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为全本。所收书目是经史子集中的经典著作,以专业版本为核校底本,约请业内专家进行注释和翻译。注释准确简明,译文明白晓畅。
2.内部结构上题解、原文、注释、译文各部分自然结合,版式疏朗清新,美观大方。采用纸面精装。全套书的装帧设计雅正,精致大方。
3.定价适合,方便广大读者购买收藏。
内容简介
《周易》被称为“群经之首”,由“经”、“传”两部分组成。“经”称《易经》,包括六十四卦,每卦都有卦象、卦辞、爻辞,是《周易》的主体;“传”由《彖》、《象》、《系辞》、《文言》、《序卦》、《说卦》、《杂卦》共七种十篇构成,称“十翼”,又自成体系而为“易传”。本书以《十三经注疏》中的《周易正义》为底本,采取逐段逐爻注释、翻译、评析的方式,释读文本,详析义理,是兼及《周易》普及与研读的文本。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周易上经
乾
坤
屯
蒙
需
讼
师
比
小畜
履
泰
不
同人
大有
谦
豫
随
蛊
临
观
噬嗑
贲
剥
复
无妄
大畜
颐
大过
坎
离
周易下经
咸
恒
遁
大壮
晋
明夷
家人
睽
蹇
?
损
益
夫
垢
茧
升
困
业
堇
鼎
震
艮
渐
归妹
主
旅
巽
兌
涣
节
中孚
小过
既济
未济
周易系辞上
周易乘辞下
周易说卦
周易序卦
周易杂卦
精彩书摘
【译文】
博大精深的筮策之数有五十五根蓍草来演绎,而实用则为四十九根。任意地分为两部分以象征天地两仪,然后从中取出一根悬挂起来以象征天地人三才;每四根分成一组以象征四季,将“一仪”中揲算剩余的策数归放于左手无名指间以象征闰月;因五年后会再次产生闰月,所以要将另外一仪演算剩余的策数放于左手中指间,之后,再起一卦,反复揲算。天的数字由一、三、五、七、九五位数字组成,地的数字由二、四、六、八、十五位数字组成,五位奇偶之数相加则各得其和数。天数相加为二十五,地数相加为三十,天地之数相加共计五十五,这就是《周易》运用数字变化而通于鬼神的奥妙境界。《乾》卦的筮策之数有共计二百一十六策,《坤》卦的筮策之数共有一百四十四策,二者合计为三百六十策,相当于一年有三百六十天。《周易》上下二经的策数相加共有一万一千五百二十策,相当于万物之数。因此,通过分二、挂一、揲四、归奇四个演算步骤就形成《周易》中的一爻,策数变十八次后形成一卦,而每九变形成八卦中的一个卦形只能成为小的卦象。然后再将八卦牵引而相重后就形成六十四卦,遇到相应于卦象的事物就增长或扩大它所能象征的意义,这样,天下的事就全在《周易》中了。《周易》的奥妙就在于它能彰显天地运行的规律、筮数应验的神奇、成就万物的道德、慎密不乱的言行,所以运用《易》理就可以应付、处理万物,又可以佑助神化之功。
【评析】
以上为第九章。主要解析了用筮策演算<周易》卦象的数理方法。《系辞》的作者认为:筮策方法的每一个具体的动作和整个的方法都与天地万物相应相通,因而也就能包罗万象,将“天下之能事”囊括于《易》中。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不仅《周易》认识事物的观点是“数”,而且认识事物的方法也是“数”。以“数”推演出卦象的方法就是“筮术”。现在人们常常将《易经》简单地归结为古代哲学的一种,但是,如果我们将它与世界上现有的其他哲学比较就会发现,《易经》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其他的哲学有着明显的不同,因为还没有一种哲学像《易经》那样与数学有着如此紧密地联系。而且,正是这种不同,使它的起源与其他自然科学的实验一样将其理论体系建立在数理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像其他哲学那样将理论建立在推理之上。这种推理的过程,说到底,只是古人探索宇宙真理的一种精神而已。既然是将其视之为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本身并不代表真理,而是认知真理的途径和方式,故《易》道本身就是存在,无论人们是否去占验它,它都存在,只不过如孔子所谓的“不占而已矣”。荀子日:“善为《诗》者不说,善为《易》者不占,善为《礼》者不相,其心同也。”故《孟子》善辩,通篇引《诗》而不言《易》,而程子断定:“知《易》者,莫如孟子。”《孟子》通篇提倡“王道”而不引《春秋》之言,而程子又日:“知《春秋》者,莫如孟子。”天道、人道、地道皆相通,故《易》之用,一言以蔽之:“推天道以明人事。”既然从“天道”能推知“人事”,则人道也就是《易》道,故孟子不用《易》,因其知而不言。“善易者不占”,因其知《易》而“不占”。故武王举兵伐纣,占辞“大凶”,而太公视之为“枯骨朽木”而不用。王充《论衡》日:“龟兆蓍数,常有吉凶,吉人卜筮与吉相遇,凶人与凶相逢,非蓍龟神灵知人吉凶,出兆见数以告之也。”实际上,筮者所得之吉凶之兆,并不是龟策之得,实为人之所得,凶者逢凶,吉人遇吉,有因必有果,皆因果之所以然。
……
前言/序言
关于《周易》的一些基本问题
