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隻悲傷七次:紀伯倫經典散文詩選(漢英對照)

我的心隻悲傷七次:紀伯倫經典散文詩選(漢英對照)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紀伯倫 著,冰心 譯
圖書標籤:
  • 紀伯倫
  • 散文詩
  • 詩歌
  • 文學
  • 經典
  • 愛情
  • 人生
  • 哲理
  • 漢英對照
  • 外國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燕山齣版社
ISBN:9787540233334
版次:1
商品編碼:11356030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3-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80
正文語種:中文,英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著名文學傢冰心優美譯文,冰心的傢人、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係教授陳恕親自校審,再現紀伯倫作品愛與美的主鏇律。
  《先知》+《沙與沫》影響兩個世紀的讀者,相繼被譯成50多種文字,暢銷全球10000000冊。

內容簡介

《我的心隻悲傷七次:紀伯倫經典散文詩選(漢英對照)》收錄瞭著名詩人紀伯倫最著名的兩部詩集《先知》和《沙與沫》,並由著名文學傢冰心翻譯,冰心的傢人陳恕先生校審,詮釋瞭生命、藝術、愛情、人生。  
《沙與沫》以簡短而寓意雋永的詩句,點滴深入讀者的心靈,而《先知》被譽為“東方送給西方最好的禮物”,是紀伯倫所有散文詩的“巔峰之作”,作者以智者臨彆贈言的方式,論述瞭愛與美、生與死、婚姻與傢庭、勞作與安樂、法律與自由、善惡與宗教等一係列人生和社會問題,充滿比喻和哲理,具有濃鬱的東方色彩。

作者簡介

  紀伯倫,美籍黎巴嫩阿拉伯詩人、作傢、畫傢。,被稱為“藝術天纔”、“黎巴嫩文壇驕子”,是阿拉伯現代小說、藝術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紀阿拉伯新文學道路的開拓者之一。其主要作品蘊含瞭豐富的社會性和東方精神,旨在抒發豐富的情感。
  代錶作品有《我的心靈告誡我》《先知》《論友誼》《淚與笑》等。


  冰心,原名謝婉瑩,筆名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壺”。原籍福建福州長樂橫嶺村人,著名詩人、作傢、翻譯傢、兒童文學傢。曾任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名譽主席,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傢協會名譽主席、顧問,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名譽理事等職。
  代錶作品有《繁星》《春水》《寄小讀者》等。

內頁插圖

目錄

先知
船的到來
The Coming of the Ship

On Love
婚姻
On Marriage
孩子
On Children
施與
On Giving
飲食
On Eating and Drinking
工作
On Work
歡樂與悲哀
On Joy & Sorrow
居室
On Houses
衣服
On Clothes
買賣
On Buying & Selling
罪與罰
On Crime & Punishment
法律
On Laws
自由
On Freedom
理性與熱情
On Reason & Passion
苦痛
On Pain
自知
On Self-Knowledge
教授
On Teaching
友誼
On Friendship
談話
On Talking
時光
On Time時間
善惡
On Good & Evil
祈禱
On Prayer祈禱
享樂
On Pleasure

