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他們關起來,然後呢? [Incarceration Nations: A Journey to]

把他們關起來,然後呢? [Incarceration Nations: A Journey to]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貝茲·卓辛格 著



下載連結1
下載連結2
下載連結3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5-05-21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圖書介紹

齣版社: 中信齣版社 , 中信齣版集團
ISBN:9787508671284
版次:1
商品編碼:12107272
包裝:平裝
叢書名: 真實的力量 |中信·大方非虛構書係
外文名稱:Incarceration Nations: A Journey to
開本:大32開
齣版時間:2017-01-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310


相關圖書





圖書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評判一個國傢,不是看它如何對待zui尊貴的公民,而是看它怎樣對待zui卑微的那群人。


1. 美國記者貝茲?卓辛格探訪九個國傢的監獄,促使我們重新思考什麼是公平正義。多數人一生都沒有看見和接觸過監獄,卻隱隱約約將之視為正確和正義的象徵——這本書會為我們揭開正義的真正模樣。


2. 這是一部人性記錄。盧旺達、南非、烏乾達、牙買加、泰國、巴西、澳大利亞、新加坡和挪威,在這九個國傢的監獄之旅中,我們跟隨作者尋迴幾乎被每個國傢、整個地球遺忘的那群人——這也是作者著大量筆墨的地方。在這個被美化的監獄裏麵,我們常常忘瞭生活在裏麵的,是仍會呼吸的人類,誰對他們的尊嚴和死活負責?


3. 貝茲?卓辛格是記者、司法學院教授,美國知名 Prison-to-College 計劃的創辦人這項計劃旨在提供囚犯齣獄後上大學的機會。在本書中,作者讓我們看到,在懲罰之外,我們應該有更多道德、救贖、寬恕和機會的可能。貝茲?卓辛格與犯人見麵,與他們一道進行角色扮演練習,參與創意寫作課和戲劇講習班。


內容簡介

我們以各種詞藻美化監獄,仿佛那和醫院一樣是個純淨無菌的空間:“隔離”“矯正”“治療”“行為管理”,住進監獄的人叫做“獄友”,他們是“受刑人”正在“服刑”,有“管理人員”協助。經過美化,很容易忽視監獄的實際環境,忘掉在那裏夜以繼日、年復一年,乃至於度過數十年或後半生的,是活生生仍會呼吸的人類。


貝茲?卓辛格以美國刑罰學傢和記者的身份,走訪瞭盧旺達、南非、烏乾達、牙買加、泰國、巴西、澳大利亞、新加坡和挪威九個國傢的監獄,嚮我們揭開我們以為的正義是什麼模樣。


“把他們關起來”是我們麵對的現實,“然後呢”是我們要繼續深思的問題。


作者簡介

貝茲?卓辛格


紐約市立大學約翰傑刑事司法學院副教授,也是美國知名 Prison-to-College 計劃的創辦人,目的在於提供囚犯齣獄後上大學的機會。


卓辛格同時是一位記者,為《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華爾街日報》、NPR 等媒體寫關於流行音樂、加勒比海地區、世界音樂以及種族議題的文章,還製作過幾部紀錄片。因為工作機會,卓辛格得以實地探訪世界各地的監獄。


內頁插圖

目錄

目 錄


前言1

1 報復與和解|盧旺達

2 對不起|南非

3 牢籠裏的藝術|烏乾達與牙買加

4 女性和戲劇|泰國

5 單人禁閉與超高度安全級彆監獄|巴西

6 民營監獄|澳大利亞

7 社會復歸|新加坡

8 什麼是正義?|挪威

緻謝


精彩書摘

1 報復與和解

盧旺達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和那殺人犯做朋友,就彆與我們有牽連。

——受害人對修女海倫·培貞所言,齣自《死囚漫步》(Dead Man Walking)

看看仇恨招緻何等苦難,上天竟以愛情斷除喜樂。

——莎士比亞《羅密歐與硃麗葉》

布魯塞爾航空1027號班機在夜色中緩緩降落盧旺達首都基加利國際機場,入境隊伍短,美國籍旅客無須簽證,齣去後立刻看見我的行李箱安穩地躺在那裏。佩戴高爾夫山丘飯店識彆證的男子一下子就找到我,把行李塞進車子以後,車子駛上幾乎沒有車輛來往的道路,朝市區前進。

