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holder

乡愁北京:寻回昨日的世界

乡愁北京:寻回昨日的世界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沈继光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04-28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40358
版次:1
商品编码:11360466
品牌:理想国(imaginist)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12-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552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编辑推荐

  

  ★ 首届“梁思成建筑奖”得主张开济、沈从文高徒汪曾祺、老舍之子舒乙、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学者赵园、社会学家费孝通助手张冠生专文导读——当北京还是北京的时候,总有一种温暖,在缓慢的暮鼓晨钟中……收拾残片,我们记录的速度远远跟不上古城拆毁的速度。
  ★ 一个人和一座城30年来的影像故事——从1984到2006年,作者行走于北京的大街小巷,拍摄了5000余幅照片。本书选取其中近420幅作品,并附上详尽的文字说明和照片背后的故事共12万字,再现了1980年代至今30多年间北京的城市变迁。
  ★ 黑白镜头下的朴素记忆,对北京城有敬意的解读——1950年2月的梁陈方案《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建议整体保护北京古城,但终未被采纳。这本北京“残片图本”,是她即将消失和已经消失的那部分的残片。许多照片中所拍的地方,今天已被夷为平地。作者以后的残片记录了我们有过的历史,帮助我们设法构想逝去的岁月。
  ★ 23个专题,集中展现消失中的大城——从皇宫遗址、贡院学堂,到市井民宅、胡同院落;从门钹柱础、店铺门脸,到摇车炕席、石碾农具,作者用草图、文字、胶片不倦地“记下在废墟上看到的一切”,“一个现代堂吉诃德,为文化留下残片的尊严”。

内容简介

  温故影像“沈继光·残片图本系列”之《乡愁北京——寻回昨日的世界》。
  老朋友舒乙(借父亲老舍的话)说:“世上最好最美的事,往往是最愚傻的人干出来的啊!”
  老朋友史铁生说:“若要简单,任何人生都是可以删减到只剩下吃喝屙撒睡的……其实人间的事,更多的都是可以删减但不容删减的。”
  沈继光说:30年前“拍摄残片的彩色底版,在时间的消磨中其影像渐渐模糊”,甚或30年后的我,“也由健壮敏捷而变得步履蹒跚、白发添头了,终将成为残片而消逝”。
  从1984到2006年,沈继光行走于北京的大街小巷,拍摄了5000余幅照片。本书选取其中近420幅作品,分23个专题,集中展现消失中的大城——从皇宫遗址、贡院学堂,到市井民宅、胡同院落;从门钹柱础、店铺门脸,到摇车炕席、石碾农具……每幅图片后,附有详尽的文字说明和照片背后的故事共12万字,再现了1980年代至今30多年间北京的城市变迁。


作者简介

  沈继光,1945年生于北京羊房胡同。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美术系。1987年举办个人画展。参加日本举办的“中国现代画家油画展”。1992年应国际老舍学术研讨会之邀,举办“胡同之没”黑白摄影展。1997年举办“家园·沈继光 邢国珍油画展”。2002年《旧京残片——沈继光摄影作品集》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沈继光摄影插图本《老舍的北京》、《城南旧事》由香港三联书店出版。2003年在北京大学举办《残片古城》摄影展。2005年《老物件——复活平民的历史》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2006年为作家史铁生《过去的事》、《活着的事》、《写作的事》配摄影作品。2009—2012年在三味书屋先后举办个人艺术展:《走不上的地平线——我与油画》回顾展,《心在天壤间》摄影作品展,《借草——逃往诗意的栖居地》设计作品展,《赴滇七日谈》图文展。2013年温故影像“沈继光?残片图本系列”,生命托付的老镜头,精选而成《乡愁北京——寻回昨日的世界》、《物语三千——复活平民的历史》,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这些非常珍贵的“残片”……给人们显示了一个更古老、更真实、更平常、更富于人情味、生活气息和诗情画意的北京,一个人们所喜爱、所欣赏、所怀念和所向往的北京!
  ——张开济


