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代的不同处,在其尚有一个广大的世俗空间。花也开,草也长,多元并存,生机无限。因此,可以议论时政,可以体用中西,可以吃喝玩乐,可以出唐鲁孙这样难以形容的妙人。
——老树
² 唐鲁孙被誉为“中华谈吃圣手”,在饮食文化界享有至高地位,“舌尖上的中国”掌舵陈晓卿鼎力推荐。
² 唐鲁孙不仅谈饮食,更对晚清民国掌故拈之即来,落笔生花,是电影导演王家卫推崇的民国奇人。
² “侠有金庸,史有高阳,吃有鲁孙”——沪上名士小宝认为唐鲁孙与金庸、高阳可并称为了解传统文化的三位引路人。
² 全新精装口袋本,*佳阅读体验,兼具收藏价值。
唐鲁孙是中国饮食文化和掌故杂谈方面具有代表性和传奇性的人物。他以其博闻强记和细腻动人的文字功夫,演绎了一段段“舌尖上的民国史”,功力至深,韵味至长,尤为难得的是,在“吃”之外,唐鲁孙还记录下很多鲜为人知的民俗掌故、宫闱秘闻,以及晚清民国的服饰、手艺、年俗、名人轶事等。本书为唐鲁孙作品集的第九册。
唐鲁孙,本名葆森,字鲁孙。1908年9月10日生于北京,为满族镶红旗后裔,他的曾叔祖父长叙,官至刑部侍郎,其二女并选入宫侍奉光绪,为珍妃、瑾妃。唐鲁孙是珍、瑾二妃的侄孙,他七八岁的时候,进宫向瑾太妃叩拜春节,被封为一品官职。唐鲁孙先后毕业于北京崇德中学、北京财政商业专门学校,曾任职于财税机构,后只身外出谋职,游遍大江南北,先后客居武汉、上海、泰州、扬州等地。1973年,唐鲁孙退休后专事写作,1985年病逝于台湾。唐鲁孙见多识广,对民俗掌故知之甚详,对北京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及宫廷秘闻尤所了然,有民俗学家之名。加之出身贵胄,有机会出入宫廷,亲历皇家生活,习于品味家厨奇珍,又遍尝各省独特美味,对饮食有独到的见解,而被誉为“中华谈吃圣手”。
君子不胡则不威
调鹰纵犬话行围
盘鸽子、养蝈蝈儿
狗把儿、自行车到亡国
曲蘖优游话酒缸
上海的柜台酒
遛弯儿、喊嗓子、吃早点
抽烟
书童的故事
帽子杂谈
过生日漫谈
清代后门衙门——内务府
闲话升官图
民间艺术——大鼓和相声
我曾见过的北方庙会
中国旧式戏园子里的副业
戏里的护背旗
从龚云甫想起几位老旦
清明零拾
慎终追远话清明
我家怎么过端午
一年容易又中秋
发春献岁话春联
令人怀念的年画
……
闲话升官图
每逢农历新年,阖家老少吃过团圆饭,大家围聚在一起,总要掷几把骰子、顶牛、打天九,或是斗斗纸牌,我就想起当年在内地掷文状元筹、武状元筹,用骰子掷升官图的情景了。
在台湾跟人一谈到升官图,知道用“捻捻转儿”捻出德、才、功、赃而定升黜的,已经是很不错的了,至于用骰子掷出德、才、功、柔、良、赃玩法的,除了高阳先生他们几位杂学丰富、研究历史的朋友外,甭说看过玩过,就是听人说过这种升官图的人,恐怕也寥寥无几了。
自从高阳兄在《联合报》副刊写过一篇谈升官图的鸿文之后,文内曾提及笔者虽非官迷,但与他同好,对掷升官图都颇有兴趣。他轻描浅写的一句话不要紧,而我则灾情惨重了,不但整天电话不停,甚至有几位读者,认为我存有此图,希望我大量影印以便价购。更有两位同好,希望在我们玩的时候愿意让他们前来参加,大家同乐。想不到这种老掉了牙的玩意儿,居然还有偌许人对它有兴趣,而且是男女老少皆有,真是吾道不孤,出人意料。
记得笔者第一次玩掷骰子的升官图,是民国十三年甲子春节,笔者随侍先慈赴沪,住在李经羲(仲轩)太姻伯府上,仲帅次公子斐君父子先后被嵊县匪徒绑架勒赎,李府严墙三仞,戒备森严,简直变成镇日足不出户。长日无聊,于是六七位年纪仿佛的亲友凑在一起,以掷升官图来消磨岁月。恰好赶上李府续修李氏宗谱,谱局子里有不少饱学之士,担任编纂校对工作,薪高事闲,倒都怡然自得。其中有位朱瑞九是仲帅出任云贵总督时期的总文案,担任总校,事最清闲。我们玩升官图,特地请他执掌名牌运转。一位周涤垠兄是斐君姻丈出任省长时期的机要秘书,在谱局中只是挂名而已,他头脑非常精细,就由他给我们管理公注收支。他们二位对于掷出什么花色,如何跃升转调,奖罚收支,全都了然于胸,而且一索即得,不劳我们循图摸索浪费时间,得以放心去玩,更增加了不少情趣。
这种升官图,凡是参加入局,首出公注若干,每人先要拿出两个代表自己的标志,最好是一方名章、一枚闲章以资识别。玩上一局,从掷出身到大贺,最快一小时半,慢则两小时甚至到两小时半。玩过两次之后,不但对于有清一代官阶黜陟升迁,可以洞悉始末,对于何者是官职,何者是差事,自然而然有了明确分野。譬如说,总督一职,渊博如南皮张之洞(香涛),最初他总以为巡抚是总督部属,有时意见相左,语气词色难免有欠谦和,他也漫不经心,等他交卸湖广总督,巡抚前来“护院”,他这才知道巡抚是当地首席亲民之官,并非总督的部属。因为钦命出任某某地方总督全衔都是太子太保某部尚书再加上总督衔,没有光头总督的。而且总督行文是用关防,而非大印,所以早年官场有句俗语,是“文官要长”,指的是总督关防,“武官要方”,是指的驻防将军的大印。如果不玩升官图,我们也弄不清楚的。