《周易》本来是殷末周初人们用来占卜算卦的方法,起初,它并不是一本书,也没有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卦爻辞,更没有《彖传》、《系辞》、《象传》、《文言》、《说卦》等被后代易学家称为《易传》或“十翼”的部分,只是蕴涵数理逻辑的卦画而已。后来,经过长期的演绎,这些卦画与事物产生了一定的对应规律性后,人们就逐渐在每个卦画下系属了一些简约的卦辞。再后来,《易》“变则通,通则久”,于是,又在六十四卦的各爻之下系属了爻辞。至此,《易》就有了卦画、卦辞和爻辞,形成了汉代易学家称之为《易经》的部分。到了汉代,又将《易传》并入,就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周易》的样子。
《易经》的创作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阴阳概念的产生,八卦创立,重卦并撰成卦爻辞。
无论是八卦还是六十四卦都是由阴阳两爻组合而成的。在古人心目中,天地、男女、昼夜、炎凉、上下、胜负……几乎生活环境中的一切现象都体现着普遍的、相互对立的矛盾。根据这种直感的、朴素的观察,前人把宇宙间变化万端、纷繁复杂的事物分为阴、阳两大类,用阴、阳两种符号表示:阴物为一一,阳物为一,象征着广泛的相互对立的种种事物、现象。
《周易》:一部洞察宇宙与人生哲学的千古奇书 在中国浩瀚的文明长河中,若要寻觅一部既承载着古老智慧,又深刻影响着后世文化、政治、经济乃至日常生活思想的典籍,那么《周易》无疑是当之无愧的魁首。它以其包罗万象的象征体系,精微奥妙的卦象爻辞,以及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揭示了天地运行的规律,洞察了人生百态的起伏,为中华民族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和思想启迪。 《周易》,又称《易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的伏羲氏时代,历经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经过孔子及其弟子的整理、注释和阐发,最终形成了今日我们所见的经典面貌。它并非一本简单的占卜之书,而是一部蕴含着深刻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巨著。书中所述的“易”,即变化,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根本属性。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转化,是孕育和发展一切事物的基本动力。《周易》通过“卦”的符号系统,将这种抽象的哲学理念具象化,八个基本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通过不同的组合,衍生出六十四卦,每一卦都代表着一种特定的情境,一种特定的发展趋势,以及应对这种情境的智慧。 卦象的奥秘:宇宙运行的缩影 《周易》的核心魅力,在于其精巧而富有深意的卦象系统。每一个卦由三个爻组成,爻分为阴爻(--)和阳爻(—),阴阳相叠,变化无穷。乾卦代表天,刚健有力,象征着创造与生机;坤卦代表地,包容万物,象征着柔顺与承载。这两大基本卦,如同宇宙的父母,生养万物。而震卦代表雷,动荡与新生;巽卦代表风,渗透与传播;坎卦代表水,险阻与流动;离卦代表火,光明与附丽;艮卦代表山,静止与阻碍;兑卦代表泽,悦喜与和谐。这八个“八卦”,犹如宇宙的基本元素,它们相互交织,衍生出六十四卦,每一个卦都仿佛一幅描绘宇宙某个特定侧面的图景。 以“乾”卦为例,其卦辞为“乾,元、亨、利、贞”。“元”意为开始、起始,指万物的本源;“亨”意为通达、亨通,指事物的发展过程;“利”意为利益、适宜,指事物发展的有利条件;“贞”意为正固、守正,指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则。这四个字,精辟地概括了事物从发生到发展的基本规律,揭示了天地运行的普遍法则。再如“坤”卦,其卦辞为“坤,元、亨、利、贞”。虽然与乾卦的四个字相同,但其内涵却因“坤”的特性而截然不同。坤的“元”是承载万物的开始,“亨”是万物在其间的生长,“利”是滋养万物的功德,“贞”是坚守大地之母的德行。这种阴阳的对比,体现了《周易》深刻的辩证思维,强调了事物发展中对立统一的关系。 爻辞的智慧:人生际遇的指南 每一卦下,又由六条爻组成,每一爻都代表着事物发展过程中某个特定的阶段或某个特定的状态。每一爻都配有“爻辞”,这些爻辞是对该爻所处情境的描述,并常常伴随着吉凶的判断和行动的建议。《周易》的精妙之处在于,它不仅描绘了事物的宏观规律,更深入到了微观层面,指出了个体在不同境遇下应该如何行事,如何趋利避害。 例如,“乾”卦的第一爻“初九:潜龙,勿用。” 意为潜藏的龙,不宜有所作为。这是事物初期的状态,力量尚未成熟,应该保持低调,积蓄力量,等待时机。而“乾”卦的最后一爻“上九:亢龙,有悔。” 意为飞腾到极点的龙,将会有悔恨。这代表事物发展到了极致,物极必反,盛极必衰,此时如果不加以警惕,就可能招致失败。这些爻辞,如同人生旅途中的路标,指导着人们在不同的阶段做出明智的选择。 《周易》的爻辞并非一成不变的宿命论,而是强调“时”与“位”的重要性。同一爻辞,在不同的卦中,其意义可能有所不同;同一卦中的不同爻,其发展趋势也各不相同。