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在时间和历史面前,人生是短暂的;而每个人的人生经历却又是漫长的。回顾曾经的历史和人生,将漫长凝练成文字,是我心中的一个愿望。
今逢恩师张永熙先生去世一周年,这个愿望终于实现,在天津人民出版社的支持下,得以将这本拙作奉献给读者。
书中记述的多位相声老前辈均经历了新旧两个社会,由于观念和性格的原因,都在人生的舞台上经历了大起大落、大喜大悲,所幸大多以喜剧落下帷幕,但留下来的思考却是很多。时代在飞速地发展,新的东西越来越多,让人目不暇接,相反匮乏的是对于传统的关注和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代,会创造那个时代的辉煌,也会留下那个时代的遗憾。将这些辉煌与遗憾记录下来,让后来者了解那一段历史,对于相声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应当是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的。
内页插图
目录
絮语
第一章 聚散有缘
一、春天来了
二、夫子庙初结师缘
三、一次改变师父命运的谈话
四、北上滁州
第二章 巡演轶闻
一、再战苏北
二、夜半惊魂
三、吃螃蟹的艺术
四、胜利大逃亡
五、早晚得挨一刀
六、六十大寿
七、师父不见了
八、艺交方荣翔
九、称谓只是一个符号
十、依然青春
第三章 师门记事
一、一张说明书
二、110来了
三、减字《西江月》
四、泪洒济南府
五、西子湖边的余音
第四章 曲坛忆旧
一、醉鬼张八
二、苏文茂台上的尴尬
三、登上广茗阁
四、大八件和芝麻酱
五、高笑临与《铡美案》
六、侯宝林杂谈宫保鸡丁
第五章 旷世奇情
一、南京好人
二、旧王府恩怨情仇
三、我本将心向明月
第六章 星陨金陵
一、一碗鳝鱼面引起的变故
二、养老院五百六十天
三、从戴家巷到岱山
后记
精彩书摘
《名家笑侃相声圈 笑洒江南:我和我的师傅张永熙》:
师父在“文革”中的境遇,对他来说好比遭到了灭顶之灾。如同一个溺水者在大海中挣扎沉浮,他奋力寻求一切可以救命的漂浮物。这时,突然身边来了一艘豪华游艇,他不用思考毫不犹豫地登了上去。可是,这艘游艇并没有驶向他所憧憬的幸福的彼岸,而是绕了一圈儿,转个弯儿将他送进了洪泽湖!
放在今天看一看。师父这段错恋应归属于道德问题,并不属于法律规范的范畴。那为什么会有五年刑期的结果呢?问题出在师父与英子赴镇江殉情时寄出的两封信。
这件事儿说来话长。
南京市曲艺团成立于1958年秋天,团的班底是已活动三年之久的南京群鸣相声队,再加上社会上有名望的南京评话、苏北琴书、河南坠子演员,总共有一百余人,组建成南京市曲艺团。师父被任命为团长,市文化局派来一位行政干部任辅导员。
南京市曲艺团的主管单位是市文化局,依党管意识形态工作的分工.宣传部门对文化单位负有指导的职责。这样,对曲艺团的各方面工作发表权威意见的领导单位分别来自党政两个方面,而有时部门之间或领导者个人之间的意见不尽相同,甚至相互矛盾。作为曲艺团的领导者面临此类情况时。如何审时度势、从容应对、闪转腾挪、进退有据,可是一门学问。师父是从旧社会过来的相声艺人,对江湖买卖、门里门外、说学逗唱、怪卖坏帅、使柳抹单、湍春犯块,那是应对自如,游刃有余。曲艺团里大多是艺人,江湖自有规矩,虽有各种各样的矛盾,但对师父来说也不难摆平。而作为新社会的文艺团体的一把手如何处理来自上上下下各方面的关系和意见,特别是牵涉到各个方面的人际关系和站队表态之类的事,他就懵懵懂懂、糊糊涂涂了。偏偏他又是个“大腕儿”,艺高人胆大,有恃无恐,说话办事时疏漏错失不在少数.时间一长.在领导的心中渐渐也有了看法。有一次,他在闲谈中说到上面一位女领导时.偏偏“调侃儿”称她为“苍果儿”(老年妇女),此话一出口,立马就有人向上汇报了。女人都忌惮别人说自己老,何况是当了官的女人呢?碍于师父当时的声望和名气,也不便发作,但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文革”后期,一些受到冲击的领导又逐渐回到领导岗位,但师父却失去了往日的光环,曲艺团解散了,团长的职务自然也被取消,被扣的工资也没有补发,合作多年的捧哏关立明被下放到工厂,演出没有搭档,孤零零一个人.被分配到南京市歌舞团,和一帮年轻的歌舞演员混在一起,无所事事。用他自已的话说,这是百花丛中栽了一棵大白菜,谁看了谁别扭。他表面上对这一切很顺从,没有一丝怨言,但在心中却是强压了一腔怒火,伺机爆发。
就在这时,师父出事了!
