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追求实用性的读者,这本书在实际应用层面的价值是首屈一指的。对于我们这些需要经常进行艺术创作和交流的人来说,它提供了一个极其可靠、全面且权威的参考资料库。与其他一些印谱相比,它在细节处理上的严谨程度让人信服,无论是对印文的考证还是对印材的选择暗示,都体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翻阅过程中,我发现很多过去模糊的篆刻技法问题,在对比了蒋老的诸多作品后,忽然间茅塞顿开。这本书的目录和索引设计得非常人性化,方便读者快速定位到特定风格或特定时期的作品进行比对学习,大大提高了研究和学习的效率。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集学术性、艺术性与实用性于一体的杰出作品,是当代篆刻艺术研究者和爱好者案头必备的重器。
评分老实说,我本来对印谱类的书籍兴趣不算特别浓厚,总觉得那些印稿放久了会显得有些刻板和僵硬。但拿到这本《中国印谱全书:蒋维崧印存》后,我的看法彻底颠覆了。这绝不是那种枯燥的“作品集”,它更像是一部详尽的“创作手记”。我特别欣赏它在版式设计上所下的功夫,图文排版极具现代感,既保持了传统印章的韵味,又照顾到了当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尤其是一些关键作品旁附带的简短说明,虽然文字不多,却点明了创作的意图和心境,使得原本冰冷的石章似乎有了温度和生命。阅读它就像是进行一次与大师的无声对话,你能在那些细微的笔触和刀痕中捕捉到他当时的创作激情与哲学思考。对我而言,这本书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篆刻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它让我们看到了“古意”如何在一个时代背景下被重新诠释和激活。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我会选择“沉浸”。我发现自己常常在阅读过程中忘记了时间,完全沉浸在那些方寸之间的乾坤里。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从早期的探索到后期的炉火纯青,每一步的跨越和突破都被记录得清清楚楚。最让我触动的是那些看似随意,实则蕴含深意的边款处理,这部分内容往往是普通印谱容易忽略的,但恰恰是这些细节,最能体现艺术家的个性和修养。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印谱”这个范畴,它提供了一种关于如何将传统艺术与个人生命体验深度融合的范例。它没有冗长空洞的理论说教,所有的论述都内化在了作品本身的选择和呈现方式中,需要读者自己去体会、去感悟,这种“留白”的处理方式,非常高明。
评分这本书的规模和深度令人震撼,它不仅仅是对一个篆刻家作品的简单收录,更像是一部关于当代中国篆刻发展史的缩影。我注意到它在收录作品时,对不同风格、不同历史时期的印作都有着非常均衡的考量,这使得读者可以构建出一个完整而立体的蒋维崧艺术全景图。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一些大型组合印的展示,那种恢弘的气势和严谨的构图,即便只是看图片,也能感受到印面之间微妙的呼应和平衡,体现了极高的艺术驾驭能力。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可能需要深入研究才能体会,但即便是作为一个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通读者,光是欣赏这些精美的图片,就已经是一种极大的享受了。纸张的选用非常考究,即便是最细微的刀痕也能清晰呈现,这是对原作最大的尊重。
评分这部汇集了蒋维崧先生毕生心血的印章艺术巨著,简直就是一本行走的艺术殿堂。初次翻阅时,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和艺术气息,让人忍不住要放慢呼吸,细细品味每一方印章背后的故事。它的装帧设计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纸张的质感、油墨的色泽,无不透露出一种典雅和匠心。内容上,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印谱,更像是策展人精心布置的一场展览,将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巧妙的编排,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蒋老的艺术风格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成熟的。那些布局精妙、刀法老辣的朱文、白文印章,有的端庄大气,有的灵动秀逸,充分展现了篆刻艺术的无限可能。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在书画领域摸爬滚打的人来说,它提供的参考价值是无可估量的,每一次的翻阅都能带来新的启发,让人对传统篆刻的理解更进一层楼。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部值得反复摩挲、品读的艺术宝典。
评分赵宦光说:“入门正,骨始生; 师友直,学始立。”(《寒山帚谈·学力》)先生早窥名家门户,复受名师规箴,则骨生学立,似乎必有大成矣。可赵宦光接着还有一句话,说:“若但委之血肉之骨,乃是古障;任己孤陋寡闻,乃是死魔。”说得真是精彩极了。东坡论作字之法,以为“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正是此理。先生学书的时代,碑风已是强弯之末,冷静的书家早已觉察到一味尊碑所带来的弊端。先生就曾经对笔者说过:“北碑是个好东西,但好东西对你也许无益。”
评分的最后阶段,它总结了汉字发展的全部趋向,全部规律,也体现了汉字结构的全部精神
评分文》,因为《说文》训释的是词的本义,而本义是词义引申的起点。我们了解了词的本
评分值得购买,不要被这系列一开始出版的误导觉得他印刷的不清晰。这个印刷的不错,比几年前同系列的飞鸿堂好太多了。
评分张之洞有一副门联可为写照:“皇王有道青春好,门馆无私白日闲。”
评分赵宦光说:“入门正,骨始生; 师友直,学始立。”(《寒山帚谈·学力》)先生早窥名家门户,复受名师规箴,则骨生学立,似乎必有大成矣。可赵宦光接着还有一句话,说:“若但委之血肉之骨,乃是古障;任己孤陋寡闻,乃是死魔。”说得真是精彩极了。东坡论作字之法,以为“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正是此理。先生学书的时代,碑风已是强弯之末,冷静的书家早已觉察到一味尊碑所带来的弊端。先生就曾经对笔者说过:“北碑是个好东西,但好东西对你也许无益。”
评分燕天衡自以为是老狐狸,可心思还是不够细腻,粗心大意了些,留下了一点蛛丝马迹,汪家大怒,他们可是方圆几千里首屈一指的修真家族,何时吃过这种亏,三位筑基期的长老找上门,要燕家杀人偿命
评分字和小篆相近,所以宋人所释的文字,普通一些的,大致不差,这种最简易的对照,就
评分蒋维崧,字峻斋,一九一五年生于江苏常孙。一九三八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中文系。历任中央大学助教、广西大学讲师、山东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教授、中文系副主任、文史哲研究所副所长。曾兼任中国训话学研究会学术委员、《汉语大词典》副主编、山东省语言学会副会长、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等职。现为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山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西泠印社顾问、山东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先生足以称得上是一位德、学、艺兼备的中华文化优秀传承者。记下这样一位优秀文化传承者毕生奋斗的经历、经验,以彰其德、铭其功、传其艺,就是将一个人创造的文明成果载入中华文明的宝库,永远与世共享。这种做法是中华文明传承的传统方法,做这样的事是每个注重文明传承的人的责任。拙著试图通过论人论艺来揭示和传播一种理念,即认为崇尚人格精神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堪称精华的一部分。所以读者从中能体会到,我实际是在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呼吁关注和重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学之道、师生之道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呼吁关注、重视和复兴教学之道、师生之道。扉页上的话,就是要向读者明示和强调这一点。本书是蒋维崧教授山东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硕果基金项目,是先生当年与我联名申请而交代我完成的。该书的内容,除先生书法篆刻作品我要尊重先生生前的选择标准、不刻意求新外,其他内容大约有百分之七八十都是首次披露。书的后期工作我也做得非常用心,单单是和美编一起坐在电脑旁边调整图版、修订文字的时间前后差不多就有近一个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