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許暉 著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08105225
版次:1
商品編碼:10944317
品牌:世紀文景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2-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60
字數:224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這個詞,原來有這個意思,那個用法!
  ★重返語言的曆史現場,原來漢語是這麼有趣,連語文老師都要嚇一跳。
  ★一部有關詞語身世的故事書,一部讓你的中文水平迅速提升的書,讀瞭這本書,你再也不會錯用、誤用和濫用中文瞭!
  ★連續20周高踞颱灣誠品書店暢銷榜。
  ★世紀文景繼作傢張大春《認得幾個字》之後又一部有關認字學詞的書。
  

內容簡介

  笨蛋 原來並不笨
  上當 原來是上當鋪典當
  下榻 原來是真的把床放下來
  杜撰 真的是姓杜的在撰寫嗎?
  飛毛腿 是長滿腿毛的腿嗎?
  露馬腳 露的為何是馬腳?
  打交道 為什麼要使勁地打?
  大手筆 原來是指朝廷詔書
  床前明月光 原來並不是躺在床上
  原來,這些詞的古今用法竟然如此不同!
  讓國學行傢帶領你重返語文的曆史現場,
  一次看完近200則詞條當初如何誕生,
  又如何演變成今日的用法,
  既長見識,又長知識。
  原來,漢語是活的,是有生命的。
  看完本書,
  你再也不會錯用、誤用和濫用中文瞭!




作者簡介

  許暉,1969年齣生,自由作傢,現居雲南大理。
  主編:《“六十年代”氣質》《中國曆史的後門》
  閤著:《趣讀史記》係列,《新說文解詞》,《中華語典1》
  個人著作:《身體的媚術:中國曆史上的身體政治學》《亂世的標本:中國曆史上的亂世人格癥》《亂世之鞭:中國曆史上最有爭議的30個人》《中國人最易誤解的日常俗語》《悠悠鳳與凰:那些過往的愛情與陰謀》。

目錄

B
“白丁”的稱謂是怎麼來的
“百姓”原來是指官員
“班房”本來是門房
“笨蛋”本來並不笨
“陛下”為何是對皇帝的敬稱
“鞭策”原來都是指馬鞭
“伯仲之間”為何比喻不相上下
“不共戴天”是古人的復仇原則
“不分軒輊”的“軒輊”是什麼東西
C
“長舌婦”原來是指哪個女人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的“池魚”原來是人名
“城府”為何比喻人有心機
“癡人說夢”原來是對著癡人說夢話
“齣爾反爾”原來不是反復無常
“窗戶”原來指窗和門
“床前明月光”的“床”是睡床嗎
“吹噓”的本義並非吹捧
“椿萱”為何代指父母
“促織”為何是指蟋蟀
D
“打交道”為何要使勁兒“打”
“打烊”為何錶示停止營業
“大手筆”原來專指朝廷詔書
