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人物小传(第五册)

民国人物小传(第五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绍唐 编
图书标签:
  • 历史人物
  • 近代史
  • 民国史
  • 人物传记
  • 历史传记
  • 传记
  • 历史
  • 文化
  • 人物
  • 社会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ISBN:9787542650863
版次:1
商品编码:1175359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5-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45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民国人物小传》依据各种历史文献资料,从不同的视角,简要介绍了活跃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一些有影响的历史人物的一生。

目录

卢永祥(1867—1933)
欧阳驹(1896—1958)
鲍贵卿(1865—1934)
龙济光(1867—1925)
薛觉先(1903—1956)
谢伯昌(1903—1981)
谢国城(1912—1980)
戴戟(1895—1973)
戴粹伦(1912—1981)
赛金花(1864—1936)
钟贡勋(1907—1979)
萧文铎(1891—1962)
萧公权(1897—1981)
萧吉珊(1893—1956)
萧长华(1878—1967)
萧毅肃(1899—1975)
萧耀南(1875—1926)
聂耳(1912—1935)
谭平山(1886—1956)
谭鑫培(1847—1917)
严庆龄(1909—1981)
顾颉刚(1893—1980)
续范亭(1893—1947)
丁石僧(1879—1956)
孔庚(1872—1950)
王均(1891—1936)
王世杰(1891—1981)
王占元(1961—1930)
王光逖(1918—1981)
王克敏(1873—1945)
王造时(1903—1971)
王揖唐(1877—1946)
王宾章(1889—1936)
王赞斌(1889—1976)
方豪(1910—1980)
方东美(1899—1977)
方鼎英(1889—1976)
包天笑(1876—1973)
包遵彭(1916—1970)
司徒美堂(1868—1955)
田中玉(1864—1935)
吉鸿昌(1895—1934)
朱怀冰(1892—1968)
江杓(1900—1981)
艾伟(1891—1955)
何东(1862—1956)
何香凝(1879一1972)
余叔岩(1890—1943)
宋之的(1914—1956)
沈怡(1901—1980)
沈宗瀚(1895—1980)
沈钧儒(1875—1963)
杜聿明(1905—1981)
杜重远(1899—1943)
李达(1890—1966)
李中襄(1896—1958)
李国钦(1892—1961)
李景林(1885—1932)
李经方(1855—1934)
李经羲(1860—1925)
李经迈(1877—1938)
李济深(1885—1959)
阮玲玉(1910—1935)
汪大燮(1859—1929)
汪凤藻(185l一1918)
吴奇伟(1893—1953)
吴俊升(1863—1928)
吴南轩(1893—1980)
吴湖帆(1894—1968)
冼星海(1905—1945)
周璇(1918一1957)
周信芳(1894—1975)
林损(1890—1940)
林自西(1906—1980)
林顶立(1908—1980)
孟小冬(1907—1977)
尚小云(1900—1976)
金问泗(1892—1968)
姜贵(1908—1980)
姚琮(1891—1977)
奕助(1838—1917)
洪中(1882—1961)
洪逊欣(1914—1981)
胡伯翰(1900—1973)
胡宗铎(1892—1962)
胡康民(1880—1953)
胡惟德(1863—1933)
胡庆育(1905—1970)
范文澜(1893—1969)
茅盾(1896—1981)
马浮(1883—1967)
马约翰(1882—1966)
马连良(1901—1966)
马师曾(1900—1964)
马晓军(1881—1959)
倪嗣冲(1868—1942)
唐守治(1907一1975)
徐速(1924一1981)
徐宗涑(1900—1975)
徐柏园(1902—1980)
袁克文(1890—1931)
高吉人(1902—1979)
孙武(1879—1939)
孙岳(1878—1928)
孙烈臣(1872一1924)
孙蔚如(1895—1979)
苟慧生(1900—1968)
许南英(1855一1917)
许绍棣(1900—1980)
许凤藻(1891—1953)
许广平(1898—1968)
梁济(1859—1918)
梁庆桂(1858—1931)
张贞(1884—1963)
张钫(1886—1966)
张子柱(1896—1981)