飯店如其名位於山丘。涅盧提拉瑪(Nyarutirama)區內有七座丘陵,基加利市屬高級地段。飯店的住房外觀頗具郊區公寓風味,以黃褐色係為主調,但不知是否為瞭彌補過分單調的景觀,許多地方都加上瞭非洲特有色彩,例如走廊上的長頸鹿和部落傳統壁畫,房間鑰匙綁在非洲大陸形狀的皮革上。我要在這裏度過六周。

有些人可能以為我之所以挑選盧旺達作為監獄之旅的第一站,是因為非洲國傢的獄政特彆糟: 27個國傢平均之後,超過收容量達141%,全非洲大陸超過三分之一的監獄人口(至少100萬人)尚未受審,換言之,某些國傢牢獄內的人可能九成根本無罪。非洲各國政府不夠重視司法,賄賂、吸毒、賣淫、強奸十分泛濫。1996年,各國代錶團曾在烏乾達集會,起草非洲監獄報告書,內容指齣監獄對於遏製犯罪幾無功效,其後又發錶針對監獄環境的“坎帕拉宣言”,明言非洲監獄“不人道”、“管理人員行徑惡劣”,結論指齣,過度依賴監獄“對司法無正麵意義,未保護公眾,稀少的公共資源沒有好好利用”。

但我來到這裏不是要繼續感傷,而是希望找到能透進曙光的裂縫。正因為非洲各國司法係統問題嚴重,所以存在積極改革的空間。危機就是轉機。

而我選擇盧旺達,其實是因為其他國傢聽見盧旺達三個字,腦袋裏就聯想到: 種族屠殺。

被害者的國度

1994年盧旺達發生百日大屠殺,鬍圖族殺害約100萬名圖西族,手段多為利刃或鈍器,這小小東非國傢因此在世人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盧旺達最近因和平和政治、社會及經濟繁榮收獲聲譽,但人們想起盧旺達,腦子裏還是大屠殺。其實事件過後20年,盧旺達已是非洲新生的模範,在總統保羅·卡加梅(Paul Kagame)領導下,商業競爭力為全非第三,改革幅度連續六年在世界銀行經商環境報告中名列全球第二。2001年起,GDP每年增長都達7個百分點,識字率飛躍提升,國民衛生每人每年負擔低於100美元。

盧旺達之所以成績斐然,部分原因就在於大規模種族和解。文獻指齣,該國在屠殺事件後設立瞭“蓋卡卡法庭”(gacaca)

“gacaca”一詞源於金亞盧旺達語(Kinyarwanda),意為“草地上的司法正義”,也就是由部落成員充當裁判者,是一種傳統式小區審判體係。——編者注

,屬傳統聚落的司法製度,由小區居民集結並整理加害與受害者名單,但最終目的並非施以懲罰,而是裁決如何補償。我也聽說盧旺達的司法途徑大概是迴歸瞭文化根源,鼓勵的不是懲罰,而是寬恕與補償。屠殺事件促使這個國傢思考其社會支柱,審視監獄係統,甚至司法本質。

這裏有幾十萬、幾百萬彼此存在弒親之仇的受害者與加害者,但他們比鄰而居,在某種程度上達到相互體諒。以盧旺達為旅程的起點深具意義,因為關於犯罪的對話不應從犯下罪惡行徑的人開始,雖然我們總是這樣談論刑事司法: 是誰犯案?如何懲治?卻忘記將心力放在受害者身上。無論如何關切加害者,都不該淹沒我們對於受害者的重視。因此,踏入監獄這個犯罪者的領域前,我必須先浸淫於被害者的國度,踏上其中巔峰,也因此首選盧旺達。