  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再见吧,胡同。
  ——汪曾祺


  一部民间艺术史,一部真正的生活百科全书,一部智慧的发明专利注册簿,十分了不起,肃然起敬。
  ——舒乙


  沈继光借助于照相机的镜头,读一座消失中的大城,捕捉其呈现于夕阳余晖中的苍凉姿态,所传达的不只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变迁,也是一般所谓的历史推移、时间迁流的消息,和这动荡、流转留在“物”也即“普通人生”之上的印痕。
  ——赵园


  一念成仁。三十年里,万幅(照片)成阵。一个现代堂吉诃德,为文化留下残片的尊严。
  ——张冠生

目录

【残片之序】/张冠生
【托予悲风】/沈继光
【先民留痕】
……图001宣武大栅栏三井胡同/图002西城西岔胡同/图003磨盘院胡同与恭俭胡同的拐口/图……/图008崇文小席胡同
【孤寂城垣】
……图009东南城角崇文门迤东/图010崇文东南城墙遗址/图011崇文明城墙遗址/图……/图023京郊西山
【青瓦粼粼】
……图024灰色调子—古城老院—朴实中见精美/图025大风景/图026粼粼瓦舍/图……/图034瓦垄
【大器宫阙】
……图035雪霁,紫禁城的墙和角楼/图036“至此下马”/图037崇天敬地,白茫茫的世界/图……/图063故宫入画
【胡同幽深】
……图064胡同和院落之美/图065胡同的味道和情调/图066雪后的胡同/图……/图097小拐棒胡同
【门联文厚】
……图098门联:多文为富,和神当春。门额:善/图099门联:为善最乐,读书便佳/图……/图105门联:慈晖永驻,棣萼联芳
【百姓人家】
……图106把门再推开得大点儿,与阳光成这个角度,就好看了/图……/图132出门,就是对面老屋的后山墙
【馆栈南城】
图133馆匾:江西安福会馆/图134南海会馆:康有为故居在焉/图……/图141大安栈
【学堂眷情】
……图142京师大学堂建筑遗址/图143大雪刚停,宫殿式的旧教学楼,门簪二字“迪吉”/图……/图179刻石文
【昨日青楼】
……图180临春楼/图181上联:瓜李沉浮群餐秀色/图……/图186不是青楼,曾是青楼
【庭院蒙荫】
……图187花荫凉/图188阁楼下的葡萄和瓜蒌的藤蔓架/图……/图199四合院正房的东山墙
【戏台一梦】
……图200尘封了几十年的安徽会馆戏台/图201真是个大戏楼啊 /图……/图207门簪四字:梨园永固
【街巷里坊】
……图208聚贤里,有斜木电线杆的窄巷/图209磨砖对缝,不苟一丝/图……/图232瞧!那非凡的足迹
【郊野斜柯】
……图233郊野,日头躲到云里去了/图234靠近钓鱼台行宫的老林古潭/图235郊野大柯/图……/图244公用的碾盘
【兴隆不再】
……图245店铺栉比,百货云集,喧嚣交易,盛极一时/图246老商铺楼阁的护栏与雕纹的檐板/图247木雕饰文/图……/图278野地里的蜂箱和养蜂人的工具
【飘零故居】
……图279老舍先生的出生地—小羊圈胡同/图280文学大师老舍诞生在这小院里/图281老舍故居的庭院/图……/图310伶界大王谭鑫培故居老楼
【老寺清音】
……图311白皮松/图312晓钟塔铭/图313古柏密藤,奇古绝尘/图……/图328太清
【平实流年】
……图329大杂院唯一的水龙头和石水槽/图330一对生火做饭的家什,过日子就是这么回事,琐碎而辛劳/图……/图340破烂,谁家都有
【匠心不死】
……图341砖雕精美的如意门楼/图342曾是能工巧匠的作品—您瞧/图……/图356缓缓的坡道
【布衣生趣】
……图357荫凉下的鸟笼/图358古城的和平/图……/图376“葫芦儿,冰糖的!”
【圮屋夕照】
……图377老人,抽着烟袋锅子,晒着太阳/图378棋盘,太老了,老得让你心醉/图……/图388“十一月(农历),人家墐户,藏花木于窖,食兔羹。女子嫁者多归宁,为母浣濯,曰报娘恩。”
【教堂墓石】
……图389北堂/图390人格的力量:凝聚/图391大门的柱头/图……/图406瓦斯教堂,至今仍在胡同里保留着
【别兮唱挽】
……图407凝视/图408晨光/图……/图415古城远去了,我望着;看不见影了,我仍望着;站在这弯弯的泥土小径上
后记 【收拾残片】/沈继光
外辑
【老北京的再现者:沈继光】/舒乙
【残片古城】/赵园
【胡同文化】/汪曾祺
【思古悠情,温故知新】/张开济

