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人的食材历:24节气里的台湾味道

旅人的食材历:24节气里的台湾味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洪震宇 著,刘伯乐 绘
图书标签:
  • 台湾美食
  • 24节气
  • 食材
  • 旅行
  • 文化
  • 风土人情
  • 季节料理
  • 饮食文化
  • 生活方式
  • 美食游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11238436
版次:1
商品编码:1118772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9
字数:2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立春,品味台湾清甜微辛的性感香葱;小暑,阳光下大口啃咬芒果,漫步小琉球岛;秋分,来一碗热腾腾的台南虱目鱼鱼粥;大寒,喝一口老姜香糖茶,暖胃暖心;在乡间小巷狂饮暴食,在田间海边挥汗慢跑,在台湾,我们不赶时间……
  ◎72幅精美手绘农耕插图,近百种岛屿新鲜食材,让食物的味道,帮助我们找到一条回家的路。
  ◎台湾美食一直让各方来客留连往返,通过这本书,可品舌尖上的台湾,感受食物与家庭记忆的深邃情感。
  ◎讲述24节气里,在台湾各地所享受到的味蕾的惊奇,和食物背后的风土、人情与独特的味觉审美,带领读者从“食”的角度,再一次认识台湾。

内容简介

  历时一年,台湾环岛寻味之旅
  《旅人的食材历:24节气里的台湾味道》以24节气作为时间轴,以台湾宝岛做为基底,通过对食材背后风土、人情的生动描绘,以轻松快捷的叙述节奏和精巧细腻的绘图,向读者展示了台湾地区的日常饮食流变,和在饮食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带领读者从“食”的角度,再一次认识台湾。

作者简介

  洪震宇,台湾清华大学社会学硕士。曾任《天下杂志》创意总监、副总编辑,《GQ》国际中文版副总编辑,是台湾少数跨财经、时尚与生活的创作者。现为自由写作者、故事人与创意人,在台湾城乡各地担任媒体、饮食与品牌行销的跨领域顾问,以说故事方式推动台湾地区深度之美,并持续进行节气与饮食的田野调查与写作。
  刘伯乐,1952年生南投县埔里镇,文化大学美术系毕业,插画作品入选欧洲插画大展。
  著作有:《黑白村庄》、《我砍了一棵山樱花》、《奉茶》、《八音的世界》、《玉山:台湾的标誌》、《有鸟飞过》、《和青少年谈公共艺术》、《我有一支铅笔:铅笔画》、《寄自野地的明信片》……六十余种。持续创作近三十年,作品题材多元,囊括乡土、文学、人文、艺术、自然、生活等领域。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透过《旅人的食材历:24节气里的台湾味道》这本按照一年当中不同的节气,记录不同城乡的农产与食材的著作,学到我们在台湾如果想学习老祖宗的智慧配合时令而食,可以去哪里,又该怎么做。
  ——作家 韩良忆


  一本好的旅行书,绝对会激起你追随的念头。洪震宇藉由寻找季节食材和乡土料理,发展出一种独特的“节气食游”之旅,让人迫不及待想要按图索骥食步一番,重新认识台湾。有社会学背景的人,看待“旅行”果然不一样。
  ——《食尚玩家》发行人 邱一新


  看了这本书,会让人想依着作者所写的时序,一点一地,实际的去旅行、去体验、去享受当令在地美食,并从中体会农渔民的辛苦与坚持,及这些坚持传承下去的意义。
  ——高雄餐饮大学助理教授 苏国垚


  这书用食材魅惑你。这书用香味唤醒你。这书用时序通知你。这书用文化惊动你。
  ——礁溪老爷大酒店总经理 沈方正

目录

自序 在地好味,节气之歌
二月 立春-雨水 葱·春盘·鱼鲜·老酒
葱,是永远的初春滋味。宜兰三星乡的三星葱,清烫淡中透甜,生吃也极为甜脆。每逢台风季节,三星葱就特别风光,为了提前抢收,葱价一斤甚至曾高达四百元。
青葱正当时
立春极品三星葱
春盘滋味多缤纷
黑鮸红魽鲭鱼肥
马祖老酒酿温柔