決定以後,第一步是調查盧旺達有哪些非政府組織與我目的一緻,能夠帶我進入監獄。可以尋求的閤作對象很多,因為和平、和解及重建是該國當前的精神指標,許多非營利活動以此為主要訴求。瀏覽過諸多使命宣言後,我鎖定其中一個組織,他們的服務對象設定為大學學齡的屠殺幸存者,年紀在25歲以下,很多是孤兒。通過網絡與該組織創辦人聯係後,我很快得知這些幸存者也想探訪監獄,因為獄內八成囚犯的罪名與屠殺事件相關。年輕人原本就想發起探視活動,不過遲遲沒有實現,眼前有人支持,自然大大歡迎。

前來基加利,我的動機是與年輕幸存者閤作,一同進入都是屠殺者的監獄一探究竟。探訪行程為何,能有什麼作為,甚至如何剋服語言障礙等等問題,在旅程之初毫無頭緒,但我還是來瞭,因為首次讀到這個非政府組織的名字,我就深感震撼: “噩夢到此為止,盧旺達”(Never Again Rwanda, NAR)。

若說有一句話像咒語般貫穿我的童年,貫穿經曆大屠殺的猶太人社群,就是這同樣一句話: 噩夢到此為止。我的族譜上近乎所有先人都在二戰屠殺中喪生,或許這是個適閤的切入點。

為仇恨埋下和平的種子

“在卡西盧大樓,美國大使館前麵那條路上,一個路口右轉。”

為我說明地址的詹姆斯是當地人,身材矮壯,英文說得和盧旺達語一樣好,因此成為基加利最多人雇用的齣租車司機。

齣門之前,旅館經理塞瞭一把傘至我手中,奇怪的是外頭明明晴空萬裏。“相信我。”她這麼說。

詹姆斯播放著牙買加歌手“良知”(Konshens)的專輯,他在牙買加的舞廳很紅,歌詞走粗鄙路綫。

“盧旺達人喜歡情歌喜歡得過頭瞭,”詹姆斯笑道,“太多愛來愛去,打開電颱我就受不瞭。”

很快我們就找到瞭目的地。對麵有間掛著紅色燈管招牌的美容院,但其實就是一個混凝土箱以蕾絲布做門麵,旁邊牆壁上用噴漆噴瞭些圖案。我找到NAR組織的招牌,穿過光亮鐵柵門走進去。辦公室裏空空的,四麵是褪色的米黃壁紙,隻有一兩張木桌子和幾颱過時的計算機,不見任何人影,“良知”的歌聲從美容院那頭傳來。直到走進後麵房間,我纔找到執行總監艾瑞剋·馬荷羅,他穿著乾淨的白襯衫,還係上領帶,窩在座位上。見我進來,他靦腆地握瞭手並開口歡迎。

“要不要見一下計劃負責人?”艾瑞剋帶我迴到前麵辦公室,阿爾伯特·杜庫祖穆瑞米已經站在那裏。他的外號叫桑托斯,身高一米八,25歲,體型瘦長,動作顯得慵懶,與那雙銳利的眼睛不相襯。

我們找瞭張空桌子坐下後,立刻切入正題,不過討論很吃力,桑托斯英文程度有限,我法文也不靈光,勉強能溝通。盧旺達在1994年以後纔將英文課程納入基本教育,因此屠殺後的世代英文能力參差不齊。有趣的是,盧旺達本身為非洲大陸上少數語言統一的國傢,鬍圖族和圖西族使用同種語言,不像鄰國肯尼亞數十民族語言各異。

桑托斯和我聊到盧旺達監獄的源流。當年德國殖民者引進監禁製度,1916年比利時接管後拘留所數量大增,形態則有所不同,當地稱為單人囚室: 非正式但用於拘留的小屋,裏頭有客廳、客房,甚至廚房,頗具隱私。1962年,盧旺達獨立,鬍圖族政權以流氓或遊民的罪名大量逮捕圖西族後,將之關進囚室。

換言之,大屠殺事件以後,盧旺達沒有足夠的基礎建設能安置超量的殺人犯,全得將他們塞進有限的空間裏。到瞭1995年,囚犯人數超齣容納量5倍,擁擠的環境帶來可怕的結果,數韆人感染肺結核與痢疾,犯人真的必須一個疊一個,堆起好幾層,他們又渴又餓隻能活活等死。1994年的最後六周,基加利中央監獄死瞭166人。1995年,平均每天死亡7人。盧旺達中部大城吉塔拉馬(Gitarama)監獄也在八個月之內死亡900人。犯人多到必須睡廁所,還齣現所謂“僵屍”(komeza,原意為“持續”)族群,意指找不到睡覺的地方,入夜後隻能走來走去的囚犯。

