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十大科学家:李远哲

华人十大科学家:李远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丹,孟繁玲 著,孟宪明 编
图书标签:
  • 李远哲
  • 华人科学家
  • 科学史
  • 人物传记
  • 物理学
  • 化学
  • 材料科学
  • 学术著作
  • 科普读物
  • 科技人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河南文艺出版社
ISBN:9787807656692
版次:1
商品编码:1107236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华人十大科学家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5
字数:97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李远哲(Yuan TsehLee),1986年以分子水平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研究与赫施巴赫(Dudley R. Hechbach)及约翰·波兰伊(John C.Polanyi)共获诺贝尔化学奖,是第1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台湾人。目前为“中央研究院”、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以及德国哥廷根科学院等之院士。于1994年1月15日,放弃美国国籍,回到台湾。《李远哲》由朱丹、孟繁玲编著,是“华人十大科学家”系列丛书之一。《李远哲》记述了李远哲的成长之路,他的童年时代,他的求学历程,他的梦想,他的探索与实践,他的勇敢为人类带来了认知世界的曙光。

内容简介

  《华人十大科学家:李远哲》这里记述了科学家的成长之路,他的童年时代,他的求学历程,他的梦想,他的探索与实践,他的勇敢为人类带来了认知世界的曙光。

内页插图

目录


美国社会学家哈里特·朱克曼研究了92位在美国获得诺贝尔奖的自然科学家的生平历史,说了这样一句话:对他们的成长最起作用的是教育环境而不是富裕家庭。

1.钟灵毓秀
2.父亲
3.快乐幸福的大家庭


新竹国小在桌球比赛中赢得冠军,李远哲跑到校长面前重提昨日拜神之事:“校长,你看,我昨天说希望我们打败,结果我们还不是打赢了吗?是我们技术好,并不是上帝保佑。”

1.哭声响亮的孩子
2.爱玩耍的小学生
3.台湾光复了
4.拜神是没有用的


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

1.“你很有希望”
2.《约翰·克利斯朵夫》
3.点亮我,点亮生命
4.训导长眼中的丙等生
5.一场大病
6.天下没有不可能的事


真正做出一些事情来的人,往往是紧跟着问题,紧追不舍,追根究底的人。
1.生命要把握在自己手中
2.在台大第一次得到嘉奖
3.差的学生很聪明
……

精彩书摘

  一  美国社会学家哈里特·朱克曼研究了92位在美国获得诺贝尔奖的自然科学家的生平历史,说了这样一句话:对他们的成长最起作用的是教育环境而不是富裕家庭。  1.钟灵毓秀  在台湾西北部平原上,坐落着一个古老的城镇——新竹,她临海而立,与大陆隔水相望,离福建省平潭县相距仅130公里。在明末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后,这里的生产、商贸、民居初具规模。清康熙年间,在台湾设府,分为台湾、凤山、清罗三县,当时新竹称竹堑,为清罗县辖区。187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二府八县三厅,“竹堑”改为“新竹”,为八县之-01930年,在新竹县内设新竹市。1982年新竹由县辖市改为省辖市。  新竹雨量充沛,盛产甘蔗、水稻、茶,渔业资源丰富,海盐质量上乘,历来是台湾岛上经济富饶、文化发达的重镇之一。新竹境内北有头前溪,南有客雅溪,向南偏东有十八尖山、古奇峰。站在峰巅,放眼望去,两条溪水犹如两匹彩带镶裹着新竹这颗明珠。客雅溪畔的青草湖明镜一般,辉映着蓝天白云,远处丘陵逶迤,青松白沙,真是风光明媚。纵贯台湾南北的高速公路和铁路从此穿过,它北上台北、基隆,南下台中、台南禾口高雄。乘汽车离桃园机场仅40分钟路程。  新竹素有尊师重教的传统。“风俗不能皆醇,以人才化之;人才不能常盛,以学校陶之”的观念颇深,在办学方面堪称台湾之冠。20世纪50年代以后,台湾当局在这里相继创办了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大学、中原大学、中正理工学院、工业技术研究院等十多所高中等专业院校,著名的科学工业园区也建在这里。  钟灵毓秀。山清水秀、土肥地美的新竹从19世纪到20世纪的100多年间,出了两个有名的人物:一个是1830年的道光年间,官至礼部铸印局员外郎的郑用锡,他是台湾赴朝廷做官的第一人;另一个就是本书的主人公李远哲教授,他是炎黄子孙中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第一人。  ……

