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中国开始:一场革命

国家的中国开始:一场革命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5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李鸿谷 著



下载链接1
下载链接2
下载链接3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5-02-03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40008
版次:1
商品编码:11028149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2
字数:213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内容简介

《国家的中国开始:一场革命》讲述了清末民初中国政治发生的剧烈变化。作为记者,作者以新闻方法写史,记录这场冲突中的人与事;以新闻的方法论观察这场革命。三种不同方向选择的政治集团以及他们构成的历史动力,在求解民族矛盾与进入现代国家的挑战两重结构关系的晚清舞台上,以罕有的合力共同导演出倾覆清廷之剧,同时开始了对未来国家最高权力的争夺。辛亥之后,如何以及以何种方式建立一个统一而独立的中国,成为现代国家进程里的核心议题。

作者简介

李鸿谷,现任《三联生活周刊》执行主编。从事新闻工作二十五年。2000年进入《三联生活周刊》后,一直在探索并尝试建立中国的新闻方法论,寻找这一行业的生存根基。其作品由社会报道开始,逐渐进入其他领域,尤在历史与政治领域着力最深。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与历史和解
慈禧 爱新觉罗家族的国家危机
康有为 王朝权力的结构崩裂
戊戌变法与晚清政治生态
孙中山 现代中国的革命路径
袁世凯 辛亥年间的中国政治格局
宋教仁 民主政治的开始与失败
辛亥十年后 革命的民国逻辑
那些人,这些书
后记

精彩书摘

历史的意外,往往超过想象。在戊戌政变发生的前一天,即八月初五中午,光绪皇帝在西苑勤政殿接见了伊藤博文。伊藤访华,尤其是这次接见,在当时清廷的“政治生活”里是一件极其重大的事件。只是未料,两天之间,清朝政局反转倾覆。前一天还“亲切”接见外宾的光绪,此刻已失权柄。
为什么伊藤博文会恰逢其时在这个历史现场?按日本历史学家升味准之辅在其《日本政治史》里的解释:伊藤博文组阁由于权力分配无法平衡,政争不断,难以调停,于是组建新党,仍是失败,最后决定辞职。1898年6月30日,大隈内阁成立。伊藤下野。不再当国的伊藤决定到朝鲜与中国游历,这一决定于伊藤而言,并无特别深意,当时驻日的清朝公使裕庚电报总理衙门称:“此次系无聊,回同退者来家扰,藉少避。又查看中华情形,有无机括可乘,是其故技,非大举动。”而伊藤派人向中国公使说明他只是“自行游历”,只想与“王爷”“中堂(大学士)”进行非官方性质谈话,惟一的要求,“来京时求派员到车栈照料为叩”。
甲午战争之后,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的马关谈判,伊藤强硬地宣称:“赔款让地,犹债也;债还清,两国自然和好”,“只有允与不允两句话而已”——相信让清廷无数官员记忆深刻.而那份《马关条约》亦引发了国内广泛抗议,其中传播最广的是“公车上书”。只是,战争过后四年,当年仇日情绪消退,尤其是高级别政治人物之间,亲日一派势力渐起并且足够壮大。这是个重要且复杂的背景。伊藤博文来访,对当年“公车上书”的主导者康有为,尤其是一个重大机会,似乎一切也尽在掌握之中。在康有为等的鼓动下,光绪不仅同意接见伊藤,并将觐见地点定为西苑勤政殿。在清朝历史上,勤政殿的大门,这是第二次为外国人开放;上次则是接见德国亨利亲王。这是清一朝规格最高的接待。
这个机会,看上去将会很精彩。
伊藤博文将来中国访问的消息传来,颇为激荡中国官员的想象力:可否将他留下作为客卿?主持清朝改革——最早提出此议的是郑孝胥,在他的日记里记录说:“南皮(张之洞)邀入谈,在抱冰堂……又劝俟伊藤博文来华,可荐为客卿。南皮震其论而不能用也。”之后,刑部主事洪汝冲、前军机章京松江知府濮子潼、工部郎中福润等不少官员上奏,明确主张留用伊藤博文。当时已失权职的李鸿章在给儿子的信中也称:“内意竟欲留伊藤为参政。”由此可见,用伊藤博文作为顾问来主持清朝变法,是一时之论。
……

