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法國思想文化譯叢:作為一個他者的自身 [Euvres Choisies de la Pensee et de la Culture Francaises Contemporaines]

當代法國思想文化譯叢:作為一個他者的自身 [Euvres Choisies de la Pensee et de la Culture Francaises Contemporaines]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法] 保羅·利科 著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097642
版次:1
商品編碼:11423095
品牌: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裝:平裝
叢書名: 當代法國思想文化譯叢
外文名稱:Euvres Choisies de la Pensee et de la Culture Francaises Contemporaines#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當代法國思想文化譯叢:作為一個他者的自身》是法國著名哲學傢利科後期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其在1968年學生運動後“自我放逐”30年的思想的結晶。在此書中,利科關注於個人同一性的問題。在他看來,個人的同一性既不是笛卡爾的“我思”,也不是尼采的“對自我的瓦解”,而是“自身與他者的交織”。利科在此書中,從三個方麵討論瞭個人的同一性:描述、敘述與規範,即,誰在說話和行動?誰再敘述故事?誰負責任?對於利科來說,這是人生的根本問題,因為,人的生存與罪惡感這類問題都可以歸為“人是什麼?”的問題,也即“個人同一性”的問題。

目錄

緻謝

序言 自身性的問題

1.“我思”的提齣

2.被擊碎的“我思”

3.邁嚮種自身解釋學

第一研究 “個人”與同化指稱:語義學進路

1.個體與個體化

2.作為基本殊相的個人

3.物體與個人

4.源始的個人概念

第二研究 話語與說話主體:語用學進路

1.話語與言語行為

2.話語的主體

3.語言哲學的兩條道路的結閤

第三研究 種無施動者的行動語義學

1.行動的概念圖式與“誰?”的問題

2.兩種話語領域:行動對事件,動機對原因

3.有關意嚮的概念分析

4.行動語義學與事件本體論

第四研究 從行動到施動者

1.個老問題與個新問題

2.歸因的種種疑難

第五研究 個人同性與敘述同性

1.個人同性問題

2.個人同性的種種悖論

第六研究 自身與敘述同性

1.敘述同性以及自身性與相同性的辯證法

2.在描述與規範之間:敘述

3.敘事的倫理內涵

第七研究 自身與倫理目標

1.以“善的生活”為目標

2.……與他者一道、並為瞭他者

3.……在各種公正製度中

第八研究 自身與道德規範

1.“善的生活”的目標與義務

2.關心與規範

3.從正義的意義到“正義的原則”

第九研究 自身與實踐智慧:確信插入段:行動的悲劇

1.製度與衝突

2.尊重與衝突

3.自律與衝突

第十研究 邁嚮何種本體論?

1.證實的本體論承諾

2.自身性與本體論

3.自身性與他者性

引用著作

索引

用戶評價

評分

翻譯還行,可對照英譯

評分

立科的方嚮是解釋學和現象學,書中的分析還是很給力的

評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評分

不錯哦,性價比高,繼續信賴京東

評分

   在文集中,作者將最溫情的筆調,獻給《天象論》和《勞作與時日》。因為,在這兩部作品裏,不但天事與人事密不可分,同時引發瞭作者的追思懷遠。在屬人之事裏,天象與人事,唯有在農事上聯係得最緊。農事最為“自然”,與“城事”相去甚遠。然而,“城事”,照古遠的哲人講,卻是人的另一種“自然”——政治生活在“城”裏纔得到其可能。據作者說,在“起點”處的盧梭與在“終點”的施特勞斯,“哲學始終都不曾進城”(P3)而作者,追懷溫情清馨的農事,大部分目光卻在關注紛擾曖昧的“城事”。

評分

商務版,應該不錯吧。

評分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寫過一篇《五柳先生傳》,文中雲:“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意會,便欣然忘食。”這其實是陶老先生托“五柳先生” 以自道,描繪自己的讀書生活,闡發自己對讀書的見解。對於陶淵明“不求甚解”的讀書方法,曆來褒貶不一。不肯苟同者認為陶淵明是提倡粗枝大葉、淺嘗輒止的作風,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度。當然也有贊同陶淵明的方法的,比如:元朝人李治就說過:“蓋不求甚解者,謂得意妄言,不若老腐儒為章句細碎耳。”李治的意思是,陶淵明“不求甚解”的讀書觀,可以稱得上是至理名言,不像某些迂腐的書呆子那樣死扣章句而毫無齣息。陶淵明不求甚解的讀書法到底可不可取?不必匆忙下結論。我們先來仔細考察一下陶淵明的讀書背景,分析一下他的話的原意,問題就會清楚得多瞭。陶淵明在迴憶自己少年時代讀書的情景時說:“少年罕人事,遊好在六經。”可見他自幼就攻讀儒傢經典,他所說的好讀書,自然是指讀經史典籍。讀經史書,必須讀注,而漢代有的經學傢所作的注釋,連篇纍牘,空虛繁瑣,離題萬裏。如當時有一個小夏侯學派的人,光解釋“堯典”兩個字,就寫瞭十餘萬字。這是一種很壞的學風,那些尋章摘句、牽強附會的學究式解釋,對讀書能有什麼益處呢?非但無益,反而有害,會乾擾對書的原意的領會、理解。所以,陶淵明提齣“不求甚解”的觀點,是有針對性的。他認為不必花很多的精力去研究沒有價值的注釋,而應注意讀原著,領會原作的基本內容。由此看來,如果將一頂“提倡粗枝大葉”的帽子扣在陶老先生頭上,就錯瞭。陶淵明的“不求甚解”法雖然是有所專指的,但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義。想想看,倘若不論讀什麼書都去“求甚解”,那你一輩子能讀幾本書呢?對有的書就可以“不求甚解”,翻翻便過去瞭;有的書,可暫時“不求甚解”,等到需要“求甚解”的時候,再“求甚解”。

評分

評分

很好的資料書,值得一讀,希望能看到類似更多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