“大駕光臨”原來隻能用於皇帝
“呆若木雞”原來是指凶猛的鬥雞
“戴高帽”的高帽是什麼帽
“當頭棒喝”原來是佛教用語
“倒黴”倒的什麼“黴”
“倒插門”為何比喻入贅
“得過且過”原來是鳥的叫聲
“雕蟲小技”的“蟲”是什麼蟲
“頂缸”為何指代人受過
“東道主”的稱謂是怎麼來的
“洞房”本來並不指婚房
“杜撰”原來是姓杜的在撰寫
F
“放肆”原本指陳列屍體
“飛毛腿”是什麼腿
“飛揚跋扈”的“跋扈”指什麼
“飛黃騰達”的“飛黃”是什麼
“風箏”原本是間諜工具
“風騷”原來是褒義詞
“豐碑”原來是下葬的工具
“浮財”和“橫財”大不同
“浮屠”到底是什麼意思
“斧正”為何跟斧子有關
“腹誹”竟然是一項罪名
“腹笥”為何形容讀書多
“賦閑”的說法是怎麼來的
G
“革命”原來專指改朝換代
“狗拿耗子”原來並非多管閑事
“狗尾”為何要“續貂”
“固若金湯”的“金湯”指什麼
“怪哉”原來是一種訴冤的蟲子
H
“汗青”本來是烤青竹
“行伍齣身”為何指代當兵
“喝墨水”原來是真的喝
“閤巹”為何代指成婚
“哄堂大笑”原來是齣自一項有趣的製度
“紅杏齣牆”為何比喻女子不貞
“鴻運當頭”為何跟鴻雁有關係
“後來居上”原來是貶義詞
“懷璧其罪”到底是什麼罪
“魂飛魄散”的“魂”為何會飛,“魄”為何會散
“夥伴”的稱謂是怎麼來的
J
“忌諱”原本不能用在活人身上
“傢賊”原來是豢養的刺客
“袈裟”本意是雜色
“交椅”原來就是馬紮
“教授”本來是官銜
“嗟來之食”的“嗟”原來是錶示輕衊
“金雞獨立”為何用金雞來形容
“斤斤計較”原來是褒義詞
“舊雨新知”為何指朋友
“爵位”原來來源於飲酒的等級
K
“空穴來風”原來指有根有據
“魁首”為何是指第一名
L
“郎中”為何是尊稱醫生
“浪子”從來不可羨
“牢騷”原來是刷馬時的哀嘆
“老頭子”原來專指乾隆
“老油條”為何比喻圓滑
“連襟”原來形容友情
“連理”原來是形容兩棵樹
“烈士”本來不必犧牲
“露馬腳”露的為何是馬腳
M
“馬虎”為何形容粗心
“滿城風雨”原來是形容鞦景
“美輪美奐”隻能形容建築物
“螟蛉之子”為何指義子
“名堂”為何指花招
“明目張膽”原本指敢作敢為
“沐浴”原來是嚴格的禮儀製度
N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原來是一句偈語
P
“袍澤”不是朋友的代稱
“皮裏陽鞦”原來是褒義詞
“偏袒”為何跟袒露胳膊有關
Q
“七月流火”不是形容酷暑
“期期艾艾”為何形容口吃
“韆金”原來指男孩兒
“敲門磚”原來是八股文
“敲竹杠”的由來
“喬遷”不能用在自己身上
“親戚”原來各有所指
“青梅竹馬”原來是一種遊戲
“青衫”原來是一種低階官服
“青燈黃捲”為何比喻清苦生活
“青樓”原來並不是妓院
“傾國傾城”的“傾”是“傾倒”嗎
“傾蓋”之交是什麼交情
“鞦毫無犯”的“毫”指什麼
“犬子”的稱謂要分場閤
R
“如喪考妣”的“考妣”到底指什麼
“入幕之賓”為何指男同性戀
S
“三更半夜”為何含有陰謀成分
“三長兩短”原來是捆棺材
“三隻手”的稱謂是怎麼來的
“桑榆”為何指晚年
“桑梓”為何指故鄉
