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结构2:NLP语言与治疗的艺术

神奇的结构2:NLP语言与治疗的艺术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美] 理查·班德勒,约翰·葛瑞德 著,王建兵 译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2-28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10060120
版次:1
商品编码:1135825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5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内容简介

  心理学的核心任务,无论是实验性的还是应用性的,都在于理解极端复杂的人类行为。然而,通常来说人类复杂的行为背后不能否认它具有特定的结构。最复杂的人类规则性的行为研究,莫过于人类的语言系统。我们所知的一组研究转换语法的语言学家,研究出一系列解释来表现我们叙述自己经验的各种套路。《神奇的结构2:NLP语言与治疗的艺术》旨在赋予你一系列方法以成为有效的心理治疗师,是提供方法来让心理治疗更有效的手册。

作者简介

  理查·班德勒(Richard Bandler), NLP(神经语言程序学)的创始人之一,世界NLP领域的最高权威,著名催眠大师。
  
  约翰·葛瑞德(John Grinder), 语言学家,NLP的创始人之一。
  关于NLP
  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无心插柳的情况下,约翰·葛瑞德与理查·班德勒合创了神经语言程式学(NLP)的初胚。在后来的五、六年里,又有许多追随者加入,而使NLP快速成为临床心理治疗的科学,并且更确立完备了其理论架构与可靠性。
  之后迄今,又有更多的各行各业专家投入发展NLP,并且扩展了其应用范围,只要与人有关,不论是个人或团体,从受虐儿童的重建到间谍的培育,从减肥、戒毒到更改个人历史、前世今生解码,无所不包。他们的学问辐射衍生到只要与人有关的各行各业,对世界各国都有巨大而深远的贡献。两位作者也成为具世界影响力的心理与人际沟通大师。

精彩书评

  这本书是这两位风趣、聪明、年轻的先生,努力找寻改变是如何产生的,以及记录这一过程的成果。他们似乎已经想到两人之间使改变产生的可预测因素的描述。明白这些因素是什么,使得有意识地运用它们变得可能,因此,也就产生了引起变化的有效方法。
  ——维吉尼亚·萨提亚
  
  为这本书作序于我来说是一种殊荣,葛瑞德和班德勒成功地将语言学变成理论的基础,同时成为治疗的工具。他们所做的工作,就我现在来看,是不可或缺的。
  ——格雷戈瑞·贝特森
  
  《神奇的结构》是研究NLP的一本经典之作。若说NLP的核心意义是灵活,倒不如说是“灵活+不断发展”。NLP的面世,首先要归功于班德勒及葛瑞德。这本书对了解NLP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前人的工作态度和思维模式,有很大的帮助。
  ——李中莹
  
  将无意识的语言文字模式提升到自我意识、自我觉察的层面,是许多研究“自我修行”的群体都在研究、都在强调的领域。重要的是,觉察并意识到“问题”所在,又如何转化呢?转化的方法是什么?我相信,这正是本书所能带给读者的价值。
  ——戴志强

目录

第一章 表象系统一同一疆域的其他地图

引言............................................................ 3

输入通道........................................4

表象系统..................................5

识别最受重视的表象系统...............................................................9

练习..........................................................................................9

"后设"——那又怎样........................................................13

练习.......................................................................................15

"后投"---策略.......................................................................16

总结....................................................................................... 25

第二章 不一致性

治疗师的任务...........................................................................28

......














