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元老仲昭川倾心打造的国内第1本关于互联网学的著作。热销书《中国好人》、《玻璃屋顶》作者刀尔登作序推荐。全书从哲学高度,以互联网经济、互联网社会、互联网逻辑、互联网价值、互联网营销及互联网趋势等方面为视角,试图戳戳关于互联网思维的各种泡泡。
海报:
万物之灵,存乎一心;互联网时代,上兵伐谋。
纵横古今商业奥秘,无非兴趣与利益、诱惑与满足、成本与利润、价格与价值。
本书着眼于大互联网时代,旨在通过对时下互联网圈子的冷静分析、传奇披露、实战揭秘,进而传授互联网哲学,阐述互联网现状,揭示互联网价值,尝试为互联网的未来探寻狭窄的通道。
仲昭川,中国互联网学创始人,国务院信息办原特别合作专家。
198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情报检索专业;法国巴黎高等商业管理学院MBA。
1994年推出《Internet改变世界》《怎么使用因特网》等大型系列专题片和教学片,在全国电视台轮播,为互联网进入中国做出卓越贡献,特别受到时任总书记江泽民同志的赞许和支持。
1998年参与当当网创业。
中国联合网盟总裁。
2009年加入新加坡淡马锡集团,负责中国区商务搜索网站经营,任总经理。
2013年,正式注册中华讲师网,专心传道、授业、解惑。
★在这本书中,互联网本身便是一种制度,而不仅仅是制度运行于其上的卑微载体,它不是司各脱哀叹过的充满欺诈的乱麻样网,而是代表某种应有的人际关系的实在之物。互联网不是新边疆,它建于人类旧有的活动中,建于我们古老的,一部分正在腐烂、一部分正在新生的社会之中,受制于人类活动已知的全部法则,虽然如此,它确确实实地带来了某种新的迹象。一方面,我们看到,人类以其旧有的方式,贪婪地占领、分割、改造、同化这新的领域,我们看到商人、政客、演说家、大学教授、工匠、艺术家、餐馆老板,争先恐后地涌来,我们看到新的权力,在互联网中形成,旧的权力在互联网中角力,有人把它作为瓦解旧力量的新途,有人把它作为控制人群的新工具;然而,在另一方面,我们也能看到,互联网为权力的分散,提供了崭新的机会,而且我得说,自有文明以来,这可能是曾经出现的这种机会中实际的,尽管仍很微茫。尽管有控制信息的不懈努力,作为资源的信息之流布程度,毕竟是亘古未有的新局,人们仍以地理及政治的方式相组织,但那不再是仅有的组织方式了,本书中有个寓言,讲到“送电话的人”,那电话的力量,是国王所无力消灭的。
人类是如此幼稚又如此古老,认为互联网已经把某种深刻的改变带到我们面前,这是过于乐观的,因为互联网毕竟只风行了二十几年;而认为互联网仍将屈服于一切旧章,又是过于悲观的,因为互联网毕竟只风行了二十几年。
——刀尔登
第一章 互联网经济
人类商业的变迁 /2
鲜为人知的互联网传奇 /7
网络经济等式 /15
互联网业态 /23
互联网生态 /31
马云帝国和李彦宏时代 /39
互联网与IT /47
关系与技术 /53
人文与科技 /60
传统企业的互联网战略 /65
现代企业的特征 /75
小米手机的绝技与绝密 /81
第二章 互联网社会
世界大同 /92
网民与国民 /98
网络时代的社会格局 /104
企业的轮回 /110
网络化的社会效应 /116
国家的回归 /121
互联网国家 /129
互联网革命 /135
“微信之父”张小龙的启示 /141
只有互联网才能救中国 /148
第三章 互联网逻辑
互联网哲学 /158
互联网的量子学说 /164
网络四维论 /170
搜索决定论 /176