张之江(1882—1966)
张丕介(1905—1970)
张明炜(1903—1981)
张绍曾(1880—1928)
张锡銮(1843—1922)
张镜影(1901—1979)
张怀芝(1861—1934)
张难先(1874—1968)
章乃器(1897—1977)
庄长恭(1894—1962)
陈介(1885—1951)
陈其采(1880—1954)
陈季良(1883一1945)
陈宝琛(1848一1935)
陈夔龙(1857—1948)
麦焕章(1889—1940)
郭泉(1879—1966)
康泽(1904—1973)
焦菊隐(1905—1975)
冯庸(1901—1981)
冯沅君(1900—1974)
傅雷(1908—1966)
程发轫(1894—1975)
黄仲涵(1866—1924)
黄国粱(1900—1978)
黄琪翔(1898—1970)
靳云鹏(1877—1951)
溥仪(1906—1967)
叶公超(1904—1981)
叶会西(1908—1976)
杨步伟(1889—1981)
杨树庄(1882一1934)
舒新城(1892—1960)
董显光(1887—1971)
瑞激(1863—1912)
雷宝华(1893—1981)
盖叫天(1937—1971)
赵恭(1908—1949)
赵元任(1892—1982)
赵秉钧(1859—1914)
赵聚钰(1913—1981)
赵觉民(1899—1980)
熊斌(1894—1964)
熊克武(1884—1970)
熊佛西(1900—1965)
齐如山(1875—1962)
廖磊(1890—1939)
廖汉臣(1912—1980)
蔡廷锴(1892—1968)
潘贯(1907—1974)
潘光旦(1901—1967)
邓锡侯(1889—1964)
蒋建白(1901—1971)
蒋锄欧(1891—1978)
刘大杰(1904—1977)
刘文辉(1892—1976)
刘方矩(1914—1981)
刘玉章(1903—1981)
刘存厚(1885—1960)
刘成禺(1876—1953)
刘茂恩(1898—1981)
樊樊山(1846一1931)
诸宗元(1875—1932)
锡良(1853—1917)
钱能训(1870一1924)
钱基博(1887—1957)
檀自新(1896—1938)
卢汉(1895—1974)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民国人物小传(第五册)》之外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力求翔实、自然,不含任何人工智能痕迹或提示性用语。 --- 图书简介: 1. 《晚清风云录:从洋务到辛亥的变革侧影》 主题聚焦: 本书深入剖析了自186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期间,中国社会政治、军事、思想和经济领域的剧烈变迁。它不仅仅是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罗列,更是对推动这些变革的个体命运与群体心态的细致描摹。 核心内容: 本书分为上下两卷,详尽考察了晚清“中兴”的努力与最终的溃败。上卷集中于洋务派的核心人物,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探讨他们如何在内忧外患中,试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念构建近代化的军事工业体系。重点分析了北洋水师的崛起与覆灭,以及甲午战争对中国精英阶层心理的颠覆性影响。 下卷则转向戊戌变法及清末新政的复杂性。细致梳理了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政治实践与理论构建,分析了其失败的内在原因和对后世革命思潮的影响。此外,本书还用相当篇幅梳理了庚子事变后的“清末新政”,特别是立宪派、革命派与保守势力之间的拉锯战,揭示了袁世凯等新一代政治人物的崛起路径。全书以大量档案资料和私人信札为依据,力求还原一个在剧烈动荡中挣扎求存的帝国末期景象。 叙事风格: 笔触沉稳厚重,注重历史细节的考证与人物动机的深度挖掘,避免过度浪漫化或简单化任何历史人物。 --- 2. 《旧影新知:中国近代城市生活与社会变迁(1900-1937)》 主题聚焦: 本书将视角从宏大的政治叙事转向微观的社会生活,聚焦于1900年至1937年间,上海、天津、武汉、广州等通商口岸及内地省会城市的都市化进程及其对传统社会结构的冲击。 核心内容: 该书是一部社会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它探讨了“新”与“旧”如何在城市空间中交织碰撞。内容涵盖了以下几个关键领域: 都市空间与阶层流动: 分析了新式里弄、租界区域、大学校园等新兴空间的构建,以及它们如何重塑了市民阶层、买办阶层、知识分子和产业工人的生活方式与身份认同。 性别角色的重塑: 详细记录了女学教育的普及、职业女性(如电话接线员、教师、工厂女工)的出现,以及围绕“新女性”的社会舆论和家庭伦理的冲突。 消费文化与大众娱乐: 考察了百货公司、电影院、咖啡馆、舞厅等新兴商业场所的兴起,以及大众媒体(报纸、杂志、月份牌)如何塑造新的审美趣味和消费欲望。 