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现在的历史普及书真是五花八门,很多都为了追求所谓的“趣味性”而牺牲了严谨性,读起来就像在看小说,让人心里总有点虚。我特别看重一本历史书的“诚意”,这里的诚意指的是作者在引用史料时的审慎态度和扎实的基本功。我希望这本《大家史说》能保持一种克制的叙事姿态,不搞过度解读,不随意附会,所有的推论都有据可查,引人深思之处,也点到为止。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种高质量的阅读体验,就像品鉴一壶上好的老茶,需要慢慢咂摸其中的回甘。如果能有一些新颖的史料运用或者独特的考据角度,那就更好了,能让我这个算不上专业,但对历史抱有敬意的读者,感受到作者下了真功夫的痕迹。毕竟,历史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真实”的探寻,而这种探寻,需要的是脚踏实地的学问,而非花哨的辞藻。
评分我买书很看重“意境”,尤其是那种能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产生联想和哲思的书。《大家史说》这个名字,加上“听雨楼杂笔”这样的副标题,给我的感觉是偏向文人气息和闲适思考的。我非常期待那种慢节奏的文字,能在某个下雨天的午后,伴随着窗外的雨声,进入一个与现实暂时隔绝的历史沉思空间。我不想读到那些直奔主题、催促人赶进度的内容,而更倾向于那种像散文一样,在论述历史事件的同时,也流淌着作者对人生、对世事的独特感悟。比如,从某段历史的兴衰中,引申出对“变”与“不变”的思考;或是从古人的处世哲学里,窥见我们当下困境的一丝解法。这种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标准答案,而在于它能提供一个优质的“提问框架”,让我们自己去叩问历史深处隐藏的秘密。
评分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我对“杂笔”这个形式抱有很高的期待。它意味着内容不会是单一时间线或主题的线性铺陈,而是更灵活、更碎片化、更具探索性的。我喜欢这种“信手拈来皆文章”的感觉,可能这一篇在讲魏晋风度,下一篇就跳跃到明清的市井生活,这种跳跃性反而更贴合我们现代人碎片化的信息接收习惯,也更容易激发好奇心。我期望这些“杂笔”能够像一个个精巧的工艺品,每一篇都打磨得独立而完整,就算不按顺序阅读,也能品出其韵味。同时,这种形式也要求作者必须具备极强的驾驭不同历史断代和主题的能力,不能有东拼西凑的松散感,而是要有一种内在的逻辑将这些看似不相关的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丰富的知识网络。
评分我发现,很多历史书的语言要么过于学院派的生涩,要么过于通俗化的轻佻,很难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我希望《大家史说》能展现出一种大家风范的文字美学——即所谓的“雅俗共赏”的境界。它应该有足够的学养支撑起观点的深度,但表述上又必须是流畅、典雅、且能被普通读者愉快接受的。我特别注重作者对词语的驾驭能力,那种用词精准而不滞涩,结构严谨而不板滞的文字,读起来是一种享受。想象一下,如果作者能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描绘出古代宫廷的权力斗争,或是边塞风光的苍凉,那简直是太棒了。好的文字,能让历史的画面自动在我们脑海中浮现,而不是需要我们费力去想象,这才是高级的叙事技巧。
评分这套《大家史说》(第2辑)光看这个名字,就让人心里一动。我总觉得,历史这东西,如果只是枯燥的年代和人名堆砌,那就太无趣了。它应该是活的,是有温度的,是那些被时间冲刷过的故事里,依然能让人产生共鸣的片段。我期望这辑书能带我走进一个更鲜活的历史现场,不是那种宏大叙事的框架,而是侧重于细节的捕捉,那些足以勾勒出特定时代风貌的“小切口”。比如,某个不起眼的朝代中一个官员的家书,或是某次重大事件背后,普通百姓的真实生活状态。我希望作者的笔触是细腻而富有洞察力的,能穿透历史的迷雾,让我看到古人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智慧与局限。那种“大家”的视角,不应是高高在上的指点江山,而应是兼容并蓄的包容,能将复杂的人性在历史的洪流中梳理得清晰可见,让我读完后,不光是知道“发生了什么”,更能理解“为什么会这样”。好的历史普及读物,就像一位博学的长者,娓娓道来,不急不躁,让人在轻松的阅读体验中,悄然拓宽了对过往的认知边界。
评分父亲去世后的七天,葬礼乍看行礼如仪,却更似一场悲喜交加的荒谬闹剧。然而,忙碌过后,思念在零碎的日常小事间漫延……
评分1989-1993,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毕业,获文科硕士、哲学博士
评分偶然想到作者对淮远著作的这种距离感会不会有粤语的因素。曾有人对我说因为不懂粤语,每每“看到”听到粤语,都有一种疏离的美感。我怀疑这并不是她异乡人的身份所致,因为我本身也时刻能感到这种疏离,但并不喜欢。
评分高伯雨(1906-1992),名秉荫,又名贞白,笔名林熙。出生于广东澄海。青年时期,曾游学日本,1926年游学欧洲,主修英国文学。回国后,曾在北平跟溥儒习画,随杨千里学篆刻,与当时的文化、学术、书画界名家接触密切。1937年后,高伯雨移居香港,靠卖文为生。因平生喜雨,故号伯雨,在报纸上开设的专栏和以后结集的随笔也多以听雨楼为名。他精通文学、历史、翻译,也喜欢绘画、金石、书法:文风生动活泼,又不乏从容气度,其笔下的掌故随笔,见解不俗。
评分职 业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评分2002年6-7月,台北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评分毕业院校四川大学,新墨西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
评分10、《昨天的与世界的:从文化到人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
评分在一篇篇回忆絮语中,悲伤被轻盈地诉说,肃穆匿身于戏谑背后,琐碎日常的饶富滋味,孤身独行也可畅游异乡再找寄托,而那些失去的、沉重的才最令人回首凝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