三月 惊蛰─春分 石蚵·韭菜·茼蒿·狗母鱼·杨桃·枇杷
金门人说:“二月蚵肥韭菜香”,农历二月正是石蚵最肥美、韭菜最鲜嫩的时刻。石蚵虽然比台湾蚵仔瘦小,但口感更紧实,让蚵仔煎成为金门独有的春盘。
金门蚵肥韭菜香
春韭,永远的乡愁
狗母茼蒿好鲜美
杨桃枇杷送春福

四月 清明─谷雨 臭肉鲑·菜干·苋菜·西红柿
沾着臭肉鲑汁的花生,有股咸甜交织的特别味道。走过台湾各地,这是我最难忘的味道。浓烈的味道,彷彿代表澎湖真正的个性,一种与大自然共存,用岁月累积、层次复杂的生命厚度。
腥香曼妙臭肉鲑
封存海岛鲜甜脆
苋菜味美正骚骚
爆浆玫瑰小西红柿
橙蜜西红柿正芳华
南部特产柑子蜜

五月 立夏─小满 蕹菜·佛手·鱼面·黄鱼·石狗公·地瓜饺
每逢五月,我总会想起空心菜,尤其是在略带凉意的雾锁之岛马祖的空心菜,那翠绿水灵的身姿,早就偷走了我的心。
旱地奇蔬脆又劲
泉水蕹菜比温柔
手感慢食马祖岛
佛手当令鱼面有劲
梦幻黄鱼一口酥
黄金地瓜爆激情

六月 芒种─夏至 芒果·鬼头刀·绿竹笋
夏季这个最冶艳性感的水果,满足了我味蕾的放纵欲望,但最大的欲望,是感染芒果“生活在他方”的性格,这是南方独有的瑰丽颓靡风格,尤其是在小琉球这个海水清澈、阳光丰沛的海岛,看着无边大海,吃着在地限时限量的芒果,更加快意。
海藻滋润芒果香
蓬莱酱里活神仙
爱文芒果奶蜜甜
海中飞虎鬼头刀
知竹常乐绿竹笋

七月 小暑─大暑 花生·丝瓜·小管·南瓜
如果生命是一个隐喻,也许就是丝瓜与花生,默默蔓延枝藤根须,静静开花结果,跟夏天对话,跟土地对话,也跟生命对话。夏天就是这么美好!
大地母亲的滋味
小暑花生正逢时
澎湖土豆粿,百年家乡味
礁溪丝瓜好温润
澎湖丝瓜真甘脆
金瓜米粉甜松鲜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八月 立秋─处暑 龙眼·咖啡·芦笋·野莲·睡莲
我吃着刚剥好、还带点微温的桂圆,香气浓郁,有种自然而然的幸福感,那个感觉就像酒酿桂圆面包的口感,充满又浓又甜的味道。
酒酿桂圆,母爱温醇
冰清玉洁,一身是宝
东山桂圆,百年技艺
桂圆咖啡,东山绝配
草屯乌溪,芦笋白嫩
美浓野莲,清淡
员山睡莲,翩翩田田

九月 白露─秋分 虱目鱼·吴郭鱼·芋头
芋头是集美女跟野兽于一身的食材。外表毛茸茸、丑鄙粗犷得吓人,黏液更让人奇痒无比,但内在却是温柔细密,淡淡紫色,高雅秀气。
全身都是宝,不变老滋味
什么鱼?牵肠挂肚乡愁鱼
七股鱼干好咬劲
吴郭鱼,鲜甜之鲷
温柔香芋、秋之礼赞


十月 寒露─霜降 蚵仔·文蛤·高丽菜
“牡蛎过着恐怖但刺激的生活。”它是那样的贪吃,涨潮时开始猛吃不停,退潮浮出水面才能进行消化,得控制食量以免肉质像肉鸡一样软烂无嚼劲。
深秋台西海滋味
蚵仔平民第一绝
圣物绝品惑之泪
胖胖蛤仔小汤包
高丽菜饭好元气

十一月 立冬─小雪 甜柿·柿饼·草莓·冬菇·旗鱼
外表凶悍狂野的旗鱼,却有软嫩的内在,只是要吃到丁挽可不简单,东北季风的汹涌波涛中,它们才会现身,渔人得在惊涛骇浪下,站在渔船前方镖台上,双脚只剩帆布脚环跟世界的连系。
泰安甜柿好诱人
北埔柿饼软Q脆
大湖草莓如蛋糕
南庄冬菇好水嫩
成功旗鱼好气魄