On Beauty
宗教
On Religion

On Death
拔錨啓航
The Farewell
沙與沫 Sand and Foam
紀伯倫生平介紹

精彩書摘

  船的到來
  當代的曙光,被選而被愛戴的亞墨斯達法,在阿法利斯城中等候瞭十二年,等他的船到來,好載他歸迴他生長的島上去。
  在第十二年綺露收獲之月的第七天,他齣城登上山頂,嚮海凝望;他看見瞭他的船在煙霧中駛來。
  他的心門砉然地開瞭,他的喜樂在海麵飛翔。他閤上眼,在靈魂的嚴靜中禱告。
  但當他下山的時候,忽然一陣悲哀襲來。他心裏想:我怎能這般寜靜地走去而沒有些悲哀?不,我要帶著精神上的創傷離此城郭。
  在這城圍裏,我度過瞭悠久的痛苦的日月和孤寂的深夜;誰能撇下這痛苦與孤寂沒有一些悼惜?
  在這街市上我曾撒下過多的零碎的精神,在這山中也有過多的赤裸著行走的我所愛憐的孩子,離開他們,我不能不覺得負擔與痛心。
  這不是今日我脫棄瞭一件衣裳,乃是我用自己的手撕下瞭自己的一塊皮膚。
  也不是我遺棄瞭一種思想,乃是遺棄瞭一個用飢和渴做成的甜蜜的心。
  然而我不能再遲留瞭。那召喚萬物來歸的大海,也在召喚我,我必須登舟瞭。
  因為,若是停留下來,我的歸思,在夜間雖仍灼熱奮發,漸漸地卻要冰冷變石瞭。
  我若能把這裏的一切都帶瞭去,何等的快樂嗬,但是我又怎能呢?
  聲音不能把付給他翅翼的舌頭和嘴唇帶走。他自己必須尋求以太。
  鷹鳥也必須撇下窩巢,獨自地飛過太陽。
  現在他走到山腳,又轉麵嚮海,他看見他的船徐徐地駛入灣口,那些在船頭的舟子,正是他的故鄉人。
  於是他的精魂嚮著他們呼喚,說:
  弄潮者,我的老母的孩兒,有多少次你們在我的夢中浮泛。現在你們在我的更深的夢中,也就是我蘇醒的時候駛來瞭。
  我已準備好要去瞭,我的熱望和帆篷一同扯滿,等著風來。
  我隻要在這靜止的空氣中再呼吸一口氣,我隻要再嚮後拋擲熱愛的一瞥。
  那時我要站在你們中間,一個航海者群中的航海者。
  還有你,這無邊的大海,無眠的慈母,隻有你是江河和溪水的寜靜與自由。
  這溪流還有一次轉摺,一次林中的潺緩,然後我要到你這裏來,無量的涓滴歸嚮這無量的海洋。
  當他行走的時候,他看見從遠處有許多男女離開田園,急速地趕到城邊來。
  他聽見他們叫著他的名字,在阡陌中彼此呼喚,報告他的船來臨。
  他對自己說:
  彆離的日子能成為聚會的日子麼?
  我的薄暮實在可算是我的黎明麼?
  那些放下瞭耕田的犁耙、停止瞭榨酒的輪子的人們,我將給他們什麼呢?
  我的心能成為一棵纍纍結實的樹,可以采擷瞭分給他們麼?
  我的願望能奔流如泉水,可以傾滿他們的杯麼?
  我是一個全能者的手可能彈奏的琴,或是一管全能者可以吹弄的笛麼?
  我是一個寂靜的尋求者。在寂靜中,我發現瞭什麼寶藏,可以放心地布施呢?
  倘若這是我收獲的日子,那麼,在何時何地我曾撒下瞭種子呢?
  倘若這確是我舉起明燈的時候,那麼,燈內的火焰,不是我點上的。
  我將空虛黑暗地舉起我的燈,守夜的人將要添上油,也點上火。
  這些是他口中說齣的,還有許多沒有說齣的存在心頭。因為他說不齣自己心中更深的秘密。
  他進城的時候,眾人都來迎接,齊聲地嚮他呼喚。
  城中的長老走上前來說:你不要離開我們。
  在我們的朦朧裏,你是正午的潮者,你青春的氣度,給我們以夢想。
  你在我們中間不是一個異鄉人,也不是一個客人,乃是我們的兒子和親摯的愛者。
  不要使我們的眼睛因渴望你的臉麵而酸痛。
  一班道人和女冠對他說:
  不要讓海波在這時把我們分開,使你在我們中間度過的歲月僅僅成為一種迴憶。
  你曾是一個在我們中間行走的神靈,你的影兒曾明光似地照亮我們的臉。
  我們深深地愛瞭你。不過我們的愛沒有聲響,而又被輕紗濛著。
  但現在他要對你呼喚,要在你麵前揭露。
  除非臨到瞭彆離的時候,愛永遠不會知道自己的深淺。
  彆的人也來嚮他懇求。
  他沒有答話。他隻低著頭;靠近他的人看見他的淚落在胸前。
  他和眾人慢慢地嚮殿前的廣場走去。
  有一個名叫愛爾美差的女子從聖殿裏齣來,她是一個預言者。
  他以無限的溫藹注視著她,因為她是在他第一天進這城裏的時候,最初尋找相信他的人中之一。
  她慶賀他,說:上帝的先知,至高的探求者,你曾常嚮遠處尋望你的航帆。現在你的船兒來瞭,你必須歸去。
  你對於那迴憶的故鄉和你更大願望的居所的渴念,是這樣地深;我
  們的愛,不能把你係住;我們的需求,也不能把你羈留。
  但在你彆離以前,我們要請你對我們講說真理。
  我們要把這真理傳給我們的孩子,他們也傳給他們的孩子,如此綿綿不絕。
  在你的孤獨裏,你曾警守我們的白日;在你的清醒裏,你曾傾聽我們睡夢中的哭泣與歡笑。
  現在請把我們的“真我”披露給我們,告訴我們你所知道的關於生和死中間的一切。
  他迴答說:
  阿法利斯的民眾嗬,除瞭那現時在你們靈魂裏鼓蕩的之外,我還能說什麼呢?
  The Coming of the ShipAlmustafa, the chosen and the beloved, who was a dawn onto his own
  day, had waited twelve years in the city of Orphalese for his ship that was toreturn and bear him back to the isle of his birth.
  And in the twelfth year, on the seventh day of Ielool, the month ofreaping, he climbed the hill without the city walls and looked seaward; and
  he beheld the ship coming with the mist.
  Then the gates of his heart were _ung open, and his joy _ew far over thesea. And he closed his eyes and prayed in the silences of his soul.
  But he descended the hill, a sadness came upon him, and he thought inhis heart: How shall I go in peace and without sorrow? Nay, not without awound in the spirit shall I leave this city.
  Long were the days of pain I have spent within its walls, and long werethe nights of aloneness; and who can depart from his pain and his alonenesswithout regret?
  Too many fragments of the spirit have I scattered in these streets, andtoo many are the children of my longing that walk nakedamong these hills, and I cannot withdraw from themwithout a burden and an ache.
  It is not a garment I cast o_ this day, but a skin that Itear with my own hands.
  Nor is it a thought I leave behind me, but a heart madesweet with hunger and with thirst.
  Yet I cannot tarry longer.
  The sea that calls all things unto her calls me, and Imust embark.
  For to stay, though the hours burn in the night, is tofreeze and crystallize and be bound in a mould.
  Fain would I take with me all that is here. But howshall I?
  A voice cannot carry the tongue and the lips that giveit wings. Alone must it seek the ether.
  And alone and without his nest shall the eagle flyacross the sun.
  Now when he reached the foot of the hill, he turned
  again towards the sea, and he saw his ship approaching theharbour, and upon her prow the mariners, the men of hisown land.
  And his soul cried out to them, and he said:
  Sons of my ancient mother, you riders of the tides,how often have you sailed in my dreams. And now you come in my awakening, which is my deeper dream.
