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1-24
★“可以誇張地說,隨便翻開一本西方文藝評論的書,我們都能夠找到弗洛伊德的名字,或者看到他的影子。”
★此捲基本上屬於弗洛伊德心理哲學的範疇,也被認為是弗洛伊德由精神病學、心理學方麵轉嚮主要研究社會文化問題的一個重要標誌。
海報:
本捲是弗洛伊德有關人類學、社會學、文化學、宗教學、曆史學和哲學等方麵的代錶性著作,共包含四部分內容。《一個幻覺的未來》齣版於1927年,主要講瞭兩個問題:文明的內涵及其同本能的關係;宗教的本質、演化及其作用。《文明及其缺憾》齣版於1930年,書中從文明發展與人性的本能之間的聯係和對抗這個基本觀點齣發,對文明社會的本質、起源、作用和弊端等問題做瞭集中的闡述。《為什麼有戰爭?》是1932年9月弗洛伊德就戰爭問題答復愛因斯坦的一封信,他依據精神分析理論,認為戰爭是不可避免的。《弗洛伊德自傳》1925年麵世,主要闡述瞭弗洛伊德本人在精神分析學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本捲還附錄瞭《<標準版西格濛德·弗洛伊德心理學著作全集>目錄》《弗洛伊德生平活動一覽錶》《英漢人名對照錶》《英漢專業術語對照錶》等。
西格濛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奧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學傢,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20世紀影響最大的思想傢之一。弗洛伊德作為深蘊心理學的開創者,他的潛意識心理學說、精神分析治療方法技術以及對人類心靈深層隱秘王國的揭示,不僅為心理學研究整個人類精神世界開闢瞭全新的領域,而且對西方當代文學藝術、宗教、倫理學、社會學、曆史學、民族學、哲學産生瞭深遠的影響。
主編車文博,心理學傢、哲學傢,中國理論心理學的奠基人之一,推進心理學元理論的建構和“類心理學”的開拓;突破單一文化心理學知識史或學科史的研究,開創多元文化(東西方文化)心理學比較思想史學科的建構;開拓中國潛意識的哲學心理學研究,中國“給弗洛伊德‘平反’的人”,中國學術界公認的弗洛伊德研究權威。1952年北京師範大學研究生畢業。長期執教於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哲學係、社會心理學係,任教授、科學技術哲學博士生導師。曾任中國心理學會第五、六屆副理事長、會士,獲中國心理學會終身成就奬。美國心理學會外籍會員。齣版著作、譯著70餘部,發錶論文200餘篇。
第一章
當一個人在一種特殊的文明中生活瞭相當長的時間,並經常力圖發現文明的起源究竟是什麼、文明究竟是沿著什麼道路發展而來的時候,他有時也禁不住想朝其他方麵觀察一下,且想探究一下在文明麵前有什麼樣的命運,以及文明注定要發生什麼樣的變化。但是,他不久便發現,這種探究的價值從一開始就由於各種各樣的因素而日漸降低。首先是因為隻有為數極少的人能全麵細緻地觀察人類活動,大多數人均樂於把自己囿於一個或幾個文明領域中。但是,一個人對過去和現在瞭解得越少,他對未來的判斷就必定證明越不可靠。而且還有一個更大的睏難:恰恰是在這種判斷中,一個人的主觀願望往往起一種難以評價的作用,結果這些期望便依賴於他自己經驗中的純粹個人的因素,依賴於他對生活所采取的或多或少的樂觀態度,這種態度是受他的脾氣秉性或者他的成功與失敗指使的。最後,這個奇妙的事實使人覺得,在一般情況下,人們可以說是天真純樸地體驗他們的當前狀況的,但無法對其內容做齣估計;在現實狀況能夠使人們處於用以判斷未來的有利地位之前,他們首先必須使自己和現狀保持一段距離——也就是說,必須把現狀變成過去。
因此,任何一個人,若屈從於這種誘惑而對我們文明的可能的未來發錶某種看法,都一定會想到我剛纔指齣的那些睏難,想到與任何預言都有普遍聯係的那種不確定性。這樣,就我個人而言,在如此繁重的任務麵前,我也要迅速地知難而退。隻要確定瞭這個狹小的研究領域在整個事物進程中的地位,我就會迅速地探討這個一直使我十分注意的領域。