十二月 大雪─冬至 乌鱼子·乌鱼·樱花虾·红甘蔗·红葡萄
直到我吃阿娇料理的卤肉饭,才尝到乌鱼子的自由灵魂。她用马祖老酒取代米酒卤猪肉,黏稠浓密的猪肉胶质搭配切片的野生乌鱼子的咸香,Q嫩并济,甜咸交融。原来,乌鱼子这个天生的漂泊灵魂,还能激荡出和谐的滋味。
乌鱼子牵动的味蕾记忆
乌鱼的壮游之旅
酥脆东港樱花虾
埔里清泉红甘蔗
台中后里红葡萄

一月 小寒─大寒 莲雾·仙草·黑糖·香米
当芋香米遇到埔里泉,就是最梦幻的组合。那是结合埔里泉水跟雾峰益全香米的初雾纯米吟酿,冰冰的喝,甜甜口感带有果香、米曲跟回甘的芋香,温热的喝,则是温润顺口的米曲香气。
六龟黑钻石,林边黑珍珠
土莲雾的古早味
梅山香糖仙草冻
手感黑糖的底蕴
雾峰芋香酿酒香

精彩书摘

  青葱正当时
  宜兰三星乡十多个乡村妈妈们,早已换上青蛙装,全身浸在大水槽里,用黝黑粗糙的手指,细心清洗青葱上的泥沙,使其呈现原本纤嫩翠绿的面容。妈妈们笑着说,三星葱种得辛苦,也要让卖相好看,才能有好价钱。
  这群妈妈们的辛劳,重新诠释诗人白居易笔下的“十指剥春葱”,让这个青衫白裙娇客成为宜兰的骄傲,立春的心头绿。
  我拿起一根刚洗净的青葱,咬下细长的葱白,滋味甜脆。甘美的春味,让我想起苏轼的《浣溪沙》:“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当时刚过五十岁生日的苏轼,春寒料峭中,与友人游安徽都梁山。中午时分,山庄主人端出冒着热气、浮荡乳白泡沫的香茶,以及一盘刚摘取的野菜蓼茸蒿笋,世间还有什么比细品春天鲜嫩口感更欢愉的事情?他感慨之余,提笔写下这首春风佳词。
  吃者欢愉,农作者也开心忙碌。昨夜听了一夕春雨,一大早,我从宜兰大同乡的泰雅大桥一路慢跑到对面的三星乡,雨水洗涤过的天空特别干净,空气微寒中带着青草气息,我转个弯直往田间小路跑去,看到一个阿伯整理葱田,拿着一个植苗器在覆满稻草的田畦上插洞,将挺直的葱苗植入田 中。隔壁的水田倒映阳光微微与湛湛蓝天,一位戴斗笠的阿婆双手拿着镰刀缓缓漫步,也不知道她到底要走去哪儿?
  日治时代的在台日籍诗人藤野玉惠,曾在雨水时节写下一首短歌,描绘春雨洗涤后的农村景致:“下了好几天的/春雨/秧田的/绿色变得/近蓝”。眼前土地甦醒的景象,跟七十年前相比几无改变。三千年前讴歌庶民生活的《诗经》,在《豳风》里写着:“三之日于耜。”意思是在春天正月开始整修农具,准备下田播种,希望获得丰收之年。台语俗谚说:“立春赶春气。”也强调一年之计在于春,要乘着春风在这年种下好彩头。
  立春的饮食文化自古渊远流长,代表迎春与保健养生。例如汉代吃七草羹,就是在大年初七要吃七种蔬菜:芹菜、荠菜、菠菜、青葱、茴香、香堇、大蒜等,唐朝则演变成吃五辛盘(也叫春盘),也就是吃五种具有辛辣味、切成细丝的新鲜生菜,包括葱、芹、韭、笋、蒜等;还有“咬春”,即吃新鲜的生萝卜。由于五辛盘气味较为辛辣,后来就变成以饼皮包裹五辛成为“春饼”,也成了润饼和春卷的前身。
  另外立春也有喝冬天酿造、春天熟成的春酒习俗。庄子说:“春月饮酒茹葱,以通五脏也。”古人讲究生活风格,立春时刻有酒、有春菜、有萝卜,要紧“咬”住春天不放,饱尝那抹鲜嫩绿意。
  台湾的在地食材,将春盘、咬春文化发挥得淋漓尽致,透过微辛口感,感受春天饱满的生命力,也让身体获得充足养分。
  平日总是担任料理配角、画龙点睛的青葱终于在立春时跃上枱面,成为耀眼主角。台湾俗谚:“正月葱”、“正葱二韭,卡﹙较﹚赢呷肉脯。”都强调农历十月栽种、经历冷霜寒冬滋养,葱白特长的青葱最美味。此时吃葱也具养生效果。葱具有大量的葱蒜素,能够杀菌,在肠内也能与维生素Β1结合,易于吸收,并能刺激血液循环、活化神经,提高免疫力。
  《论语》强调对脍(切细的生鱼片)等食品“不得其酱不食”,《礼记》则说:“脍,春用葱,秋用芥。”早在先秦之时的生鱼片,在春天要用葱、秋天则用芥的酱来调味。
  吃惯了提味爆香的炒葱,总觉得太过日常平凡,立春时节不妨试着生食青葱,沾酱拌色拉,咀嚼葱白茎体渗出的乳白浆液,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新鲜浪漫感受。
  ……