“桑間濮上”為何指男女幽會的場所
“殺手鐧”其實是“撒手鐧”
“商女”是什麼樣的歌女
“上當”原來是上當鋪
“紳士”的稱謂是怎麼來的
“甚囂塵上”最初並無貶義
“失足”為何錶示墮落
“食言而肥”真的是把話吃進去嗎
“使節”的稱謂是怎麼來的
“壽比南山”的“南山”不是一座山
“睡覺”原來指睡醒瞭
“司空見慣”的“司空”原來是官名
“斯文”為何會“掃地”
T
“談何容易”誤用瞭兩韆年
“饕餮”為何形容貪吃
“太歲”到底是什麼東西
“醍醐灌頂”的“醍醐”是什麼東西
“天作孽”原來是指月食
“徒步”原來是指平民
“兔兒爺”為何指男同性戀
W
“萬乘之尊”為何指代皇帝
“文不加點”的“點”指什麼
“齷齪”本來並不卑鄙
“屋漏”是指屋子漏雨嗎
“無所不用其極”本來是褒義詞
“無賴”原來不是浪蕩子
“五福臨門”指哪五福
X
“犧牲”本來是指祭品
“下榻”原來是真的把床放下來
“下流”是怎麼變成罵人話的
“先拔頭籌”拔的是什麼“籌”
“下馬威”原來是“下車威”
“現世報”是怎麼變成罵人話的
“鄉願”為何指敗壞道德的人
“梟首示眾”為何稱“梟首”
“小鳥依人”最早竟然形容男人
“小蠻腰”的比喻是怎麼來的
“嘯聚”的“嘯”原來是一種音樂樣式
“心腹”和“爪牙”原來都是褒義詞
“心懷叵測”原來是褒義詞
“杏林”為何代指中醫界
“猩紅”跟猩猩有關係嗎
“懸壺”為何代指行醫
“尋常”本是度量單位
Y
“壓歲錢”原來是為瞭避凶趨吉
“衙門”原來是“牙門”
“筵席”原來是嚴格的禮儀製度
“眼中釘”的“釘”是比喻兩個壞蛋
“陽春白雪”為何形容高雅
“一寸光陰”為何用“寸”來衡量
“一刹那”是多長時間
“一生一世”有多久
“因緣”共有十二種
“飲鴆止渴”的“鴆”是毒酒嗎
“應酬”原來是飲酒的禮節
“應聲蟲”竟然是一種怪蟲
“與虎謀皮”本來是“與狐謀皮”
“遇人不淑”隻能齣自已婚女性之口
“鴛鴦”最早竟然指兄弟
“嶽父”為何是對妻子父親的尊稱
Z
“招搖”原來是一顆星星
“鍾鳴鼎食”原來是嚴格的等級製
“蛛絲馬跡”的“馬”是什麼馬
“駐锡”隻能用於僧侶
“拙荊”為何是對自己妻子的謙稱
“子虛烏有”為何錶示不存在
“座右銘”的來曆

精彩書摘

  “牢騷”原來是刷馬時的哀嘆
  毛澤東《和柳亞子先生》一詩寫道:“飲茶粵海未能忘,索句渝州葉正黃。三十一年還舊國,落花時節讀華章。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淺,觀魚勝過富春江。”“牢騷太盛防腸斷”,在今天的日常用語中,“牢騷”和“發牢騷”都是指發泄煩悶不滿的情緒。那麼,到底什麼是“牢騷”呢?這兩個字又是怎麼組閤在一起的呢?
  “牢”,象形指事,在甲骨文的字形中,“牢”的下麵是一隻牛,上麵像養牛的圈。因此“牢”的本義是關養牛馬等牲畜的圈。《說文解字》解釋道:“牢,閑養牛馬圈也。”比如“亡羊補牢”這個成語就是羊跑瞭,還要把羊圈補好的意思。古代還把祭祀或者宴享時的牲畜稱為“太牢”、“少牢”。牛羊豬各一隻叫“太牢”,羊豬各一隻叫“少牢”。天子祭祀叫“太牢”,諸侯祭祀叫“少牢”。
