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2-23
编撰一本通史并不困难,要写一本较为理想的通史则殊非易事。坊间可买到的通史,不下百数十种之多,然述史者多,论史者少,述史则仅能得其概略,对于史事的因果得失影响,懵然不论。
《国史论衡》(套装共2册)长于分析,详于试论,自成体系,实属中国通史著作中的佳构。
以直述形式为主,即以历代先后,自周及清末,有关治乱兴衰,民族发展及断代重要政论与历代财政经济;中央、地方政治兴革,历代重要战事,军事体制;交通,中西文化与学术之演变,旁及历代帝王宰执兴替的得失与党争宦祸等,其内容论析,大体上一洗坊间流水账形式通史的缺点,而更能迎合国内读者阅读通史的需求。
《国史论衡》编撰方式以论史为本,除了参考坊间流行的或较难看到的通史,与有关的断代史百数十种之外,主要是吸纳了数百篇近百年来有关史事的学术的论文,因此,本书并非一本“成一家言”的著作,而是一部集百家精义的史论。
邝士元,历任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历史学科教授,博采群书,对我国数千年来发生的重要史实皆有深入研究,其作品对于史实发生的时代背景、原因,以及治道得失与影响的分析等,皆能全面且独到,使读者能一览尽得。
第一章 汉族及其文化的由来
第一节 民族的定义 / 1
第二节 汉民族由来的各家说法 / 2
外来说 / 3
中国本地说 / 5
第三节 华夏名称的起源 / 10
释“华” / 10
释“夏” / 10
第四节 我国历史上的四次民族大融合 / 12
春秋时代 / 12
汉与魏晋南北朝时代 / 14
五代及辽、金、元时代 / 15
清朝 / 17
第二章 西周的封建统治及其兴衰
第一节 封建制度及其起源 / 18
封建的定义 / 18
封建制度的起源 / 20
第二节 封建宗法与西欧的比较 / 22
封建与宗法的关系 / 22
中欧封建制度的比较 / 24
第三节 周代推行二次封建的原因及经过 / 26
周行封建的原因 / 26
周室推行二次封建的经过 / 28
第四节 西周封建的内容与崩溃原因 / 30
西周封建的内容与组织 / 30
封建制度崩溃的原因 / 35
共主资格逐渐没落 / 36
第五节 封建社会状态及对后世的影响 / 44
封建社会的状态 / 44
封建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 46
第三章 春秋战国的纷争
第一节 春秋战国分期与霸政的兴起 / 49
时代分期与东周的式微 / 49
东周王室式微原因 / 50
第二节 霸政的意义与各国的称霸 / 52
霸政的意义 / 52
齐桓的霸业 / 54
晋文的霸业 / 56
秦、楚的霸业 / 57
弭兵运动与吴、越争霸 / 58
第三节 战国的养士风气 / 60
养士风气的历史背景 / 60
战国四公子的养士 / 61
第四节 春秋战国期间的变法 / 63
东方各国的变法 / 63
管仲相齐的改革 / 64
商鞅变法 / 68
第五节 战国形势与七雄争霸 / 73
战国初期的各国疆域 / 73
七国争雄 / 75
第六节 春秋战国期间各方面的转变 / 77
政治制度的转变 / 77
经济的转变 / 80
社会方面的转变 / 83
学术思想的转变 / 86
第四章 秦的统一及其衰亡
第一节 秦的兼并与六国灭亡 / 90
秦的兼并 / 90
秦灭六国的经过 / 92
第二节 秦统一六国的原因与意义 / 94
秦能统一六国的原因 / 94
秦统一中国的意义 / 98
第三节 秦的创建措施 / 101
政治方面的创建 / 101
制度方面的创建 / 103
军事方面的措施 / 105
文化方面的创建 / 107
劳民伤财的措施 / 108
4 国史论衡
第四节 秦速亡原因的分析 / 109
人民感受方面 / 109
政治社会方面 / 110
第五节 秦焚书坑儒的讨论 / 113
焚书的讨论 / 113
坑儒的讨论 / 116
第六节 东土文化西渐的讨论 / 117
第五章 西汉的政教与治乱
第一节 楚汉相争及刘胜项败的分析 / 121
楚汉之争 / 121
刘胜项败的分析 / 122
第二节 汉初的政治社会情态 / 123
汉初的国际形势 / 124
汉初内部的统治力量 / 124
汉初的社会民生 / 125
汉初的教化治道 / 126
第三节 汉初的政教学术 / 127
贾谊与汉初的政教学术 / 127
董仲舒与汉初的政教学术 / 131
第四节 汉初封建与吴楚七国之乱 / 133