精彩书摘

  第一章:结构的选择
  现代心理学治疗领域涌现了一些明星级的治疗师,他们看上去轻松地表演着治疗的魔术。他们深入别人痛苦、死气沉沉的心,将绝望转化为乐观、生命力以及重燃希望。尽管他们完成这工作的方法千差万别、日新月异,不过他们似乎共有一种奇术。谢尔顿?柯普(Sheldon Kopp)在他的一本书《领袖》(Guru)中如此描述他对这类人的印象:
  皮尔斯有强烈的人格、独立的灵魂,并对于用直觉工作有强烈的冒险精神,对于愿意配合的人他都有精巧的手法让对方被深入地触动。如果看完他引导一个悲伤的人,你都不会再有那样的情绪。他的直觉如此完美,手法如此强大,以至于他只花几分钟就可以触动煎熬中的人。你也许有执著而难以变通的个性,需要帮助但又害怕变化。他会让你坐立不安,然后施展他的魔法。只要你配合,他就有办法拉开你前面的拉链揪出你的痛苦,摔在地上。
  皮尔斯(Perls)当然不是唯一一个有此魔法的治疗师。维吉尼亚?萨提亚和我所认识的某些治疗师都有这种奇妙的技术。如果否定这些技术的存在,或者简单地把它们划归为“天分”、“直觉”、“经验”,都会限制我们作为心理治疗师的能力。如此,我们就会失去帮助那些求助者的机会,他们就无法享受生命的完整了。我们在书中的意图不是要探问这些治疗魔术师的潜质,只是想展示他们是如何“做”的——就如同绘画、作曲、登月一样,都是只要有适当的条件就可以学到东西。我们也不是想说读了这本书你就能有什么魔法潜质了。我们尤其不希望说自己发现了“标准答案”式的“最强治疗方法” 。我们就是想把他们一些含蓄的方法教给你,让你入门之后可以不断丰富、扩展自己的心理咨询技巧。
  既然这一系列治疗方法并非基于现有的治疗方法和心理学理论,我们就要将自己归纳的人类行为简化地展现出来,我们称它为“模型”(modeling)。我们的方法就是从那里面概括出来的。
  穿越黑暗的眼镜
  逻辑思维的干预会背离客观的现实。在每个步骤没有触及问题之前,我们甚至不能描述出主要步骤的每一步——或者我们可以说它有用?——因素。一旦五感进入心理活动,就立刻会被拖入逻辑过程。在输入输出管道中心理都能进行一致的改变。这里,两点情况要被区别开来:首先,改变发生的实际形式;其次,从过去积累的经验获得变化。
  有序的逻辑活动将五感获取的信息都吸纳,并构造出一个内心的世界。内心的世界会跟现实世界逐渐加大差距,不过在某些关键部分还是会跟现实世界有密切联系。通常,我们不会注意到实际上自己在两个场景中生活:一个是内心构建出来的世界(或者我们称它为感知世界),另外一个是完全不同的外部世界。
  ——威辛格《模糊哲学》,159~160页
  历史上有不少的人都总结出来:客观世界跟我们自身的经验有无法缩小的差距。人类并不直接操纵外部世界。我们每个人都自己在脑海中创建了一个世界的投影——换句话说,是一个模型或者地图——来帮助我们做出各种行动。我们脑海中的世界模型决定了我们体验世界所得到的经验,我们如何认知世界,以及我们能够看到哪些选择。
  必须时刻牢记头脑对客观世界的投射(地图或者模型,RMB/JTC),并非真实世界的描绘——那是绝对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而只不过是一个工具,帮助我们在真实世界中更容易适应生活。
  ——威辛格《模糊哲学》,15页
  世界上没有两个人拥有绝对相同的体验。我们为了指引自己,在脑海中建立起来的模型,它植根于我们既有的体验。既然体验不同,所以我们每个人都会在脑中创造出不同的世界模型,进而经历不同的现实。
  ……一定要注意地图的重要特性。地图不是它所代表的实景,不过地图和实景有类似的结构,因此它才对实景中的我们有参考价值。
  ——科尔兹布斯基《科学与理智》
  (A.Korzybski,Science & Sanity)
  1958年4期,58~60页
  有两点我们希望说明:首先,客观世界和心中模型肯定是不一样的;其次,我们每个人在心中建立的模型彼此都是不同的。有许多方法可以证明这一点。在本书中,我们将造成模型与实体差异的原因分为三个方面:神经限制(neurological constrains)、社会限制(social constrains)和个体限制(individual constrains)。
  经验与认知是主动的过程
  神经限制