危機重大,卡加梅總統展現驚人氣魄。“讓犯人齣去。”他直接這麼下令。1998年,首先釋放年邁的囚犯。2003年,一口氣釋放瞭2.4萬人,包括重癥者、參與政府推動認罪計劃者、屠殺事件時未滿14歲者。2005年,第二撥釋放2.2萬人。釋放以後,人犯不拘禁在監獄,仍舊要麵對控訴,法律依據為1996年針對屠殺行為進行分級認定的立法。

麵對慘況,司法正義如何實現?聯閤國安理會設置瞭盧旺達國際刑事法庭,找齣要為事件背負最多責任的嫌疑犯加以起訴,程序直到2014年纔告一段落,75名被告中65名有罪。盧旺達的法院係統也起訴逾萬人,盡管2007年廢除死刑,但之前已處決22人。

其餘多數人則進入瞭盧旺達的偉大實驗,也就是迴歸當地傳統的司法模式。“蓋卡卡”原意為“草”,也就是在大草坪上進行審判和公聽,過程完全公開,由社區選齣的法官進行審查。聽桑托斯描述時我還是難以想象: 2006~2012年間,1.2萬個“蓋卡卡法庭”審判超過120萬個案件,除瞭做齣判決,更可以對悔意充分、想復歸社會的人提供減刑。

殖民時代之前,“蓋卡卡”裁決的多半就是補償方案,補償形式可以是物質,也可以是肉體懲罰或死亡。屠殺事件之後,“蓋卡卡”的裁判主要是將犯人納入2005年成立的40個巡迴式“公共服務營”(Travaux d'Intérêts Généraux camps, TIG)。大約有5.3萬人被送入TIG成為公共服務人員(tigiste),他們以勞動服務作為彌補,造橋鋪路、興建校捨、蓋房給無傢可歸的人,其中當然也包括屠殺的幸存者。公共服務人員每周工作三天,有些必須從傢中往返,也必須讀書識字,接受建築技能訓練、公民教育、認字學習盧旺達曆史,並瞭解政府政策。TIG為盧旺達政府節省瞭數百萬美元,又減少監獄人口達53%,囚犯人數減少到5.8萬人左右,相較之前已經很低,然而人均受刑人數在全球依舊排名第七。盧旺達矯治署繼續努力,並大膽提齣將監獄由14座減少到9座。

通過與桑托斯深入對談,我瞭解到這麼多背景信息。他還錶示NAR組織中的年輕人一年前曾經拜訪公共服務營,可惜沒有成為固定行程,希望他和我閤作的監獄探訪計劃這次能夠持續下去。我打量著他那副堅定神情,脫口而齣: “桑托斯,你為什麼想做這些事情?”

“我想,”他輕聲以法語迴應,不過很快又改成英語: “你們怎麼說的?為盧旺達埋下和平種子。”

若非親眼見證那誠懇至極的態度,我一定會以為是在演戲。

那天迴飯店前,我請詹姆斯帶我到大屠殺紀念博物館。“堅強些,”他笑著送我下車,“彆哭哦。”這麼說的同時他似乎笑瞭起來。

他們的罪行,我們的恥辱

我確實哭得好慘。“盧旺達是個湖光山色、綠意盎然,又充滿孩童笑靨的國度。市集裏除瞭熙來攘往的客人,還有鼓手與舞者錶演,工匠們手藝精湛。”導覽的開場介紹完以後,就進入1994年慘絕人寰大悲劇的細節。雖然不像斯蒂芬·斯皮爾伯格的電影那樣揪心,但同樣精準到位。大屠殺之前已有許多小規模的迫害事件,1959年一連串針對圖西族的攻擊,迫使數韆人遷居鄰國布隆迪、剛果、烏乾達;35年後婦孺也成為目標,母親們遭到強暴,還被強迫殺害親生骨肉,或惡意傳染艾滋病毒,也有鐵鏈捆綁和活埋等等。走進兒童室,裏麵紀念“本該成就未來”的孩子,然而死因令人腸胃翻騰,例如“在母親懷中被刀砍死”。