汉初封建原因的分析 / 133
七国乱后汉廷的对策与影响 / 136
第五节 汉代土地政策的检讨 / 139
土地失均原因与“限田”政策的推行 / 139
两汉课征及轻税原因的分析 / 141
第六节 文景治绩的讨论 / 142
文景致治的原因 / 142
文景功过的讨论 / 144
第六章 汉代的文治武功
第一节 汉代的崇儒 / 147
汉代崇儒原因的分析 / 148
汉武帝崇儒的措施 / 150
崇儒的影响 / 151
第二节 塞外民族入侵原因与汉化的分析 / 152
塞外民族入侵的分析 / 152
塞外民族汉化的分析 / 155
第三节 汉对匈奴的讨伐 / 157
匈奴对汉的祸害 / 157
汉击匈奴的原因 / 157
汉与匈奴的争霸经过 / 158
汉击匈奴的影响 / 161
第四节 汉对四夷的同化 / 162
对东方的华化 / 162
对北方的华化 / 163
对西方的华化 / 163
对西南夷的华化 / 164
第五节 汉武帝与桑弘羊的经济措施 / 165
财政改革的时代背景 / 165
财政措施的评论 / 166
政府对财政措施的立场 / 169
民间对财政措施的立场 / 171
政策的评价 / 174
第六节 昭、宣时代的政治 / 175
第七节 西汉式微与王莽变法 / 177
改革的时代背景 / 177
财政经济的改革 / 179
失败原因的分析 / 183
第七章 东汉的政教治乱
第一节 光武中兴及其政治评价 / 187
刘秀的起家及其治绩 / 187
光武帝的错误措施 / 190
第二节 明、章之治道及其评价 / 191
治绩的表现 / 191
明、章施政的缺点 / 193
施政的影响 / 195
第三节 东汉的士风 / 196
东汉士风形成的分析 / 196
东汉士风的特质 / 198
对当代及后世的影响 / 198
第四节 汉代的内朝、外朝与外戚 / 199
内朝与外朝的关系 / 200
内朝、外朝与外戚 / 200
外戚执政的原因 / 201
第五节 东汉的宦官及其得势原因 / 203
宦官取得权势的分析 / 203
宦官与外戚之争 / 204
宦官与外戚斗争的结果及影响 / 206
名士与宦官之争 / 208
民乱的蔓延 / 209
第六节 东汉与西羌的扰乱 / 209
汉代后期的羌患与应付办法 / 209
后果与影响 / 213
第七节 东汉衰亡原因的分析 / 214
第八章 魏晋时期的治乱与兴衰
第二节 曹魏兴亡及其未能统一中国的分析 / 224
曹操能统一北方的原因 / 224
曹操未能统一中国的原因 / 225
曹魏亡国原因的分析 / 227
第三节 赤壁之战及其影响的分析 / 228
第四节 三国鼎立与吴、蜀灭亡原因 / 231
第五节 晋初的社会政治情态与八王之乱 / 234
晋初的社会政治情态 / 234
西晋八王之乱 / 235
第九章 东晋南朝的社会形态
第一节 东晋南朝的政治社会文化 / 240
东晋的立国背景 / 240
南朝的社会政治基础 / 241
南北士族之争 / 241
士庶贵贱的隔离 / 242
第二节 东晋的立国与偏安原因 / 243
第三节 淝水之战及其影响 / 246
战前背景 / 246
战争经过 / 247
晋胜秦败的原因 / 248
淝水战后的影响 / 249
第四节 门第社会制度的形成与背景 / 250
第五节 门第社会衰落原因的分析 / 253
南北朝士族的没落情况 / 253
隋唐时代士族的没落情况 / 253
宋代士族势力的没落情况 / 255
第六节 东晋亡国原因的分析 / 256
第十章 “五胡乱华”与北朝之汉化
第一节 “五胡乱华”与民族的迁徙 / 259
晋初西北民族的纷扰 / 259
“五胡乱华”原因的分析 / 261
五胡入据后对中国的影响 / 264
流人迁徙的影响 / 268
第二节 五胡对中国文化渐染与贡献 / 269
五胡君主的汉化 / 269
北方汉人政治势力的发展 / 272
第三节 河西文化及其影响 / 274
河西文化的形成 / 274
河西文化的影响 / 276
第四节 北魏汉化的过程与盛衰关系 / 277
魏孝文帝以前的汉化 / 277
魏孝文帝的汉化及其后果 / 280
汉化的影响与评价 / 287
第五节 胡汉矛盾与两者势力的消长 / 291
胡汉的待遇与地位 / 291
汉人(指世族或豪宗)的待遇与地位 / 292
胡汉矛盾原因的分析 / 293
第十一章 隋的开国及其盛治
第一节 隋统一天下在历史上的意义 / 296
第二节 隋统一前的社会与政治 / 297
第三节 隋唐皇室血统的讨论 / 300
隋代皇室的血统问题 / 300