  思考一下,人有哪些接受渠道:视(Visual)、听(Auditory)、触(Kinetic)、味、嗅。每种渠道的上限之外,还有我们无法感知的物理现象。比如,声音中频率低于20Hz或者高于20KHz的,我们就听不见。但实际本质上这些声音和20Hz~20KHz内我们能听见的声音都是一样的物理震动。人类视觉只能看见380nm到680nm波长的电磁波,我们把它们称为“可见光”。但这个范围外的电磁波人都看不见。所以,我们只能认知真实世界中一部分的现象,这就是造成我们的模型跟实景不同的神经限制。
  人的皮肤对于触觉很敏感。敏感的触觉又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证明人的神经系统影响着经验。在一个多世纪前的一系列实验中(Boring,1957,pp.110~111),韦伯(Weber)准确地证明了物体被人类用触觉感知的时候,确实能够带来迥然不同的体验。在他的实验中,即使是受到同样强度的触碰,人身体上两个不同部位所受到的触觉强度也有很大差异。手指上距离最小的两点感受到的触觉差异,是上臂两点触觉差异的30倍。所以,真实世界中完全相同的两个刺激,被人的神经系统感受成了截然不同的两种体验。而且在手指,两个同时的刺激被分别成了两个刺激,但在上臂的两个刺激甚至无法被神经系统识别成两个单独刺激。身体的限制会使我们的神经系统感受到的体验产生大幅变动。
  类似的主观体验和客观实体之间的差异,还能够在其他感官上得到证实(Boring,1957)。当科学家们用仪器来拓展我们的认知范围时,他们发现人类认知的固有局限。这些仪器可以探测到我们可感知范围之外的现象,以及我们所不能分辨出来的细微差别;并把这些都表现成我们可以感知到的信号,比如照片、压力度数、热量计、示波器、盖格计数器(放射性测量仪器)、α射线检测器。我们脑中的模型和实体产生差异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神经系统在感知的过程中会有条不紊的扭曲和删除实体的一些因素。这个作用减少了人类体验世界的更多可能性,也导致了我们对事情的主观体验与事实之间的偏差。我们的神经系统天生地组成第一组障碍,阻隔了实体世界和心中的模型。
  以社会方式穿越黑色的眼镜
  社会限制
  ……实际上想说的是,大脑和神经系统以及感觉器官主要是过滤性的,而不是创造性的。每个人的脑子在每个时刻都可以记住所有发生在他身上的事,也可以认知宇宙中随处发生的事。大脑和神经其实是为了保护我们,才会拒绝大量不相关又无用的信息,靠的就是关闭我们随时感知或者记得的多数信息。留下的是很小并且经过选择的一部分,这些信息看起来会更加可能发挥作用。根据这种理论,我们每个人潜在的思想都很庞大……作为生物,我们为了增大生存的几率,必须过滤信息、缩减大脑输入信息的阀门。这个过程的终端流出的信息,不过是可怜的那么一丁点意识,就靠着这点意识,我们才能活在地球上。为了格式化和表述这些缩减去的内容,人发明了并无限地发展着一套符号系统以及精巧的思考方法,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语言。每个人都是他自己的母语习惯的直接受益者和受害者——从受益的角度说,语言让人可以参考前人对经历之事所累积的记录;从受害的角度说,语言给他形成了“所知即真相的全部”准则,所以他会倾向于把自己的想法当数据,把自己的话当事实。
  ——赫胥黎《众妙之门》,22~23页
  (Aldous Huxley,the Doors of Perception
  New York:Harper&Row,1954)
  造成体验和事实之间偏差的第二个因素是社会习俗的限制(有色眼镜)——我们也把这叫做社会遗传因素。借着社会遗传因素,我们参照周围人的分类方式和信息挑选方式:我们的语言、我们接受的认知方式,以及公认的假设。
  也许最广泛所知的社会遗传因素就是语言。在任何语言系统里,比如体验越丰富,感官用词的差别越细微。在北美印第安人中一种称为“Maidu”的语言里,只有三个词能用来表示颜色:
  Lak=红,tit=绿、蓝,tulak=黄、橙、褐
  当人类已经有能力在可见光谱中分辨出750万种颜色的时候(Boring,1957),以Maidu语为母语的印第安人依然只根据Maidu语的用词,习惯性地把他们对颜色的体验分成三类。实际只拥有3色的Maidu语和拥有8个词表示颜色的英语,所描述的真实世界中的颜色范围是一样广的。因此,我们想强调的是,一个说Maidu语的人在意识层面只有3种颜色体验,而说英语的人认知颜色就有8种体验。这意味着,一个说英语的人描述自身体验中两个不同的东西(比如一本橙色皮的书和一本黄色皮的书),说Maidu语的人会把客观世界中不同的这两样事物,习惯性地说成是同样的(两本tulak色封面的书)。
