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瑜伽师地论》是学佛修持者首要必读的典籍,是印度戒贤大师专为玄奘大师传授的佛法精髓,包括了从开始学佛修行直到成佛的全部过程和修持方法。机缘因遇之下,南怀瑾先生于1980年在台湾十方书院讲解了该经,重点讲述声闻地部分,偏重于修持做工夫修定方面,尤其偏重于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共法方面,以人我的实际经历加以说明,并配合义理讲解,目的在于领引修行者入正修行之路。
内容简介
《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讲录》是南怀瑾先生关于《瑜伽师地论》声闻地部分的讲录,共20讲,约34万字。南先生认为《瑜伽师地论》依次涵盖了人道、天道、声闻道、缘觉道、菩萨道的修证,修行者修好人天乘后才有资格修小乘道,然后才够得上修菩萨道,最后才能修大乘道。他注重声闻乘出家众的修证,目的在于领引修行者入正修行之路。他开篇即有针对性地分析了修行者20种不能得定的原因和修定中的4种障碍,启发学人警惕,以避免修持路上误入歧途。
他认为《瑜伽师地论》非常注重因明(逻辑),告诫修行者在学习时要运用逻辑思维加以分析归纳。针对学佛修持者修行时存在的问题,他强调,不论是修哪一种宗教哪一门派,都应先通晓教理,理解其中真义,但又不能仅把教理当做知识学术去研究,而是应注重真修实证,随时随地用功勤修观行,通过修定做工夫将所学佛理证到实际理地;学佛修持的道理最初的就是最后的,最基本的就是很高深的。
作者简介
南怀瑾(1918-2012),是多年来享誉海内外,特别是华人读者中的文化大师、国学大家。他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遍览经史子集,对国学钻研精深,体认深刻,于中华传统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诣,更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等,对西方文化亦有深刻体认,在中西文化界均为人敬重,堪称“一代宗师”。
目录
第一讲
关于这本书○瑜伽师心瑜珈五乘道○无道伴无明师心散乱○只会听喜供养不知足○不如意又懒惰闲事多○爱挑剔不受教种种毛病○无善巧方便加行慢又错○什么是声闻地○种性是什么
第二讲
修行的善缘与劣缘○你的人身是善得的吗○正出家该如何做○饮食是个大问题○醒梦一如的人○修行人最须注意的事○你出家的动机是什么○四种静虑八种解脱○定慧等持
第三讲
圣人的定境界○等引地——入定需领引○初静虑——先消除五种心理○什么是入魔○因喜因忧而造的恶业○清净欢喜安乐轻安○修定的初步○修定与解脱的先后
第四讲
五盖的严重性○检查自己的贪欲心○你也有瞋恚心吗○谁不烦恼不昏沉○睡眠昏沉烦恼○掉举恶作
第五讲
多疑多惑的人○不正的思惟女性的魅力○如何去除贪欲○五徧行的潜力○作意有很多种○有分别影像的修法——观○为什么观不起来白骨○无分别影像的修法——止○以止为主修以观为主修
第六讲
修习影像作意的关键○你得了轻安吗○除盖除结顺清净而得解脱○以苦为师般舟三昧○声闻众的多种作意 独觉及菩萨的作意○修行也要资本○如何对付修定的毛病
第七讲
身心内外染污了○依色身作意作意影响色身○修行是什么睡眠烦恼随○良药——贤善定相○入定住定出定○什么是增减什么是黑白
第八讲
作意与所缘○得定的四种力○四种心理不同的修定人○钝根的修法中根的修法○如何修无漏果位的定境○工夫有进退方法有决择
第九讲
先圆满清白再进步修定○熏修得了定解脱未得果○未了还须偿宿债○爱味下堕乐有差别解脱有八○八解脱之第一○八解脱之二至八○工夫到达时的能力○什么是证到空
第十讲
心力多么大○也是不动心○无愿无相的修法○见了道证了果习气未断○再说空、无相、无愿、寻伺○比丘声闻道必修课
第十一讲
等持等至名句文身○住定出定的行状相○为什么出定○修行地方五条件○修定要有威仪○身心都舍才能修行○念念纯善流注
第十二讲
九种心住○拴住你的心令心内住等住○真正的无记业可怕的无记果○安住近住更要调顺○寂静再寂静○什么是失念○专注等持任运○六种力达到心住○四个方法修九住心的定○四种方法修观○什么是正思择
第十三讲
修观的三纲要○三纲中的六件事○义、事、相、品、时、理○善知识说法听者语义觉○再说白骨观不净观○如何修慈悲喜舍○什么是缘起什么是性空
第十四讲
异熟果与果报相同吗○十二因缘与三世因果○你为什么那样愚痴○界合相界差别○如何修数息观○掌握呼吸之间的息
第十五讲
修定修慧修加行○个性不同修法不同○修行为何不可拖延○止相止时观相观时○如何举何时舍○头脑清醒的老年○清除障碍的加行○贪心重应修不净观
第十六讲
不净观的窍门白骨烧化吹散○四大的转化○先修风大观○修气修神通○修风修呼吸躲过了死亡○修定引发的身体反应○气充满心喜乐作意成功○得色界定后的身心变化○需要入世修的四种人○修行人为何生入异类中