前言/序言

  自序  在地好味,节气之歌 (洪震宇)
  节气不是老掉牙的落伍名词,而是从时代高速列车掉落的珠玉。节气教会我的,是一种慢食态度与智慧,顺着大自然的节奏、土地的心跳,加上农人虔诚的巧手与耐心,就会吃到台湾最饱满的灵魂风华。
  总在旅行结束后,旅行才开始。
  食物所带来的美好记忆,经常成为我旅行的任意门。春天吃到三星葱,脑海浮现一群妈妈们浸在池里洗葱的身影;闻到盛夏的芒果香,想起在小琉球岛上漫步的星光,还有阳光下大口啃咬芒果的痛快;龙眼盛产的立秋时节,我边剥壳边怀念台南东山桂圆咖啡的香甜;凄冷寒冬喝着老姜香糖茶,彷彿闻到嘉义梅山炒香糖、满室瀰漫的香气。
  那些散落在台湾各地的美好味道,总是萦绕不去,如潮浪般轮流叩问,何时再出发?
  书写也是一种旅行,突破时空限制,让记忆的重量在笔下释放,遣飞扬的思绪在纸上滑行。
  旅程记忆太美好,每个故事,每种味道,每样口感,还有空气的气味,甚至是每个人的微笑与声音,都历历在目。
  然而写这本贯穿十二月令二十四节气的书,却也让我灵肉分离,饱受折磨,呈现时序错乱的状态。凄冷寒冬,遥想芒果香气;夜半春雨,虱目鱼鱼肚的肥嫩滋味挥之不去;夏阳逞威,我疾书阿公到东港买乌鱼子的身影,怀念乌鱼子配水梨;秋风沁凉,隔海想吃马祖的黄金地瓜饺。
  读我每篇初稿的妻子,总在深夜时想吃我书写提到的食物,然后嗔怪我为什么没带她去?何时要带她去?接着两人开始絮絮讨论起共同吃过的食物,以及彼此的饮食经验与回忆。
  摄影大师李屏宾说:“只要一点点光,就能带我们去远方。”
  每个滋味都像光一样,带我们远走高飞。经过节气、土地与农人的孕育,让这些平凡食物创造不平凡的感动,传达一种久违的真诚。
  最遥远的距离,其实不是空间,而是时间。我突然惊觉,为什么消失已久的童年记忆,会因为食物与书写过程,让记忆潜流如小河,将当时的声音、光影与气味,如电影蒙太奇般在我脑海中缭绕重现。
  意大利慢食运动发起人卡罗·佩屈尼,在《慢食新世界》说,味觉,既是味道也是知识。其实,味觉更是故事,甚至是一场壮游,壮阔的不是看得见的距离,而是饮食文化与本土节气交融的历史纵深。
  我喜欢读古诗与古文,当我开始阅读清代的旅台或台籍文人的游记,以及歌咏、描写台湾风物的《全台诗》,或是在台日本人的短歌著作,更开启我另扇窗,原来台湾的地景、气候与物产在古人眼中是这么鲜活有趣,原来自己居住的地方、吃到的节令物产,在数百年前是多么奇特丰富且诗意。
  比方一七四一年、乾隆时期来台担任巡台御史的张湄,虽然只有短短一年的任期,他却感受台湾亚热带气候的独特,跟大陆截然不同,让他写下《气候》这首诗:“小寒多燠不霜天,木叶长青花久妍。真个四时皆是夏,荷花度腊菊迎年。”他也歌咏柑橘如繁星、如金铃般可爱:“枝头俨若挂繁星,此地何堪比洞庭。除是土番寻得到,满筐携出小金铃。”