互联网中的国学 /182
网络舆论中的太极学 /187
网络力学 /194
互联网的六大悖论 /200
品牌衰落与口碑兴盛 /207
大互联网的逻辑 /213
第四章 互联网价值
超越与颠覆 /222
网络的制高点 /228
互联网价值导向 /234
消费者的终极价值 /240
互联网的核心价值 /246
印度的软件奇迹 /253
人肉搜索与百科全书 /259
财富三要素 /264
互联网金融 /270
网络化的实质 /277
第五章 互联网营销
营销的终极目标:关系 /284
传统营销中的无效成本 /290
新媒体的诡异 /296
终极营销三步曲 /302
搜索引擎营销 /309
关键词营销 /315
网络整合营销 /321
口碑营销 /327
互动营销 /334
内容营销 /340
全网营销 /344
公信力营销 /349
第六章 互联网趋势
移动互联网有没有人性 /356
物联网谜局 /362
数据云:终极杀手 /368
数据战争与数据废墟 /373
创新,“新”在哪里 /378
新人类与终极互联网 /384
说英雄,谁是英雄 /390
什么人在拥抱互联网 /396
技术进步与公权力 /401
互联网的春天何时到来 /406
互联网的量子学说
量子学说,最早是现代物理学一个新的领域,曾经把科学家们的思维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然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承认:
当科学家沿着崎岖的小路,千辛万苦爬到山顶的时候,释迦牟尼已在那里等候多时。
当哆啦A梦率领小伙伴们,一路飞奔到达终点的时候,一休小哥已在那里等候多时。
当逆向思维、跳跃思维、发散思维、创新思维、风暴思维、碰撞思维等各种高级思维走上讲台的时候,互联网思维已在那里等候多时。
太玄乎。小伙伴们忍不住:这到底是为什么呀?
互联网思维与众不同,它是一种静态思维。不受任何不确定性的影响。
这种思维,不喜欢人云亦云,不喜欢道听途说,不喜欢叽叽喳喳,不喜欢与人争论。
它就待在那里。
当问题出现的时候,作为解决方案,它早已成型,并且等候多时。
量子学说是干什么的呢?
它是研究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的。
而互联网的世界,恰恰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
用专业术语讲,有四个特点:
非线性、突变性、不连续性、不可预测性。
先说非线性。
当我们面对计划书里平滑上扬的曲线,会充满憧憬。
而事实是:所有的曲线都是心电图。只是我们不愿意看到。
人们常常发现:同样的事,后续结果却迥然不同。
比如王微离婚后,他的土豆被优酷合并;而王石离婚,他的生意反而更火。
通俗一点描述,就是“不是每块云彩都有雨”。
非线性代表的,是这个世界的“无规律”。
再说突变性。
这是指一些无法用定理和常理解释的情况突然出现,却不是某种质变。
质变大都可以预计,因为早就有了量变。
突变性的存在,说明有太多未知因素在起作用。比如邓丽君的去世,怎么可能去世,为什么会去世?
通俗一点描述,就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突变性代表的,是这个世界的“无定理”。
接下来是不连续性。
当我们看到年终总结和新年计划,也会踌躇满志;当有人捷足先登,我们也会如法炮制。
按部就班、稳扎稳打都无可厚非,但作为战略决策依据,就立即会出问题。那些国企不都这样吗?