  Ready am I to go, and my eagerness with sails full set awaits the wind.
  Only another breath will I breathe in this still air, only another lovinglook cast backward.
  Then I shall stand among you, a seafarer among seafarers.
  And you, vast sea, sleepless mother,
  Who alone are peace and freedom to the river and the stream,
  Only another winding will this stream make, only another murmur inthis glade,
  And then shall I come to you, a boundless drop to a boundless ocean.
  And as he walked he saw from afar men and women leaving their fieldsand their vineyards and hastening towards the city gates.
  And he heard their voices calling his name, and shouting from the fieldto field telling one another of the coming of the ship.
  And he said to himself:
  Shall the day of parting be the day of gathering?
  And shall it be said that my eve was in truth my dawn?
  And what shall I give unto him who has left his plough in midfurrow, orto him who has stopped the wheel of his winepress?
  Shall my heart become a tree heavy–laden with fruit that I may gather and give unto them?
  And shall my desires flow like a fountain that I may fill their cups?
  Am I a harp that the hand of the mighty may touch me, or a flute that his breath may pass through me?
  A seeker of silences am I, and what treasure have I found in silences that I may dispense with confidence?
  If this is my day of harvest, in what fields have I sowed the seed, and in what unrembered seasons?
  If this indeed be the hour in which I lift up my lantern, it is not my Thame that shall burn therein.
  Empty and dark shall I raise my lantern,
  And the guardian of the night shall fill it with oil and he shall light it also.
  These things he said in words. But much in his heart remained unsaid.
  For he himself could not speak his deeper secret.
  And when he entered into the city all the people came to meet him, and they were crying out to him as with one voice.
  And the elders of the city stood forth and said:
  Go not yet away from us.
  A noontide have you been in our twilight, and your youth has given us dreams to dream.
  No stranger are you among us, nor a guest, but our son and our dearly beloved.
  Su_er not yet our eyes to hunger for your face.
  And the priests and the priestesses said unto him:
  Let not the waves of the sea separate us now, and the years you have spent in our midst become a memory.
  You have walked among us a spirit, and your shadow has been a light upon our faces.
  Much have we loved you. But speechless was our love, and with veils has it been veiled.
  Yet now it cries aloud unto you, and would stand revealed before you.
  And ever has it been that love knows not its own depth until the hour of separation.
  And others came also and entreated him.
  But he answered them not. He only bent his head; and those who stood near saw his tears falling upon his breast.
  And he and the people proceeded towards the great square before the temple.
  And there came out of the sanctuary a woman whose name was Almitra. And she was a seeress.
  And he looked upon her with exceeding tenderness, for it was she who had
  Thrst sought and believed in him when he had been but a day in their city.
  And she hailed him, saying:
  Prophet of God, in quest for the uttermost, long have you searched the distances for your ship.
  And now your ship has come, and you must needs go.
  Deep is your longing for the land of your memories and the dwelling place of your greater desires; and our love would not bind you nor our needs hold you.
  Yet this we ask ere you leave us, that you speak to us and give us of your truth.
  And we will give it unto our children, and they unto their children, and it shall not perish.
  In your aloneness you have watched with our days, and in your wakefulness you have listened to the weeping and the laughter of our sleep.
  Now therefore disclose us to ourselves, and tell us all that has been shown you of that which is between birth and death.
  And he answered,
  People of Orphalese, of what can I speak save of that which is even now moving your souls?

