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对于提高我的逻辑思维和论证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帮助。在我的专业领域,清晰的表达至关重要,而这本书恰恰提供了最坚实的理论基础。作者对于“论点构建”和“反驳策略”的分析,简直是一套完整的武功秘籍。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的“简洁即力量”的原则,这让我意识到,过去我总喜欢用复杂的长句来堆砌所谓的“深度”,反而弄巧成拙。修订版中加入的案例分析更加贴近当代语境,比如对社交媒体上热点事件的文本分析,非常具有时效性。我发现,读完这本书后,我起草的报告和邮件,结构更紧凑了,论据支撑也更有力了。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案头工具书。
评分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我对自己的写作表达感到非常困惑,总觉得词不达意。这本书的出现,就像在迷雾中点亮了一盏灯。它没有提供那种“一招鲜吃遍天”的速成秘诀,而是引导读者去探索文字的内在肌理和运作规律。书中对于“隐喻的生命周期”的探讨,让我大开眼界,原来我们每天都在使用那些曾经充满力量,如今已经变得陈腐的表达。作者的文字本身就体现了极高的水准,优雅而不失力量,精准且富有洞察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只停留在“写什么”的层面,更深入到了“如何看待文字”的哲学高度。对于任何一个严肃对待自己语言表达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次不可多得的精神洗礼。
评分说实话,我对这种理论性的书籍一向敬而远之,总觉得太干巴巴,但《文字问题(修订本)》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的笔触非常生动,仿佛在和一个经验丰富的朋友聊天,而不是在啃一本学术专著。其中关于“情感投射与文本接收”的章节,简直是神来之笔。它解释了为什么同样一句话,在不同读者那里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化学反应。我立刻回想起我最近看过的几部电影的评论,原来很多争议点都可以从这个角度得到解释。这本书的优秀之处在于,它把抽象的语言学概念,用非常贴近生活的例子串联起来,让人读得津津有味。看完之后,我对待我收到的每一条信息、每一份邮件,都会下意识地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这是一种非常积极的改变。
评分这本《文字问题(修订本)》简直是为我量身打造的!我一直觉得自己对文字的理解停留在表面,但这本书真正地打开了我的新世界。它不只是教你如何写出漂亮的句子,更深层次地探讨了语言背后的逻辑和哲学。特别是关于语义歧义的部分,作者的分析极其到位,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我习以为常的表达方式。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语境的力量”,当时我就在想,原来我们日常交流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上下文,竟然能让一句话的意思天差地别。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也非常合理,从基础的词汇辨析,到复杂的篇章结构分析,层层递进,丝毫不觉得枯燥。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对照自己过去写过的东西,发现自己过去犯了多少逻辑上的错误。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提升写作技巧,更在于培养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让我看清文字背后的意图。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实在是太棒了。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深度远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比较偏向应用文写作的指南,但读完之后才发现,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思考”的书。作者在探讨不同文体风格的演变时,引用了大量历史案例和心理学研究,让整个论述显得既有说服力又引人入胜。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修辞的陷阱”那一章,作者细致地剖析了那些看似高明的修辞手法,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误导读者的。我过去总觉得修辞是锦上添花,现在才明白,用得不好,它就是一把双刃剑。这本书的修订版做得非常好,看得出来在细节上做了很多打磨,行文流畅,没有丝毫晦涩难懂的地方。对于任何一个想要提升自己文本解读能力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个宝库。
评分好书一本
评分方面的贡献。他著有《温岭方言语音分析》(《中国语文》1966年第1期)、《关于方言研究为农村服务的一些意见——以浙江省温岭县方言调查为例》(《中国语文》1966年第2期)、《温岭方言的变音》(《中国语文》1978年第2期)、《温岭方言的连读变调》(《方言》1979年第1期)、《我国东南各省方言梗摄字的元音》(《方言》1996年第1期)、《福州话“下雨”的本字》(《方言》1997年第2期)、《方言字典说略》(《方言》1997年)第4期)、《语音常识》(笔名董少文,文化教育出版社,1955年出版,1958年修订)、《评哈忒门和霍凯特对北京语音的分析》(笔名宋元嘉,《中国语文》1965年第3期)、《语音演变规律的例外》(《中国语文》1965年第2期)、《方言语音对应关系的例外》(《中国语文》1965年第6期)、《论北京话“荣”字的音》(《方言》1982年第3期)、《论“入”字的音》(《方言》1982年第4期)等。
评分由于特殊人群视觉能力的局限,还可以发明变异的视觉符号或者触觉符号来代替普通文字。盲文是为了适应没有视觉能力的盲人发明的触觉符号。手语是为了适应没有语音能力的哑巴发明的用手舞动的动态视觉符号。旗语是为了适应航海等远距离听觉和视觉局限发明的用旗子舞动的动态视觉符号。这些代码文字,一律建立在表音文字或者表意文字的拼音方案的基础上,传统汉字是无法使用这种代码的,因为字的数量太多。
评分文字[2]在语言学中指书面语的视觉形式,古代把独体字叫做“文”,把合体字叫做“字”,现在联合起来叫做“文字”,文字的基本个体叫做“字”。在日常生活中,“文字”还可以指书面语、语言、文章、字等。视觉符号形式,突破口语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例如汉字、拉丁字母。
评分唐·韩愈《荆潭唱和诗序》:“搜奇抉怪,雕镂文字,与韦布里闾憔悴专一之士,较其毫釐分寸。”
评分书是灯,读书照亮了前面的路;书是桥,读书接通了彼此的岸;书是帆,读书推动了人生的船。读书是一门人生的艺术,因为读书,人生才更精彩! 读书,是好事;读大量的书,更值得称赞。 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当你枯燥烦闷,读书能使你心情愉悦;当你迷茫惆怅时,读书能平静你的 心,让你看清前路;当你心情愉快时,读书能让你发现身边更多美好的事物,让你更加享受生活。读书是一种最美丽的享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 玉。”
评分文字问题(修订本),大家经典,值得一读,喜欢喜欢
评分好书。
评分在音韵学研究方面,著有《切韵音系》(中国科学院,1952年,科学出版社,1956年再版)、《陆法言的〈切韵〉》(1957年)、《隋韵谱》(1961年、1962年)、《隋代诗文用韵及〈广韵〉的又音》(1962年)、《怎样根据北京音辨别古音的声母》(1962年)、《怎样根据北京音辨别古音的韵母》(1963年)、《〈广韵〉的反切和今音》(1964年)、《从现代方言论古群母有一、二四等》(1965年)、《读汉书东方朔传》(1979年)、《音韵存稿》(1982年)、《语文论衡》(1986年)等学术论著。其中《切韵音系》是作者的第一部著作。该书利用现代汉语方言等材料,通过对《切韵》一系反切的精密考察,在音类的区分和音值的构拟上提出不少新见。书中说明了《切韵》所代表的中古音韵系统,对中古音值提出假设,全面分析了反切上下字的作用,并对若干等韵学的术语进行了历史的解释。该书是汉语历史、汉语音韵研究与教学的重要参考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