比如微信揭开了一个巨大需求,中国电信的“易信”马上就跟进,却一点蛋糕渣儿也没分着。他满载而归,你随后就到,却两手空空。
通俗来描述的话,那就是“风水轮流转,却不到你家”。
不连续性代表的,是这个世界的“无常态”。
最后说说不可预测性。
当年说三峡电站运行后周边电价会降低很多,结果反倒涨了很多。其实承诺者自己也不想,只是情况有变。
通俗来描述,那就是“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
不可预测性代表的,是这个世界的“无先兆”。
看到这里,估计很多人的脑仁儿已经四分五裂,都是量子学说在故弄玄虚。
其实,所有量子特性合起来就八个字:人生无常,世事无常。
世间很多事,借你六个脑袋,也想不明白。
你能想象马化腾买卖腾讯股票每次都赔钱吗?腾讯是他亲自在经营,没有任何人比他更了解内部消息。
可马化腾偏偏就遇到这样的怪事,而且一再出现。
马化腾的故事告诉我们:
不回到原点,不立足初始化的逻辑,世界对你而言,将会越来越陌生。
你将会彻底“晕菜”,乃至于“折菜”。
说起之间的道理,其实不难理解。
从我们小时候缠着大人追问“十万个为什么”,到长大后被恋人抛弃时十万次追问“为什么”,我们始终在寻求一种自己能够接受的因果关系。
但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告诉我们:没有为什么。就这样了,请接受吧。
于是,量子学说便大行其道,世界变得更加混沌。
只不过,在山顶等候多时的释迦牟尼告诉我们:
佛学的一切,都是在研究并诠释因果关系。因为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是因果。
于是,所有人心里又踏实下来。
本就应该踏踏实实的。慌什么?
在互联网上,不管浏览者还是访问者,都是具有量子属性的单位个体;也不管是点击还是被点击,都是具有量子属性的单位行为。
正因如此,个体行为才表现出千万种差异,个体思维才迸发出千万种能量。
这些差异、这些能量,汇总在一起,就引发了各种网络效应。
网络效应类似地震,无时无处不在,同样具备量子特征。
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动力,越来越多地来自互联网。
网络效应逐渐与社会效应相融合,互联网就改变了这个世界。
这怎么可以阻挡,怎么能够阻挡。
即便阻挡,也只能是暂时的,因为逻辑上不成立。
网络效应量子化,导致人们对趋势的判断越来越困难,把握起来的成本越来越高。
很多苗头等觉察到为时已晚,而原先预测的纯属瞎侃,怎么办?
说起来不难:静化思维、简化逻辑、活化哲学。
做起来,会者不难。难者呢?
至少别跟成功人士转悠、别听成功故事忽悠,把注意力转移到自身,开发自己。
在这个量子化的世界里,你能掌控的,只有自己。
不管你是一个人,还是一个企业。
不管你是小瘪三,还是大人物。
我们不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现在有钱人很吃香,大家也都愿意跟有钱人混。
如果想蹭几顿好饭,那没问题。但更多的好事儿,没你的份儿。
强强合作是不变的法则。有钱人不可能真的待见你,除非你比他还有实力,除非他不是真的有钱。
有钱人脑子里每天琢磨的不是要帮助你,而是要赚你的钱。
你想过这个吗?
在无常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是微小的量子,机会均等。
如果你怀才不遇却又雄心万丈,想赚钱而不是想骗钱,那就离有钱人远一点,他说什么你也别听,跟你没关系。
要听,就听听智者或哲人怎么说。这两种人大都穷横穷横的,也不指望占你啥便宜。
说不定哪一天,你就开了窍。
推荐序
1996年,我的家中第一次响起所谓“握手声”,来自老式调制解调器的、既刺耳又令人激动的吱啦声,我想象中的炮烙声,差不多就是这样了。是啊,我上网了……然后呢?在56K的带宽中,打开一个页面,比开保险箱还艰难,打开一幅图片,比手绘一张还慢一些。一开始,我没什么地方可去,中文网如同刚划出的一片荒地,只有零散的砖瓦和半成的棚屋,连下盘棋,也要去服务器设在美国的一个网站,一半时间用来等候,一半时间用在断线后重新登录。比尔·盖茨的某句名言那时已经流行——不知别人的感觉如何,我倒觉得自己才像一只过屠门而大嚼的狗,被刺激出的胃口没法满足,口水滴落在键盘上。在那个时候,谁要是告诉我说,互联网会改变人类的组织方式,我是说什么也不信的。