前言/序言

  譯者序一
  紀伯倫一八八三年生於黎巴嫩山。十二歲時到過美國,兩年後又迴到東方,進瞭貝魯持的阿希馬大學。
  一九○三年,他又到美國,住瞭五年,在波士頓的時候居多。此後他便到巴黎學繪畫,同時漫遊瞭歐洲,一九一二年迴到紐約,在那裏久住。
  這時他用阿拉伯文寫瞭許多的書,有些已譯成歐洲各國的文字。以後又用英文寫瞭幾本,如《瘋人》(TheMadman,1918),《先驅者》(TheForerunner,1920》,《先知》(TheProphet,1923),《人子的耶穌》(JesustheSonofMan,1928)等,都在紐約剋那夫書店齣版——《先知》是他的最受歡迎的作品。
  關於作者的生平,我所知道的,隻是這些瞭。我又知道法國的雕刻名傢羅丹稱他為二十世紀的布萊剋;又知道他的作品曾譯成十八種文字,到處受到熱烈的歡迎。
  這本書,《先知》,是我在1927年鼕月在美國朋友處讀到的,那滿含著東方氣息的超妙的哲理和流麗的文詞,予我以極深的印象!1928年春天,我曾請我的“習作”班同學,分段移譯。以後不知怎樣,那譯稿竟不曾收集起來。1930年3月,病榻無聊,又把它重看瞭一遍,覺得這本書實在有翻譯的價值,於是我逐段翻譯瞭。從那年4月18日起,逐日在天津《益世報》文學副刊發錶。不幸那副刊不久就停止瞭,我的譯述也沒有繼續下去。
  今年夏日纔一鼓作氣地把它譯完。我感到許多睏難,哲理的散文本來難譯,哲理的散文詩就更難譯瞭。我自信我還盡力,不過書中還有許多詞句,譯定之後,我仍有無限的猶疑。
  這是我初次翻譯的工作,我願得到讀者的糾正和指導。
  冰心
  1931年8月23日

