老路上去了。这一变颇使志摩失望,但他读了那写家庭和乡村教育的一章,也曾表示赞许;还有许多朋友写信来说这一章比前一章更动人。从此以后,我就爽性这样写下去了。因为第一章只是用小说体追写一个传说,其中写那“太子会”颇有用想象补充的部分,虽然堇人叔来信指出,我也不去更动了。但因为传闻究竟与我自己的亲见亲闻有别,所以我把这一章提出,称为“序幕”。
  我的这部《自述》虽然至今没写成,几位旧友的自传,如郭沫若先生的,如李季先生的,都早已出版了。自传的风气似乎已开了。我很盼望我们这几个三四十岁的人的自传的出世可以引起一班老年朋友的兴趣,可以使我们的文学里添出无数的可读而又可信的传记来。我们抛出几块砖瓦,只是希望能引出许多块美玉宝石来;我们赤裸裸的叙述我们少年时代的琐碎生活,为的是希望社会上做过一番事业的人也会赤裸裸的记载他们的生活,给史家做材料,给文学开生路。
  胡适

《静水深流:一位旅行家的人生轨迹与文化探索》 作者: [此处留空,以增加神秘感和真实性] 页数: 约 450 页 装帧: 精装,附有大量作者手绘地图与珍贵老照片 出版社: 鸿儒文化出版社 --- 内容提要: 《静水深流》并非一部传统的自传,它更像是一部以时间为轴线,以足迹为经纬,穿梭于人类文明腹地与偏远秘境的文化考察报告。本书收录了主人公在四十载人生旅程中,对世界各地风土人情、哲学思想、艺术流变所进行的深刻记录与反思。全书分为“求索之初”、“文明的断层”、“声音的维度”和“归于宁静”四个主要部分,带领读者进行一次精神与地理的双重漫游。 第一部分:求索之初——东方的回响与西方的启蒙 本书开篇追溯了作者早年对古典文学的热忱与对传统哲学的钻研。作者并未满足于书斋内的理论探索,而是选择了一条更为艰辛的实践之路。早期的游历集中在亚洲腹地的古道重镇,着重描摹了丝绸之路上商贾文化的衰微与民间信仰的顽强生命力。 作者详细记录了在敦煌莫高窟旁潜心研究壁画的艰辛岁月,着重分析了佛教艺术在地域文化冲突与融合中展现出的“变异之美”。他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那些千年壁画中人物眼神的复杂性,探讨了信仰如何塑造一个民族的审美观。 随后,笔锋转向欧洲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在佛罗伦萨的巷陌间,作者试图理解“人”的价值如何在艺术与科学的夹击下被重新定义。他没有流于对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的表面赞颂,而是深入挖掘了当时社会结构、美第奇家族的赞助机制,以及工匠精神如何催生出超越时代的杰作。他强调,艺术的伟大往往根植于对现实物质条件的深刻理解之上。 第二部分:文明的断层——失落的技艺与边缘的智慧 这部分是全书最为厚重且富有田野调查色彩的篇章。作者将视角投向那些正在被现代化洪流迅速吞噬的边缘文化。他深入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高原,考察了印加文明遗迹中精妙的石砌技术,并记录了当地萨满教仪式中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他敏锐地指出,现代科学在征服自然的同时,也失去了与自然进行“对话”的能力。 在北非的撒哈拉边缘,作者用近乎人类学的视角,记录了图阿雷格游牧民族的口头历史传承。这些故事,口耳相传,构建了一个与书面文字截然不同的世界观。作者对比了“被记录的历史”与“被讲述的记忆”,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当一种记忆的载体消失时,一个文明的灵魂是否也随之消散?他详尽地描述了当地人对星象的依赖,以及这种依赖如何塑造了他们严谨而谦卑的生存哲学。 书中还收录了作者在东南亚岛屿,对传统航海术进行为期数月的学习经历。他记录了仅凭洋流和风向判断方向的古老智慧,并感叹现代GPS技术带来的便捷,也无形中消磨了人类对环境的敏感度。 第三部分:声音的维度——音乐、语言与无声的交流 《静水深流》的第三部分转向了感官的体验,特别是听觉的文化意义。作者认为,一个民族的真正性格,往往蕴藏在其音乐和日常语言的韵律之中。 他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分析了巴尔干地区的复调音乐,探究了这种复杂和声结构背后所蕴含的冲突与共存的历史宿命。他对比了东方戏曲中程式化的唱腔与西方歌剧对情感爆发的极致追求,认为两者在对“人声极限”的探索上殊途同归。 更具启发性的是,作者记录了他在日本京都一所古老寺庙中学习“坐禅”的心得。这里的“声音”是负空间,是寂静被聆听时的状态。他详细描述了如何区分不同年龄的僧人敲击木鱼时声波的细微差异,以及这种训练如何迫使心绪回归到最原始的振动频率。他将这种对“无声的理解”提升到了一种形而上的层面,认为它是跨越一切语言障碍的普世交流方式。 第四部分:归于宁静——在行走中重塑自我 旅途的终点并非某个地理坐标,而是作者对自身存在的重新审视。在走过了无数高山大川、古老城市之后,作者开始探讨“家”的本质。 他反思了现代社会中“效率至上”的价值观对个体精神世界的挤压。他认为,真正的富有不是物质的积累,而是拥有选择“慢下来”的自由。在本书的最后几章,作者将笔触收回,转而描绘他在一处偏僻海边小镇的隐居生活。 这些生活细节充满了哲思:清晨在海边拾贝壳,观察潮汐的规律;重新拾起画笔,描摹光影如何在日复一日中变化;以及与当地渔民进行的最简单、却又最真诚的对话。他总结道,所有的远行,最终都是为了找到一个能够安静栖息的内在空间。这本书并非结束,而是一个关于如何继续生活的邀请函。 --- 读者评语摘录(虚拟): “我读过的最具人文关怀的游记,它不是简单的‘到此一游’,而是‘到此一思’。”——历史学教授 L. S. “作者对细节的捕捉令人惊叹,他能让你闻到撒哈拉的沙尘,听到安第斯山脉的风声。这是一本需要用时间和心去阅读的书。”——文化评论家 M. K. “它让你重新审视自己拥有的知识和拥有的生活。在喧嚣的时代,这本书提供了一片难得的心灵绿洲。”——书店老板 A. T.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为精准,仿佛作者是一位技艺娴熟的音乐家,深谙何时该高亢激昂,何时又该低回婉转。开篇的铺陈并不急于抛出核心观点,而是像一位老友娓娓道来,不动声色地构建起一个宏大的背景框架。随着章节的深入,叙述的张力逐渐增强,一些关键事件的描述犹如镜头拉近,细节的堆砌让你身临其境,呼吸都变得急促起来。但作者的妙处在于,在最紧张的时刻,他总能找到一个巧妙的留白或者一个哲思的插曲,让读者的心绪沉淀下来,避免了情节的过于直白和火爆。这种“张弛有度”的写作手法,使得阅读体验如同观看一场精心编排的戏剧,每一次转折都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我常常在阅读中不自觉地停下来,回味刚才那段文字是如何将情绪推向高潮,又是如何巧妙地将其化解,最终导向下一处意境的。这种对叙事节奏的掌控力,体现了作者非凡的文学功底和对读者心理的深刻洞察。