现在我相信吗?这个话题先放在一旁。现在我要介绍一下本书的作者。仲昭川与我是三十年的老朋友了,在大学里,我高卧在四楼,他盘踞在三楼。我们都喜欢他,因为他是个热情洋溢的人,拥有敏捷的智力,常有出人意料的想法,而我们有幸成为他分享妙语的第一批对象,在我的印象中,他经常在莫名其妙的时刻——比如半夜——冲上楼来,讲一个笑话,或做一个演讲。他是很受欢迎的;如果我非得被什么人吵醒的话,我愿意那人是仲昭川。
他创业的热情,便是在激荡的八十年代后期,也显得很突出。在随后暗淡的九十年代中,我与仲昭川的联系是时断时续的,我读过他的一部小说,听到过一些传闻,再一转瞬,他已经是互联网的行内人了。什么?互联网?转念一想,他最后着落在什么行业上,我都不应该吃惊,他本就是个出人意料的人。
读本书,如同耳听仲昭川的高谈阔论,他的语气,还同当年一样,是斩钉截铁的、宣告式的。隔行如山,他谈的话题,许多我不懂,只能有请读者明断。但我有自信能辨识出来的,是书中随处可见的智力活动的印迹,在明快的叙述和先知的口吻中,我看到的仿佛是摆布棋子的棋手,调用辞句的诗人,那种自信,通常可能来自两种完全不同的精神状态,我知道在他那里,出现的是好的那一种。
在这本书中,互联网本身便是一种制度,而不仅仅是制度运行于其上的卑微载体,它不是司各脱哀叹过的充满欺诈的乱麻样网,而是代表某种应有的人际关系的实在之物。互联网不是新边疆,它建于人类旧有的活动中,建于我们古老的,一部分正在腐烂、一部分正在新生的社会之中,受制于人类活动已知的全部法则,虽然如此,它确确实实地带来了某种新的迹象。一方面,我们看到,人类以其旧有的方式,贪婪地占领、分割、改造、同化这新的领域,我们看到商人、政客、演说家、大学教授、工匠、艺术家、餐馆老板,争先恐后地涌来,我们看到新的权力,在互联网中形成,旧的权力在互联网中角力,有人把它作为瓦解旧力量的新途,有人把它作为控制人群的新工具;然而,在另一方面,我们也能看到,互联网为权力的分散,提供了崭新的机会,而且我得说,自有文明以来,这可能是曾经出现的这种机会中唯一实际的,尽管仍很微茫。尽管有控制信息的不懈努力,作为资源的信息之流布程度,毕竟是前所未有的新局,人们仍以地理及政治的方式相组织,但那不再是唯一的组织方式了,本书中有个寓言,讲到“送电话的人”,那电话的力量,是国王所无力消灭的。
人类是如此幼稚又如此古老,认为互联网已经把某种深刻的改变带到我们面前,这是过于乐观的,因为互联网毕竟只风行了二十几年;而认为互联网仍将屈服于一切旧章,又是过于悲观的,因为互联网毕竟只风行了二十几年。要从乱麻样网中辨识出新的趋势,不被旧物的新伪装迷惑,需要对这一对象的本性的熟知和真正的洞察力。这些知识和洞见,自然是我们读者所期待于每一位作者的。自有互联网以来,有关它的著作很少不有预言的色彩,毕竟,它是如此之新,又是如此之迷人;本书亦不例外,亦有大量篇幅,讨论它的未来,而就互联网而言,有趣的是,预言的验证,往往只在数年之间,因为它发展的速度,每每超过我们的想象之车。我虽然是外行人,相信处理互联网事务是对人类智力的挑战,而对各种高明之士的各种解析深感兴趣。面对这一戈迪安绳结,我们读者既想看到耐心的条分缕析,也想看到锋锐的一刀两段。本书兼具二者之能,而以后者为重。是为序。
刀尔登
2014/2/26 石家庄
读完《互联网黑洞:史无前例的互联网忧虑》之后,我真是思绪万千,感觉自己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迷宫里走了一遭,出来的时候,眼睛里还闪烁着无数的信息碎片。这本书给我的冲击真的太大了,它不仅仅是关于技术,更是关于我们作为人类,在这个日益虚拟化的世界里,如何定位自己,如何保持清醒。我一直以为自己对互联网的认知已经相当深入了,每天沉浸其中,接触各种信息,但这本书却像一把尖锐的手术刀,剖开了那些我习以为常的表象,露出了底下令人担忧的肌理。作者的笔触是如此的冷静,却又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紧迫感,仿佛他已经看到了许多我们尚未察觉的危险信号,并且在拼命地向我们发出警告。书里那些关于信息茧房、算法操纵、以及个人隐私边界模糊的论述,都深深地触动了我。我开始反思自己平时的上网习惯,那些看似无害的“推荐”和“搜索结果”,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逻辑?我是否正在被精心构建的信息流所裹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这种自我审视的过程,虽然有点令人不安,但又觉得是极其必要的。