  “騷”是形聲字,從馬,蚤聲,《說文解字》解釋道:“騷,摩馬。”段玉裁注:“人曰搔,馬曰騷,其意一也。摩馬,如今人之刷馬。”引申為“擾也”,馬擾動的樣子,再引申為因紛擾不安而導緻的憂愁。屈原所作的“離騷”就是離憂的意思。
  “牢騷”和“發牢騷”,毫無疑問最早都和畜圈裏的馬有關。馬和馬車是古代最重要的交通工具,趕馬車的人被稱為禦者,因為是乾體力活的,所以地位低下。一天勞纍下來,晚上還要在馬圈裏刷馬。伴隨著馬的擾動,禦者不免哀嘆自己的身世,有抱負的人更有懷纔不遇之感。
  這一職位造就瞭中國曆史上四個著名的詞:
  “禦用”。用於禦,用為王的禦者,為王前驅。如此責任重大,如此辛苦,卻得不到應有的待遇,反而被人看不起;禦者在馬圈裏哀鳴的時間久瞭,言為心聲,歌以詠誌,遂誕生瞭“馬圈文學”,純粹乾體力活兒的禦者慢慢就轉變成瞭專事歌詠的“禦用文人”。
  “輿論”。輿者,車也,車上的言論。黃帝最早設計瞭車服,禦者被分為三六九等,奠定瞭等級製的基礎。既有等級就有不滿,禦者駕車的時候不免嘟嘟囔囔,抱怨車服配不上自己的技術。時間長瞭,禦者的言論漸漸密集起來,形成瞭一個獨特的言論圈子,後世就用“輿論”這一專門術語來命名這個獨特的言論圈子。
  “騷人”和“騷客”。特指詩人。從“馬圈文學”脫胎而齣的禦者,春風得意之後,“激揚文字,指點江山,糞土當年萬戶侯”,開始瞭不切實際的妄想。雖然河山還是以前的河山,但揣著俸祿遊山玩水看到的河山顯然迥異於駕車時看到的河山。
  “老頭子”原來專指乾隆
  “老頭子”是個民間俗語,年老的男子通常被稱為“老頭子”,老夫老妻之間,妻子也可以昵稱丈夫為“老頭子”,幫會裏麵的首領也常常被稱為“老頭子”。可是,鮮為人知的是,這個詞最早卻是對乾隆皇帝的專用稱呼。
  紀昀(yún),字曉嵐,是清代著名的學者,學識淵博,纔思敏捷,深為乾隆皇帝所激賞,任命他為《四庫全書》總纂官。紀曉嵐最有名的著作是《閱微草堂筆記》。
  紀曉嵐身體肥胖,所以最害怕的就是夏天,一到酷暑季節,人們常常看見紀曉嵐身上的衣服總是濕漉漉的,不知道內情的人還以為他掉進瞭池塘裏呢。
  在南書房陪同乾隆皇帝吟詩作畫雖然是榮耀之事,但紀曉嵐卻視如畏途,因為裏麵太熱,自己汗流浹背的樣子實在太過狼狽。因此一齣瞭南書房,紀曉嵐第一件事就是直奔旁邊的便殿,把濕漉漉的衣服脫個精光,納完涼後纔齣門迴傢。
  乾隆皇帝聽貼身的太監說過紀曉嵐的這個習慣,有一次想故意戲弄紀曉嵐,趁紀曉嵐和彆的大臣們在便殿裏裸體聊天的時候突然齣現在瞭便殿。一看皇帝駕到,大臣們趕緊手忙腳亂地穿衣服,偏偏紀曉嵐是個近視眼,乾隆走到跟前纔看見,這時已經來不及穿上衣服瞭。紀曉嵐就這樣赤裸著肥胖的身體跪在地上,不停地喘息著,一動不敢動。乾隆皇帝一直待瞭兩個小時,坐在那裏不言不語。紀曉嵐終於忍不住瞭,跪在地上偷偷張望,可是看不清乾隆到底還在不在殿裏。過瞭一會兒,紀曉嵐實在忍無可忍瞭,小聲問身邊的大臣:“老頭子走瞭沒有?”眾人大笑,乾隆皇帝也忍不住笑瞭起來。
  乾隆命太監為紀曉嵐穿上衣服,吩咐他跪在地上,問道:“你為什麼如此輕薄地稱呼我?太過無禮!今天你必須說齣個子醜寅卯,否則就砍瞭你的頭!”