传统社群的韧性: 并非只关注“新”,作者亦关注了会馆、公所、帮派组织在城市化浪潮中的变异与延续,揭示了传统社区网络在现代化冲击下的适应策略。 研究方法: 借鉴了城市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等多学科视角,通过对商业广告、私人日记、法律文书和城市规划资料的交叉比对,构建了一个立体、多维的近代都市生活图景。 --- 3. 《黄河流域的遗产:水利工程、地方精英与国家权力(清末至抗战前夕)》 主题聚焦: 本书是一部区域史研究的力作,专门探讨了黄河水患治理的历史,揭示了水利工程如何成为连接中央政府、地方士绅和普通民众的复杂权力场域。 核心内容: 黄河治理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中央政府无法回避的难题。本书以黄河流域为核心地理单元,探讨了治河过程中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博弈: 河工的演变: 从清末督抚主持的工程,到民国时期各派系围绕治河权力的争夺。重点分析了“治河派”与“束水攻沙派”等技术路线之争,以及这些技术决策背后的政治动机。 地方精英的“搭台”: 考察了地方绅商、水利专家(如潘文田、张文瀚等)如何在筹款、组织民工和技术指导中扮演关键角色,以及他们如何利用治河事务巩固自身的地方影响力。 国家赋税与民生负担: 深入分析了河工所依赖的专项税收(如河工捐),以及这些征收如何加剧了底层民众的生活压力,常常是引发地方动乱的导火索。 生态与政治的交织: 本书将气候变化、泥沙淤积等自然因素与政治腐败、行政效率低下等社会因素相结合,论证了黄河治理失败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国家治理能力在特定区域困境下的全面反映。本书通过对具体河段、具体工程的微观叙事,映照出中国近代国家构建的深层挑战。 --- 4.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理想与幻灭:一群中国知识分子的欧洲经验(1919-1928)》 主题聚焦: 本书聚焦于“五四”运动后,大批中国青年赴法勤工俭学(工读互助)的经历,探究了这次运动对中国现代思想史和政治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 核心内容: 本书以时间为轴线,以人物群像为依托,详细梳理了留法勤工俭学的全过程: 初衷与准备: 介绍发起人(如蔡元培、吴稚晖)的理念,以及早期学员(如周恩来、陈毅、李立三等)如何在艰苦的体力劳动中维持学业的“互助”精神。重点分析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对“德先生”与“赛先生”的渴求,以及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初步认知。 思想的转向: 详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局势的变化,特别是俄国革命对在法中国青年的巨大冲击。书中细致描绘了无政府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民主主义等思潮如何在法租界的简陋宿舍和工厂中传播、辩论,并最终导致群体思想的显著分化。 归国与影响: 考察了这些学员学成归国后,在中国政坛和思想界扮演的角色,分析了他们对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工运发展以及国民政府内部结构的影响。本书特别关注了运动中理想主义者如何面对现实政治的复杂性,以及最终理想与严酷现实之间的张力与和解。 史料基础: 运用了大量法文档案、留学生回忆录及早期刊物,力求展现一代人从浪漫的欧洲理想主义转向坚定的政治实践的复杂心路历程。 ---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民国人物小传(第五册)》,一股浓郁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民国,总让人联想到那个充满变革、思想激荡的时代,而人物,正是承载和推动这一历史进程的载体。我希望第五册,能够为我带来更多不同寻常的民国人物故事。或许是一些在历史书本上仅仅留下姓名,但其背后却有着丰富人生阅历的普通人?抑或是那些在特定领域默默耕耘,却影响深远的先行者?我期待作者能够延续一贯的严谨与生动,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这些人物的成长轨迹、思想演变,以及他们在时代浪潮中的挣扎与奋进。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部历史文献,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对前人智慧与勇气的致敬。我希望通过阅读,能够从中汲取力量,获得对历史更深刻的理解,以及对当下生活的启迪。