第十七讲
四大分散的过程○死亡时的特殊现象○中阴身的时光○再投胎为人○人为什么要修道○要离开欲先了解欲○欲的各种现象○修初禅的有寻有伺境界
第十八讲
世间定的重要○静虑与定的不同之处○七日七夜为什么○无寻无伺入二禅○三禅以上的舍和乐○禅定与三灾八难○什么是真正的虚空○有心定与无心定无想定与灭尽定○得神通了
第十九讲
修神通的开头两步○空界想身心符顺○得了神足通○宿命通的境界○天耳通和天眼通的修法○修成了他心通○得道人的神通外道的神通○什么人会生天界○初步了解意地
第二十讲
三界六道的苦与乐○修禅定的苦与乐○转苦为乐○圣人境界之乐○段食思食识食○三界男女之欲与生育○神通的变化修道的变化○结语
精彩书摘
第一讲
关于这本书
今天开始,我们改变方向,来讲有关教理方面的问题,首先要研究的就是《瑜伽师地论》。站在佛学的立场来讲,一个真正学佛的人,有四本重要的佛学论著要读。其中有两部是印度的,就是《大智度论》和《瑜伽师地论》;两部是中国的,就是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和永明寿禅师的《宗镜录》。近几十年来所写的许多佛学概论,都是概论的概论的概论了。可惜你们诸位现代青年,学佛学都从现代化的概论的概论人手,那是有问题的。所以,我们今天研究的佛学概论,就是玄奘法师翻译的《瑜伽师地论》,共有一百卷之多。
我们如果以一般学术性的立场来讲,佛学的学术思想可分成四个范围。所有的经典,分为大乘经典、小乘经典两种。大乘的佛学思想,包括它的学术与修证;又分为两个范围,一个是龙树菩萨的般若佛学系统,属于释迦牟尼佛涅槃以后的前期佛学;另一个是无著、世亲两兄弟菩萨的唯识法相的佛学系统,属于后期的佛学。我们现在手里拿到的《瑜伽师地论》,在学术的范围属于后期的佛学。如果以佛学严正的立场来讲,也许可以说后胜于前,越是后面的越是精细周到,包罗的也越多。
像西藏密宗黄教宗喀巴大师的系统,就是《瑜伽师地论》的系统。宗喀巴大师有名的《菩提道次第广论》,是依据印度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炬论》加以扩充的著作;而《菩提道炬论》,就是从《瑜伽师地论》体系中来的。
……
前言/序言
《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讲录》是南怀瑾先生深入阐释佛教根本教义,特别是声闻乘修行法门的一部重要著作。本书并非仅是简单介绍,而是南师以其融贯古今、旁征博引的学养,将《瑜伽师地论》这部浩瀚佛典中的“声闻地”部分,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人生智慧,进行了精辟的讲解与开示。 《瑜伽师地论》与“声闻地”概览 《瑜伽师地论》乃弥勒菩萨所说,经无著菩萨传授,是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根本论典之一。其内容广博,包罗万象,从凡夫地到佛地,将一切有情众生的修行过程,乃至世界万有的成坏,都做了周密的剖析与阐释。其中,“声闻地”是《瑜伽师地论》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它详细阐述了声闻乘的修行次第、戒定慧的修学方法、惑业苦的流转与断除,以及最终解脱的境界。声闻乘,顾名思义,是指以听闻佛陀教法,进而通过自身修行,证得阿罗汉果,了脱生死,获得解脱的修行者。其核心在于“四圣谛”的观照与“八正道”的实践。 南怀瑾先生的独特讲解视角 南怀瑾先生在讲解《瑜伽师地论·声闻地》时,并非拘泥于古代的文字游戏或教条式的解释,而是将佛法视为一种活生生的生命实践。他以其深厚的国学功底,将《瑜伽师地论》中深奥的佛学概念,转化为普通人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语言。其讲解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化繁为简,直指核心: 《瑜伽师地论》原文浩如烟海,概念繁多,若无善巧引导,初学者极易望而却步。南师善于抓住每一段落、每一个概念的核心要义,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或联系生活中的实例,将抽象的佛法道理具象化,使读者能够迅速领会其精神实质。他强调,学佛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要懂得其“道理”与“方法”。 2. 融贯东西,古今呼应: 南师在讲解佛法时,常常旁征博引,将中国儒家、道家的思想,甚至是一些西方哲学、心理学的观点,与佛教教义相结合。他认为,真正的智慧是共通的,佛法与中国传统文化并非割裂,而是可以在相互印证中,展现出更广阔的智慧光辉。