前言/序言


科学群星闪耀时:二十世纪华人物理学家的探索与奉献 一、引言:时代洪流中的科学足迹 二十世纪,是人类科学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时代,尤其在基础物理学领域,一系列颠覆性的理论与发现重塑了我们对宇宙的基本认知。在这个伟大的变革时期,涌现出了一批卓有建树的华裔科学家。他们或是留学海外,在最前沿的研究机构中攻坚克难;或是心系故土,致力于推动祖国科学教育与研究的重建与发展。 本书《科学群星闪耀时:二十世纪华人物理学家的探索与奉献》,并非聚焦于某一位特定领域的巨擘,而是旨在描摹一幅宏大的群像图。它将深入探讨在量子力学、相对论、核物理、半导体技术以及粒子物理等关键领域,那些默默耕耘、最终在国际科学界占据重要席位的杰出华裔物理学家群体。本书致力于挖掘他们从早年求学时期的艰辛、在西方学术体系中的适应与抗争,到最终取得突破性成果的完整历程,同时也关注他们在民族危亡之际,所展现出的家国情怀与回馈社会的责任担当。 本书的叙事视角,着重于“群体现象”与“时代背景”的交织。我们将看到,在西方主流科研体系中,这些科学家如何凭借卓越的智慧和坚韧的毅力,打破了种族与文化的壁垒,最终将自己的名字镌刻在现代物理学的丰碑之上。 二、篇章结构与核心内容概述 本书共分为六个主要部分,力求从不同维度和时间线上,立体呈现二十世纪华人物理学家的群像。 第一部分:启蒙与远渡——科学的萌芽与初探(约1900-1930年代) 此部分聚焦于第一代留学海外的物理学先驱。他们大多在清末民初的变革浪潮中,怀揣“科学救国”的理想,远赴欧美一流学府深造。 早期的困境与选择: 探讨留学经费的筹集、语言和文化障碍,以及早期科学研究领域中华人面孔稀少的现实。 奠基者之声: 详细介绍如吴有训、叶企孙、周培源等早期归国或在国外做出重要贡献的学者。他们的研究领域侧重于经典物理学的高级应用、光谱学以及早期的相对论初步研究,为后续的理论物理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术共同体的建立: 考察早期在海外形成的松散的华人学者网络,以及他们如何通过通信和学术会议,维持对科学前沿的关注。 第二部分:风暴中的坚守——量子力学与核物理的挑战(约1930-1950年代) 这是物理学发生根本性革命的时期。此部分将重点分析华裔科学家如何在量子力学从新理论走向成熟,以及核物理开始崭露头角的关键阶段发挥作用。 量子革命的参与者: 深入剖析那些直接参与了哥廷根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等核心理论讨论的华人学者。他们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是理论的完善者和传播者。 二战与军事物理: 详述部分学者在二战期间,被卷入或主动投身于美国的曼哈顿计划等与核能相关的研究。本书将侧重于他们作为技术专家和理论指导者所扮演的角色,而非仅仅是参与者。例如,他们如何解决在反应堆设计、同位素分离过程中遇到的复杂物理难题。 战后的学术回归与流散: 考察战后一部分学者选择回到百废待兴的中国,投身于创建高能物理和理论物理研究机构的努力,以及另一部分选择留在西方继续攀登学术高峰的群体的不同命运。 第三部分:半导体时代的弄潮儿——凝聚态物理的突破(约1950-1970年代) 随着晶体管的发明和半导体理论的成熟,物理学开始向更贴近实际应用的领域深入。本部分聚焦于凝聚态物理和固体物理学领域卓有建树的学者。 从基础理论到器件应用: 重点介绍那些对半导体材料学、超导理论或拓扑物理学做出奠基性贡献的科学家。他们是如何将抽象的量子理论应用于材料的微观结构理解,并推动了信息技术革命的萌芽。 实验物理的精度要求: 考察他们在高精度实验技术方面的发展,例如低温物理、高压物理等领域,他们如何通过精密的仪器设计,验证或修正了既有的物理模型。 第四部分:宇宙的边界与微观的尽头——高能物理的探索(约1970-1990年代) 冷战结束后,大型加速器设施的建成,使得粒子物理学进入了黄金时代。本部分展现了华人科学家如何成为国际大型合作项目(如SLAC、CERN等)的核心力量。 标准模型的构建与检验: 重点描绘科学家们在夸克模型、规范场论等前沿理论构建中的贡献,以及他们如何利用实验数据来验证或推翻复杂的理论预测。 加速器与探测器的设计: 突出他们在工程物理与粒子探测器设计方面的专长,这些工作是获取有效实验数据的关键。 第五部分:桥梁与传承——教育、回流与国际合作 物理学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与知识的有效传播。本部分探讨了科学家们的教育理念以及他们对促进东西方学术交流所做的努力。 师承与学派: 追溯几位关键人物的师承谱系,分析他们如何形成自己的学术风格,并培养出下一代顶尖的华人物理学家。 回国与“两岸三地”的科研互动: 细致描述改革开放后,大量海外物理学家以客座教授、顾问或合作者的身份,积极参与到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的科研体系建设中,加速了当地科学的现代化进程。 第六部分:超越学科的思考——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与哲学反思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超越纯粹的技术成就,探讨这些科学家们在面对战争、政治动荡和科学伦理问题时的思考。 科学的和平利用与伦理困境: 探讨他们在核技术发展中的道德抉择与反思。 科学的本质: 引用他们的访谈和书信,展现他们对“什么是真正的科学发现”、“物理学的未来方向”等宏大命题的独特见解。 三、本书的特色与价值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群像的广度与叙事的深度。它避免了孤立介绍单一个人的“传记式”写法,而是将个人成就置于二十世纪全球物理学发展的宏大叙事背景之下。通过翔实的史料考证(包括档案记录、学术期刊、口述历史等),本书力求还原: 1. 文化冲击与适应: 华人科学家如何在异质的文化和学术环境中,保持其研究的独立性和创造力。 2. 跨文化的贡献: 证明科学发现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而华人科学家在其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连接者”和“贡献者”的角色。 3. 韧性与坚持: 展现出在资源匮乏或政治动荡时期,对纯粹科学探索的热忱从未熄灭的民族精神。 通过这样全面的梳理,《科学群星闪耀时》将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二十世纪世界物理学发展脉络,并认识华人在其中所扮演关键角色的独特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在我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亲身经历了李远哲先生的科研生涯。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他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将李远哲先生的人生经历、科研探索、社会活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人物画卷。我能够感受到他当年在实验室里的专注与热情,也能够体会到他在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与乐观。书中对一些关键时刻的描写,比如他获得诺贝尔奖的喜悦,以及他在推动某些科学项目时的决心,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科学与人文的完美结合。李远哲先生的科学研究不仅推动了化学学科的发展,更是在某种程度上改善了人类的生活,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科学是为人类服务的,而科学家的使命远不止于发现,更在于奉献。这本书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评分