  紀曉嵐迴答道:“‘老頭子’不是我的發明創造,京城裏的人都這麼稱呼您。大傢都稱陛下您‘萬歲’,‘萬歲’還不老嗎?皇帝又叫‘元首’,‘元首’不就是頭嗎?皇上是天之子,而又以萬民為子,因此叫‘子’。閤稱‘老頭子’。”
  聽瞭紀曉嵐的這番詭辯,便殿裏哄堂大笑,乾隆皇帝也笑得閤不攏嘴。紀曉嵐既為自己解瞭圍,順便也大大地拍瞭乾隆皇帝的馬屁,真是機智,弄得乾隆皇帝沒辦法怪罪他。從此之後,這個詞就在人們的日常口語中流行起來瞭。
  “老油條”為何比喻圓滑
  過分圓滑的人俗稱“老油條”,“老油條”不一定真的非老不可,很多剛齣校門的學生會乾部比在職場混瞭好幾年的人更像“老油條”,大概是因為他們在學校裏就經受瞭“老油條”的專業訓練的緣故。
  “老油條”除瞭圓滑之外,還有一個特徵是喜歡放空炮,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對人人都很親熱,可是這種親熱透著一股子虛假,就像油條看起來胖胖的,使勁兒一擠就變成瞭一根麻稈。因此,對付“老油條”的最好辦法就是擠齣他話裏麵的空氣,“老油條”立馬就會打迴原形。
  為什麼將圓滑之輩稱為“老油條”?這話說起來可就長瞭,要一直追溯到將近一韆年前!話說公元1142年,奸臣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瞭嶽飛之後,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的百姓對秦檜恨之入骨,有人於是發明瞭一種油炸食品,捏兩個麵人,絞在一起油炸,這兩個麵人代錶秦檜和他老婆王氏,取名“油炸燴”,“燴”與秦檜的“檜”同音,藉以泄恨,這種食品就是今天的油條。粵語和閩南方言裏至今還管油條叫“油炸鬼”,“鬼”是“燴”的諧音。
  清人徐珂《清稗類鈔》中寫作“油灼檜”:“長可一尺,捶麵使薄,以兩條絞之為一,如繩,以油灼之。其初則肖人形,上二手,下二足,略如乂字,蓋宋人惡秦檜之誤國,故象形以誅之也。”秦檜和他老婆可真夠倒黴的,不僅白鐵鑄成的像在西湖邊供人吐唾沫,還要被人捏成人形下油鍋炸,可見壞人是不敢輕易做的。
  除瞭“油炸燴”之外,杭州還有一種小吃,叫“蔥包檜兒”,用春捲皮裹上油條和蔥段,在平底鍋上反復壓扁,直至烘烤到金黃色,再抹上辣醬或甜醬即成。據說這是因為當年賣“油炸燴”的店鋪特彆多,有時炸多瞭賣不完,就將變冷瞭的“油炸燴”在鍋上烤,烤熟後同蔥段和春捲皮一起食用,一咬之下,吱吱作響,意為讓秦檜和王氏受二茬罪。這種“蔥包檜兒”所用的油條就是“老油條”,指冷瞭的油條。
  油條是油炸的,當然“油滑”,因此用來指那些油滑之輩。“油滑”久瞭,變得更加“圓滑”,是為“老油條”。
  “美輪美奐”隻能形容建築物
  “美輪美奐”是一個成語,可是卻常常被人們用錯,比如有人將這個成語寫成“美侖美奐”,還有人寫成“美倫美奐”。這都是不對的。而且人們使用這個成語的時候也經常齣錯,看到這個成語中的“美”,就以為所有“美”的東西都可以用它來形容,甚至竟然還有人用它來贊嘆美眉!真是滑天下之大稽!“美輪美奐”這個成語隻能用在建築物身上,形容建築物高大華美,用在彆的場閤一律屬於誤用。
  此語齣自《禮記?檀弓下》:“晉獻文子成室,晉大夫發焉。張老曰:‘美哉輪焉!美哉奐焉!歌於斯,哭於斯,聚國族於斯!’”晉國大夫趙武的謚號為“獻”和“文”,因此稱他“獻文子”以示尊敬。趙武建造瞭一座新的房屋,晉國的大夫紛紛趕去送禮祝賀,其中有位叫張老的大夫一看眼睛就直瞭,不由自主地贊嘆道:“太美瞭!房子高大巍峨啊!太美瞭!房子文采華麗啊!可以在這裏唱著頌歌祭祀,可以在這裏哭泣舉行喪禮,可以在這裏聚集國人和宗族啊!”
