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量子心世界:在宇宙的无限可能中创造奇迹》是一部由美国物理学家撰写的有关灵性科学的作品。书中以轻松的语言、妙趣横生的方式详尽描迹不可思议的量子物理学发现,用经典的理论与实验揭示宇宙运作的真实秩序,实证心智与实相的关系。
观察者眼中的世界是观察者心智的投射,你的心智决定了你的世界。通过了解量子物理的前后知识,改变你的心智和对待人生的方式,从而改变世界,甚至创造奇迹。
作者简介
费雷德·艾伦·沃尔夫(Fred Alan Wolf),理论物理学博士,美国图书奖得主。曾任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物理学教授,在全美及世界各地讲学,讲授关于意识与新物理学方面的知识。
艾琦,旅居荷兰,业余时间喜好读书、码字、翻译(英语、荷兰语)、旅游及音乐。坚信“信念创造实相”,以感恩之心度过每一天。译有《约书亚的传导:灵性人牛》与《与指导灵沟通:约书亚灵讯和静心练习》。
内页插图
目录
序言
导言
第一部分 我们是观察者
第一章 被动观察
第二章 主动观察
第二部分 宇宙跳跃时
第三章 干扰性观察
第四章 量子飞跃
第五章 当粒子是波时
第六章 从未有人见过风
第七章 对不确定性的抵触
第三部分 外面真有一个外在世界吗?
第八章 宇宙广厦之互补
第九章 下落不明的宇宙
第十章 比加速的光子还要快
第十一章 打破坚不可摧的整体
第十二章 计穷途拙
第四部分 我们疯了
第十三章 意识与平行宇宙
第十四章 人类意志与人类意识
第十五章 量子物理学的新想法
精彩书摘
意识的黎明
回到人类对观察的最初尝试并不难,看一看新生儿即可,看婴儿如何抓住他眼前的手指——同时也是抓住知识,你就看到了早期的观察者。这个婴儿正在逐步觉察他与外在世界之间的细微差别。
他一直在思考,这是一个无需语言的思考过程。爱因斯坦常说,他最好的主意常常是以画面——而不是以语言——的形式出现的。事实上,爱因斯坦四岁才开始说话。
或许,也存在着一个综合与分析的过程,这个婴儿可能也在将母亲发出的声音与他所观察到的事情联系在一起。无论如何,他肯定在辨别,此种辨别——分辨“外在”和“内在”——被称为“主客之分”。
当我们假设的第一位观察者开始学习辨别时,他就开始觉知。“意识”的意思就是“觉知”,而第一个觉知肯定是“我是”这个概念。为了感知“我”这个概念,我们这位“第一个观察者”就需要先学会他不是他的大拇指,也不是他的脚。这个“内在”的体验是“我”,那个“外在”的体验则是“它”。
今天,我们能够轻而易举地辨别这一点。举个简单的例子,觉知一下你的拇指。你能够感受到你的大拇指,更确切地说,你能够感知你大拇指的存在。现在,再感知一下你的左脚跟。同样地,仅仅一个小小的念头——你只需想一下,就能够感受到你的左脚跟。事实上,你能够以这种方式感知身体的任何器官,不需要用手去触摸身体的器官,用心智就能够感受它们。
做完这个“感知练习”后,你就意识到你所感知到的并不是你,我们可以将这一体验看做是意识或觉知从心智到身体各个部位的运动。
“辨别”肖然发生,它将你的“内在”与你的大拇指或脚跟区分开来。在能够进行真正的观察之前,对“内在”的体验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观察本身所针对的完全是“外在经验”。人们认为,大概三千多年——甚至更久之前,那时的人们尚无法清楚地辨明“外在”与“内在”或者说“我”的区别。或许他们只是隐约地知道自己有这种辨别的能力,不过他们没有“我”的意识。关于“我”的意识,朱利安·杰恩斯在他的著作《双相心智崩溃过程中意识的起源》中提出了令人深思的精彩论点。杰恩斯认为,大约三千年前,我们的祖先经历了第一次“精神崩溃”。他们开始觉知自我的存在,拥有主体意识,不再下意识地自动跟随他们脑中“神的声音”。杰恩斯相信,人类的两个半脑基本上是独立运作的,发生精神崩溃后,“神的声音”消失,人类开始觉知自己的存在,知道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透过这一相当粗暴猛烈的觉醒过程,人类获取了新的觉知:对其周遭环境的觉知。意识大崩溃——杰恩斯所提出的意识大崩溃——五百年后,古希腊文明诞生了。内在的“神的声音”不再控制人类意识,不过,可能依然有残留的嗡嗡声在希腊人脑中萦绕。他们开始热切地观察进入他们视线中的一切事物。然而,因为他们害怕“外在世界”,而且缺乏自信,他们依然是被动——不过却相当精确——的观察者。他们的第一个问题则是:“万物皆一?还是万物皆在改变?”
