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远哲(Yuan TsehLee),1986年以分子水平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研究与赫施巴赫(Dudley R. Hechbach)及约翰·波兰伊(John C.Polanyi)共获诺贝尔化学奖,是第1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台湾人。目前为“中央研究院”、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以及德国哥廷根科学院等之院士。于1994年1月15日,放弃美国国籍,回到台湾。《李远哲》由朱丹、孟繁玲编著,是“华人十大科学家”系列丛书之一。《李远哲》记述了李远哲的成长之路,他的童年时代,他的求学历程,他的梦想,他的探索与实践,他的勇敢为人类带来了认知世界的曙光。
在我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亲身经历了李远哲先生的科研生涯。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他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将李远哲先生的人生经历、科研探索、社会活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人物画卷。我能够感受到他当年在实验室里的专注与热情,也能够体会到他在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与乐观。书中对一些关键时刻的描写,比如他获得诺贝尔奖的喜悦,以及他在推动某些科学项目时的决心,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科学与人文的完美结合。李远哲先生的科学研究不仅推动了化学学科的发展,更是在某种程度上改善了人类的生活,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科学是为人类服务的,而科学家的使命远不止于发现,更在于奉献。这本书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评分坦白说,在翻阅这本书之前,我对“分子束”这个概念几乎是一无所知,甚至觉得可能会是枯燥乏味的科学专著。然而,这本书却给了我一个巨大的惊喜。作者在介绍李远哲先生的核心科学贡献时,并没有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而是巧妙地通过故事和类比,将复杂的化学概念变得通俗易懂。例如,书中描述分子束技术如何像“一把精确的解剖刀”,能够“看清”化学反应的每一个微小步骤,这让我对这个技术的精妙之处有了直观的认识。我被那种对微观世界的精细操控能力所震撼,也惊叹于李远哲先生是如何凭借非凡的智慧和毅力,发展出这样一套革命性的研究工具。书中还穿插了许多他与同事、学生之间关于科研的讨论,那种思想碰撞的火花,以及对科学问题的执着探索,都让我感受到了科研的魅力。这本书让我觉得,科学不仅仅是冰冷的公式和实验,更是充满智慧、创造力和激情的探索过程。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李远哲先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更是一位具有深邃思想和人文关怀的社会活动家。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并没有将自己的科研成就局限于象牙塔内,而是积极参与到公共事务中,尤其是在推动科学普及、教育改革以及环境保护方面,他都倾注了大量心血。我看到了他对台湾科学发展的深切关怀,他如何利用自己的国际声望,引进先进的科研理念和人才,如何为年轻一代的科学家们搭建平台,鼓励他们勇于创新。书中还记录了他对社会不公和环境问题的敏锐洞察,以及他如何以科学家的理性精神,为解决这些问题发声。他对于“科学的社会责任”的深刻理解,让我对“科学家”这个职业有了更广阔的理解。他不是那种埋头苦干、不问世事的“书呆子”,而是一位能够将科学智慧与社会福祉相结合的典范。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科学家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他们的研究成果上,更在于他们如何运用科学的力量,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发展。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对李远哲先生的科学成就和人生经历有了全新认识的书。在阅读之前,我对李远哲先生的印象更多停留在“诺贝尔奖得主”这个标签上,虽然知道他很厉害,但具体的贡献和背后的故事却知之甚少。这本书以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将李远哲先生从一个贫苦家庭的孩子,一步步成长为国际顶尖的化学家,其间的艰辛、坚持和闪光点都展现得淋漓尽致。书中详细描述了他早年在台湾求学期间的刻苦努力,以及后来远赴美国深造,在化学领域做出开创性研究的过程。尤其是对他关于“分子束”研究的阐述,虽然我不是化学专业人士,但通过作者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深入浅出的讲解,我仿佛能够“看到”那些肉眼看不见的微观世界,理解这些研究是如何揭示化学反应的奥秘,并对现代化学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科学研究,更是一部关于梦想、毅力与奉献的传记。它让我明白,真正的科学成就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多少个不眠之夜的探索,多少次实验的失败与重来,以及对科学真理永不磨灭的追求。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精神上的启发。它不仅仅是记录了一个科学家的辉煌成就,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一种卓越的人格魅力。我被李远哲先生身上那种“永远保持好奇心”的态度深深吸引。书中描述了他一生都在不断学习、不断探索,即使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之后,依然保持着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和探索的激情。这种精神是对所有求知者的一种鼓舞。同时,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谊也令人动容。他虽然长期在海外工作,但他始终心系祖国,并将自己的才华和精力回报给华人社会。书中关于他回国后所做的贡献的记述,让我看到了一个科学家如何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这种家国情怀,与他的科学成就相得益彰,使他成为一个更加立体和伟大的人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