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分
滿意
評分古希臘的學科分為邏輯學、物理學和倫理學,康德認為這是符閤事物本性的。邏輯學闡明的是不依賴於任何經驗的、純粹形式的知識,即主體的先天認識能力;而根據研究對象的質料分類,可以得到研究自然的物理學和研究意誌的倫理學。如果把純粹形式的知識應用於某個領域,那麼得到的是形而上學,因此根據不同的領域便得到自然科學的形而上學和道德科學的形而上學。 康德力圖迴答這個問題:道德科學的形而上學到底是如何可能的?也就是說,如何能夠獲得不依賴於感覺經驗和特殊目的的道德法則?康德認為,經驗能夠增強主體的判斷力,能夠更加熟練地使用道德法則,但是一個行為的道德價值本身不依賴於任何的經驗,從經驗中獲得的規則僅僅具有偶然性,不能為行為增添任何的道德價值和崇高性,相反,依據經驗得齣的道德知識反而會損害理性的尊嚴。那麼,一種意誌,它做齣任何趨嚮並不依賴於任何感覺經驗和特殊目的就能獲得道德價值,這種意誌必然是以自身為目的,其本身就是“善”的,也僅有這種意誌可以作為道德判斷的尺度;由此我們得到康德所謂的“善良意誌”概念。 善良意誌,既然它並不依賴於任何感覺經驗和特殊目的,那麼就不可能是齣於愛好,而僅僅是齣於責任。愛好是依賴於經驗而獲得的、對於幸福的趨嚮,那麼“幸福”概念也就是由愛好所組成的一個體係,但是愛好本身隻具有偶然性,它不能為行為增添任何的道德價值。一種行為,其道德價值的獲得,隻能依賴於對於行為必然性的尊重,這種尊重也就是“責任”概念。那麼,這也就要求行為主體不僅僅要在客觀上“閤乎”責任的要求,其主觀意圖也要“為瞭”責任而做齣。譬如,一個人在客觀上不說謊,其主觀意圖並不是僅僅為瞭不說謊,而可能是為瞭博得榮譽與好感,或者是為瞭避免懲罰,因此不能認為這個人不說謊就具有任何道德上的崇高性。 意誌自律性,是意誌由之成為自身法則的屬性,而不管對象是什麼,而它的原則就是定言命令,即道德的最高法則。因此,我們必須從對於對象的認識過渡到對主體實踐能力的考察上,也就是實踐理性批判。力圖闡明意誌的自律性,其關鍵就是對於“自由”觀念的設定。在康德看來,不能把自由設想為“消極自由”,即意誌不受外在原因約束的自由,而必須設想為“積極自由”,即意誌按照由其固有屬性設定的自身規律行事的自由。也正是積極自由概念,將徹底的善良意誌和其準則聯係起來,構成一個綜閤命題。因此,必須先天地設定自由是有理性的存在物的固有屬性;理性必須把自身看做是道德法則的創始人,看做是實踐理性、也即本身是自由的意誌。
評分好書,乘著618的東風就買瞭。
評分康德認為這個法則是不能普遍化的:“如果一個自然界底法則是藉著以推動生命底進展為司職的同一種感覺來毀滅生命本身,這個自然界便自相矛盾,且因之不會作為自然界而存在。”(p44)
評分譯者李鞦零,河南唐河人,1957年生,哲學博士。現任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專職研究員,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員等。
評分評分
非常喜歡康德,不過他的書內容太深刻,不太好讀懂,可以藉鑒解讀康德的書來讀
評分我期待瞭很久的書,不懂德語,就得苦逼的收集能找得到的各種中一版本,不過德語的那個貴啊 還是老實不買來裝13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