走齣博物館,飯店經理預言成真,艷陽高照的天氣轉為傾盆大雨。路旁牌子寫著“請勿踩踏墳墓”,我看瞭又一陣啜泣。有個十幾歲男孩麵帶笑容,正在為墳墓上鋪蓋的藍色帆布清除積水。

“哈囉!你結婚瞭嗎?”他竟然這麼大聲問。我不知所措,搖瞭搖頭。“從哪裏來的呢?”他繼續笑著問,心不在焉地繼續清理墳墓。

“紐約。”我囁嚅迴答。

“美國人啊!那你應該蠻有錢的。”男孩這麼叫道,掀開帆布一角: “你是來看墳墓的吧!”

我耗盡全力忍著沒嘔吐。底下是個坑洞,裏麵塞滿顱骨,幾乎要滿齣來瞭。數萬顆骷髏頭像棒球一樣堆在裏麵,一個個人頭,一條條生命。

茫然離開以後,我心緒混亂。剛纔的少年是鬍圖族人,還是圖西族人?如果我要對我見到的每個人都猜測其種族,這公平嗎?桑托斯忍受的是什麼處境?

我究竟該如何麵對那些應該為此負責的人?

也許該讓他們被關在監獄裏發黴腐爛纔對。

我晃進紀念品店,買瞭兩本書。一本是英文、盧旺達文和斯瓦希裏文三語對照的語言學習書,另一本是《我們幸存於盧旺達大屠殺: 28位見證者》。

“你穿黑色!”為我包裝書本的男店員微笑道,“好奇怪,女人不是都喜歡粉紅色。”

走齣大門,詹姆斯看見我買的書,叫道: “選得好!”接著他說瞭自己的故事。他也在1994年失去雙親,然後逃到南非,進入肯尼亞醫學院,到銀行上班,但覺得上班族生活無趣,於是迴到盧旺達做齣租車司機。我一下子反應不過來,沒想到看上去這麼樂天的人也是大屠殺受難者,我暗忖哪裏還需要手上這本書,史料俯拾即是。

周末我交到一些朋友,通過紐約的人脈認識艾迪,他是演員也是社會運動人士,穿著剪裁閤身的黑色牛仔褲、皮夾剋,戴瞭墨鏡,來到高爾夫山丘飯店。“歡迎,”他立刻伸手,“你應該認得我吧?”

“認得你?”

“電影啊!”艾迪擺瞭姿勢,雙臂交叉,一臉剽悍,之後忽然爆笑。

啊,沒錯,他在我朋友拍攝的電影《所有盧旺達人》(Kin-yarwanda,肯亞旺達,盧旺達的舊名)中飾演獄卒。那是第一部就大屠殺所拍攝的紀錄片。

我們開車繞進市區,周邊風景有三個主色調: 橙紅大地,翠綠山巒,奶油色房屋。下過小雨,空氣清新,路麵還很粗糙,沒有多少汽車,隻有計程摩托車來迴穿梭,險象環生。

艾迪有些事情要辦,我就一路跟著,拜訪瞭一個促進和平的社運組織,一個標誌上寫著“和平、善行、愛國”的年輕人社團和一所學校。他搬瞭些捐贈書籍進入校園。

“貝茲,你有沒有領薪水?”迴程時他問起。艾迪有個令人摸不著頭腦的習慣,就是思緒變換太快,前一分鍾嘻嘻哈哈,突然間就神情凝重態度嚴肅。我迴答有。

“我沒有,每天就是奉獻與捐獻。我本職是作傢,但是也挺愛演戲的,除瞭我老婆,我就最愛這兩件事。”艾迪寫瞭一本書,是詩集,書名叫做《他們的罪行是我的恥辱》(Their Sin Is My Shame)。艾迪是鬍圖族。

“很多人為屠殺幸存者寫書。”他解釋,“不過遲遲沒人為犯罪者發聲,為沒有殺人但因此染上汙點的人發聲。我們活在恥辱中。”

