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遼宋夏金史講義》是著名曆史學傢鄧廣銘先生於20世紀50年代初在北京大學授課時的講義。遼宋夏金是中國曆史的轉型期,中國經濟重心的轉移以及由此帶來一係列的變化,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民族矛盾等都空前突齣,紛紜復雜,作者高屋建瓴,立足宏觀,使讀者對於這一時期的曆史有“示諸掌”的之感,實為該領域重要的學術入門之作。
作者簡介
鄧廣銘(1907-1998),著名曆史學傢。字恭三。1907年齣生於山東省臨邑縣。193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史學係,此後傾畢生精力從事中國古代史特彆是唐宋遼金史的教學與研究。1945年任復旦大學史地係教授。1950年起任北京大學曆史學係教授。“文革”後,齣任北京大學曆史學係主任、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心主任,曾經擔任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副主任、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等職,並曾先後當選為中國史學會主席團成員、中國宋史研究會會長。被學界譽為“二十世紀海內外宋史第一人”。其學術著述被匯集為十捲本《鄧廣銘全集》。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遼宋的先後建國及其對立與鬥爭
第一節 契丹族建立契丹國(遼)
一、契丹族的曆史與其建國過程
二、契丹國建立前後的社會經濟發展概況
三、契丹的軍政製度
第二節 北宋初葉的政治經濟
一、割據紛爭局麵的結束
二、北宋初年為瞭鞏固統治權的幾種措施
三、大地主階級特權之擴大——“田製不立”與“賦役不均”
四、苛重的賦役製度
第三節 王小波李順的起義
一、北宋政府和當地豪強大地主對四川人民的嚴重剝削
二、王小波和李順相繼領導人民起義
三、起義軍的失敗
第四節 北宋與契丹(遼)的和戰
一、宋太祖對契丹(遼)的防守政策
二、宋太宗兩次進攻契丹(遼)及其失敗
三、契丹的南侵和澶淵之盟
第二章 第十一世紀的宋帝國
第一節 北宋與西夏的鬥爭
一、黨項族建立西夏政權
二、西夏的地理形勢和經濟憑藉
三、北宋對西夏的羈縻與戰爭
第二節 北宋中葉的社會矛盾與政治改革
一、政治經濟方麵的幾個嚴重問題
二、外患侵逼之日亟
三、小規模農民起義的不斷爆發
四、範仲淹的改革及其失敗
五、王安石的新法及其推行後的效果
第三章 遼與北宋的衰亡和女真族的崛興與建國
第一節 北宋末年的人民起義
一、北宋末年人民災難重重
二、以宋江為首的北方人民的起義
三、以方臘為首的南方人民的起義
第二節 女真族建立金國和遼與北宋的相繼滅亡
一、完顔部的發展和金國的建立
二、契丹國(遼)的滅亡
三、北宋的滅亡
第四章 南宋與金的對立和鬥爭
第一節 南宋初年的民族鬥爭和階級鬥爭
一、宋廷的南遷及其對金的屈服投降政策
二、北方地區各階層人民的抗金鬥爭
三、湖湘地區的農民起義
四、嶽飛在抗金戰爭中的功績
五、一一四一年的宋金和約
第二節 金國的遷都及其在華北的殘暴統治
一、金的遷都和金主亮的侵宋
二、說猛安謀剋製度
三、猛安謀剋的大量內徙及其對於華北土地的大量掠奪
四、金代晚年的階級鬥爭和民族鬥爭
第三節 南宋中葉的政治經濟和軍事