前言/序言


国家的中国开始:一场革命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国家的中国开始:一场革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的中国开始:一场革命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国家的中国开始:一场革命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一朝我们意识到传统的内在价值,就会争辩说裹小脚其实也是当时的潮流、女人的权利,而无视这样一个事实:像人们今天看到的中国妇女,她们的才华,过去是根本没有机会成长和施展的;

评分

送货真是快 这本书挺有意思的

评分

f  《国家的中k国开p始r:一场革命》讲x述了A清末民C初中国政治发生K的剧烈L变化。作为记者,U作者以X新闻方法写史,

评分

评分

只是来得太迅猛了。历史的玩笑。

评分

书印错了几个字反倒可以收藏了,呵呵,在作者看来,历史本是“那些活生生的人创造的”。用新闻手段书写历史,最当关注的就是“在历史现场里,那些创造历史的人,在如何创造”(264页)。故本书特别强调,若失去了“促成传统中国进入现代国家的那些核心人物”,则“历史将无可论与叙”。换言之,历史必须以人为本,也只能以人为本,并尽量展现出活生生的能动状态。自从梁启超的家谱说流传以来,这样透辟的见解,在史学界已久违了。不意在新闻方法中尚存,能不让我们这些历史学人再三赞叹!的确,这就是一本以人为本的书。全书除绪论外凡七章,其中五章的题目都以人物为核心,其余两章,看似说事,其实也是以人说事,不过是以新闻方法“记录这场冲突中的人与事”而已。作者选择的最主要人物,依次为孙中山、康有为和袁世凯。在其具体的论述中,则也侧重慈禧太后、摄政王载沣以及革命党一边的宋教仁。难得的是,一般历史学者在论述这段历史时,很少使用末代皇帝溥仪的回忆,而本书则特为引用。尽管那时宣统皇帝实在年幼,后来的回忆录也是在特殊的氛围中写出,不免说些言不由衷的话,然而有些家庭的观感,仍是别处无法得见的。本书对不少人物的把握,以及通过人物认识相关史事,大体不错,并时有所见。例如,书中说孙中山与留学生这一新兴团体的合流,使“革命力量得知识分子之助,由边缘而核心,超越从前”(16页),基本把握到了历史的主线——尽管当年读书人对革命党的提升主要不是什么留学生,而更多是适在日本的章太炎、刘师培一类菁英读书人。其余倾向于革命的留学生本非什么人物,他们能与当时名满天下的康、梁论战,其地位才从nobady变成了somebody,大大上了一台阶。书中关于戊戌变法转折前“袁世凯的三十个小时”的辨析,可以说捕捉到了史学论述的新进展。在“轻易为袁世凯开脱,不智”的判断下,得出“袁世凯做了什么,目前仍是谜”的结论(84页),甚有分寸。而作者一再惋惜张之洞改革地位的被埋没(100、106、108页),尽管其所本的论述尚多误会,仍表现出难得的眼光,已超过了目前史学界流行的认知。不过,对人物的理解和认识,有时真需要看人说话。例如,康有为本是一位学涉中西而眼观八方之人,又有过俗所谓“发神经”的经历,其感觉与常人或异,而又容易“跟着感觉走”。对这样的人,似不宜总以小算计的眼光看他。不幸这是一个“博弈”词语流行的时代,仿佛不算计一下别人就没本事;所以书中的康有为,也不时在衡断当时的权贵,而择其有权有势者亲近之。我不敢说康有为没有这一面,但这可能更多映照出今日的世风,以及作者自身所受时代的影响。观康有为一生的著述行谊,还真不像一个喜好小算计之人,更不是一个工于小算计的人。阅读此书,触动我一个想了很久的问题,即社会的历史知识与历史专业的研究,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个念头,产生于多次与其他领域的学者进行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对话,发现很多其他学科的一流学者,其历史知识基本来自中学课本;另一些已对历史本身产生了学术兴趣的学者,也常产生一些想象力特别丰富的见解,为史学同人所不敢想不敢言。我也不时在想,那些非历史专业的人,甚至史学范围里不在同一专业的人,他们平常都看什么样的史学论著呢?

评分

帮人买的。。质量不错。。是正品!~

评分

  

评分

希望你能越做越好,成长有你有我大家一起来,很好的宝贝。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国家的中国开始:一场革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