這番話很深刻,我想起自己在約翰·傑伊學院上課時也會給學生看一部名為《判決之後》(Beyond Conviction)的紀錄片,劇情講述三個犯罪受害者選擇與犯人對話。其中一位女子遭到吸食迷幻藥的兄長強暴,兩人會晤過程令人糾結。她逐步揭開心上瘡疤,哥哥也慚愧得忍不住啜泣,根本無法直視妹妹。最後,在妹妹請求下,他終於抬起頭。妹妹過去給他一個擁抱。我視綫被淚水模糊,畫麵上那難以想象的大和解太過震撼。妹妹說她已經原諒哥哥,隻有寬恕能夠治愈傷口,幫她好好活下去,而她希望哥哥能學著原諒自己。

我嚮學生提齣一個殘忍但沒有真正答案的問題: 如果必須選擇,你希望是這案子裏的哪一邊,被害者還是加害者?大傢直覺錶示,當然是加害者,誰願意被害?我追問,大傢真的確定嗎?願意一輩子背著那個十字架,永遠記得自己犯下令人作嘔的罪?

承認自己的罪,以餘生來背負,這非常沉重,也是自然存在的正義,不假人手的監獄。被害人經曆夢魘,但在夢魘中仍能肯定自己的良善;相較之下,有自覺的犯人要終生麵對恥辱。

我來盧旺達的時候也帶上瞭一本《判決之後》,以及許多關於被害者、加害者彼此交流的書籍,原本以為參訪監獄時能派上用場,卻決定下車以後全部送給艾迪。

給他們重生的機會

“你願意談談大屠殺嗎?”

今天與監獄參訪團體會晤,問題清單上,第一條就列著這個問題。其他包括: “為什麼參與?”“對於刑罰有何見解?”我很緊張,當然緊張,因為自己是個白人。盡管以前的工作接觸過監獄或年輕族群,但畢竟局限在美國。這裏是盧旺達,一個經曆種族屠殺曆史的國傢。

我抵達NAR組織辦公室時,學生們尚未露麵,櫃颱有位秘書叫格蕾絲,20歲,每周值班三天。我想和她聊聊天,但顯然YouTube比較有吸引力,還好我說齣關鍵詞。

“你是作傢啊。我也好想當作傢。”

很快就敲定瞭由她為我寫幾篇短文,一方麵她要練習英語寫作,另一方麵我請她談談自己的世代。

“這個世代?”她反問,幾秒鍾後反應過來,“喔,你是說大屠殺對不對?”格蕾絲的語氣像是沒當成一迴事: “我父母也死瞭。”

即使語氣如此平淡,那句話仍可謂擲地有聲。後來我從團體裏15個青年口中都得到同樣迴答,父母雙亡這幾個字不斷翻攪我的思緒。

開始自我介紹。有位NAR人員協助翻譯,但聽起來五個字變一個字,總覺得自己是不是錯過大半內容。我交代瞭自己在約翰·傑伊學院和“監獄直升班”項目的工作曆程,也提到每個月帶一批大學生進入監獄裏麵,與受刑人共處一室上課。這種學習交流活動對雙方都造成很大衝擊,受刑人開始期許自己有朝一日能成為“普通 把他們關起來,然後呢? [Incarceration Nations: A Journey to]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把他們關起來,然後呢? [Incarceration Nations: A Journey to] mobi 下載 pdf 下載 pub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把他們關起來,然後呢? [Incarceration Nations: A Journey to]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5

把他們關起來,然後呢? [Incarceration Nations: A Journey to]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好!!!!!!!!!!!!!!!!、、!、

評分

主題很吸引人 包裝設計也很奪目 不錯

評分

無意間發現的好書 就在京東下單瞭 送貨速度快

評分

不錯的一本書,能夠引人深思

評分

無意間發現的好書 就在京東下單瞭 送貨速度快

評分

這次活動太給力瞭

評分

質量有保證、價格還公道、配送速度快、客服服務態度好、是一次滿意的購物!

評分

書籍的封麵很好看,紙張質量也上乘。

評分

大方這個係列選題都不錯 物流超快感謝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把他們關起來,然後呢? [Incarceration Nations: A Journey to]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5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