一、從采石之戰到符離之戰
二、南宋政府的“取民無藝”
三、孝宗時代江南人民對南宋政府的反抗鬥爭
四、韓侂胄的對金用兵及其失敗
五、史彌遠的專權(缺)
六、南宋與濛古會師滅金
第四節 南宋末葉的軍事鬥爭及其覆亡
一、賈似道的擅權誤國(缺)
二、南宋在四川的軍事布置及其對濛古侵略軍的鬥爭
三、南宋在襄漢一帶的軍事布置及其對濛古侵略軍的鬥爭
四、南宋的滅亡
第五章 宋代的國民經濟
第一節 農戶農田和農作物
一、“詭名寄産”與宋代戶數人數問題
二、南宋豪紳對東南水利田的壟斷
三、幾種新的農作物品種之輸入
第二節 宋代工業部門中的幾種創造發明和改進
一、煤的開采與使用,在宋代較前大增
二、火藥、火箭、火炮
三、活字印刷術
四、指南針
五、瓷器製作技術之進步
六、紙的製作技術之進步
第三節 國內外的貿易·銅錢與紙幣·工商行會
一、國內外商業的發展
二、錢幣鑄造之濫和紙幣的大量發行
三、工商行會及其作用
第六章 宋代的文化
第一節 兩宋的理學
一、唐和五代反對佛教運動的迴顧
二、兩宋理學的意義
三、理學中的諸流派
第二節 宋代的文學和繪畫
一、平民文學的發展
二、講史、平話、小說
三、詞
四、繪畫
編後記
精彩書摘
鹽州(今寜夏鹽池縣)地居河套之南,其地地質中所含鹽分極多。最著名的産鹽地則為五原縣的烏池與白池,其所産之鹽亦以顔色之稍有不同而稱為青鹽和白鹽,色味俱較山西解池之鹽為優。以其製作之易,成本更較解鹽為低。例如有一時期陝西路中解鹽售價為每斤三十四至四十四文,而青白鹽每斤隻售十五文。
在宋初時候,夏州、鹽州、靈州各地,不論其為何種政權所屬有,其居民的情形是:城郭之內則為漢人與漢化瞭的黨項或他種蕃人,後者即當時所稱之熟戶或屬戶。城郭之外則為不曾漢化的黨項或其他蕃人,亦即當時所稱之生戶。不論熟戶或生戶,也不論是仰仗遊牧生活或農業生活為其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而以其地瘠薄,且有一部分為沙漠地區,既非水草肥美之地,也不適宜於農業的種植,故食料是非常缺少的。因而這般蕃人便嚮內地販運鹽州的青白鹽,從關隴一帶的漢人換取一些五榖雜糧,以解決其食糧不足的問題。
陝西的民戶得食物美價廉的青白鹽,夏、鹽、靈等州的蕃戶得到生活所必需的糧食,這是一種極其閤理的經濟關係,然而這對於北宋的財政上卻有極不利的作用。
北宋既然招募瞭大量的軍隊,遂緻竭天下之財力以養兵而猶苦於不足用,其勢乃不得不在農民的兩稅之外再開闢種種的稅源,因而有瞭茶鹽等物的專賣製度的施行。
宋代的鹽專賣製度,在施行的技術上又同時具有兩種不同的辦法:一種是政府隻於鹽的原産地設官管理徵稅等事,其後可任鹽商運至各地齣售而不再徵稅,此之謂“通商法”;另一種則是所有關於鹽的製造、轉運、推銷等事一切均由政府所設機構辦理,此之謂“榷法”。
陝西路是行銷解鹽的區域,其近裏州郡即河中府、陝州、虢州……等地是行榷法的地區,而沿邊的京兆府、鳳翔府及其以西諸地則行通商法。總之,嚮陝西銷行解鹽而抽取稅款,是北宋稅收的一個不小的來源。如果容忍青白鹽在陝西銷行,由於青白鹽的物美價廉,更由於青白鹽産量之大,其結果必將使解鹽的銷路大受影響,甚至使其全無銷路。而最後受其影響的則為宋政府的財政。
在李繼遷與宋方鏖戰的過程當中,任陝西路轉運使的鄭文寶便嚮宋廷建議禁止青白鹽輸入陝西銷售。其所舉理由是:“銀夏之北,韆裏不毛,但以販青白鹽為命,請禁之以睏戎人,保吉(即繼遷)可不戰屈也。”後來果即照此建議施行。這一措施,在宋方是希望能獲得兩種結果:一是李繼遷軍費的支絀和部屬生活的睏敝;二是解鹽行銷數額的提高,也即是國庫鹽稅收入的增加。
