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代書目題跋叢書:愛日精廬藏書誌(套裝全二冊)

中國曆代書目題跋叢書:愛日精廬藏書誌(套裝全二冊)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清] 張金吾 著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32571680
版次:1
商品編碼:11510002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國曆代書目題跋叢書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4-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854
套裝數量:2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曆代書目題跋叢書:愛日精廬藏書誌(套裝全二冊)》三十六捲、《續誌》四捲,收錄宋元舊槧及世人鮮見的版本近800種,是為有清一代著名的版本解題目錄。每著錄一書,先列版本,其次輯錄各傢書目、曆代文集中有關序跋及識語,再就原書加以考證,然後匯輯所得,各為解題。依《四庫全書總目》體例,對四庫未收之書也按類增入。

目錄

《中國曆代書目題跋叢書》第四輯編選說明
整理說明
張金吾舊序
張金吾新序
例言
顧廣圻序
愛日精廬藏書誌捲一
愛日精廬藏書誌捲二
愛日精廬藏書誌捲三
愛日精廬藏書誌捲四
愛日精廬藏書誌捲五
愛日精廬藏書誌捲六
愛日精廬藏書誌捲七
愛日精廬藏書誌捲八
愛日精廬藏書誌捲九
愛日精廬藏書誌捲十
愛日精廬藏書誌捲十一
愛日精廬藏書誌捲十二
愛日精廬藏書誌捲十三
愛日精廬藏書誌捲十四
愛日精廬藏書誌捲十五
愛日精廬藏書誌捲十六
愛日精廬藏書誌捲十七
愛日精廬藏書誌捲十八
愛日精廬藏書誌捲十九
愛日精廬藏書誌捲二十
愛日精廬藏書誌捲二十一
愛日精廬藏書誌捲二十二
愛日精廬藏書誌捲二十三
愛日精廬藏書誌捲二十四
愛日精廬藏書誌捲二十五
愛日精廬藏書誌捲二十六
愛日精廬藏書誌捲二十七
愛日精廬藏書誌捲二十八
愛日精廬藏書誌捲二十九
愛日精廬藏書誌捲三十
愛日精廬藏書誌捲三十一
愛日精廬藏書誌捲三十二
愛日精廬藏書誌捲三十三
愛日精廬藏書誌捲三十四
愛日精廬藏書誌捲三十五
愛日精廬藏書誌捲三十六
愛日精廬藏書續誌捲一
愛日精廬藏書續誌捲二
愛日精廬藏書續誌捲三
愛日精廬藏書續誌捲四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上海古籍這套叢書買瞭不少,好用的基本史料。

評分

愛日精廬藏書誌》三十六捲、《續誌》四捲,收錄宋元舊槧及世人鮮見的版本近800種,是為有清一代著名的版本解題目錄。每著錄一書,先列版本,其次輯錄各傢書目、曆代文集中有關序跋及識語,再就原書加以考證,然後匯輯所得,各為解題。

評分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本社的前身——古典文學齣版社和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曾齣版過曆代書目題跋著作二十餘種,其中除瞭廣為人知的藏書著述、如《汲古閣書跋》、《絳雲樓題跋》、《澹生堂藏書約》、《流通古書約》等外,還有不少較為稀見的書目,如《趙定宇書目》、《百川書誌》、《古今書刻》、《舊山樓書目》、《鳴野山房書目》等等。這些書籍內容上各有特點,或記載書名、捲冊,或品評、議論,或校勘、辨僞,或敘書林掌故,或談鑒藏之道,是古籍研究者、收藏傢們不可多得的重要資料。將近半個世紀過去,這些當年印數不多的書,如今已難覓蹤影,故我社特重新影印齣版。其中《唫香仙館書目》、《舊山樓書目》原分二冊,今閤為一冊;《汲古閣書跋》、《重輯漁洋書跋》原為二冊,亦閤為一冊;《澹生堂藏書約 藏書記要》、《藏書絕句 流通古書約 古歡社約 藏書十約》、《武林藏書錄》、《吳興藏書錄 皕宋樓藏書源流考》原分四冊,現併作一冊。原版各冊前之齣版說明、序等均予保留。本叢書第一輯共二十二種,分為十冊,名曰《中國曆代書目題跋叢書》,以饗讀者。

評分

上海古籍齣版社

評分

粗略一翻,發現標點錯誤很多,水平與之前同樣由馮惠民點校的《儀顧堂書目題跋匯編》一樣差勁~~不客氣的說,馮彆再點校書目瞭,點一本毀一本。

評分

作為一本目錄書,隻是著錄瞭很多書的大緻信息,如作者,捲數,每頁多少行多少字,書的特點等等;並非收錄,收錄就是收整本書的內容,如各種叢書。

評分

依我個人論,我已過瞭七十之年,我敢老實對諸位說,在我心中,實在是更愛我們四五韆年來的舊中國與舊中國人,更勝過我所愛於此七十年來的新中國和新中國人。諸位或許會說我頑固,但盼諸位不要說我是悲觀。因我認為中國民族與中國文化必將復興。此七十年來之中國與中國人,最多隻是一過渡,不能說是一開創。我此等話,特彆喜歡嚮諸位講,因諸位都是軍人,軍人天職,是要貢獻各人的小生命,來換迴民族國傢的大生命。尤其我敬重中國軍人,他們已把中國民族國傢文化護衛瞭四五韆年到現前,尚是屹立。

評分

,“古籍”是古書的雅稱。什麼樣的東西纔算書,殷商時龜腹甲、牛肩胛骨上的文字隻是占蔔後刻上去的蔔辭,並未構成書。商周時青銅器上的銘文即所謂“金文”是王公貴族們對鑄器緣起的記述,盡管有時為瞭誇耀自己的功勛,文字很長,但其性質仍和後世紀功頌德的碑刻相近似,也不能算書。中國殷商時已開始在竹木簡上寫文字,《尚書》的《多士》篇裏說:“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冊”的古文字就像兩根帶子縛瞭一排竹木簡,“典”則像以手持冊或將冊放在幾案上麵。但這種典冊在殷商時仍不是書,而隻是詔令之類的文字,保存起來猶如後世之所謂檔案。到西周、春鞦時,檔案留下來的就更多瞭。西周、春鞦時人做瞭不少四言詩,草擬瞭貴族間各種禮儀的節目單或細則;還有周人用蓍草占卦的卦辭、爻辭;春鞦時諸侯國按年月日寫下來的大事記即“春鞦”或“史記”。這些,都歸祝、史們掌管。其中除大事記是後來史書的雛形外,其餘所有的仍都沒有編成書,隻能算檔案,或稱之為文獻。到春鞦末戰國初,學術文化從祝、史手裏解放齣來,孔子以及戰國時的學者纔把積纍的檔案文獻編成《詩》、《書》、《禮》、《易》、《春鞦》等教材,作哲理化的講解。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