  台湾在历史上一直被视为蛮荒不毛之地,不少来台任官的诗人,被视为流放或贬官,心里多半充满失落抑郁,但是当他们品尝到芒果、凤梨、香蕉、西瓜,甚至是虱目鱼与乌鱼之后,这些难以命名,或与中原滋味大异其趣的物产,让他们失意变诗意,化为一篇篇有生命力的诗句。
  就像苏东坡被流放到黄州、惠州、海南岛之后,胸襟不仅更为豪迈开阔,品尝到的南方物产更让他大开眼界,像荔枝、龙眼、牡蛎、芋头,都成为活泼的不朽诗赋。
  这就是南方的魅力啊!让流放变解放,失意酿诗意,他乡变故乡,美食成乡愁。
  其实我在台湾的多年行旅,也是一种解放。从一个穿优雅合身西装、在豪华企业总部侃侃而谈的资深财经记者;转为重视简约潮流,跟明星、精品为伍的时尚杂志副总编辑;再变为穿着Т恤短裤的在地旅游记者,过着前一夜在乡间小巷狂饮暴食,隔天清早在田间或海边挥汗慢跑的日子;一直到离开职场成为自由人,更自在地书写、演讲与担任顾问,听故事,说故事,也教人说故事。
  生命的华丽,在于丰足的灵魂,也根植在与土地的感情,才能飞得更高更远。
  我记得我工作过的时尚杂志主管,听到我从事在地旅行报导之后,有点不解与略带揶揄的说,你变成国民旅游达人啦。
  我不是要成为另一个“欧吉桑游台湾”,如赶集般千篇一律的走马看花,而是谦卑的重回乡土去学习与体验,找到台湾的深度魔魅与生命厚度,也找到改变的方向跟能量。我爱,我快乐,我想改变,也参与改变,不只让更多人惊艳与感动,更要行动。
  我从每趟行旅与饮食寻味过程中,找到骄傲的能量,再将这种感受体验化为故事、文字、美学与创意,增加文化底蕴,提升深度与温度,让更多人去抒情、去共鸣,去行走,去改变,更去爱。
  节气,就是我在旅行中所发现的一个有趣且耐人寻味的主题。
  如果苏东坡来到南方之南的台湾,循着节气而食,一定会爱上这个迷魅之岛的荔枝、龙眼与牡蛎。
  由于台湾位在最大陆地与最大海洋的接触点,有东北季风与西南季风交替吹拂,又有低水温的亲潮与暖水温的黑潮流经,加上中央山脉对区域气候的影响,让台湾物产更丰富多元。
  气候风土交互冲击与激荡,让台湾永远不老。台湾文学先驱龙瑛宗,曾经到鹅銮鼻游历,他在一九四一年《南方的诱惑》这篇随笔写着:“在南方是没有衰老的。它恒常地只有绿色的青春而已。”
  永不衰老的节气之歌,绿色的青春大地,共酿的风味细节,就深藏在历史文化中。我没有刻意循着节气之路行旅,而是过去长久累积的经验,指引我追寻最丰盈的滋味,才知道节气就是调配风味的魔术师与影武者。
  节气不是老掉牙的落伍名词,而是从时代高速列车掉落的珠玉。节气教会我的,是一种慢食态度与智慧,顺着大自然的节奏、土地的心跳,加上农人虔诚的巧手与耐心,就会吃到台湾最饱满的灵魂风华。
  节气食游,是一种重新认识台湾的快乐方式,能够对台湾风土的感受更细微、更敏锐,创造属于台湾的物产质量跟生活质量。
  这本书,希望邀请读者和我一起出发,跟着节气老灵魂的脚步,找寻久违的味道,缓慢咀嚼岁月的芳香,建立属于自己的乡愁坐标。
  最悠长丰满的台湾味,能牵引我们去更远的他方。