这本书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也没有给出任何“灵丹妙药”,它更多的是抛出了问题,引发了思考。它逼迫我去面对那些不那么愉快但却真实存在的事实,去审视我们与互联网之间那复杂而又微妙的关系。我相信,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所激发的这场深刻的自我反思,它让我们不再只是被动的互联网使用者,而是开始主动地去理解和定义我们与数字世界之间的互动。
评分不得不说,《互联网黑洞:史无前例的互联网忧虑》这本书,真的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思想风暴,席卷了我的整个认知体系。我一直认为,互联网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推动力,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和信息共享。然而,这本书却像一盆冷水,将我从这种乐观的幻象中唤醒。作者的论述角度非常刁钻,他没有停留在对技术本身的赞美,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技术在无形中对我们个体和社会带来的深远影响。我最震撼的部分,是书中关于“数字身份”的讨论。我们在这个网络世界里留下的每一个痕迹,每一次互动,都在构建一个“数字我”。而这个“数字我”,似乎比真实的我们更加被数据化,更加容易被分析和预测。这让我开始警惕,我们是否正在为了在网络世界里“存在”而牺牲掉一部分真实的自我?书中也提及了“信息污染”的严峻性,那种真假难辨、良莠不齐的信息洪流,真的让人感到疲惫不堪。有时候,我花大量的时间去搜索一个问题的答案,结果却被无数相互矛盾、甚至是恶意的信息所淹没,这种体验,真的让人心力交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没有回避这些令人不适的问题,而是直面它们,并试图去揭示这些“黑洞”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们对我们可能造成的潜在伤害。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仅仅是那个被动接收信息的互联网用户,而是一个开始主动思考,甚至是有所警惕的“数字公民”。
评分《互联网黑洞:史无前例的互联网忧虑》这本书,真的让我大开眼界,也让我脊背发凉。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可能还沉浸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和信息洪流的“刺激”中,觉得一切都在掌握之中。但这本书,就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把互联网那些光鲜亮丽的外表一层层剥开,露出了底下令人担忧的真相。作者的分析非常有深度,他不仅仅是简单地抱怨互联网不好,而是从更宏观的视角,去探讨互联网是如何从一个工具,逐渐演变成一种影响我们思维方式、社会结构甚至情感世界的强大力量。我特别被书中关于“信息过载”和“认知疲劳”的论述所打动。每天面对海量的信息,我们的大脑真的能够处理得过来吗?那种不断刷新、不断推送的模式,是不是正在一点点地侵蚀我们的专注力,让我们变得越来越难以深入思考?书里也讨论了“网络欺凌”和“身份盗窃”等直接的负面影响,但更让我感到不安的是,那些更加隐蔽和普遍的问题,比如算法推荐带来的“同质化”思考,以及隐私边界的日益模糊。这本书没有给我提供任何魔法般的解决方案,它更多的是一种“预警”,一种“提醒”。它让我开始反思,我是否真的了解我在使用互联网时,究竟在做什么,又在付出什么?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站在一个巨大的风口浪尖,需要更加谨慎地去航行,去辨别方向,去保护好那个真实的自己,不被这个无边无际的“数字黑洞”所吞噬。