……
前言/序言
1986年1月,大约200名量子物理学家聚集在纽约世贸中心,进行为期一周的研讨,讨论量子力学到底是什么奇怪的东西。这次会议(1986年在纽约市举办的关于“量子测量理论的新方法和新观点”的大会1在《量子心世界》首版发行六年后举行,我觉得以它来为《量子心世界》的增订版拉开序幕还是很合适的。
参加这次会议时,我想起很久以前的一件事--如同我在第七章中所描述的,阿尔贝特·爱因斯坦、尼尔斯·玻尔、马克斯·普朗克、马克斯·波恩、居里夫人、埃尔温·薛定谔、保罗·狄拉克、路易·德布罗意、亨德里克·洛伦兹、沃纳·海森堡以及沃尔夫冈·泡利等量子学巨星(大约有30人左右)曾于1927年在布鲁塞尔的大都市酒店讨论同一个议题。就想法或构思而言,这么多年来,量子物理学似乎并未发生什么太大的变化。
当然,1927年的这些巨星们都已撒手人寰,最后一位离世的是路易·德布罗意,他于1987年去世,享年95岁(译者注:原文为逝于1986年,92岁左右;根据德布罗意的生平资料,改译为逝于1987年,享年95岁)。尽管量子理论在二十世纪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令人惊讶的是,却没有多少量子学新星涌现出来。
1986年的这次会议,是为了向当今量子界的元老尤金·维格纳致敬而举行的。会议期间,维格纳与每个人分享他的智慧与洞见--而不是雪茄。时间飞逝,神秘犹在,薛定谔的猫依然不知是死是活地住在那个不知是否已充满毒气的容器里;量子力学的概率波(qwiff,亏夫)依然在漫漫宇宙中传播与扩展,等待那些毫不知情的观察者来“引爆”它--改变概率并突然创造一个已观察到的实相;维格纳教授的朋友依然在好奇,他--或正在观察他以及他手中的量子系统的教授--是否“引爆了亏夫”并创造出他自己观察这一量子系统时所创造的那个美丽实相。此外,由爱因斯坦、鲍里斯·波多尔斯基和纳森·罗森提出,并且由他们三位姓氏首字母命名的EPR悖论依然困扰着与会者,他们不停地自问:量子力学是否完备?如果并不完备的话,又需要什么稀奇古怪的理论来完善它?
虽然约翰·贝尔并未参加会议,但是当他提出的定理以比光子还快的速度在世贸中心回荡时,你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他的精神就陪伴在你的左右。新一代的大师出现了,并且为我们带来极具创新性同时导向更多神秘的洞见。
会议主席丹尼尔·格林伯格使我想起了洛伦兹,他在布鲁塞尔主持了著名的1927年索尔维会议。会议期间,爱因斯坦宣布他并未真正涉足量子学。格林伯格对我们说,1986年的这次会议是长久以来在美国举办的第一次量子学综合性会议。我猜,自1927年以来,此类会议只有这一次!
格林伯格解释说,量子理论与传统科学背道而驰。一般来说,每过几十年就会有新的实验结果出现,这些实验所揭示的新现象无法用既有科学理论来解释。不过,对于量子理论而言,情况却截然不同。各种创造性的实验不断地证明了量子理论的有效和正确--尽管它的内涵具有相当的争议性。量子理论是正确的,而且,它依然是一如既往地怪异,一如既往地难以捉摸!
……
量子心世界:在宇宙的无限可能中创造奇迹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