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佛教十三經:楞嚴經》是一部對中國佛教之禪、淨、律、密、教都有著廣泛而深刻影響的大乘經典。該經雖有真僞之爭,但內容十分宏富,思想體係嚴密,幾乎把大乘佛教所有重要理論都囊括其中,故自問世後,就廣泛流行。該經以理、行、果為框架,謂一切眾生都有“菩提妙明元心”,但因不明自心清淨,故流轉生死,如能修禪證道,即可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這一思想對中國佛教的各宗各派都産生瞭極其深刻的影響。
內頁插圖
目錄
捲一
捲二
捲三
捲四
捲五
捲六
捲七
捲八
捲九
捲十
精彩書摘
譯文:
佛繼續說道:“阿難,前麵我伸臂舉拳,你迴答說眼睛看見光明拳,那麼,這拳的光明因何而有?為何成拳?你因何而見?”阿難說:“由於世尊全身如閻浮檀金色一般,光艷無比,有如大寶山;這是由清淨心所生,故有光明。再者,我實以眼睛看見世尊的五輪指,伸臂屈握而成拳相。”佛告訴阿難:“如來現在如實告訴你,凡有智慧的人,應以譬喻而得開悟。阿難,比如我這個拳相,若無我手,就不成我的拳相,若無你眼,就不成你的所見。以你眼根之能見,類比我拳相之屈握,二者道理相同嗎?”阿難說:“是的,世尊。若無我眼,就不成我的所見。以我眼根來類比如來拳相,二者的道理相同。”佛告訴阿難:“你說二者道理相同,其實不然。為什麼呢?比如無手的人,拳相完全沒有瞭;而那些沒有眼的盲人,並不是全無其‘見’。原因何在呢?你試著在路上詢問那些盲人:‘你們看見什麼瞭?’那些盲人一定迴答說:‘我眼前隻見一片黑暗,彆無所見。’以此道理來看,是眼前的塵境自暗,見性又何曾虧缺呢?”阿難說:“那些盲人眼前隻見黑暗,怎麼能成有所見呢?”佛對阿難說:“那些盲人沒有眼睛,隻看到黑暗,這與有眼人處於暗室中,眼前也是一片黑暗,二者是有區彆?還是沒有區彆?”阿難說:“是的,世尊,處於暗室中的有眼人與那些盲人,二者所見黑暗相比較,原來並無不同。” 佛說:“阿難,若那些盲人,原本眼前全見黑暗,忽然眼睛得到光明,見到眼前塵境中的種種色相,如果這就稱為‘眼見’的話,那麼,那些處於暗室中的有眼人也是眼前全見黑暗,忽然獲得燈光,見到眼前塵境中的種種色相,類似的就應該稱為‘燈見’瞭。如果能夠稱為‘燈見’的話,燈既然自能有所見,自然就不能稱為無情之物的‘燈’,而應該屬於有情之物瞭。再說,既然是燈在看見種種色相,又何關你的事呢?所以應當知道,燈的作用隻是顯現種種色相,而能夠看見種種色相的,是眼而不是燈;同樣,眼的作用也隻是顯現種種色相,而能夠看見種種色相的見性,是心而不是眼。”
……
前言/序言
“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這句禪門話語道齣瞭《楞嚴經》在中國佛教中的特殊地位和影響。本經自唐代中葉譯齣後便開始流行,宋代之後更是盛行於僧俗、禪教之間,成為漢傳大乘佛教的最核心經典之一,是一部對中國佛教之禪、淨、教、律、密都有著廣泛而深刻影響的大乘經典。
《楞嚴經》以禪定修習之見、修、行、果為框架,以首楞嚴大定為中心,係統講述瞭見地抉擇、禪修法門、菩薩階位以及七趣因果和五十陰魔等佛法大義,其禪觀體係組織得十分嚴密巧妙,義理宏深,內容豐富,一經在手,見修齊備,因而被譽為佛教“教觀之總綱”,素有“佛教全書”之稱;其教理和禪觀思想,對宋代之後的中國佛教發展産生瞭極其深刻的影響。元代天如惟則法師稱之為:“《首楞嚴經》者,諸佛之慧命,眾生之達道,教網之宏綱,禪門之要關也。”明代高僧蒲益智旭在《閱藏知津》中稱贊:“此經為宗教司南,性相總要,一代法門之精髓,成佛作祖之正印。”
《楞嚴經》對於修行開悟、明瞭宇宙人生實相真理具有特彆的意義,是能夠使人入門悟道的一部書,也是抱本修行直至證果都需要帶在身邊的一部書。明代憨山德清大師言:“不知《法華》,則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不知《楞嚴》,則不知修心迷悟之關鍵。”由於經中對於破妄顯真、破魔顯正以及禪定中齣現的種種魔事境界作瞭非常細緻的講述,故本經曆來被公認為是一部禪修寶典、破魔大全。
從唐末五代以來,叢林就盛行“楞嚴法會”,宋元以後,楞嚴咒逐步成為叢林早課的中心內容,而《楞嚴經》的流傳和講習也隨之更普遍瞭。
《楞嚴經》在唐代譯齣不久,就流傳到瞭日本、韓國。在藏文《甘珠爾》中有由漢譯藏的《大佛頂首楞嚴經》第十品以及《魔鬼第九》兩本,實即本經第九、第十兩捲,據學者考證,為西藏前弘期(約當唐代)的譯品。清乾隆年間,章嘉呼圖剋圖主持,由袞波卻將全經重譯成藏文,並刊成漢、滿、藏、濛四體閤璧的《首楞嚴經》全帙。
一本經之翻譯和流通
《楞嚴經》是在唐代中葉於廣州製旨寺(今光孝寺)譯成漢語,並隨後開始流通。唐代著名的佛經目錄學傢智升將其列入《開元釋教錄》(編於唐開元十八年〔730〕,是經錄中集大成者,宋藏以下諸藏皆依準之)中。自北宋初年第一部雕刊漢文大藏經《開寶藏》起,直至清朝乾隆年間刊刻的《龍藏》,無一例外地將其列入“正藏”加以流通。