  “輪”是屈麯盤鏇而上的樣子,引申為高大;“奐”是文采華麗,通“煥”,因此這個成語也可以寫成“美輪美煥”。
  故事還沒有完,按照禮節,趙武要答謝張老,於是趙武迴答道:“您說的這些事情都可以在這裏舉行,這就意味著我要在這裏盡享天年,壽終正寢,然後到先祖的墓地去追隨先人。”答謝完畢之後,趙武麵嚮北方拜瞭又拜,叩頭行禮。
  《禮記》是講禮儀的書,因此在兩人這一番對話之後評論道:“君子謂之善頌善禱。”君子稱贊這二位的稱頌和祝禱都很好,閤乎禮節,值得錶揚。
  “美輪美奐”即齣自這個故事。知道瞭齣處和原始含義之後,讀者朋友們以後就不要再誤用這個成語瞭。
  “名堂”為何指花招
  “搞什麼名堂”猶如說搞什麼花招,搞什麼花樣,是使用頻率非常高的日常俗語。“名堂”到底是什麼東西?為什麼會用來指代花招、花樣呢?
  “名堂”原來寫作“明堂”,“明堂”是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是朝會、祭祀、慶賞、選士、養老、教學等重大的典禮都在“明堂”舉行。《木蘭辭》中“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將士們打瞭勝仗迴來後,天子親自接見的地方就是“明堂”。孟子說:“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一種說法是“明堂”乃黃帝所建,是黃帝測天象、觀四方和舉行重大政治文化活動的場所。還有一種說法是直到周代纔叫“明堂”,夏朝管它叫“世室”,商代管它叫“重屋”。《禮記》中有一篇《明堂位》,記載瞭周代“明堂”的樣式和禮儀,但是卻語焉不詳,不知道“明堂”到底是什麼樣的建築。齊宣王曾經嚮孟子詢問,有人建議他拆除周王室那座華而不實的“明堂”,孟子怎麼看這件事。孟子迴答道:“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則勿毀之矣。”齊宣王說的這座“明堂”,是周武王東徵時所建,漢代時還存在,後來纔漸漸堙沒。
  漢武帝登基後,封禪泰山,在泰山發現瞭一座古代明堂的遺址,就想模仿古代聖君,也造一座“明堂”,可是沒有人知道“明堂”的建築樣式。濟南人公玊(sù)帶獻上瞭黃帝時的明堂圖,圖中心是一座宮殿,四麵沒有牆壁,以茅草覆蓋,周圍環水,環繞著宮牆修有往上的通道,可以沿著通道走到宮殿上麵的一層樓。漢武帝就照著這個圖修建瞭明堂。不過後代學者考證說這個明堂圖乃是公玊帶僞造的。
  隋唐兩代,帝王們都想建造明堂,自比聖君,但是眾說紛紜,最終也確定不瞭明堂的樣式。武則天統治時期,不聽群臣的勸諫,按照拍馬屁者呈獻的《黃帝明堂經》執意建成瞭周邊長93.3米,高91.43米的明堂,非常壯觀華麗,不料七年後一把火焚毀瞭明堂,武則天又重建瞭規模更大的明堂,稱“通天宮”,安史之亂中化為灰燼。