精彩书摘

  【收拾残片—以摄影细读大城一座的手记】之一
  (一)拍摄残片的一次清点
  用画面来表达某种感受,对于我,似乎较为合适些。一涉及文字,就非常困难了。但真切的作品,大约总带有一种“倾诉”的特质,倘读者能从画面上“听出”一点什么来,那些可能就是我想要说的。
  在文字的严肃面前,自己不得不绕着走,以获得解脱。虽然每幅作品下面也有一两行文字,那也只是力所能及、东拼西凑的小注罢了,稍有一点正式的文字,也是引自《燕都丛考》等方面的书籍。倘论到考证,那是属于专家们的工作,我几乎只能做提供画面这样的事。
  图片,是1983年到1996年拍摄的,共计一千六百余幅。
  基本每幅都注明了拍摄地点,如某某街、某某胡同,至于更详细的诸如门牌号数等信息,则存于原始记录的稿本中,必要时可供查用。
  陆陆续续十四年的拍摄,对于一座有三千余年历史的古城,不过是它一瞬的曝光而已。所记录的内容,也仅限于个人目力、脚力、精力、能力乃至财力所及,想拍摄而无缘相遇、看到后却不能走近、走近后不得拍摄,以至于根本无法看到的内容就更多了。
  后来,深感自己的无力与渺小,同时也愈加明白了历史上许多代人相续来做一件事情的艰难和必要。
  借助照相机记录这座文化古城的工作,西方人曾做了一点,这和相机的发明使用源于西方有关。我们自己做得不多,记录的范围也往往停留于殿宇园林、王府宅院,始终缺少以此现代工具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古城文化档案的基本意识。
  文化,宽泛地讲,是人类的生活方式。经过历史的积累沉淀,被记录的内容应该远比人们习惯认定的更为广阔、复杂、丰富、久远和生动。悠久的古城,不光是属于我们中国自己的,当是属于世界的一份人文遗产。不同的人以不同的眼力和角度,在古城的各个时期留下了对它的记录,一沓沓,一册册,显示了对它的深切关注。我这次工作,将井台、石碾、磨盘、柱础、城墙、角楼、庙宇、寺庵、教堂、公园、过街楼、贯通巷、胡同、院落、石蹲、门联、影壁、学堂、会馆、客栈、货栈、戏楼、饭庄、面铺、线庄、布店、粮仓、堆房、妓院、当铺、煤油庄、玉器铺、杂货庄、油盐店、香烛店、钱庄银号、首饰楼、棺材铺……以及藤椅、鱼缸、鸟笼、苇箔竹帘、洗衣板、扫帚、簸箕……吹糖人的家什、磨剪子锵菜刀的条凳……都纳入了画面,以为它们都和城与人融为一体,造成了曾经存在过的一种文化,应该记录它们,保留下它们的面孔。
  不管是以画册或其他什么方式,我热忱地祈望它能作为古城档案中极微小的一部分,归宿于图书馆或博物馆,供别人研究。
  如果画面中弥散着一种情调,体现出某种品味,这属于个人的审美取向,希望读者能原谅我偏爱这样的取向。由于每个记录者的取向差异,因而展现出来的几乎是完全不同的、只属于他自己心中的一座古城。
  古城消逝着。
  不是说城市的消逝。它其实正在迅速变成一座现代化都市,但恰恰我所认定的和被吸引的、原来的某些东西,却正一天天急速地消逝。倘大家细心,目前还有残存的断片能够被我们收拾和记录下来。
  残片,隐藏着历史、传统、文化、人性的痕迹,说不清,道不尽,所以能够被更多的人感受到,人们可以在反复品味和重新审视后受到启发。
  残片,可以成为通向诗意的一条途径,让我们设法构想失去的整体。艺术的力量有时反倒来源于这样的残缺。只要稍微提醒一下,就可以用想象、用情感,乃至用信念去充实那余下的空白。