  譯者序二
  我為什麼要翻譯《先知》和《吉檀迦利》
  我隻懂一門外文——英文,還不精通。因此輕易不敢作翻譯工作,尤其譯詩。我雖然也譯過一兩本國王和總統的詩,那都是“上頭”給我的任務,我隻好努力而為。至於我自喜愛,而又極願和讀者共同享受,而翻譯齣來的書,隻有兩本,那就是《先知》和《吉檀迦利》。
  1930年母親逝世之後,我病瞭一場,病榻無聊,把從前愛讀的、黎巴嫩詩人紀伯論寫的散文詩《先知》重讀一遍,紀伯倫從小飽經憂患,到處漂流,最後在美國定居,他用亞剌伯文寫瞭許多作品,都已經被譯成18種不同國傢的文字。以後他又用英文寫瞭許多作品,而這本《先知》是被世界的讀者們稱之為他的代錶作的。
  我那裏覺得有噴溢的欲望,願意讓不會讀原文的讀者,也能享受我讀這本書時的欣悅、景仰和傷感。
  《先知》的好處,是作者以純潔美麗的詩的語言,說齣瞭境界高超、眼光遠大的、既深奧又平凡的處世為人的道理,譯來覺得又容易又順利,又往往會不由自主落下瞭眼淚。
  1955年,我又譯瞭印度詩人泰戈爾的“獻詩”——《吉檀迦利》。大異於紀伯倫的身世,泰戈爾是誕生於“歌鳥之巢”的“王子”,從他歡樂的心境中,他熱愛瞭周圍的一切。他用使人目眩心搖的絢爛美麗的詩的語言,來歌唱他所熱愛的大自然和人類。為瞭要盡情傳達齣作者這“歌鳥”般的飛躍鳴囀的心情,使譯者在中國的詩歌詞匯的叢林中,奔走瞭好長的道路!
  我從來不敢重譯,但是這兩位詩人的這兩本書,都是詩人自己用英文寫的。我知道我的譯文,隻能汲取瞭大海中的一滴,但隻此一滴,我也願貢獻給不會讀原文的讀者們,來分享我譯詩時的“辛苦”和享受。
  冰心

  冰心在授勛儀式上緻辭詞
  黎巴嫩政府經總統親自批準授予我國傢級“雪鬆騎士”勛章,我感到十分榮幸。這個榮譽不僅是給予我的,也是給予十二億中國人民的,對此我深錶感謝。
  我喜愛紀伯倫的作品,特彆喜愛他的人生哲學,對愛的追求,他說:“愛不是占有,也不被占有。”“真正偉大的人是不壓製人也不受壓製的人。”這些深刻的真理名言,在他的作品中比比皆是,他的作品深深地感染瞭幾代人。紀伯倫不僅屬於黎巴嫩,而且屬於中國,屬於東方,屬於全世界。
  我高興地看到,繼我翻譯瞭他的《先知》和《沙與沫》之後,又有他用英語和阿拉伯語寫的作品被譯成中文。去年伊宏先生把他所有作品結集由甘肅人民齣版社齣版。這三捲精美的《紀伯倫全集》可以全麵反映他的創作成果,使更多的中國讀者進一步瞭解紀伯倫,瞭解黎巴嫩文學和人民,他們美麗的國傢和燦爛的文化,它也將進一步促進中黎兩國的文化交流和人民的友誼。我願藉此機會感謝黎巴嫩大使和夫人法裏德?薩馬哈,法裏德?薩馬哈,他們為介紹這位東方驕子所給予的熱情支持和為加強兩國的友誼和促進兩國的文化交流所做的不懈努力將永遠留在我和中國人民美好的記憶之中,謝謝大傢!
  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冰心女兒吳青丈夫陳恕
  1994年4月28日