评分《互联网黑洞:史无前例的互联网忧虑》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个潘多拉的盒子,里面飞出来的,不是希望,而是对现实世界深刻的质疑和警醒。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挺“网感”的人,对网络上的新鲜事物都保持着开放的心态,而且也觉得自己能分辨出信息的真假,不会轻易被带偏。但是,这本书彻底打破了我的这种自信。作者在书中细致地描绘了信息爆炸时代下,个体认知是如何变得脆弱不堪的。那些关于“回声室效应”和“过滤气泡”的案例,让我不得不承认,我所看到的世界,很有可能只是一个被算法精心过滤过的、片面的版本。我开始怀疑,自己平时的社交媒体关注列表,是否真的反映了我想要了解的真实社会?那些不断出现的“热门话题”和“ trending content”,是不是只是被少数力量推到我们面前的,带有某种特定意图的信息?更让我感到不安的是,书中对“数字极权主义”的探讨。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技术,竟然可能成为一种新型的控制手段,它不像传统意义上的权力那样显而易见,却更加隐蔽,更加难以察觉。这种悄无声息的渗透,让我感到一种深刻的无力感。这本书没有贩卖焦虑,而是以一种冷静、客观的笔触,将这些潜藏的危机摆在我们面前,迫使我们去思考,去警醒。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从一个被蒙蔽的状态中逐渐清醒过来,虽然这种清醒伴随着一些不安,但它绝对是值得的,因为它让我们有机会去重新审视自己与这个庞大的数字世界的关系。
评分我必须承认,在翻开《互联网黑洞:史无前例的互联网忧虑》之前,我并没有对它抱有太高的期待,也许是“互联网”这个主题太过泛滥,市面上类似的探讨已经不少。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最初的预想。它的视角异常独特,不是简单地罗列互联网的负面新闻,而是以一种宏大的历史和哲学视野,去审视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结构、个体认知乃至生存方式带来的根本性改变。书中对“黑洞”这个意象的运用,堪称点睛之笔,它生动地描绘了互联网吞噬信息、扭曲现实、甚至是吸走我们注意力的无形力量。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注意力经济”的深入剖析,他揭示了在我们每一次点击、每一次滑动背后,都隐藏着一场无声的争夺战,而我们,正是这场战争中最宝贵的资源。这种分析让我对那些充斥着各种刺激性内容的平台产生了新的警惕。我开始意识到,那些让我们欲罢不能的“内容”,很有可能并非真正有价值,而是被设计来抓住我们有限的注意力,并将其转化为商业价值。书里也探讨了算法的“黑箱”效应,以及这种效应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选择和判断,这种无处不在的操纵感,让我感到一丝寒意。这本书让我明白,我们所处的互联网环境,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危险得多,它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更是一个正在重塑我们世界的强大力量。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站在一个巨大的十字路口,开始重新审视我与这个数字世界的每一次连接。
评分消磨时光的好书,纸张质量不错,价格给力,满200返100
评分超级好的东西超级好的东西超级好的东西超级好的东西
评分还不错,我喜欢,漫漫看
评分送货速度真快,五星好评。
评分公司培训 学习 必备 值得学习
评分很不错的书,价廉物美。 很不错的书,价廉物美。 很不错的书,价廉物美。 很不错的书,价廉物美。 很不错的书,价廉物美。 很不错的书,价廉物美。 很不错的书,价廉物美。 很不错的书,价廉物美。 很不错的书,价廉物美。 很不错的书,价廉物美。 很不错的书,价廉物美。 很不错的书,价廉物美。 很不错的书,价廉物美。 很不错的书,价廉物美。
评分是正版图书,现在在打折
评分书很好,早想买,终于买到了
评分合理的内容安排、贴心的版式设计,激发孩子萌生对艺术的兴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