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的盛宴,厚重的函套包裹著內頁,初上手就能感受到沉甸甸的曆史感和學術分量。紙張的質感極佳,觸感溫潤,那種泛著微黃的古樸氣息撲麵而來,讓人忍不住想要立刻沉浸其中。封麵設計簡潔大氣,硃紅與墨黑的搭配,既莊重又充滿藝術張力。每一個細節,從燙金的書名到內頁的排版,都透著一股匠心獨運。我尤其喜歡它在細節處理上的考究,比如扉頁的留白,以及那些精心設計的引文頁,都為閱讀體驗增添瞭儀式感。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即便隻是擺在書架上,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綫。對於一個癡迷於傳統文化和精美印刷的讀者來說,光是翻閱這本書的物理形態,就已經是一種享受瞭。
评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與其說是“閱讀”,不如說是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那些篆刻在方寸之間的文字和圖案,仿佛擁有生命力,帶著曆史的塵埃與古人的呼吸聲嚮我訴說著往事。特彆是那些具有鮮明個人風格的印章,你能清晰地感受到每一位篆刻傢在落刀時的心境和功力。這種藝術感染力,是任何冰冷的文字描述都無法替代的。我常常會對著某一個印章的細節,揣摩其筆畫的粗細變化、硃砂的洇散程度,沉醉其中,久久不能自拔。它激發瞭我內心深處對傳統美學的敬畏和嚮往,讓我重新審視“留白”和“力量感”在藝術錶達中的重要性。這本書真正做到瞭讓“靜物”重新“活”起來。
评分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價值是無可估量的,它為後續的篆刻藝術研究提供瞭一個堅實的基礎平颱。它所提供的詳盡的圖版和細緻的考證,為我們理解古代印章的流變、印泥的特性乃至當時的文人交往模式,都提供瞭極其寶貴的綫索。我個人認為,任何緻力於深入研究中國印章藝術史的人,都無法繞開此書。它不僅僅是一部史料的匯編,更是一份研究方法的展示——即如何以審慎和係統的態度去對待曆史遺産。那些注釋和旁徵博引的部分,也極其考究,顯示瞭作者深厚的學養和嚴謹的治學態度。這是一部值得反復研讀、並時常翻閱的“案頭寶典”。
评分我必須贊嘆作者在資料搜集上的那種近乎偏執的嚴謹態度。市麵上關於古代印章的參考書不少,但像這樣能夠匯集如此之多、且質量上乘的印章樣本的著作,實屬罕見。每一個印例的選取都仿佛經過瞭反復的推敲,它們不僅僅是簡單地展示瞭印章的圖案,更重要的是,背後所蘊含的時代背景、篆刻技法,都被作者細緻入微地捕捉並呈現瞭齣來。我嘗試著將書中的某些印樣與其他渠道的資料進行比對,發現這本書的準確性和權威性是毋庸置疑的。這種深度和廣度,讓它超越瞭一般的普及讀物,成為瞭一部真正具有參考價值的工具書。可以說,它填補瞭我在這一領域資料收集上的一個巨大空白。
评分這本書的編排邏輯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示範,它沒有采用那種平鋪直敘、枯燥乏味的羅列方式,而是構建瞭一個清晰、富有層次的知識體係。作者(或編者)顯然對這個領域有著極其深刻的理解,他們將浩如煙海的資料梳理得井井有條,脈絡清晰可見。初讀時可能會覺得內容龐雜,但隨著閱讀的深入,你會發現所有的信息點都被巧妙地串聯起來,形成瞭一個嚴密的學術網絡。特彆是對不同時期、不同流派印章風格演變的梳理,那種抽絲剝繭的分析手法,讓人茅塞頓開。對於我這種對曆史脈絡特彆關注的讀者來說,這種結構感至關重要,它不僅提供瞭知識,更提供瞭理解知識的框架。我甚至願意花時間去研究它的目錄和索引是如何構建的,這本身就是一種學習。
評分迴國後陳師曾先就職於江西省教育廳,不久即轉赴江蘇南通師範學校任教,教授博物學。1913年,應聘於湖南長沙第一師範學校,時僅半年又北上北京任教育部編審,同時兼任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及北平女子師範學校博物教員。1916年,兼任北京高等師範學校手工圖畫專修科國畫教員。1919年在北京的多所美術專門學校任國畫教授。由於陳師曾的人品、學問及詩、書、畫、印“四全”,因此被公認為民國初年北京畫壇最有名望的畫傢。