《山川的秘语:古道上的风土与匠心》 一部深入台湾脊梁,探寻传统技艺与自然智慧的非虚构史诗。 第一部:雾锁山岚——高山隘口的生命哲学 本书并非一本美食指南,它聚焦于台湾岛屿的“脊梁”——中央山脉与雪山山脉,那些被现代文明遗忘或边缘化的古道与聚落。我们不谈餐桌上的风味,而是深入山林,记录那些世代依循自然节律生存的族群,他们如何与严酷的自然环境共存,以及这种生存方式在当代社会中如何演变与消亡。 第一章:云海间的织语者 我们将镜头对准布农族(Bunun)的传统狩猎与农耕智慧。不同于现代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布农人对小米的栽种遵循着“历法”与“歌谣”的指引。这些歌谣并非简单的旋律,而是记录了作物生长的每一个微小信号——从何时播种,到何时是最佳的收获期,以及如何在气候变迁中调整策略。书中详述了他们如何利用天然的山泉水系进行灌溉,以及对不同海拔植被的精准认知,这种认知是建立在数百年经验积累之上的生态学知识体系。 我们拜访了最后几位仍旧使用传统刀具和石板工具制作藤器与木器的匠人。他们的手艺,依赖于对特定树种(如红檜或扁柏)在特定季节的湿度和纹理的理解。工具的使用方式,蕴含着对材料的敬畏与最大化利用的原则,每一个切口、每一次打磨,都旨在减少浪费,并赋予器物持久的生命力。 第二章:林间的活地图 本书深入探访了邹族(Tsou)在阿里山一带的古老猎径。这些猎径并非固定路线,而是随着季节、猎物迁徙路线以及禁猎期的变化而动态调整的“活地图”。我们追踪了一位年迈的猎人,记录了他如何在浓雾中依靠苔藓的生长方向、风向的细微变化以及特定鸟类的叫声来辨别方位。 重点阐述的是他们对“禁忌”和“规范”的维护。在传统文化中,对某些特定区域或动物的限制,并非迷信,而是一种内生的、自我约束的生态保育机制。例如,特定时节的“暂不狩猎”,实则是为了保护物种的繁衍周期。书中详细分析了这种社会规范如何有效地维持了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并对比了现代林业管理政策与传统智慧之间的冲突与融合点。 第二部:铁与火的颂歌——工业萌芽期的技术沉淀 当山林被开辟,矿藏被发现,台湾的工业史序幕在崎岖的地形中拉开。这一部分聚焦于那些在资源开发过程中诞生,却常常被主流历史忽略的传统工业技术。 第三章:煤矿深处的坚韧 我们来到台湾早期的煤矿区,并非描绘矿工的艰辛,而是考察他们如何在缺乏现代通风与安全设备的条件下,发展出独特的探矿与支护技术。书中细致记录了矿工们对手持工具的改造,如何利用岩石的断裂纹理来预测矿脉的走向,以及他们使用特定草药或矿物来初步判断空气中有害气体浓度的经验方法。这些技术体现了在极端环境下,人类工程智慧的即兴发挥与迭代。 第四章:糖业的脉动与水车的遗产 糖业曾是台湾经济的命脉。本书避开对糖厂生产线的描述,转而关注早期的糖厂运作所依赖的机械先驱——水力驱动系统。我们考察了遗留下来的古老水车与导水渠,它们如何巧妙地利用地形的坡度,将溪流的动能转化为机械能,驱动初级的压榨设备。这些水利工程的设计,体现了早期工程师对水流力学的直观理解,其结构之精妙,即便在今天看来,也充满了实用美学。我们采访了仍在维护这些古老水系的退休技师,他们口述了如何通过观察水流的颜色、声音和速度来判断水渠的堵塞情况,以及如何使用当地材料进行快速修复。 