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個時期,杜維明的思想和著述重點有所不同。1966-1978年,他詮釋儒傢傳統,確立瞭對儒傢精神價值作長期探索的為學方嚮;1978年至80年代末,關懷重心為闡發儒傢傳統的內在體驗和顯揚儒學的現代生命力;20世紀90年代迄今,所關注並拓展的論域有:“文化中國”、“文明對話”、“啓濛反思”、“世界倫理”與”印度啓示“等。其自我期許是為21世紀的儒傢哲學做齣貢獻。
“儒傢傳統”是一個體現“終極
評分第三章信賴社群
評分“儒傢傳統”是一個體現“終極
評分 評分強調所謂“個我的知識”,視之為對內在自我的體證,成為《中庸》第1章第2部分的主要內容:“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中”與“和”的關係,若乾世紀以來一直是儒傢哲學中的關鍵問題之一①,後麵我們將較為詳細地討論這問題。這裏隻需要說明一點,即按照《中庸》的思維方式,君子的自我修養(“修身”)絕不是一件私人的事情,因為對人性中原本的寜靜狀態的體驗,不僅隻是一種對於這些基本感情齣現之前的平靜狀態所進行的心理學意義上的體驗,而且還是一種對終極實在做的本體論意義上的體驗。或者用《中庸》中的話來說,是一種對世界“大本”的體驗。同樣,一個人的種種基本感情能按照人類社群準則而取得和諧,也不僅在心理學意義上,而且在倫理宗教意義上都是為人之道的一種體現。其實,天人閤一乃《中庸》的基本主題,它構成《中庸》所有哲學論述的基礎。這一點可以從第一章結尾的一句話看齣來:“緻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評分很不錯的書噢。值得品讀
評分 評分見解精闢,值得一讀。
評分很好的書,慢慢看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