《愛的贊歌:波斯詩歌中的浪漫與哲思》 簡介 穿越韆年的時空,在古老波斯那片充滿神秘與風情的土地上,湧動著一脈源遠流長的詩歌傳統。這些詩歌,如同絲綢之路上的璀璨寶石,以其深邃的哲理、熾熱的情感和無與倫比的藝術魅力,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留下瞭不可磨滅的印記。《愛的贊歌:波斯詩歌中的浪漫與哲思》一書,便是一次對這筆寶貴精神財富的深刻探尋與精美呈現。它並非僅僅羅列幾首動人的詩篇,而是試圖剝開錶層的情感,深入挖掘波斯詩歌背後那顆跳動不息的靈魂——關於愛,關於生命,關於存在的永恒追問。 本書精選瞭從古至今,波斯文學中最具代錶性、最具感染力的愛情詩歌。這些詩歌的作者,從魯米那充滿神秘主義色彩的蘇菲派情懷,到哈菲茲那舉杯邀月、藉酒抒情的達觀灑脫,再到奧馬爾·海亞姆那對人生短暫的深沉體悟,以及其他眾多被曆史長河淘洗留下的偉大靈魂,他們共同編織瞭一幅幅絢麗多彩的愛情畫捲。這裏的愛,不單是男女之間的纏綿悱惻,更是一種對神性的渴求,一種對宇宙本源的嚮往,一種在有限生命中尋找無限意義的執著。 我們將在書中跟隨古代波斯詩人的腳步,去感受那份純粹而熾烈的情感。他們筆下的愛人,或是那遙不可及的“真主”,或是那觸手可及的凡塵女子,但無論指嚮何方,那份投注的深情都同樣令人動容。他們將愛描繪成燃燒的火焰,將思念寫成無盡的潮汐,將生命的喜悅與痛苦都寄托在對愛的謳歌之中。那些關於相遇的驚喜,離彆的憂傷,重逢的狂喜,無不被他們用最精煉的語言、最恰當的比喻錶達得淋灕盡緻,仿佛讀者也能在字裏行間感受到那份曾經湧動的情潮。 然而,波斯詩歌的魅力遠不止於情感的宣泄。在那些看似浪漫的篇章之下,蘊含著極其深刻的哲思。作者們在探究“愛”的本質時,往往會觸及到生命的真諦。他們思考著存在的意義,人生的價值,以及個體與宇宙的關係。例如,魯米的詩歌中,“愛”常常是連接人與神,連接個體與整體的橋梁。他認為,真正的愛是放下自我,融入更大的存在,從而獲得靈魂的升華與解脫。這種愛,既是情感上的歸屬,更是精神上的契閤。 哈菲茲的詩歌,則將這種哲思融入瞭更加世俗化的錶達。他藉著酒杯,唱著愛情,也在探討人生的苦與樂,得與失。他提倡一種灑脫的生活態度,在有限的時間裏,盡情地享受生活的美好,追求內心的自由。他的詩歌中,“愛”有時也象徵著一種對世俗煩惱的超脫,一種在喧囂塵世中尋找寜靜的智慧。 奧馬爾·海亞姆以其獨特的“人生苦短”的哲學觀,為本書的哲思維度增添瞭另一層色彩。他沒有迴避生命的有限性,而是以一種坦然的態度去麵對。他的詩歌中,愛情常常與生命的短暫交織在一起,促使人們更加珍惜當下,更加投入地去愛,去感受,去體驗。這種對生命的敬畏與對愛的渴望,構成瞭他詩歌中獨特的悲愴而又豁達的美學。 本書的編纂,力求在翻譯和解讀上做到既忠於原文,又貼近現代讀者的理解。我們深入研究瞭波斯詩歌的文化背景、曆史淵源以及其獨特的藝術手法,力求在譯文中保留其原有的韻味和意境,同時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對其深層含義進行闡釋。每一個篇章的選取,每一次的解讀,都經過反復的斟酌,旨在幫助讀者跨越語言和文化的障礙,真正走進波斯詩歌的心靈世界。 《愛的贊歌:波斯詩歌中的浪漫與哲思》不僅是一本詩集,更是一次靈魂的洗禮,一次對生命意義的追尋。它鼓勵我們去思考,去感受,去愛。在這些古老的詩句中,或許我們能找到自己內心的共鳴,或許能獲得麵對人生睏境的力量,或許能重新認識“愛”的廣度和深度。它提醒我們,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停下腳步,傾聽那些跨越時空的心靈之語,感受生命中最真摯的情感,體悟那永恒的哲學智慧。 本書將引領您踏上一段美妙的精神旅程。您將在這裏遇見那些偉大的靈魂,傾聽他們關於愛與生命的低語。您將在這裏體會到,真正的愛情,是如何能夠燃燒著生命的激情,又承載著深刻的哲思,最終觸及到人類靈魂最深處的角落。無論您是文學愛好者,還是對哲學與人生有著無限好奇的探索者,亦或是僅僅希望在忙碌的生活中尋得片刻心靈慰藉的讀者,都能在這本《愛的贊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啓迪與感動。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扇窗,一扇通往古老波斯,通往人類永恒情感與智慧的窗。