唐代皇室的血统问题 / 301
第四节 篡周经过与得国原因 / 302
北周初年的政局 / 302
篡周的经过 / 302
篡周的原因 / 303
第五节 隋伐陈 / 304
隋灭陈的经过 / 305
隋统一江南的原因 / 305
第六节 隋代的隆盛 / 308
开皇盛世的表现 / 308
隋初致富原因的分析 / 309
第十二章 隋代建设及其衰亡
第一节 隋唐运河在国防、经济上的意义 / 314
隋代的运河 / 314
唐代运河及其改革 / 318
隋唐运河对当代后世的影响及贡献 / 320
第二节 隋代置仓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意义 / 323
隋代置仓的动机 / 323
文帝时代设置的四仓 / 324
炀帝时代所建造的仓窖 / 326
隋代的义仓 / 327
第三节 隋亡原因的分析 / 328
第四节 秦、隋亡国原因比较 / 335
秦、隋立国背景比较 / 335
秦、隋衰亡异同 / 336
第十三章 盛唐政治的商榷
第一节 李唐的开国 / 340
开国功业纷争的讨论 / 340
统一群雄的经过 / 344
剪灭群雄与统一中国的分析 / 345
“玄武门之变”与唐初政局 / 346
第二节 贞观政治的得失 / 350
太宗的文治 / 350
政治得失方面的讨论 / 353
军事方面的讨论 / 355
经济政策的讨论 / 355
私德方面的讨论 / 358
开皇与贞观政治事功的比较 / 358
第三节 武周时代之政治得失 / 364
武曌的出身及其夺权经过 / 364
武曌的政治措施 / 367
武曌改字对文化的影响 / 371
武曌对唐代政治的影响 / 372
第四节 开元天宝的政治得失 / 374
盛治的表现 / 374
行政缺点的讨论 / 376
军事缺点的讨论 / 380
经济政策的讨论 / 381
贞观与开元政治事功的比较 / 384
第十四章 隋唐对外的武功
第一节 隋唐对高丽用兵的得失与影响 / 389
隋用兵动机与失败的分析 / 389
唐用兵动机与先败后胜的分析 / 393
唐征高丽的经过 / 394
第二节 隋唐对突厥的经营 / 397
隋对突厥的政策及其成功原因的分析 / 397
唐对突厥的经营与得失 / 401
第三节 隋唐对西域的经营 / 405
隋对西域的经营 / 405
唐经营西域的得失与影响 / 406
第四节 隋通海外与对吐谷浑的征讨 / 412
隋对南洋诸国的用兵 / 412
隋通海外对中国的贡献 / 414
隋对吐谷浑的征讨 / 415
第五节 唐对四夷经营的成功与影响 / 416
唐初经略异族所以成功的原因 / 416
唐天可汗与国际声望 / 418
汉、唐文治武功的比较 / 421
第十五章 安史之乱与唐代的弊政
第一节 安史之乱及其影响 / 425
安史作乱原因的分析 / 425
安史肇乱的经过 / 430
马嵬驿之变 / 433
安史失败原因的分析 / 434
安史之乱的影响 / 436
第二节 藩镇割据及其影响 / 438
藩镇割据势力的形成 / 438
藩镇拥有权力的分析 / 442
镇兵与府兵性质的比较 / 443
藩镇割据的远因 / 444
藩镇为患的近因 / 447
藩镇割据形成所产生的影响 / 449
第三节 唐宦官擅权及其相关的弊政 / 452
唐宦官权势形成的过程与因素 / 452
宦官掌权所产生的现象 / 455
永贞改革及其失败的分析 / 459
甘露之变及其影响 / 464
第四节 唐代朋党之争与影响 / 467
唐代朋党相争原因的分析 / 467
唐代党争的经过 / 470
党争的后果与影响 / 471
第十六章 唐代社会经济与外扰内患
第一节 刘晏与中唐的经济改革 / 473
13 目 录
刘晏以前的经济改革及其得失 / 473
刘晏改革的内容 / 475
中唐后经济得失及其影响 / 479
刘晏的各种改革措施与影响 / 481
第二节 唐代马政与中唐之经济、政治关系 / 482
唐以前马政的沿革 / 482
马政与中唐以后之经济、政治关系 / 483
第三节 唐代的外患 / 485
南诏崛起及其对唐代的影响 / 485
回纥兴起及其与唐代盛衰的关系 / 488
吐蕃边患 / 493
第四节 唐代的民变与衰亡 / 495
唐末民变的时代背景 / 495
黄巢变乱的经过 / 497
黄巢失败原因及其影响 / 498
第五节 安史之乱后国运的挣扎 / 499
政治上的挣扎 / 499
经济上的改革 / 502
交通的发展 / 502
唐代衰亡原因总论 / 503
第十七章 北宋的立国及其政治措施