我们在上海玩升官图时期,因为镇日闭关,所以一个正月,每天晚饭后总要玩上一两局以消磨时间,对于清代官制固然了解了很多,更化解了若干说不出的疑问,并且因此有人着迷,有人上瘾。舍亲李榴孙有一天忽发雅兴,写了一篇骈四俪六的小品文,一方面请周瘦鹃、范烟桥、冯叔鸾、钱芥尘几位报人在上海各大小报为文吹嘘,并在新、申两报刊登广告,征求历代升官图,想不到一个期间,居然搜集到汉、唐、宋、元、明、清各种升官图,共有十七张,其中南北宋竟然有五张之多,明代的有三张,其中一张叫“忠佞升官图”,大概就是高阳兄所说那张啦。
历代各种各样的升官图,虽然繁简各异,玩法也不相同,唯一相同之点,是一律用骰子来掷,至于后来的升官图,取消良、柔两项,又改用“捻捻转儿”来捻,就查不出来龙去脉了。
我们搜集历代的升官图,到手之后,趁新鲜都要玩上一两次。就官制官阶来讲,以唐代节度使的权限最为广泛,南宋北宋官阶虽大致相同,但是南宋官阶紊乱,起伏甚大,不合情理之处极多。明清两图,由于清沿明制,官阶小异大同,明代早期升官图,黜陟升调大致也都中规中矩。到了明代后期升官图,添上东厂、西厂、锦衣卫,太监可以监军,官阶升降弄得毫无章法,一塌糊涂。从升官图上,可以看出,明代宦官权势已到了无法无天的地步,我想那张图的制图人必定是明末清初的人物,把宦官深恶痛绝到极点,用升官图发泄一肚子苦水的。
大家玩过历代升官图之后,一致认为清代升官图制作得最为严谨合理,与实际很少有相悖之处,所以以后的春节,仍是主张玩清代升官图的居多。不过玩了几次历朝的升官图,对于历朝的官制官阶,大都有个了解,后来读史就方便多啦!
前两年《汉声》杂志出版的童玩专辑,底页有半幅升官图,我在“工专”举办的童玩展览会中,曾向吴美云女士说明此图极为难得,如在手边请捡寄新印后奉还,一直未获嗣音。后来跟高阳兄谈起,他也藏有此图,现在会同苏同炳兄研订校正,把不合实际情形地方,一律加以改正,使其臻于至善尽美,再行新印出来。等高阳那幅藏图修改大功告成,凡我同好,自当奉邀同作掷图之游的。
《中华谈吃第一人唐鲁孙作品(09):老乡亲》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沉浸式的怀旧体验。唐鲁孙先生的文字,就像一位老友在向你倾诉,娓娓道来,不带丝毫矫饰,却充满了动人的力量。我能感受到他笔下那些“老乡亲”身上特有的淳朴和热情,也能在那些关于食物的片段里,品味到浓浓的家常味道。他不仅仅是在介绍菜肴,更是在讲述食物背后的故事,讲述那些与食物相关的人,讲述那些已经渐行渐远的时光。这种将食物与人情、与地域、与历史融为一体的写作方式,让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美食读物,而成为了一部生动的社会风俗画。我常常在读到某个片段时,会陷入深深的沉思,回想起自己年少时的一些片段,那些被时光遗忘却又无比珍贵的记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美味,不仅仅在于食材的珍贵与烹饪的技巧,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情感,在于它所连接的人。它是一本让我品味食物,也品味人生的书。
评分翻开《中华谈吃第一人唐鲁孙作品(09):老乡亲》这本书,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些熟悉的、带着浓浓烟火气的画面。唐鲁孙先生的文字,总能以一种最朴实无华的方式,勾勒出食物的形神,更重要的是,描绘出食物背后的人情世故。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油烟香,听到锅碗瓢盆的碰撞声,感受到灶台边温暖的炉火。这本书虽然名为“老乡亲”,但它传递的情感早已超越了地域的界限,直抵人心。每每读到先生对家常菜肴的细致描述,都会勾起我对童年、对亲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那些看似平凡的食材,在唐先生的笔下,都拥有了鲜活的生命,它们不仅仅是果腹之物,更是情感的载体,是记忆的锚点。他写的不只是“吃”,更是“人”在“吃”中所流露出的淳朴、热情和智慧。每每合上书本,心中总会升起一股暖流,那是对过去的美好回忆,也是对当下生活的一种温柔提醒——生活的美好,往往就藏在这些细微之处,藏在每一次用心烹饪、用心品尝的过程中。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吃,从来都不是一件小事,它承载着文化,承载着记忆,更承载着对生活的热爱。