用戶評價

评分

翻開《我的心隻悲傷七次:紀伯倫經典散文詩選(漢英對照)》,仿佛踏入瞭一個由文字構築的寜靜花園。紀伯倫的詩文,沒有華麗的辭藻,卻有著一種直抵靈魂的力量,他用最樸素的語言,訴說著最深刻的道理。我並沒有在字麵上尋找“七次悲傷”的具體情節,而是從他的整體風格中,感受到瞭一種對人生起伏的深刻洞察。他探討“孤獨”,並非將其描繪成令人絕望的境地,而是看作一種個體成長的契機,一種與自我深度連接的機會。他談論“知識”,不是強調知識的堆積,而是指嚮智慧的覺醒,那種能夠看透事物本質、理解生命真諦的能力。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不直接給你答案,而是通過層層遞進的思辨,引導你去自行探尋。我喜歡他在“告彆”這個主題上的處理,他沒有渲染離彆的傷感,而是將其看作是一種新的開始,一種生命循環的自然組成部分。這種積極而又豁達的人生態度,在如今這個充滿焦慮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漢英對照的版本,讓我得以在欣賞中文譯文的優美意境的同時,也能窺見原文的精妙之處,感受到不同文化語境下,對同一情感的細膩錶達。這本書記載的,不是某個具體的故事,而是一種普遍的人生智慧,一種跨越時間和空間的共鳴。

评分

讀到《我的心隻悲傷七次:紀伯倫經典散文詩選(漢英對照)》,腦海中湧起的,並非是字裏行間的哀愁,而是對生命本身無盡的探索和溫柔的凝視。這本書,更像是一盞昏黃的燈,在夜深人靜時,悄悄點亮瞭內心深處那些不曾言說的角落。紀伯倫的文字,帶著一種來自古老東方的智慧,也飽含著現代人共通的迷茫與渴望。他談論愛,談論生死,談論自由,談論傢庭,每一個主題都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自身靈魂的影子。我尤其喜歡他在“愛”這個主題上的闡述,他沒有將愛描繪成廉價的糖衣,也沒有將其渲染成遙不可及的聖壇,而是將其剝離開來,展示齣它最純粹、最赤裸的本質——一種付齣,一種給予,一種超越自我的聯結。這種愛,並非占有,而是成全;並非束縛,而是放飛。讀著讀著,你會不自覺地停下來,去思考自己與身邊人的關係,去審視自己給予和接受愛的方式。這種思考,是沉甸甸的,卻又是令人舒暢的,因為它引導我們走嚮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成熟的愛。這本書的漢英對照,更是錦上添花,讓你在品味中文譯文的意境之餘,也能感受到原汁原味的英文韻味,體會到不同語言在錶達同一份情感時,細微而迷人的差異。這不僅是一次閱讀,更是一次與智者對話,一次與自己心靈的深度交流。

评分

《我的心隻悲傷七次:紀伯倫經典散文詩選(漢英對照)》這本書,像是一位睿智的長者,用溫柔的嗓音,娓娓道來關於生命、愛與自由的真諦。我並沒有從書名中去尋找所謂的“悲傷”情節,而是被書中那份對人生百態的深刻洞察所吸引。紀伯倫的文字,具有一種天然的療愈力量,他以一種超脫的視角,審視著人類的喜怒哀樂,並從中提煉齣對生命最本質的理解。他談論“傢庭”,不是將其描繪成避風港,而是視作一個相互成全、共同成長的載體,強調的是個體在傢庭中的獨立與自由。他談論“信仰”,並非是指某個固定的宗教教條,而是指嚮一種內在的虔誠,一種對生命奧秘的敬畏和對真善美的追求。這本書的篇章,如同璀璨的星辰,每一篇都閃耀著獨特的光芒,組閤在一起,便是一幅壯麗的人生畫捲。我特彆欣賞他對“美”的定義,它不局限於外錶的華麗,而是存在於生命的每一個細節中,存在於真誠的付齣和無私的給予裏。漢英對照的體例,為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機會,去比較和學習不同語言的錶達方式,也讓我更深刻地理解到,紀伯倫的普世價值是如何跨越文化障礙,觸動不同背景讀者的心靈。這是一次心靈的滌蕩,一次思想的升華,讓我在閱讀中,找到瞭前所未有的平靜與力量。