评分

整部作品带给我的思想冲击是持久而深远的,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个故事或一套理论,更像是提供了一副全新的透镜,用来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世界和自我。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断地被作者提出的那些极具挑战性的观念所触动,迫使我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式。它探讨的主题宏大而普世,但阐述的方式却极其个人化和深刻,像是作者将自己毕生的思考结晶以最坦诚的方式呈现给了读者。这并非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那种会潜移默化地改变你思维习惯、影响你未来判断的书。每当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相似的情境时,书中的某些段落和观点就会自动浮现,提供一个更具穿透力的观察角度。这种“活化”了的阅读体验,是衡量一部优秀作品的重要标准,而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成功地在读者的精神世界里播下了思考的种子。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厚重的封面,带着一种沉淀下来的质感,仿佛一触摸就能感受到时光的重量。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考究,泛着淡淡的米黄色,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让眼睛感到疲惫。排版疏密得当,留白恰到好处,给予文字足够的呼吸空间,使得阅读过程本身成为一种享受。装帧的整体风格非常复古,但又透着一股现代的简洁,显示出出版者在细节上所下的苦功。我尤其欣赏的是它侧边的切口处理,打磨得十分平滑,每一次翻页都带着一种仪式感。这样的书,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它的物理存在感极强,让人忍不住想去触碰,去感受它所承载的重量。拿到手里,就能明白这不是一本快餐式的读物,而是那种值得收藏、可以伴随多年的伙伴。从收到快递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的外在美所吸引,这无疑是这本书成功吸引读者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它的设计语言,清晰地传达出一种对阅读本身的尊重和敬畏。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充满了辨识度。它既有古典文学的典雅韵味,又吸收了现代口语的鲜活气息,形成了一种既高雅又不失亲切感的独特语调。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极其讲究,那些看似随性的比喻,实则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尤其赞叹它对意象的捕捉能力,一些抽象的情感和复杂的思想,被作者用极具画面感的词汇描绘得清晰可见,仿佛能触摸到那份冰冷或温暖。读起来,你会发现很多句子本身就是独立的艺术品,值得摘抄下来反复品味。语言的流畅性也毋庸置疑,尽管句式结构偶尔会有些许变化,但整体的阅读阻力很小,文字自然地将你牵引向前。这绝不是那种为了炫技而堆砌辞藻的文字,而是服务于思想表达的精准工具,每一次措辞的选择都恰到好处,无可替代。读完合上书本时,脑海中回荡的,往往是那些带着回响的、富有韵律感的句子。

评分

书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达到了令人咋舌的深度和细腻程度。它没有停留在对外部行为的简单记录,而是像一位高明的心理学家,深入挖掘了角色的动机、挣扎以及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矛盾。每一个被提及的人物,哪怕只是匆匆一瞥,都有着自己独立的生命轨迹和复杂的精神世界。作者擅长通过细微的动作、不经意的眼神,甚至一段冗长的内心独白,来展现人物性格的侧面和层次感。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个故事,而是在近距离观察一群活生生的人,体验他们灵魂深处的波涛汹涌。这种“共情式”的描写,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感染力,让你在面对角色的抉择时,也忍不住反思自己的立场和价值观。最让我震撼的是,作者似乎能同时理解并描绘出人性中所有的优点与缺陷,没有扁平化的“好人”或“坏人”,只有在特定境遇下做出反应的、有血有肉的个体。

评分

好好好,

评分

好好好,

评分

好好好,

评分

好好好,

评分

好好好,

评分

好好好,

评分

好好好,

评分

好好好,

评分

好好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