师娘得知师父和英子的事情后气愤之极,一气之下动手打了师父几十个耳光。谁知不但没将师父打回头,师父反而破罐子破摔,铁了心要和英子在一起。
英子说:“怎么办?咱们逃走吧,浪迹天涯。你教我说相声.我们可以到处去卖艺,把孩子养大。”
可是这个时候,时代已经完全不同了,不像老年间可以随便去外地卖艺为生,没有介绍信,什么流浪艺人也活不下去。我说:“这行不通了.将来孩子也得吃苦,天下虽大,只怕没有你我容身之所。”
英子年轻冲动,立刻就说:“那我就死,我死了你就没事了,一了百了。”
我听了热血上涌,坚决地说:“我不会丢下你,要死咱们一起死!”
当时完全是被疯狂的感情左右了,只想着我不能辜负她。两个人海誓山盟之后,决定一块儿去跳扬子江。
决定之后,反而有一种决绝的冷静。我们俩商量着,还买了些绳子,准备两个人绑在一起,这样跳下去之后死了也不会分开,然后各自给家里写了一封绝笔书信,把身上的钱和粮票都随信寄回家去。眼看把身后事都安排清楚了,我们就启程去镇江。
我们挑选了镇江焦山作为人生的终点。焦山矗立于扬子江上.风景秀丽。不过那时候,我们并没有欣赏江景的情绪。天已经是深秋,江风凛冽.我们收集地上的青草,写成自己对人世的告别:“英子、张永熙,与世长辞。”(《张永熙自传》第174页,团结出版社)
师父不仅给家里写了绝笔书信,而且鬼使神差地还给文化局和歌舞团的领导也写了一封诀别信。
……
前言/序言
在时间和历史面前,人生是短暂的;而每个人的人生经历却又是漫长的。回顾曾经的历史和人生,将漫长凝练成文字,是我心中的一个愿望。
今逢恩师张永熙先生去世一周年,这个愿望终于实现,在天津人民出版社的支持下,得以将这本拙作奉献给读者。
书中记述的多位相声老前辈均经历了新旧两个社会,由于观念和性格的原因,都在人生的舞台上经历了大起大落、大喜大悲,所幸大多以喜剧落下帷幕,但留下来的思考却是很多。时代在飞速地发展,新的东西越来越多,让人目不暇接,相反匮乏的是对于传统的关注和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代,会创造那个时代的辉煌,也会留下那个时代的遗憾。将这些辉煌与遗憾记录下来,让后来者了解那一段历史,对于相声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应当是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的。
本书在策划与写作过程中,得到孙福海、李伯祥两位师兄和钱钰锟先生的指导与鼓励,使本书得以顺利完成,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对提供相关资料的张玉柱、韦升美、张爱明、夏月娥、刘培枫、张京铭、吕海云、宁建春、朱农、郑林哲、吴棣等友人与同事一并致以谢意。感谢梁尚义、孙小林等师兄弟以及晚辈赵彬、张新东给予的帮助和支持。并向为此书得以问世而付出辛勤劳动的责任编辑张素梅主任致以诚挚的谢意。
“俱往矣,看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相声艺术是中国的国粹,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一代相声演员必须牢记在心的。随着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实现,相声界必将新人辈出,星光灿烂。
《戏里乾坤:百年相声的悲欢离合》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访中国相声艺术百年流变,以独特的文化史学视角,梳理相声行当兴衰起伏、名家辈出、流派纷呈的宏大叙事。它摒弃了碎片化的轶事拼凑,致力于构建一个有机的、立体的相声艺术生态图景,展现这门“说学逗唱”的民间艺术如何在时代洪流中坚守、蜕变与新生。 全书结构严谨,从相声的源头——民间说唱与“说书”的土壤开始,系统地考察了天津和北京两大码头如何成为相声艺术的核心发源地。作者以敏锐的洞察力,剖析了清末民初,相声艺人如何从撂地摊头走向茶园剧场,艺术形式如何从单口为主向对口段子过渡的内在驱动力。 第一部分:泥土与草莽——相声的早期形态与地域根基 本部分聚焦于相声艺术的“拓荒时代”。详细考证了早期相声的雏形,如“双头韵”、“太平歌词”等对相声的贡献。