这恰恰体现了《周易》的动态与变化,它告诉我们,人生没有绝对的吉凶,关键在于如何根据时势的变化,采取恰当的行动。《周易》鼓励人们积极进取,但同时也要审时度势,避免鲁莽冒进。 哲学思想的精髓:辩证法与整体观 《周易》最核心的哲学思想,在于其对“变化”的深刻理解和对“辩证统一”的精妙阐释。它认为,宇宙万物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变化,这种变化并非杂乱无章,而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阴阳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是这种变化的核心动力。“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周易》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方面,阳代表积极、主动、刚健,阴代表消极、被动、柔顺。二者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这种阴阳的辩证思想,贯穿于《周易》的始终。例如,事物的盛衰、兴亡,都与阴阳的消长变化密切相关。当阳气达到极点时,阴气就开始滋生;当阴气达到极点时,阳气又会反扑。这种此消彼长的动态平衡,是宇宙得以持续运转的根本。《周易》也强调了“中道”的重要性,过犹不及,适可而止。在事物的两极之间找到平衡点,才能保持稳定和发展。 除了辩证法,《周易》还展现了深刻的“整体观”和“联系观”。它认为,天地万物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一个微小的变化,也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最终影响到整个系统。因此,《周易》鼓励人们要以全局的眼光看待问题,理解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周易》的影响:中华文明的根基 《周易》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学术和哲学领域,渗透到了中华文明的方方面面。 在政治上,《周易》中的政治哲学,强调君子之道,居安思危,刚柔并济,以及对民心的关注。许多政治家和思想家都从《周易》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名句,至今仍是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座右铭。 在军事上,《周易》中的“兵”卦等,蕴含着深刻的战略思想,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以及对战争的审慎态度。孙子兵法等军事著作,都或多或少受到了《周易》思想的启发。 在经济上,《周易》中的“财”观念,以及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揭示,为中国古代的经济活动提供了理论基础。例如,对农业生产的规律性总结,对商业运作的风险预警,都体现了《周易》的实践价值。 在文化上,《周易》的语言风格、象征体系,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文学、艺术、医学、建筑等诸多领域。从诗词歌赋的意境营造,到中医理论的阴阳五行学说,再到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设计,都可见《周易》的影子。 在哲学上,《周易》的辩证思想,对后世的道家、儒家等哲学流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构成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重要基石。 阅读《周易》:一场与古圣先贤的对话 阅读《周易》,并非易事。它古朴的语言,深奥的象征,需要读者怀着一颗敬畏之心,细细体味。但一旦你能够深入其中,你将领略到中华民族智慧的精髓,感受到宇宙万物的宏伟与精微,更重要的是,你将获得一种洞察人生、把握机遇、趋利避害的深刻智慧。 《周易》不是一本用来快速翻阅的书,它更像是一面古老的镜子,一面能够映照出宇宙真理和人生百态的镜子。每一次的阅读,都可能带来新的感悟和体悟。它鼓励我们去思考“变”与“不变”,去理解“刚”与“柔”,去感悟“阴”与“阳”的和谐统一。它告诉我们,人生是一场永恒的旅程,充满了挑战与机遇,而《周易》正是我们在这场旅程中,最可靠的向导之一。 如今,当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中感到迷茫和困惑时,不妨翻开《周易》,聆听来自远古的智慧之声。它或许不会直接告诉你答案,但它会启发你思考,引导你发现解决问题的路径,让你在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这,便是《周易》的永恒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