  与我们的神经限制不同的是,社会遗传因素所造成的认知局限比较容易克服。最容易证明这一点的就是,人可以学习多种语言——也就是说人可以用多套语言来为自己的体验归类和编码,以便我们更详细地构造实体在心中的模型。又举一个例子:“这书是蓝色的”,“蓝”这个词,我们生来用汉语的人学来描述某个波长范围内的可见光。但所有人都容易被自己的语言误导,以为“蓝”是这本书的属性,实际上“蓝”只是我们给自己看到的这种光线所起的名字。
  在认知中,感知的组合“甜-白”总是伴随着物品——白糖。这种感受使白糖这种物品和它的属性被捆绑到了“甜-白”的组合上去。实际上在其他时候,白也是个感受,甜也是个感受。人不能总用两种感受组合起来表示一种物品。因此人类的语言造出了“白糖”这个词来表示这一系列的感受所代表的物品。这样“白”和“甜”就能够分别表示“白糖”这种东西的属性了。其实谁又有权力把“白”和“甜”说成是属性,然后又强加“白糖”这名词作为它们的载体。这权力既不是我们的感受本身,也不是我们所认为的“真实”……
  所有进入意识的东西,都是感官。靠着给感官附加一个名词来把感觉当成这种东西本身的属性——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这将感官假设成了客观的属性,但实际上感官只是一个过程,并把这所谓的“属性”归到物品上面去。被归纳成白糖属性的所谓“甜”,怎会又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呢?它从来都只存在于品尝白糖的过程里。思想不仅用这种方式改变直接的感官,还借助表面的形式把人带离客观真实。比如使用术语“创新学院”,直接虚拟了一个具备创新属性的东西。但这东西实际上根本不存在,也跟创新完全扯不上边。
  ——威辛格 《模糊哲学》,167页
  和我们周围的人有共通的对体验的分类——比如共用的语言——是第二个我们心中的模型与客观有差异的原因。
  留意,在神经局限的情况下,正常的神经过滤删除对所有人都是一样的——这是我等身为人类共同的生理基础。但社会遗传因素造成的认知局限,对于同一个语言圈的人就是一样的,不过世界上有很多个/种语言圈。因此,这第二层的过滤机制开始在人类种群中细分,不同语言的人就会有不同的解读和限制。因此我们的体验会和其他语言圈中的人拉开差距,在心中塑造出来的模型也会跟他们的模型产生更大差异。第三种局限——个人限制——是造成迥异差别的基本原因,即所谓一样米养百样人。
  以个体方式穿越黑暗的眼镜
  个体限制
  个人体验异于客观真实的第三个因素,我们叫做“个体限制”。因为个体限制的因素,我们基于自己过去的体验在心中构建模型。每个人从过去到现在的个人体验,独一无二,就像他的指纹一样。类似每人截然不同的指纹,每个人成长中都有奇特的经历,没有两人的经历是等同的。尽管他们可能有相似性,但总会有不相同的部分。他们在心中构建的模型在生活的过程中就基于自己的体验,并且既然我们每个人的体验是独一无二的,那么我们在心中构建的模型也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些不同寻常的模型,在行为上组成了一系列独家的兴趣、习惯、喜好、厌憎以及准则。这些体验上的不同造成了每个人心中模型与他人的不相同。
  比如,等同的双胞胎可能会在同一个家,被同一对父母带大,就有等同的经历。但两人看父母与其他家庭成员的互动,也可能造成不同的体验。一个有双胞胎兄弟/姐妹的孩子可以说:我父母从不相爱,他们总吵架,我的双胞胎兄弟/姐妹总是更受宠;但另外一位可能说:我父母其实是关心彼此的,只是他们对事情的讨论相当深远,而他们真正喜欢的是我的兄弟/姐妹。这样,即使在双胞胎这种有限的情况下,他们的个人体验还是建立出不一样的认知和模型来。在我们讨论的不相干的人之间,个人建立的模型差距就会更加大而且无处不在。
  这第三种限制——个体限制,组成了每个人细微的差别,也造成了个人的心中模型与真实的差距。这些个人模型中的差异,可以扭转社会习惯赋予我们的有色眼镜并增加行动中的选择,反之,也可以让我们的体验更贫瘠并限制我们有效行动的能力。
  模型与心理治疗
  根据经验反映,当有人找我们治疗,他们感到痛苦、无力,没有其他选择。但我们看到的不是世界太有限,选择太狭窄,而是这些人忽略了自己面前的更多选择与可能性——因为他们的模型里没有,就认为不存在。