坦白说,在翻阅这本书之前,我对“分子束”这个概念几乎是一无所知,甚至觉得可能会是枯燥乏味的科学专著。然而,这本书却给了我一个巨大的惊喜。作者在介绍李远哲先生的核心科学贡献时,并没有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而是巧妙地通过故事和类比,将复杂的化学概念变得通俗易懂。例如,书中描述分子束技术如何像“一把精确的解剖刀”,能够“看清”化学反应的每一个微小步骤,这让我对这个技术的精妙之处有了直观的认识。我被那种对微观世界的精细操控能力所震撼,也惊叹于李远哲先生是如何凭借非凡的智慧和毅力,发展出这样一套革命性的研究工具。书中还穿插了许多他与同事、学生之间关于科研的讨论,那种思想碰撞的火花,以及对科学问题的执着探索,都让我感受到了科研的魅力。这本书让我觉得,科学不仅仅是冰冷的公式和实验,更是充满智慧、创造力和激情的探索过程。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李远哲先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更是一位具有深邃思想和人文关怀的社会活动家。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并没有将自己的科研成就局限于象牙塔内,而是积极参与到公共事务中,尤其是在推动科学普及、教育改革以及环境保护方面,他都倾注了大量心血。我看到了他对台湾科学发展的深切关怀,他如何利用自己的国际声望,引进先进的科研理念和人才,如何为年轻一代的科学家们搭建平台,鼓励他们勇于创新。书中还记录了他对社会不公和环境问题的敏锐洞察,以及他如何以科学家的理性精神,为解决这些问题发声。他对于“科学的社会责任”的深刻理解,让我对“科学家”这个职业有了更广阔的理解。他不是那种埋头苦干、不问世事的“书呆子”,而是一位能够将科学智慧与社会福祉相结合的典范。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科学家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他们的研究成果上,更在于他们如何运用科学的力量,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发展。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对李远哲先生的科学成就和人生经历有了全新认识的书。在阅读之前,我对李远哲先生的印象更多停留在“诺贝尔奖得主”这个标签上,虽然知道他很厉害,但具体的贡献和背后的故事却知之甚少。这本书以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将李远哲先生从一个贫苦家庭的孩子,一步步成长为国际顶尖的化学家,其间的艰辛、坚持和闪光点都展现得淋漓尽致。书中详细描述了他早年在台湾求学期间的刻苦努力,以及后来远赴美国深造,在化学领域做出开创性研究的过程。尤其是对他关于“分子束”研究的阐述,虽然我不是化学专业人士,但通过作者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深入浅出的讲解,我仿佛能够“看到”那些肉眼看不见的微观世界,理解这些研究是如何揭示化学反应的奥秘,并对现代化学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科学研究,更是一部关于梦想、毅力与奉献的传记。它让我明白,真正的科学成就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多少个不眠之夜的探索,多少次实验的失败与重来,以及对科学真理永不磨灭的追求。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精神上的启发。它不仅仅是记录了一个科学家的辉煌成就,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一种卓越的人格魅力。我被李远哲先生身上那种“永远保持好奇心”的态度深深吸引。书中描述了他一生都在不断学习、不断探索,即使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之后,依然保持着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和探索的激情。这种精神是对所有求知者的一种鼓舞。同时,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谊也令人动容。他虽然长期在海外工作,但他始终心系祖国,并将自己的才华和精力回报给华人社会。书中关于他回国后所做的贡献的记述,让我看到了一个科学家如何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这种家国情怀,与他的科学成就相得益彰,使他成为一个更加立体和伟大的人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