  残片,也许它们的价值就在于它们是“最后的”,它们同过去的时间存在一种联系。残片,也许它所涉及的东西超出它自身,有着呈现出全部面貌时品性的集聚性,甚至更为强烈动人。它以独特的形象告诉我们有过的历史—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历史。人类不能切断历史的长河、传统的长河,因为那是来自母亲的长河。将新支流汇聚其间,就可以了,否则,我们将失去生命的脉流。收拾记录残片,“温故而知新”—我们的思绪、情感便会更加活跃起来,于是在风浪里,我们就有了安稳的压舱石。
  胡同、四合院以及相应的古老建筑物组成了古城有特色的布局和景观。
  关注颓败斑驳的胡同、老屋,同时,也看到住在里面的人所受的困扰—已经是几代人生息繁衍,却至今拥挤在百年前原有的空间里,实在无法容身了。人们希望拆迁而住进高楼,得一点宽敞、方便的改善,这是可以深切理解的。人,首先需要的是基本的安居环境。忽略百姓生活的艰难而呼吁不要拆除,与忽略胡同里有历史价值的老房建筑而肆意拆除,同样都是时髦的,也是让人感到痛楚的。
  古城最终会成为什么风格什么模样,把握这古城命运的人们该有相对应的文化和审美品性,才能不辱使命,才能不愧对先人和后来者。
  写到这里,我想到一位朋友,他刚从美国归来,带回杰出的艺术摄影大师安塞尔·亚当斯(1902—1984)的一本作品集,并告诉我说:由于亚当斯和他的艺术同人接续对美国约塞米蒂等地的山川、森林风光做了艰巨的摄影记录工作,创造出大量卓越的作品,以其艺术的魅力和对保护大自然之美的呼唤,影响了立法人。于是那些地区被划列为国家公园,受到永久性保护,已经为未来的美国人民保全下来了,成为属于美国也属于世界的自然遗产。
  在我们这里,能否在还不是太晚(有些是已经够晚了)的时候,在那些真正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还没有被完全破坏之前,把它们科学地保存下来、为我们的后代把这份遗产传续下去呢?
  也许,这正是我记录古城残片的一个重要的起因,也是我的一个理想,尽管起初我并没有清晰地想到这一层。
  整本书的图片安排,也许让人不解,似乎没有秩序,没有甲乙丙丁的归类和说明。
  其实,这还是缘于我的初衷。
  拍摄的原初,是自己在胡同小巷里,流连徘徊,闲观静赏,慢慢品味着古城身上的一砖一石,发现了什么,被什么感动了,就琢磨什么,就拍什么。没有预先的“蓝图”,更没有细则定规,几乎完全是兴之所至。
  拍摄是一种劳作,要付出辛苦,但又被发现新奇的兴奋和找到微妙构图的享受占据了,进而也忘掉了身旁熙熙攘攘红红绿绿的一切。
  我知道我在寻找一个艺术秩序,一个内在的牵连:秋的落叶,冬的洁雪,白的天空,枯的树干……若与残片相依相伴,会豁然有意;雨的凝重,雾的弥漫,光的投抹,影的遮蔽……倘和残片浑然成一,会难舍难分。流动轮回的大自然公开而又秘密地带给古城诗的境界,却让我们执著地将其秘密破译出来,是多么的惬意!
  为什么不让更多的人共享这惬意呢?我想到了阅读画册的人。倘不违初衷,依流连随意而编排画面,不是也可以让读者一样,同我们一起在这座古城做可能的流连,做兴之所至的静赏吗?