第三部:海的低语——渔港的生存哲学与航行术 台湾三面环海,海洋文化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卷将目光投向东部与南部沿海聚落,关注渔民世代传承的航海技能与捕捞规范。 第五章:浪尖上的天象学 不同于现代船舶依赖GPS定位,传统渔民依赖的是对海洋现象的敏锐观察。本书详细记录了台湾渔民如何通过识别海流的颜色变化、特定海鸟的飞行轨迹、以及肉眼观测到的星象(如北极星、特定星座与地平线的相对位置),来精确判断自身位置与天气走向。书中收录了数个关于“暗礁图谱”的口述记录——这些图谱并非绘制在纸上,而是刻印在经验者的脑海中,通过特定口诀或旋律代代相传,标记了隐藏的危险水域和鱼群聚集点。 第六章:船体的生命哲学 我们走进一间位于东海岸,仍在坚持使用传统榫卯结构建造木质渔船的工坊。书的最后部分,集中描绘了船体建造的哲学:每一块木材的选择、每一道工序的打磨,都关系到船只在风暴中的生死存亡。匠人如何处理不同密度、不同树龄的木材,以确保船身在入水后能均匀吸水膨胀,达到最佳的密封与韧性。他们对鱼群的理解,也源于对海洋生态的长期观察,知道在哪个季节、哪个潮汐时间,哪些特定种类的鱼会上岸,从而精准控制捕捞强度,确保渔业的可持续性。 总结:时间的刻度 《山川的秘语》不是关于如何吃或如何种植,而是关于台湾土地上的人们如何“活”在时间与空间之中。它是一份关于环境感知力、非书面知识传承以及传统工程美学的深度田野调查报告,旨在揭示在快速现代化的浪潮下,那些沉默而坚韧的生存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旅人的食材历:24节气里的台湾味道》实在太对我的胃口了!作为一个对旅行和美食都充满热情的人,这本书简直是一场视觉和味觉的双重盛宴。我尤其喜欢作者是如何将台湾的二十四节气巧妙地融入到对食材的解读中。每一次翻阅,都仿佛能闻到土地的芬芳,听到田野的呼吸。作者的文字非常有画面感,读着读着,我仿佛就置身于台湾的某个角落,看着农夫们辛勤耕作,看着渔民们撒网捕鱼。 书中对各种当季食材的介绍,不仅仅是罗列名字和产地,更多的是讲述了它们背后的人文故事、历史渊源,以及在不同节气里,台湾人民如何因地制宜地利用这些食材,创造出独具风味的料理。比如,春天时,书中描述了如何品尝刚冒出的竹笋,那鲜甜脆嫩的口感,在作者笔下栩栩如生;到了夏天,炎热的天气下,那些消暑解渴的时令水果,如芒果、荔枝,被赋予了充满活力的色彩和香甜的味道。 我特别欣赏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给“吃货”看的,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台湾土地与人情的小百科。通过食材,我了解了台湾不同地区的风土民情,感受到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淳朴。那些看似平凡的食材,在作者的笔下,都散发着独特的光芒,让我对这片土地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喜爱。阅读的过程,也是一次心灵的旅程,让我对“台湾味道”有了更丰富、更细腻的理解。