这种融会贯通的处理方式,使得《瑜伽师地论》的阐释不再是孤立的佛学研究,而是与我们当下的生活、文化有着深刻的联系。 3. 注重实践,强调体验: 南师一生所倡导的,始终是“实践”与“体验”。他反复强调,佛法不是理论,而是要落实到生活当中去修证。在讲解“声闻地”时,他尤其侧重于如何通过戒律的持守,打下修行的基础;如何通过禅定的修习,训练心性,开启智慧;如何通过对苦、集、灭、道的深入理解,了知生命的真相,并依此实践,最终获得解脱。他鼓励读者将经论中的方法,运用到自身的日常生活中,去感受、去体会,而非停留在口头上的议论。 4. 破除迷执,启迪觉悟: 南师的讲解,常常带有破除我们习气、迷执的针砭。他对于众生在修行过程中容易产生的误区、偏差,都有着深刻的洞察,并能够用直接而又不失慈悲的方式加以指正。他引导读者审视自己的内心,认识到烦恼的根源,并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来转化烦恼,熄灭妄念,回归自性。 《声闻地》核心内容的现代意义 《瑜伽师地论·声闻地》所阐述的声闻乘修行,虽然以“了脱生死”为直接目标,但其所包含的智慧与方法,对于现代人而言,依然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认识生命的真相(苦、集、灭、道): “四圣谛”是佛教的根本,南师的讲解帮助我们深刻理解“苦”的本质,以及“苦”的产生原因(集),“苦”的止息(灭),以及通向“苦”的止息的道路(道)。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被各种欲望、竞争、压力所困扰,深陷“苦”的泥淖。对四圣谛的理解,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生命的困境,并找到解决之道。 培养定慧之学(戒定慧): 声闻乘修行强调戒、定、慧三学。南师的讲解,不仅是理论的阐述,更是实践的指导。他会教导我们如何持戒,不是为了束缚,而是为了净化身心;如何修定,是为了让散乱的心念趋于平静,培养专注力,这是现代社会尤其需要的品质;如何通过定力观照,开启智慧,明辨是非,做出正确的选择。 净化心灵,提升自我: 闻地所讲的修行方法,如观呼吸、观不净、观无常等,都是针对如何调伏烦恼,净化心灵的有效途径。这些方法不仅能帮助修行者了脱生死,对于现代人来说,更是应对压力、保持心理健康、提升个人修养的宝贵财富。通过这些修习,我们可以减少负面情绪,提升自我控制能力,以更平静、更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探寻生命终极意义: 尽管声闻乘的目标是阿罗汉果,但其背后所蕴含的,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追问。南师的讲解,会将这些古老的智慧,与我们对人生意义的探索相连接,启发读者去思考生命的本质,生命的价值,以及如何活出更有意义的人生。 本书对读者的启示 阅读《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讲录》,绝非仅仅是学习一门古老的宗教教义。它更像是一次与南怀瑾先生的思想进行深度对话,一次与生命智慧的亲密接触。本书将引领读者: 开启内在的探索之旅: 南师的讲解,会引导读者将目光转向内心,去审视自己的起心动念,去认识自己的习气毛病,去发掘自己内在的潜能。 掌握调整身心的实用技巧: 从持戒到修定,再到观照智慧,本书提供了许多可以切实运用到生活中的方法,帮助读者改善情绪,提升专注力,乃至调整生活方式。 获得看待问题的全新视角: 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与困惑,本书将赋予读者一种超越表象的智慧,帮助我们以更宏大、更深入的眼光去理解和解决问题。 踏上觉悟与解脱的道路: 最终,本书的目标是帮助读者理解生命的真相,认识到解脱的可能性,并指明了一条从烦恼走向清净,从束缚走向自由的修行道路。 南怀瑾先生的《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讲录》,是一部将佛陀的根本教法,以最贴近人心的、最富生命力的形式呈现出来的经典之作。它不仅是一部佛学研究的参考,更是一本指引人生方向、开启智慧宝藏的生活指南。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可以感受到南师循循善诱的教诲,体会到佛法化繁为简、直指人心的力量。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触动人心最深处的智慧,引导我们去思考生命的真谛,去践行生命的真理,最终实现心灵的觉醒与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