  书,不是非要告知什么,更不必装出一副板正的面孔。读者比我们更富智慧和情趣,让他们自己在轻松地翻阅中,
  去感受自己所希望感受的,去指点自己所希望指点的,去向往自己所希望向往的,度过一点自由的时光吧。我猜想,这编排的动议是可以被采纳的。
  我深深感恩于我的父母、我的亲人、我的师长、我的朋友和一切曾经指导、关怀、帮助我的人们。没有他们,我一无所能。如果这册书中蕴含着一个真情,那就是献给他们的,也是献给所有人的。
  记录拍摄古城的过程,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历史文化知识的补习。作为在这个城市长大的我,也深深感恩于这座古城所给予我的滋润与熏陶。
  章节选摘
  【先民留痕】
  曾经与人类生活做伴的各种用途的石质器物,仍被供奉在百姓人家的门前。几千年前,先民在此聚集,生息。后来,社会的演变让古老的生活器物成为无声的遗产,散落在整个大城胡同的角角落落,你随时都能抚摸到“我们从何而来”的历史足迹。古城的“古”,不是只写在书里或挂在嘴上,而是“古”在我们俯拾皆是而又熟视无睹的脚下。
  【孤寂城垣】
  北京外城的北城墙,是由内城的东南角楼和西南角楼城墩连接处并分别向东西延伸的一段城墙。在距西南角楼二百米处,有小城门,称西便门,城台之上有城楼。1952年,为“改善交通”,将西便门城门拆除改建为一豁口,同年在疏浚护城河的工程中将水关以及其东的城墙拆除。此为西便门附近河道甘雨桥的老木桥,圆木大桩,支撑弥久,躯体掏空,尽付岁流。四下,草藻依依,水光婆娑,动人至极。存照后不久,被拆,今无迹。
  【青瓦粼粼】
  失去了城的整体设计与管理,也就失去了城的整体面貌,失去了城—有上千年历史的城的价值和魅力。这张片子系1986年所拍。当时我的油画老师邢国珍领我到西花市大街南侧一座五六层高的建筑前,我又爬上了楼顶,对四周极尽搜寻,拍了十几幅,这张是顺光的,是花市上三条、上四条的民居。
  【大器宫阙】
  你能亲自摸一摸逝去历史的岁月流光吗?不能。因为它们已经不在。但是,又能。这砖墙就是,它是可以让你亲自抚摸的,让你体验到你渴望体验的那些思绪情怀。给这幅片子再起个名字,叫“时光抚摸”吧。没料想,拍摄后不久,古建修缮部门奉命用泥灰把它们凸凹的面孔统统覆盖,抹平了,甚至连砖缝都不见了。一片片现代的泥灰!整齐,整齐得让你真想大哭一场。
  【胡同幽深】
  无从考证的磨盘、柱础、石碾石臼—北京人把它们用做护墙,放在胡同拐角。它们笨拙地蹲在那里,默默诉说城市的历史,时时刻刻、不分昼夜。我能听懂它们那厚实的语言。
  【门联文厚】
  细看,这老门上的对联儿曾经被有意地砸、凿、刮、涂,此行径一般可推断是十年浩劫初起发生的。古旧的门对儿在当时被视为“四旧”(旧文化、旧思想、旧风俗、旧习惯)而要给砸烂或清除。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清除”和远没有清除干净的痕迹。外期间我常常想家,但是,我感觉好像第一次真正回到了家。
  【百姓人家】
  过了大约七八年光景,1991年吧,我又一次拍摄古城胡同,又走到了小酱坊胡同。上次拍摄是用黑白胶卷,这次用彩色的,打算再拍一遍22号院门上的门钹。待我走到,发现原来不是原配但还是一对儿的门钹,只剩下一个了。另一个不知失落何方。
  ……