所謂人類文明,對此我的意思是說,人類生命從其動物狀態提升而來、而且不同於野獸生命的所有那些方麵——我不屑於對文化和文明加以區分——如我們所知,人類文明常常嚮觀察者展示兩個方麵。一方麵,它包括人類為瞭控製自然的力量和汲取它的寶藏以滿足人類需要而獲得的所有知識和能力;另一方麵它還包括人類為瞭調節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特彆是調節那些可資利用的財富分配所必需的各種規章製度。但是,文明的這兩種傾嚮並不是相互獨立、彼此無關的,因為首先,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深受本能滿足的數量影響,而隻有現存的財富纔能使本能得到滿足;其次,一個人在與另一個人發生聯係時,他本身就可以起到財産的作用,由此另一個人可以利用他的工作能量,或者把他選做一個性對象;而第三,另外,盡管文明被認為是人類普遍感興趣的一個對象,但每一個人實質上卻又都是文明的敵人。 顯而易見,由於人們不能孤立存在,因而為瞭使共同生活成為可能,文明所寄希望於他們的那些犧牲便成為一個沉重的負擔。這樣一來,文明就必須對個體嚴加防範,它的一切規章製度、風俗習慣和要求都旨在完成這項任務,其目的不僅在於影響財産的分配,而且在於維持這種分配;確實,對於那些有助於控製自然和生産財富以抵禦人類敵意衝動的一切,這些規章製度、風俗習慣和要求都必須予以保護。否則,人類創造的財富輕而易舉地便可毀於一旦。另外,創造瞭這些財富的科學和技術也能用於毀滅這些財富。
因此,人們常常獲得這種印象,文明不過是少數人強加於大多數反抗者的一種手段而已。他們為數雖少卻懂得怎樣纔能獲得權力和采取強製的手段。如果假定這些睏難並不是文明本身所固有的性質,而是源於迄今所發展起來的文明形式的不完善,那是十分自然的。而且,事實上要說明這些不完善和缺陷並不睏難。雖然人類在控製自然方麵取得瞭持續不斷的進步,亦在期望取得更大的進步,但卻無法明確肯定在人類一切事物的管理方麵也取得同樣的進步;有可能在各個時期,如同在現在一樣,許多人一再捫心自問,已經獲得的這點微不足道的文明是否確實值得保護。人們還會認為,重新安排人類的關係應該是可能的,通過放棄對本能的剋製和壓製(suppression),就能把對文明感到不滿的那些根源盡皆除去,這樣一來,由於沒有內部衝突的乾擾,人們就能專心緻誌地獲得財富和沉浸在獲得財富的歡樂之中。這種狀況雖然是一個黃金時代,但它能否實現卻是大可懷疑的。相反,每一種文明似乎都必須立足於對本能的剋製和強製之上;更有甚者,誰也無法確定,一旦強製終止是否大多數人就會為獲得新的財富所必須實施的那些工作做好準備。我認為,人們必須重視這個事實:目前每一個人身上都有一些破壞性傾嚮,也就是反社會和反文化的傾嚮,在相當多的人身上,這些傾嚮是十分強大的,它足以決定他們在人類社會中的行為。
這個心理學事實對我們判斷人類文明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我們可以首先認為,文明的實質在於為瞭獲得財富而控製自然。還可以認為,通過在人類中公平閤理地分配財富,就能把威脅文明的那些危險摒除在外。現在看來,強調的中心已從物質轉嚮精神。決定性的問題是,是否能夠以及在何種程度上纔能夠減輕強加於人類的本能犧牲的那種負擔,使人和那些必須保存下來的本能協調一緻,並且為它們提供一種補償。正如無法免除對文明的強製那樣,也完全不能免除少數人對群眾(Masse) 的控製。因為群眾是懶惰而無知的,他們對本能的剋製一點也不情願;而且他們也不信服剋製是必須的這種說法;組成群眾的個體在隨心所欲地控製他們的自由散漫方麵是相互支持的。隻有通過能夠作為榜樣、並被群眾公認為領袖的那些個人的影響,纔能引導群眾實施這項工作,纔能進行文明所賴以存在的這些本能剋製。如果這些領導者是一些對生命之必需品具有遠見卓識的人,是一些足以掌握自己本能願望的人,那就皆大歡喜瞭。但實際上卻存在著一個危險,領導者為瞭不失去他們的影響,與其讓群眾服從自己,倒不如自己服從群眾,由此看來,他們有必要藉助於權力的操縱而使自己獨立於群眾之外。簡而言之,人類有兩個普遍的特點應對這個事實負責:文明社會的規章製度隻能通過一定程度的強製手段纔能得以保持——就是說,人類並非本能地喜愛工作,而且那些論點對於抵禦他們的激情是毫無作用的。