  几乎每个人在一生中必有一些时期是要经历改变的(通常也是必须痛苦地度过,寻求出路)。不同形式的心理治疗就引导出不同方式度过这些改变的关键点。不同的是,有些人可以难度较小地度过这些关键时期,并用数倍于他人的能量和创造力经历这段时期。但其他人面对同样的挑战,却带着数倍于他人的痛苦和畏惧——忍受的时期——那时他们最基本的需求就是生存。在我们的研究中,这两类人的基本区别,就是有创造力的、克服困难和压力的人,心中有着丰富多变的模型来解读他们的处境,同时也有足够宽的范围来选择他们要采取的行动。其他忍受着度过的人,可以做的选择更少,他们手头的选择看起来都不理想——就像是生来就要在生存搏斗中失败的人。我们想知道的是:怎样会使得同一个世界中不同的人有这等迥异的体验?我们知道这差距来自他们心中模型的丰富程度。于是,问题变成了:怎样会使人宁可痛苦地面对多变和复杂的世界,也依然坚持在贫瘠而缺乏变动的模型中思考。
  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我们明白了这些人到底是怎样将自己锁在痛苦中,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发现是:他们不是坏、疯狂或“有毛病”。实际上是,他们在其所知的范围内,选择他们认为的模型中最好的。换句话说,人类的行为,无论一接触的时候让别人感觉多么奇怪;在产生该行为的人看来,这种选择都是最有意义的。问题并非他们做了“错误”的选择,而是在于他们现有的选择还不够丰富——也可以说他们观察世界的角度不够丰富。最无处不在的矛盾就是,我们生存、成长、改变和体验快乐这些事情中所经历的过程,也正是让我们固执于贫乏模型中的那种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玩符号游戏,给自己造模型。所以,让我们实现非凡和独一无二成就的事情以及阻碍我们进步的事情,本质上是同一种过程;区别只在于固执者把自己想到的模型(模型都是相对正确的),当成了绝对的事实。而这两种过程,大体上有三种机理:概括、删除和扭曲。
  概括化(generalization)是这样一种过程:个人的模型来自所有的体验,模型的其中一部分脱离了它源于的那部分经历,并被用来代表所有情况;而真实的情况是,这一部分只适用于这种经验。我们概括化的能力实际上对于生存在复杂的世界中,是必需的。比如:我们在被一个热炉子烫到以后,应该将其概括化为“热的炉子都是不可以摸的”。不过,如果将这个被炉子烫的体验概括化为“炉子都是危险的”,碰到有炉子的房间我们都不进去,那么就对我们的行动产生了不必要的限制。
  假设这么一种情况:一个小孩玩一张摇摇椅,有几次靠在椅背上跌翻到后面去。他也许会概括化出一种行为准则——“摇摇椅都是靠不住的”,并从此拒绝摇摇椅。如果小孩心中的这一模型从摇摇椅推及所有椅子,那么所有椅子都有了这个准则:别靠在椅背上。如果小孩为普通椅子再建立一个模型,那他就能顺利地区分摇摇椅和普通椅子,他的“别靠椅背”的准则就只适用于摇摇椅。那么,他也就有了更多的选 神奇的结构2:NLP语言与治疗的艺术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神奇的结构2:NLP语言与治疗的艺术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神奇的结构2:NLP语言与治疗的艺术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神奇的结构2:NLP语言与治疗的艺术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还没开始看,朋友推荐的好书。

评分

看看怎么样,听说翻译的不怎么好

评分

NLP领域的权威作品,期待有所收获和启发。

评分

还行

评分

  约翰·葛瑞德(John Grinder), 语言学家,NLP的创始人之一。

评分

评分

量多实惠,物流越来越给力了

评分

很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

好奥哈好啊好啊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神奇的结构2:NLP语言与治疗的艺术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