重点描绘了天津“弦子书”的影响力,以及早期相声艺人如“相声八德”等前辈的生存状态与技艺特点。作者不满足于简单的名录,而是通过解读现存的早期段子(如《报菜名》、《学电灯》的早期版本),还原了彼时民众的审美情趣和社会心态。这一时期,相声是市井生活的直接反映,充满了草根的幽默与对现实的讽刺。 第二部分:码头与规矩——“科班”制度与行会的力量 相声的专业化发展,离不开严密的师承关系和行会制度。本书细致梳理了相声界的“门户”观念,解析了“拜师”、“学戏”、“起棚”等一系列仪式背后的文化逻辑。我们探讨了不同派别,如“文哏”与“武哏”、“学唱”与“说段”之间的技艺分野,以及这种分野如何影响了相声的艺术走向。尤其深入分析了天津相声界“老一辈”对段子结构、节奏把握的“规矩”,这些规矩在商业化初期,是如何保证相声艺术的底线的。 第三部分:风云际会——相声艺术在现代都市的转型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都市化进程的加速,相声迎来了第一次黄金时代。本书详尽记录了这一时期,相声如何巧妙地将时代新事物纳入表演体系,如模仿新式交通工具、电器,以及对中西文化冲突的幽默解读。重点分析了以马三立、常连升等为代表的艺术家,如何通过对传统段子的“化用”和“革新”,拓展了相声的艺术边界。他们如何在高雅与通俗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使得相声成为都市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四部分:时代的考验——曲艺与历史的交错 本书毫不回避地探讨了相声艺术在特定历史时期的艰难处境。不同于仅停留在记录作品的层面,本章着重分析了艺人如何在政治环境的剧烈变动中,进行自我调适与艺术坚守。探讨了“新相声”的诞生背景、理论基础,以及它对传统相声在题材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带来的冲击与融合。这里展现的,不仅是艺术形式的改变,更是艺术家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抉择与挣扎。 第五部分:流派的形成与传承的密码 相声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其“活态传承”。本章系统梳理了中国相声史上几个主要的艺术流派——例如,专注于讽刺与批判的流派,注重说唱结合的流派,以及以模仿见长的流派。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流派代表人物的代表作,揭示了他们区别于其他艺术家的核心技艺秘密。例如,对“节奏感”的拿捏、对“包袱”(笑料)的结构设计,以及对传统“垫话”的运用,都有细致的技法拆解,但这些分析都紧密结合历史背景和时代审美,绝非孤立的技术手册。 第六部分:薪火相传——当代相声的探索与困境 进入当代社会,相声面临着新的挑战:新媒体的冲击、观众群体的代际更迭,以及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保持“生活感”和“烟火气”。本书探讨了近年来相声界在艺术创新上的努力与争议,分析了作品内容如何从过去对社会现象的直接批判,转向更内敛的个人情感表达或对传统文化的致敬。最后,本书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展望了相声作为一门古老艺术,在未来语境下,如何继续保持其生命力和独特魅力。 本书特色: 宏大叙事框架: 不仅关注“谁说了什么”,更关注“为什么这么说”,将相声置于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的坐标系中进行考察。 技法与史论结合: 既有对相声段子结构、说功、学唱的专业解读,又立足于时代背景进行史论分析,兼顾专业性和可读性。 材料的深度挖掘: 引用了大量珍贵的口述史料、剧场存档、早期报刊记载,力求还原相声艺术最真实、最鲜活的面貌。 《戏里乾坤:百年相声的悲欢离合》旨在为读者提供一把钥匙,进入相声这门看似轻松、实则深厚的艺术殿堂,理解它笑声背后的文化重量与时代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