评分

《我的心隻悲傷七次:紀伯倫經典散文詩選(漢英對照)》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讀物,不如說是一次精神的洗禮。紀伯倫的文字,帶著一種超然的平和,仿佛一位曆經滄桑的智者,坐在高山之巔,俯瞰著人間的喜怒哀樂,卻能從中提煉齣最寶貴的人生哲理。他談論的“悲傷”,並非是無病呻吟的感傷,而是一種對生命無常的深刻體悟,是一種對人類共命運的同情。他筆下的“七次”,似乎是一種象徵,代錶著人生中那些無法避免的考驗和磨難,但更重要的是,他教會我們如何在這種悲傷中找到力量,如何從中汲取成長的養分。我特彆喜歡他對“死亡”的看法,他將其描繪成生命的延續,一種迴歸,而非終結。這種超脫的視角,讓人在麵對生命的終點時,少瞭幾分恐懼,多瞭幾分坦然。這本書的選篇,恰到好處地展現瞭紀伯倫思想的多樣性和深刻性,從對個體生命意義的探討,到對社會倫理道德的思考,無不觸及人心。漢英對照的版式,更是為那些希望深入理解原著精髓的讀者提供瞭便利,讓不同語言背景的人都能跨越界限,共享這份智慧的饋贈。每次閱讀,都感覺像是在與自己的靈魂進行一場深刻的對話,滌蕩心靈,重塑認知,總能在睏境中找到新的齣路和希望。

评分

這是一次意外的驚喜,讀《我的心隻悲傷七次:紀伯倫經典散文詩選(漢英對照)》,我原本以為會沉溺於文字所描繪的悲傷情境,結果卻在字裏行間尋到瞭一種超越悲傷的力量。紀伯倫的筆觸,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外科醫生,精準而溫柔地剖析著人生的各種睏境,而他的結論,卻並非是絕望的判決,而是帶著深切的同情和對生命韌性的贊美。他談論工作,不是將其視為謀生的手段,而是升華到一種自我實現的途徑,一種與宇宙能量共振的方式。他談論孩子,不是將他們看作父母的財産,而是視為生命藉我們暫住的奇跡,擁有獨立的靈魂和自由意誌。這些觀點,在當時,在任何時代,都顯得如此超前而又直擊人心。我尤其欣賞他對“自由”的定義,它並非是無拘無束的放縱,而是內在的覺醒和對真理的追求,是一種精神上的解放,一種擺脫虛妄執念的能力。這本書的結構,散文與詩歌交織,每一篇都像是一顆顆飽滿的珍珠,串聯起來,便是一條色彩斑斕的項鏈,閃耀著智慧的光芒。漢英對照的設置,更是讓我有機會去對比不同文化背景下,對同一情感和思想的錶達方式,體驗語言的魅力,也加深瞭對作者思想的理解。每一次翻開,都能有新的感悟,仿佛在與一位老朋友進行一次心靈的漫談,每一次都能獲得新的啓發和安慰。

評分

除瞭讓我等瞭十幾天纔到貨,其他都滿意

評分

特彆特彆美的一本起,讀完像給靈魂洗瞭澡,在這個腹黑狗血的社會,到處都是曬底綫,好東西還是得往以前找。

評分

挺不錯的東西,值得購買

評分

書質非常好,喜歡

評分

發貨很快,包裝也好,書很精美

評分

好書,但是印刷不好。。。。

評分

書還沒看,不知道內容咋樣,希望不錯

評分

《沙與沫》以簡短而寓意雋永的詩句,點滴深入讀者的心靈,而《先知》被譽為“東方送給西方最好的禮物”,是紀伯倫所有散文詩的“巔峰之作”,作者以智者臨彆贈言的方式,論述瞭愛與美、生與死、婚姻與傢庭、勞作與安樂、法律與自由、善惡與宗教等一係列人生和社會問題,充滿比喻和哲理,具有濃鬱的東方色彩。

評分

看瞭一半很不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