據《長編》及《宋史》諸書所說,在禁止青白鹽的販易數月之後,西夏果然大睏,這算是收到瞭宋方所預期的效果;然而卻有宋方所不曾料及的一項反作用也於同時發生:即原來依靠販易青白鹽而維持生計的沿邊的生戶和熟戶,對於宋夏二者間本可說是保持中立態度的,而在失業之後無以資生,遂一齊叛宋而投入於李繼遷旗幟之下瞭。就中關係較大的則是南山黨項,即所謂橫山部落的態度的轉變。橫亙於陝西北境之山通稱橫山,連亙韆裏,“多馬宜稼,人物勁悍善戰,有鹽鐵之利,夏人恃以為生”。故瀋括、種諤請城橫山以禦夏人(所引皆種諤疏中語)。橫山部落的居地,可以從事於少量的農業生産,又為販賣青白鹽的商客往來所必經之地,故該部落的民戶,即使不從事於鹽販之業的,也可以因青白鹽之大量販運於陝西而獲取其利。所以,該部落不但對宋夏采取中立態度,且毋寜說對於宋方尚且有一些好意的。橫山部落中人亦稱“山訛”,體格強健,不似夏州羌之柔脆,當其對宋夏全取中立態度之時,西夏便缺少著一支強悍的生力軍。及宋方強製禁止青白鹽的入境,橫山部落也倒在李繼遷一邊去,李繼遷的軍力遂因以強大起來,繼此以往,宋方反成瞭作法自斃,陷入於苦境之內,而靈州一地亦遂從此而陷入於孤立無援之境,結果便是靈州在鹹平五年(1002)落入西夏手中,西夏乃得居於宋之上流而侵擾宋之西北邊境,環慶、涇原兩路遂長期處於夏人威脅之下。
在這中間,就因為沿邊蕃族都投歸李繼遷,繼遷乃於993年(淳化四年)閤四十二族首領盟於楊傢堡,引兵一萬三韆人寇環州石昌鎮,屠小康堡,知環州程德元擊之不退,宋太宗乃又令知製誥錢若水馳驛詣邊,弛其鹽禁,慰撫諸羌,乃已。但弛禁未久,又復禁販如舊。至德明繼世之後,大中祥符以來,以蕃部睏敝,屢次遣使至宋,請求開放鹽禁而宋亦提齣德明必不肯從之事(如遣子弟入質等)以相要挾,鹽禁遂終未再解。
然以宋代沿邊吏治之腐敗,又以仁宗時官鹽價高,故邊民販運青白鹽事亦所在多有,《宋史·食貨誌》謂“往往犯法抵死而莫肯止”。唯以其終非大批,故仍不能解決整個蕃部的民食問題。
……
前言/序言
《秦漢大勢:帝國初創與製度奠基》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中國曆史上一個至關重要的轉摺時期——秦漢大帝國從誕生到鼎盛,再到由盛轉衰的完整曆程。我們聚焦於這一時期在政治、軍事、社會結構、思想文化以及對後世中國乃至東亞文明産生的深遠影響,力求勾勒齣一幅宏大而精微的曆史畫捲。 第一部分:秦的統一與製度的勃發(公元前221年—前207年) 秦的統一絕非偶然的軍事勝利,而是一係列深刻社會變革和製度創新的必然結果。本部分將詳細考察戰國末期列國紛爭背後的深層動因,特彆是秦國在變法圖強、郡縣製推行以及軍事組織上的獨特優勢。 製度的創設與帝國框架的搭建: 我們將重點解析秦始皇所確立的中央集權體製的架構。這包括皇帝製度的創立及其神聖性、三公九卿製的運行機製、以及郡縣製的推廣如何有效地將廣袤的疆域納入中央管控之下。這種自上而下的權力結構,奠定瞭中國兩韆年封建王朝的基本政治模型。對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的政策,我們不僅視為經濟統一的手段,更視之為文化整閤和國傢認同構建的關鍵步驟。 大工程與社會重負: 長城修築、馳道開闢以及阿房宮和驪山陵的建設,是秦帝國展現國力與意誌的標誌。然而,這些史詩級的工程也給當時的社會帶來瞭巨大的物質和人力負擔。本書將結閤考古新發現和文獻記載,審視這些工程對社會階層流動和農民生活産生的直接衝擊,探討其如何成為秦朝速亡的重要誘因。 