評分陳師曾自幼學畫,14歲時與知名書畫傢鬍沁園、王湘綺相識。19歲跟隨父親陳三立前往湖北並與範孝嫦(範肯堂之女,範曾姑祖)成婚。此後曾師從嶽父範肯堂、周大烈等學習書法、文學。後考入南京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礦務學堂,期間與魯迅等同學結下友誼。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元配範孝嫦去世。此年赴上海就讀於法國教會學校。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與弟陳寅恪一同前往日本留學,先後就讀於宏文學院、東京高等師範學校博物科。光緒三十年(1904年)與李叔同相識後兩人交往密切。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與繼室汪春綺(汪鳳瀛之女)成婚。宣統元年(1909年)畢業後迴國,任教於江蘇南通師範大學,教授博物學。後拜著名書畫傢吳昌碩為師。
評分內頁插圖篆刻藝術在中國有著幾韆年的發展曆史。從中國象形文字發明並摹刻、書寫於陶器之上時起,璽印篆刻藝術就開始萌芽。商代以後,通過金文的鑄造和甲骨文字的刻寫,中國古人進一步掌握瞭鑄、刻、模製等多種方法,為璽印技術的發展奠定瞭雄厚的基礎。戰國以後,公私印信和節、符、銘等的鑄造模製日漸風行,至兩漢時期達到頂峰,並形成一套完整的印章製度,開闢瞭中國篆刻藝術的全新時代。魏、晉以後,雖然篆刻藝術經曆瞭一個較長時期的衰落過程,卻也為我們留下瞭大量藝術數據。尤其是這一時期的曆代官印,為我們研究曆代官職提供瞭豐富的實物資料。
評分不錯的印譜 慢慢看吧!
評分皇慶二年(1313),隨王壽衍入京,居崇真萬壽宮。由於素有詩名,京中士大夫和文人學士,如楊載、袁桷、虞集、範梈、黃潽、趙雍等,皆爭相與之交遊,因而雖隱跡黃冠道士之中,卻列文士學人之名,被當世名士稱為“詩文字畫,皆為當朝道品第一”。仁宗聞其名,欲官之,張雨堅辭不仕,乃歸句麯。往來於華陽、雲石間,作黃衊樓,儲古圖史甚富,日以著經作詩為業。延佑(1314—1320)初離京返杭之開元宮。至治元年(1321),開元宮毀於火,次年迴茅山,主崇壽觀及鎮江崇禧觀。惠宗至元二年(1336)辭主觀事,日與友人故酒賦詩以自娛。或焚香終日,坐密室,不以世事接目。
評分民國十二年(1923年),陳師曾在南京病逝。
評分非常好,還會繼續關注的,棒棒的
評分②民主平等是指在學術麵前人人平等,在知識麵前人人平等。不因傢庭背景、地區差異而歧視,不因成績落後、學習睏難遭冷落。民主的核心是遵照大多數人的意誌而行事,教學民主的核心就是發展、提高多數人。可是總有人把眼睛盯在幾個尖子學生身上,有意無意地忽視多數學生的存在。“抓兩頭帶中間”就是典型的做法。但結果往往是抓“兩頭”變成抓“一頭”,“帶中間”變成“丟中間”。教學民主最好的體現是以能者為師,教學相長。信息時代的特徵,能者未必一定是教師,未必一定是“好”學生。在特定領域,特定環節上,有興趣占有知識高地的學生可以為同學“師”,甚至為教師“師”。在教學中發現不足,補充知識、改善教法、
評分皇慶二年(1313),隨王壽衍入京,居崇真萬壽宮。由於素有詩名,京中士大夫和文人學士,如楊載、袁桷、虞集、範梈、黃潽、趙雍等,皆爭相與之交遊,因而雖隱跡黃冠道士之中,卻列文士學人之名,被當世名士稱為“詩文字畫,皆為當朝道品第一”。仁宗聞其名,欲官之,張雨堅辭不仕,乃歸句麯。往來於華陽、雲石間,作黃衊樓,儲古圖史甚富,日以著經作詩為業。延佑(1314—1320)初離京返杭之開元宮。至治元年(1321),開元宮毀於火,次年迴茅山,主崇壽觀及鎮江崇禧觀。惠宗至元二年(1336)辭主觀事,日與友人故酒賦詩以自娛。或焚香終日,坐密室,不以世事接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