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手头的这本注释本的装帧设计风格是持赞赏态度的,它采用了那种非常传统、略显复古的字体和间距,让人联想到十九世纪末的德意志经典文献。这种视觉上的复古感,对于理解康德所处的启蒙运动晚期背景,无疑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帮助。它营造了一种严肃、沉静的阅读氛围,仿佛置身于一间老旧的书房,周围环绕着厚重的木质书架。在内容之外,这本书的物理存在感本身,就构成了一种仪式感。它提醒着读者,我们正在接触的是一套经过时间检验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思想遗产,而不是一篇轻飘飘的网络文章。这种对“物质载体”的重视,体现了出版方对于知识传播的敬畏之心,确保了读者在面对如此复杂的哲学体系时,拥有一个稳定、可靠的阅读实体,而不是依赖于易变的电子屏幕。
评分深入研究注释的细节,我发现编者们显然花费了大量精力去梳理康德思想发展脉络中那些微妙的转向和修正。特别是针对书中后期出现的几处论证逻辑上的自我矛盾或潜在的模糊点,注释部分并没有采取一概而论或回避的态度,而是坦诚地列举了不同学派对这些难点问题的不同解读和争论焦点。这种开放式的处理方式,比那种给出一个标准答案式的注释要高明得多。它鼓励读者积极参与到哲学史的讨论中去,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既定结论。阅读这些辨析,我仿佛能听到康德身后学者的低语和交锋,这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理解层次。它不再仅仅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变成了一场多角度、多声部的思想辩论会,让人在对原著进行深入理解的同时,也能领略到哲学思想生命力的持续展现。
评分从第一印象来看,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和广度令人敬畏,但同时我也在思考,它对普通读者的友好度究竟如何?我注意到,某些段落的注释密度非常高,几乎每一句话后面都有一个脚注的标记,这无疑是对学术严谨性的极致追求。然而,对于一个首次接触康德形而上学的人来说,这种密集的“信息轰炸”可能会造成一定的认知负担,甚至产生一种压迫感,让人在阅读主文时,不得不频繁地跳跃于正文与注释之间,从而打断了思维的连贯性。这就像是走在一条铺满细碎鹅卵石的小路上,每一步都需要小心翼翼地平衡,虽然每块石头都有其历史价值,但总体行进速度必然受限。我希望,在后续的阅读中,能找到一个平衡点,如何在不牺牲深度注释信息的前提下,允许读者先建立起对宏大论证结构的整体把握,再回过头来细品这些精妙的注脚。这是一种对阅读节奏的挑战,也是对编者智慧的考验。
评分这本书的包装和装帧设计得相当典雅,封皮的质感摸起来很有分量,虽然我还没有深入研读,但光是捧在手里的感觉就已经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我通常习惯于先从目录和导读开始浏览,这次也不例外。初步翻阅下来,我发现编者在注释的细致程度上确实下了不少功夫,页边空白处留得恰到好处,那些密集的脚注和参考资料索引,散发出一种严谨的学术气息。我知道康德的思想本身就以晦涩著称,没有详尽的注释,初学者很容易迷失在术语和逻辑链条中。因此,光是看这些辅助材料的排布,我就能感受到这本“注释本”试图扮演的桥梁角色——它似乎想把康德那座宏伟但陡峭的思想高山,铺设出一条相对平缓的攀登路径。这种用心的排版和结构设计,对于任何想要严肃对待这位启蒙巨人著作的读者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加分项,它预示着接下来的阅读过程不会是孤军奋战,而是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随行。这种对阅读体验的关注,远超出了普通教科书的范畴,更像是一件为深度思考者准备的工具。
评分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在处理书中对于某些核心概念的术语对照和历史背景介绍部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编者似乎非常注重展示康德的哲学体系是如何与他所处的时代思潮进行对话和分野的。比如,对于“先验”和“经验”这两个范畴的界定,书中的注释不仅仅是简单地提供现代德语或英语对译,而是深入挖掘了在十八世纪后期,这些词汇在莱布尼茨、休谟等哲学家的语境下是如何流动的,这使得康德的论证不仅仅停留在抽象的逻辑层面,而是扎根于具体的哲学史土壤之中。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我们“穿越时空”去理解康德原始意图的难度。我尤其欣赏那些对比不同译本优劣的段落,它们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意义损耗与重构,让我对文本的权威性保持一种审慎的尊重,而不是盲目接受。这表明,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呈现了康德的文字,更在于它提供了一套批判性审视文本的工具箱。
评分说实话,看过这本书我对文章的喜爱程度有增无减。在此我只是挂着书评的羊头,卖卖伪社评的狗肉。
评分还不错,学习了
评分好,,,,,,,,
评分给老婆买的,不知道好不好玩。
评分还不错吧。。。。。。。。
评分人生必读书。李秋零先生的译本是典型译本。
评分[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这么一套好书应该与人分享,才能发挥她们的真正的力量。运用了最简朴的导读。觉得自己的业余生活,被另一种快乐的事情占满了。中文版亚里士多德全集(10卷本)1997年出齐后,获得了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一等奖(1999年)等多项大奖。为了读者使用的方便,也为了把自己研究西方哲学尤其是古希腊哲学的心得传达给读者,全集主编苗力田先生又编选了带有注释的亚里士多德选集(包括形而上学卷、伦理学卷和政治学卷,1999—2000年)。几年来,不断有读者尤其是大学生和研究生反映需要亚里士多德著作的单行本。为了满足这些读者的需要,我们将亚里士多德最具影响的著作(工具论、物理学、形而上学、尼各马科伦理学、政治学和修辞术·亚历山大修辞学·论诗)以单行本的形式。需要说明的是单行本的译文与亚里士多德全集大体一致。个别术语和人名的改动,是苗力田先生在全集重印和做电子版时亲自订正的。单行本的注释与全集保持一致。全集的脚注中所引证的希腊语词是按照国家颁布的汉语拼音方案的字母表对应拼写的。对西方哲学名著的译介和研究是一项没有止境的事业。准确、完美的译文,深入、详尽的注释,以至创造性的阐释和发展,是只能接近而难以完全达到的理想境界。不断接近这一境界,既有赖于学术界的努力,也需要界的推动。我们愿与学术界一道,不断为学术进步作出贡献。因为纯洁、干净。人的思想,被擦拭的一尘不染,人的行为,则可在毫无拘束的世界里尽情遨游。关于偶然意义上的存在且说到这里,已经规定得够充分了。至于作为真实的存在,和作为虚假的不存在,由于依藕于结合与分离,一起与对立部分的安排有关(因为,在结合中真得到肯定,在分离中得到否定,假则和这种安排相反。至于怎样去思想结合和分离,那是另外的问题。我所说的结合和分离不是连续的而是某种一次生成的东西)。在事物中并没有真与彀,例如善为真,而恶就假,而是在思想之中至于单纯之物或是什么,它们甚至不在思想之中。对这样意义的存在和不存在应如何思考,以后再来讨论。既然结合和分离是在思想之中,而不是在事物之中,所以,这一意义下的存在就不同于主要意义的存在(思想把是什么或性质或数量或某种其他东西结合或分开),作为偶然的存在和作为真的存在就讲这么多。因为一个的原因是不确定的,而另一个的原因又是思想的某种属性,两者所涉及的都是剩下的一种存在,而不是揭示存在在此之外尚有什么本性。所以,让我们把它们放开,去考察存在自身作为存在的原因和本原(在我们对每—词的各种意义的区别中,显而易见,存在有多重意义。)阿那克萨戈拉把善作为动力,说成是本原。因为理智在运动着
评分康德重要的道德哲学作品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