嚴苛的法律與思想的禁錮: 秦朝以法傢思想為指導,推行嚴刑峻法,力圖以強力手段維持社會秩序。我們審視“焚書坑儒”事件的背景、實施過程及其對先秦諸子學說的衝擊。通過對比法傢與儒傢在治理理念上的根本差異,揭示思想控製在統一帝國早期所扮演的角色及其曆史局限性。 第二部分:西漢的崛起與儒傢治國的確立(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 漢承秦製,但並非簡單的復製。西漢初期的統治者在吸取秦亡教訓後,采取瞭更為靈活務實的治理方略,成功地完成瞭從“秦製”嚮“漢製”的平穩過渡。 休養生息與文景之治: 在楚漢戰爭的創傷之後,漢初采取瞭“黃老之術”的無為而治策略。本部分詳細分析瞭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如何迅速恢復瞭社會生産力,並構建瞭一個穩定繁榮的物質基礎。文帝、景帝時期,國傢財政的充裕和百姓生活的改善,為後來的漢武盛世積蓄瞭必要的能量。 漢武帝的雄心與帝國的擴張: 漢武時期是西漢政治、軍事、經濟達到頂峰的階段。我們重點探討瞭董仲舒上書後,儒傢思想如何被提升為官方正統意識形態,並與皇權相結閤,形成“罷黜百傢,獨尊儒術”的長期文化格局。在軍事上,對匈奴用兵的策略轉變,從防禦轉為主動齣擊,深入漠北,開闢瞭河西走廊,確保瞭絲綢之路的初步暢通。 絲綢之路的開闢與影響: 張騫鑿空西域是世界交流史上的裏程碑。本書將詳細梳理漢朝對西域的經營策略,包括設立西域都護府、推廣的貿易商品,以及這一通道對中原王朝獲取戰略資源(如良馬)和文化交流的深遠意義。 察舉製與士人的崛起: 隨著帝國疆域的擴大和製度的成熟,對具備管理能力的官僚的需求日益增加。我們深入分析瞭察舉製度的運作機製,以及它如何為齣身於地方的士人階層提供瞭進入中央政治舞颱的途徑,標誌著中國選官製度嚮重德行、重學識的方嚮發展。 社會矛盾的纍積與衰落的端倪: 盛世之下,矛盾亦在積纍。本書將分析土地兼並的加劇、地方豪強勢力的膨脹,以及鹽鐵官營政策帶來的財政睏境和民怨。晚期外戚和宦官的乾政,如何一步步削弱瞭中央的權威,為新莽的篡位埋下瞭伏筆。 第三部分:新莽的改製嘗試與光武中興(公元9年—公元25年) 王莽的統治是一場以儒傢理想主義為驅動的、試圖徹底重塑社會經濟結構的激進實驗。 理想與現實的衝突: 新莽推行瞭如“九布”、“王田製”、“幣製改革”等一係列旨在恢復周代理想社會形態的改革措施。本書將詳細梳理這些政策的理論基礎和具體實施細節,並客觀評估其在復雜社會現實麵前遇到的巨大阻力,探討其最終失敗的原因,並非僅僅是能力問題,更是時局與理念錯位的結果。 光武中興的復興之路: 劉秀在混亂中脫穎而齣,建立東漢。我們分析瞭“光武中興”的內涵:它本質上是漢承秦製與黃老之術的再次成功結閤。光武帝如何重用豪強地主階級、恢復社會秩序、並鞏固黃河中下遊地區的統治基礎,從而實現瞭區域性的穩定和人口的恢復。 東漢中後期的特點: 東漢後期,儒學進一步深化,經學研究達到高峰,並湧現齣“黨錮之禍”等政治鬥爭。我們探討瞭太學的發展、士人的精神風貌,以及外戚與宦官權力鬥爭如何使得中央集權逐漸虛化,為軍閥割據的局麵埋下伏筆。 結語:秦漢遺産 秦漢時期,不僅僅是朝代的更迭,更是中國政治文明的核心基因被鑄造的階段。中央集權的官僚體係、以儒傢為主導的意識形態、穩定的疆域版圖以及對內嚮型的國傢認同,皆源於此。本書旨在通過對製度變遷、社會動態和思想演進的細緻梳理,讓讀者理解秦漢如何塑造瞭此後兩韆年的中國曆史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