评分

《旅人的食材历:24节气里的台湾味道》这本书,我只能说,它打开了我一个全新的世界!在此之前,我对台湾的印象,除了日月潭、阿里山这些著名景点,就是夜市里那些琳琅满目的小吃。但这本书,真的让我对台湾的味道有了颠覆性的认识。作者不仅仅是在介绍食物,更是在讲述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哲学。 我喜欢书中对节气的精准把握,以及如何将节气与食材的生长周期紧密联系起来。这不仅仅是知识性的介绍,更是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感知。读到书中关于“惊蛰”前后,春笋破土而出的描写,我仿佛能听到那破土而出的生命力;读到“大暑”时节,市场上琳琅满目的水果,那种丰盛与热烈,扑面而来。这种基于自然规律的叙述,让我觉得非常踏实,也非常有力量。 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的文字风格非常细腻,并且充满生活气息。他用最朴实的语言,描绘出最动人的画面。比如,描写一道简单的家常菜,却能让人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和温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当地人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觉得台湾不仅仅是有美丽的风景,更有可爱的人们。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食材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爱、关于记忆、关于生活态度的书。

评分

老实说,我一开始拿到《旅人的食材历:24节气里的台湾味道》这本书,并没有抱有多大的期待,可能觉得就是一本介绍台湾美食的书籍。然而,翻开第一页,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并且越读越觉得这本书的价值非凡。它绝对不是一本普通的“吃货指南”,而更像是一本关于台湾土地、气候、人文的百科全书。 作者巧妙地将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的智慧,与台湾的自然风光和食材相结合,创造出一种独特而迷人的叙事角度。每一节气都仿佛是一个新的章节,引出一种或多种当季食材的精彩故事。书中对食材的描述,不仅仅是它的口感、味道,更包含了它的生长环境、采摘时机,甚至它在当地历史文化中的地位。这种层层递进的介绍,让读者对台湾的食材有了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食材背后故事的挖掘。比如,书中可能提到某个节气的某种蔬菜,不仅仅是告诉你它在此时节最适合食用,更会讲述这种蔬菜在当地是如何被种植、被人们喜爱,甚至可能因为某种食材,牵扯出一连串的当地传说或风俗习惯。这种人文与自然的完美融合,让这本书充满了故事性,也让“台湾味道”变得更加立体和有温度。读完这本书,你会觉得,吃台湾的食物,不仅仅是在满足口腹之欲,更是在品味一种文化,一种历史,一种生活态度。

评分

《旅人的食材历:24节气里的台湾味道》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意外的惊喜。我原本以为它可能是一本比较枯燥的食谱或者旅游指南,但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它是一本充满诗意和人文关怀的书。作者并没有用过于学术的语言去解读食材,而是用一种非常生活化、非常个人化的笔触,去讲述台湾的食材故事。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时令”的强调。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似乎已经渐渐遗忘了顺应自然的规律。而这本书,恰恰提醒了我,在不同的季节,有着不同的美味等待我们去发现。书中描述的那些当季食材,它们所蕴含的生命力,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烹饪,将这种生命力转化为餐桌上的美味,都让我印象深刻。 书中的语言非常有感染力,读起来就像是在和一位老朋友聊天,听他分享关于食物的见闻和感悟。我能感受到作者对台湾这片土地的热爱,以及对食材的尊重。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吃”,更是关于“生活”。它让我重新审视了食物与自然的关系,以及食物在我们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读完这本书,我迫不及待地想去台湾,亲身体验那些被文字所描绘的美好味道。

评分

Wow!《旅人的食材历:24节气里的台湾味道》,这本书的标题就足够吸引人了,而读完之后,更是觉得名副其实,甚至超越了标题所带来的期待。作为一名对中华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认为“在地味道”是了解一个地方最直接、最深刻的方式,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并且做得非常出色。 作者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将台湾一年四季的食材变化娓娓道来。这种叙事方式非常有条理,也极具智慧。每个节气都对应着不同的气候特点,而这些气候特点又直接影响着当地的物产。书中对这些食材的介绍,不仅仅是它们的风味特点,更包含了它们是如何被当地人发现、利用,并融入到日常饮食中的。这种“在地化”的叙述,让我觉得异常亲切和真实。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某些特定食材的深入挖掘。比如,书中对某种豆类的生长过程、采摘时节,以及如何通过不同的烹饪方式,激发出其最鲜美的味道,都进行了详尽的描写。这些细节的处理,让我觉得作者是个真正深入生活、热爱土地的人。读这本书,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在台湾的田野、山林、渔港之间穿梭,去发现那些被时间打磨出来的、最纯粹的台湾味道。

评分

埔里清泉红甘蔗

评分

台中后里红葡萄

评分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评分

土莲雾的古早味

评分

而从文字间亦可以看出,作者是个满怀感恩、知足常乐的人,一个最平凡、最自然、最信手可得的小物,他都能赋予最深最浓的感谢与关注。

评分

八月 立秋─处暑 龙眼·咖啡·芦笋·野莲·睡莲

评分

春韭,永远的乡愁

评分

自序 在地好味,节气之歌

评分

美浓野莲,清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