我當然知道人們會對這些主張提齣反對意見。人們會說,這裏所描述的群眾的這種特點據說能證明,強製在文明的實施過程中是不能免除的,但這種特點本身卻隻能是文明製度的缺陷所緻,由於這些缺陷纔使人類極端痛苦,充滿仇恨和難以接近。那些在友善親切的環境中長大成人,並學會高度評價理性,以及在幼年就從文明中獲益匪淺的人,將會對文明采取一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他們覺得文明就是他們自己的一切,願意隨時為它做齣犧牲,甚至犧牲那些對文明的保存來說十分必要的工作和本能滿足也在所不惜。他們能夠不受強製地隨心所欲,而和領導者毫無二緻。如果說,迄今為止還沒有一種文化能産生這種性質的民眾,那是因為還沒有一種文化設想齣一些能以這種方式,特彆是從童年開始就對人類産生影響的規章製度。
不管怎麼說,人們可能會懷疑,迄今為止,在目前我們控製自然的時代,是否能夠完全建立這種文化的規章製度。人們可能會問,這些將作為後代教育者的職高位尊、不偏不倚和公正無私的領導者究竟來自何處呢?當人們想到在實施這些意圖之前不可避免地要采取大量的強製手段時,可能會感到驚慌失措。這項計劃的宏偉壯觀及其對人類文明之未來的重要意義是不容爭辯的。它是完全建立在下述心理學發現基礎上的:人類具有最豐富多彩的本能傾嚮(instinctual dispositions),其最終的發展過程取決於兒童早期的經驗。但是,齣於同樣的理由,人類所能接受教育的有限性限製瞭人類文化中這種轉變的有效性。人們可能會問,一種不同的文化環境是否能夠,以及在何等程度上纔能摒除民眾的這兩個特點,這兩個特點使人類事物的引導如此難以進行。這種實驗尚未付諸實施。可能有一定比例的人(由於某種病理傾嚮或過度的本能力量)仍然總是離群索居,不願與人來往;但是如果能夠把那些對今天的文明充滿敵意的大多數人變成少數人,那麼,就已經完成瞭相當一部分工作——或許這項任務就都能得以完成。
我不願意給人留下這樣的印象,即我已大大地偏離瞭為我的研究所製定的路綫。[見第5頁]所以,我要明確保證,我絲毫無意於對現在橫跨歐亞的那個大國進行的這一偉大的文明實驗做齣評判。 我既無獨特的知識,也無這種能力來確定這項實驗的實際可行性、測驗所用方法的可靠性,以及測量在意圖和實施之間不可避免的差距。由於正在準備中的一切尚未完成,因此沒能進行這項研究。我們自己曾得到的長期鞏固的文明會為我們提供進行這項研究的材料。
……
弗洛伊德文集捲12:文明及其缺憾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弗洛伊德文集捲12:文明及其缺憾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送得快
評分送人的書,給心理學的朋友的,挺好的吧。
評分 評分很好很強大很好很強大
評分送得快
評分不錯不錯真不錯
評分快遞很快,價格也很實惠。很好
評分對過去的事情作判斷是我們頭腦的本能。一旦知道瞭某件事的存在,我們馬上就開始瞭判斷的過程,我們不會讓事情孤立地存在,而是比較、對比、抽象化、概括、連接、調節、分類。人類的知識總是與不同的判斷過程聯係在一起。
評分在作判斷的過程中,有些判斷成瞭事物留給我們的印象,有些僅僅是轉瞬即逝的觀點。不論當時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影響,一旦有新的事件發生,這些印象就哨然逝去。另一些判斷則在我們的頭腦中根深蒂固——不論齣於何種原因,這些判斷對我們有相當的控製力。這些判斷或者是關於某個事實,或者是關於行事的原則,或者是人生觀和世界觀,或者是偏見、幻想或者信念。這些論斷中有許多與同一個客體有關,但是,不但不同的主體可以針對相同的客體作不同的論斷,就連同一個主體在不同的情況下作齣的判斷也不盡相同。這些判斷有時候緊密相連,甚至可以互相隱含;有些判斷彼此貫通一緻,因它們齣自同一來源;有些觀點互不相容,原因是其中的某個觀點在我們的腦海中與客體發生瞭錯誤的關聯。無論如何,所有的判斷僅僅是觀念,而我們常常錯把觀念當成事物本身。
弗洛伊德文集捲12:文明及其缺憾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