评分阅读《中华谈吃第一人唐鲁孙作品(09):老乡亲》,就像是走进了一幅徐徐展开的、充满生活气息的画卷。唐鲁孙先生以其独有的视角和精妙的笔法,将那些早已成为过往的美食记忆和人情故事,重新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他的文字,有一种古朴而悠长的韵味,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而安心。书中描写的不仅仅是菜肴,更是隐藏在菜肴背后的生活哲学和人生态度。他常常能从最寻常的食材、最简单的烹饪方式中,挖掘出不平凡的意义。我尤其欣赏他对细节的捕捉,那种对食物的质地、香气、口感的精准描述,足以勾起读者最原始的食欲和最深切的共鸣。更重要的是,他将“吃”与“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那些“老乡亲”的故事,那些邻里之间的温情,那些家常的分享,都通过食物这个媒介,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食物的力量,不仅仅在于满足口腹之欲,更在于它能够凝聚人心,传递情感,传承文化。
评分读《中华谈吃第一人唐鲁孙作品(09):老乡亲》,我总感觉像是坐在一张古朴的八仙桌旁,听着一位长者娓娓道来。他不是在讲故事,也不是在写游记,他只是在分享他吃过的、见过的人,以及那些与吃息息相关的生活点滴。他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带着一种温润如玉的质感,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珠玑,直击人心。我尤其喜欢他描写食物的那些段落,那种细腻到极致的描摹,仿佛能让我隔着书页尝到那鲜美的滋味。但他从不孤立地写食物,总会将食物与人、与场景、与情感紧密地联系起来。比如,他写一道家常菜,你就能看到做这道菜的人的辛劳、智慧,以及吃这道菜时的家庭温馨。这种写法,让食物的意义被无限放大,它不再仅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情感的纽带,是文化的传承。读这本书,你会发现,原来最动人的故事,往往就发生在最平凡的生活里,发生在餐桌之上。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吃”这件事,也让我更加珍惜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评分《中华谈吃第一人唐鲁孙作品(09):老乡亲》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穿越时光的美食之旅。唐鲁孙先生用他那饱含深情的笔触,将我带回了那个淳朴而充满人情味的年代。他笔下的“老乡亲”,不仅仅是地理上的邻里,更是心灵上的依靠。他所描绘的食物,也绝非仅仅是食物本身,而是承载了无数情感与记忆的符号。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脑海中会不自觉地浮现出自己家乡的某个角落,某一个温暖的画面。书中对各种食材的细致描绘,以及它们如何被加工成一道道诱人的佳肴,都充满了智慧与匠心。而更让我感动的是,唐先生总能在食物背后,挖掘出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联结。他写的不只是“吃”,更是“吃”所带来的分享、关怀和团聚。每一次阅读,都仿佛与一位慈祥的长者促膝长谈,感受着他的人生智慧和对生活的热爱。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食物最本真的意义,它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连接着人与人,也连接着我对生活最美好的期盼。
评分惜衣惜食非为惜财缘惜福;求名求利但须求己莫求人。
评分唐鲁孙,本名葆森,字鲁孙。1908年9月10日生于北京,为满族镶红旗后裔,他的曾叔祖父长叙,官至刑部侍郎,其二女并选入宫侍奉光绪,为珍妃、瑾妃。唐鲁孙是珍、瑾二妃的侄孙,他七八岁的时候,进宫向瑾太妃叩拜春节,被封为一品官职。
评分非常好的一套书,值得一读!!
评分偶亲芳泽,并且会把朱唇玉面,揉蹭得唇晕钗横,花容失色,所以十个
评分《中华谈吃第一人唐鲁孙作p品(s0uv9):y老A乡C亲D》(唐鲁孙)【摘要 书评 试读】- 图书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包装质量都可以。
评分非常愉快的购物体验,东西非常好,很值得。
评分亦爱吾庐买波塘旋栽杨柳;顿成轻别问后约空指蔷薇。(梁启超集宋词句)
评分女人十之八九是反对男人留胡子的,如果您留个络腮大胡子,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