第一节 北宋立国前的政治、经济、社会形态 / 509
国家兴替 / 509
五代军人之跋扈情形 / 510
五代十国的社会经济 / 511
五代的社会风气 / 513
第二节 宋太祖创业与开国 / 514
第三节 宋初的政争与赵普功过 / 516
赵普对太宗攻击的事例 / 516
太宗对赵普攻击的事例 / 519
太宗与赵普对军权的争夺 / 522
太宗与赵普相争的目的与结果 / 524
第四节 北宋初年的对外政策 / 526
国策的决定 / 526
宋初对外采守势的原因 / 526
结果及其影响 / 527
第五节 宋初内政和经济政策 / 528
内政方面的整顿 / 528
经济方面的整顿 / 530
第六节 宋初政制及其改革 / 531
北宋的“强干弱枝”措施 / 531
后果与影响 / 533
第七节 燕云十六州的地理与宋的国防 / 534
燕云十六州的地理形势 / 534
燕云十六州与宋代的国防 / 535
第八节 宋弃长安、洛阳而都汴的分析 / 537
军事、经济、文化方面 / 537
国策兵制与关中的残破 / 538
漕运与交通的因素 / 539
其他方面的因素 / 540
第九节 北宋特别礼待士人的分析 / 541
北宋对士人特别礼待的原因 / 541
对士人礼待的表现 / 542
北宋特别礼待士人的影响 / 543
第十八章 北宋的变法与党争
第一节 庆历变法及其失败原因 / 545
庆历变法的时代背景 / 545
变法的经过与内容 / 546
庆历变法失败的原因 / 547
庆历变法的影响 / 548
第二节 熙宁变法的得失与影响 / 549
熙宁变法的时代背景 / 549
新法的内容 / 550
新法失败原因的分析 / 552
新法部分成效的表现 / 556
第三节 庆历、熙宁变法得失之比较 / 558
两次变法的得失比较 / 559
两次变法失败原因比较 / 560
两次变法产生的影响 / 561
第四节 宋代党争与政风 / 561
促成宋代党争的原因 / 562
宋代党争的经过 / 564
党争的结果与影响 / 568
两代党争影响的比较 / 569
第十九章 北宋的衰亡
第一节 澶渊之盟及其影响 / 571
澶渊之盟的经过 / 571
促成澶渊之盟的原因 / 572
澶渊之盟的影响 / 573
第二节 宋代宰相蔡京当权误国及其影响 / 574
蔡京的出身 / 574
夺权的原因 / 574
误国事例 / 575
对宋代政治的影响 / 576
第三节 宋徽宗与北宋的亡国 / 577
宋徽宗的弊政与误国 / 577
宋徽宗迷信道教及其影响 / 579
宋徽宗荒政的影响 / 584
第四节 靖康之难 / 586
时代背景 / 586
靖康之难原因的分析 / 586
靖康蒙尘的经过 / 588
第五节 靖康之乱与北方人口的南迁 / 589
战争影响民族的迁移 / 589
流民迁徙各处的情况 / 591
流民对南宋的影响 / 593
第六节 北宋积弱原因的检讨 / 594
政治上的积弊 / 594
经济上的积弊 / 596
军事上的积弊 / 597
制度上的积弊 / 598
第二十章 辽、金与西夏兴亡经过
第一节 “五胡乱华”与辽、金等犯宋之比较 / 600
第二节 辽的兴起及衰亡经过 / 602
17 目 录
辽的兴起 / 602
辽的建国 / 602
宋辽战争的经过 / 603
辽的衰亡 / 603
第三节 西夏的兴起及衰亡经过 / 604
西夏的起源及其建国 / 604
西夏兴起的分析 / 605
西夏的衰亡 / 606
第四节 金的兴起及衰亡经过 / 606
金的起源及建
国史论衡(套装全2册)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国史论衡(套装全2册)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国史论衡(套装全2册)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包装完好,装帧精美,值得阅藏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
评分三联的书感觉印刷质量在下降。纸质和印刷都很一般。
评分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一本很有特色的历史书,值得好好看看。
评分国史论衡(套装全2册)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