评分

初拿到这本《民国人物小传(第五册)》,心中便涌起一股强烈的探究欲。民国,一个充满动荡与变革的时代,无数风云人物在此叱咤风云,他们的故事,如同璀璨的星辰,点亮了中国近代史的天空。第五册,意味着作者已经倾注了大量心血,将更多的历史碎片、人物剪影汇聚成册。我尤其期待,这一次又会有哪些鲜为人知或被边缘化的民国人物,得以在此重现他们的生命轨迹?是那些在政治舞台上呼风唤雨的巨擘?抑或是默默耕耘于学术、艺术、实业领域的杰出贡献者?我希望作者能够延续前几册的严谨与生动,用平实的语言,勾勒出这些人物在那个时代的大致轮廓,他们的出身、经历、思想,乃至他们与时代激荡的瞬间。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通过这些小传,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那种在挑战与机遇中,个体如何抉择、如何奋斗、如何书写自己命运的宏大叙事。也许,我还能从中发现一些被历史洪流湮没的宝贵经验,或者,仅仅是对那个遥远年代的一种深深的怀念与敬意。

评分

对于《民国人物小传(第五册)》,我抱着一种既好奇又期待的心情。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特殊的时期,思想的碰撞,文化的交融,以及社会结构的剧变,都塑造了那个时代独一无二的人物群像。第五册,意味着作者在持续不断地梳理和呈现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那些在历史的大潮中,既有顺应时势的智慧,也有逆流而上的勇气的人物。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更为客观、更为深入的笔触,去刻画这些人物,展现他们光鲜的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艰辛、矛盾与抉择。是否会有些许篇幅,触及他们与家人、朋友的交往,与当时的社会思潮的碰撞?这些细节,往往能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立体。我希望通过这第五册,能够对民国人物的“群像”有一个更全面、更细致的了解,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民国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评分

拿到《民国人物小传(第五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种沉甸甸的纸张触感,以及封面设计传递出的复古韵味,瞬间便将人拉回了那个遥远的年代。我对第五册最大的期待,在于其内容是否能够进一步拓宽民国人物研究的视野。前几册是否已经囊括了我们耳熟能详的政治家、军事家?那么这一册,是否会更多地关注那些在文化、教育、科学、社会改革等领域默默奉献的人物?我希望作者能够挖掘出更多具有独特视角和深刻思想的个体,他们的经历或许不那么波澜壮阔,但他们的智慧与努力,却是那个时代进步不可或缺的力量。我渴望通过阅读,能够了解到这些人物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坚守自己的信念,发出自己的声音,并为国家民族的未来贡献力量的。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与历史长者的对话,一次对先辈智慧的汲取,希望从中能获得一些启示,无论是对历史的理解,还是对当下人生的思考。

评分

这本《民国人物小传(第五册)》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民国历史的另一扇窗。我一直认为,历史并非仅仅是冰冷的年代划分和事件罗列,而是由无数个鲜活的个体生命汇聚而成。第五册,如同一个更深的挖掘,将那些可能不如一线明星般家喻户晓,却同样对那个时代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人物,呈现在我们面前。我期待它能带来一些“惊喜”,发现一些我此前从未接触过的名字,并循着作者的笔触,去了解他们的故事。是什么样的机遇让他们崭露头角?又是什么样的挑战让他们的人生跌宕起伏?作者能否在有限的篇幅内,捕捉到人物最核心的精神特质,他们的性格、他们的抱负、他们的局限?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解读,一种将历史人物“人化”的过程,让我能够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理解那个时代的复杂性,去体会他们内心的挣扎与选择。如果能因此对民国人物的群像有一个更立体、更细致的认识,那将是莫大的收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