前言/序言

  序
  张冠生
  一
  埃及纸草残片,镶于精致镜框,挂在一个个家庭壁上,供人欣赏。
  中国丝绸残片,存于密封展柜,摆在博物馆专题展区,让人艳羡。
  曾经,它们仅是浩瀚中的一滴。纸草残片属于卷帙一页,丝绸残片本为霓裳一角。
  读者开卷,卷帙浩瀚。衣者穿戴,霓裳飞动。文化活着时,滋润万民,生活中俯仰皆是,有大美而不言。
  如今,可怜巴巴一片,却成文化标志。
  卷帙散了,朽了,余些残篇。霓裳裂了,烂了,剩下一角。文化死,大美去,断简残篇被供于厅堂。那个文化,只余游丝。
  二
  继光兄已苦心孤诣拍摄了近三十年文化碎片,主题是“物语三千”。
  取景器后,是澄澈的眼,悲悯的心。他那么用心,以致听出了物之语。了不起!
  想到张大千有篆章“三千大千”。佛家对世界构成有个说法—以须弥山为中心,同一日月所照一方天地为一小世界。一千个这样的小世界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因有小千、中千、大千三个千字,故有“三千大千”。
  继光兄的“三千”,是小千、中千还是大千,或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听出了物语,听得分明、清晰、入神、陶醉,从皇城之狭到乡野之阔,从黄钟大音到纤毫游丝。
  一人心力,对抗漫天毁弃。大德如梁思成,平民有沈继光。
  三
  多年前,有过这样一句话:无论多么遥远,只要这个世界上还有苦难,那苦难里就有我的一份。
  有人把这句话作为知识分子诞生的标志。
  不管今天的知识分子如何自我作践,毕竟有过真正的尊严。
  1984年,又有一句话:再也无法忍受。我无力遏止把母体文化毁作残片的横暴,但愿全身心记录碎片的光影。
  这句话滚烫在继光兄内心。一念成仁。万幅成阵。
  无论他显得多么堂吉诃德,毕竟在为文化留些残片的尊严。残而有光。
  四
  残片的光影,在北京三味书屋流泻。墙上挂着的残片,换过多少轮?
  车流如河、群楼似山的长安街上,那间书屋低矮,孤独,静穆,庄严。
  同一时刻,第54届 乡愁北京:寻回昨日的世界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乡愁北京:寻回昨日的世界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乡愁北京:寻回昨日的世界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乡愁北京:寻回昨日的世界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寻回北京,非常值得一读

评分

  同一时刻,第54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公布展览主题:“碎裂的文化=今天的人?”

评分

好书就要收下

评分

  借助照相机记录这座文化古城的工作,西方人曾做了一点,这也许和相机的发明使用源于西方有关。我们自己做得不多,记录的范围也往往停留于殿宇园林、王府宅院,始终缺少以此现代工具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古城文化档案的意识。文化,宽泛地讲,是人类的生活方式。经过历史的积累沉淀,被记录的内容应该远比人们习惯认定的更为广阔、复杂、丰富、久远和生动。悠久的古城,不光是属于我们中国自己的,当是属于世界的一份人文遗产。不同的人以不同的眼力和角度,在古城的各个时期留下了对它的记录,显示了对它的深切关注。

评分

如果是彩版就更好了~~

评分

有时候,会不会感觉到,尽管有朋友的关心,父母的叮嘱,恋人的关爱,我们的心里总还是有一段淡淡的忧伤,说不出的忧伤,每当我们独处的时候,或者回忆往事的时候,在雨中走的时候都会像梦一样的浮现。到底我们想要的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与自己内心共鸣的一些话语。而《不寂寞》这本书,刚好就是我寻找的这种感觉。觉得自己与这本书很有缘啊,走进书店,第一眼就看到了,主要是那种恬静又悠远的封面,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从头顶灌下来,如静坐于云端,又如飘于宁静的海面。打开书,原来文字也是那么的寂寥和温暖,如和一个知心的朋友在倾心长谈一样,一下子填满我所需要的那种感觉   感激他是因为在这个悲剧的今天,他使我比任何时候都更强烈地体会到,面对不朽的东西,即使死神也无能为力。刚收到书

评分

评分

还不错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乡愁北京:寻回昨日的世界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