關於《楞嚴經》的傳譯情況,早在本經流傳之初就有不同說法,由此也引起瞭後世關於本經的真僞之爭。智升在《開元釋教錄》捲九中記載,羅浮山沙門釋懷迪“因遊廣府,遇一梵僧(原注:未得其名),賫梵經一夾,請共譯之,勒成十捲,即《大佛頂萬行首楞嚴經》是也。迪筆受經旨兼緝綴文理。其梵僧傳經事畢,莫知所之。有因南使,流經至此”。在同書的捲十二、捲十七則簡略記為“大唐循州沙門懷迪共梵僧於廣州譯,新編入錄”、“大唐沙門懷迪於廣州譯”。這就引起瞭一些學者的誤解。智升在其後專門補充譯經史跡的《續古今譯經圖記》中則有瞭詳細記載:“沙門般刺蜜帝,唐雲‘極量’,中印度人也。懷道觀方,隨緣濟度,展轉遊化,達我支那。乃於廣州製旨道場居止。眾知博達,祈請亦多。利物為心,敷斯秘賾。以神龍元年(705)龍集乙巳五月己卯朔二十三日辛醜,遂於灌頂部誦齣一品《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瞭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一部十捲。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語,菩薩戒弟子前正諫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筆受,循州羅浮山南樓寺沙門懷迪證譯。其僧傳經事畢,泛舶西歸。有因南使,流通於此。”這一記載,頗為全麵,不但補充瞭《開元釋教錄》中情況不明的“梵僧”詳情,而且增加瞭彌迦譯語、懷迪證譯和房融筆受等譯經經過。智升在《續古今譯經圖記》中關於《楞嚴經》傳譯的補充資料,被其後的佛教目錄傢所采用。在稍後釋圓照撰寫的《貞元新定釋教目錄》中,關於《楞嚴經》的傳譯完全采用瞭《續古今譯經圖記》的說法,而不再沿用《開元釋教錄》的說法。
……
佛教十三經:楞嚴經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評分
☆☆☆☆☆
阿彌陀佛!?
評分
☆☆☆☆☆
質量不錯,字跡清晰
評分
☆☆☆☆☆
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個高尚的人談話
評分
☆☆☆☆☆
佛經可以淨化人的靈魂!中華書局齣版的!有注釋!有譯文!
評分
☆☆☆☆☆
一直想拜讀,618大量購買,包裝完好,價格實惠。
評分
☆☆☆☆☆
《佛教十三經:楞嚴經》是一部對中國佛教之禪、淨、律、密、教都有著廣泛而深刻影響的大乘經典。該經雖有真僞之爭,但內容十分宏富,思想體係嚴密,幾乎把大乘佛教所有重要理論都囊括其中,故自問世後,就廣泛流行。該經以理、行、果為框架,謂一切眾生都有“菩提妙明元心”,但因不明自心清淨,故流轉生死,如能修禪證道,即可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這一思想對中國佛教的各宗各派都産生瞭極其深刻的影響。
評分
☆☆☆☆☆
3.本套叢書主編賴永海先生在佛教界素有“北方(方立天)南賴(賴永海)”之稱,為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是“賴傢軍”的“領軍人物”,在中國佛教界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評分
☆☆☆☆☆
即睹諸善惡境相,自心不亂,名定香。 自心無礙,常以智慧,觀照自性,不造諸惡;雖修眾善,心不執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貧,名慧香。即自心無所攀緣,不思善,不思惡,自在無礙,名解脫香。自心既無所攀緣善惡,不可沉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和光接物,無我無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脫知見香。善知識!此香各自內薰,莫嚮外覓。令與汝等授無相懺悔,滅三世罪,令得三業清淨。善知識!各隨語,一時道: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愚迷染;從前所有惡業愚迷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憍誑染;從前所有惡業憍誑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嫉妒染;從前所有惡業嫉妒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
評分
☆☆☆☆☆
一直在京東購買,京東的速度很快,喜歡,有活動就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