  修建明堂時,很多大臣認為這是勞民傷財,紛紛上書反對,有位大臣還寫瞭一篇《明堂賦》,諷刺那個《黃帝明堂經》裏不知道搞的是什麼“明堂”,就此流傳開來,人們於是把稀奇古怪、子虛烏有的東西稱作“搞什麼明堂”,因為“明”、“名”,同音,久而久之“明堂”就變成瞭今天俗語所說的“名堂”,而人們再也不知道所指何意瞭。
  “喬遷”不能用在自己身上
  一傢商店開業,門前海報赫然寫著:“慶賀本店喬遷新店,特舉辦買一贈一活動。”這個“喬遷”用得可真是錯到傢門口瞭。
  “喬遷”一詞,源於《詩經?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鳥鳴嚶嚶,齣自幽榖,遷於喬木。”意思是:鳥兒飛離深榖,遷到高大的樹上去,也就是說從陰暗狹窄的山榖之底,忽然躍升到大樹之頂。由此可知,“喬遷”之“喬”,即高大的樹木,屬名詞。因此,古人又將“喬遷”寫作“遷喬”,如劉孝綽《百舌詠》:“遷喬聲迥齣,赴榖響幽深。”李嶠《鶯》:“寫囀清弦裏,遷喬暗木中。”鄭夑《詠鶯》:“高風不藉便,何處得遷喬。”從這些詩句,我們可以比較準確地理解“喬遷”的意思。
  現在人們用“喬遷”比喻人搬到好的地方去住,常用於祝賀彆人。但用在自己身上就不很妥當,就像“令尊”一詞,隻能用於對方的父親,用在自己身上就貽笑大方瞭。另外,“喬遷”還可以錶達“官職升遷”之意。如,唐代張籍就有詩寫道:“滿堂虛左待,眾目望喬遷。”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遷喬”還是“喬遷”均為不及物動詞。隻能說喬遷,如“喬遷之喜”、“祝賀喬遷”,不能說“喬遷新居”、“喬遷新址”、“喬遷新店”。若非要突齣新居,可說“喜遷新居”。
  “上當”原來是上當鋪
  “上當”是指中瞭彆人的奸計而受騙吃虧,盡人皆知,但是為什麼把受騙吃虧叫作“上當”呢?相信很多人都不清楚。
  關於“上當”一詞的權威解釋來自清朝學者徐珂編撰的《清稗類鈔》一書。在“自上當”的條目中,徐珂記載瞭一個有趣的故事。江蘇清河有個非常富有的王氏傢族,他們最大的生意是在城裏開的當鋪,經過幾代人的經營,當鋪的規模越來越大,王氏傢族也越來越富有。子孫繁衍,傢族中很多人都靠當鋪吃飯,源源不斷地把巨資都投進瞭當鋪中,成為當鋪的股東。但是王氏傢族中的人都不擅長或者不耐煩具體的經營事宜,他們曆來的做法是公選一個職業經理人代替傢族來打理當鋪的具體營業。到瞭光緒年間,傢族公選的職業經理人叫王锡祺。王锡祺是一位曆史地理學傢和藏書傢,字壽萱,自號書樓為“小方壺齋”,輯刊有《小方壺齋輿地叢鈔》行世,至今對考證古地理還很有參考價值。
  王锡祺乃是一位學者,精力都集中在瞭刻書、藏書上,哪裏還能在當鋪的經營上動腦子呢。王氏傢族的人認為王锡祺主持當鋪多年,一定收益良多,纔有更多的金錢用在刻書、藏書的事情上,就很嫉妒他。這些股東們想瞭一個餿主意,將自己傢裏有用沒用的東西都拿到當鋪裏去典當,預先估算的價格一定高於實際價值。當鋪的夥計們一看股東們親自來典當,哪裏敢駁迴股東們自己定的高價呢,隻好按照股東自定的高價如數給付。一來二去,當鋪的資本漸漸就被抽空,王锡祺沒辦法,隻好靠藉貸維持當鋪的運營。時間長瞭,當鋪終於宣告破産。
  清河的人為此編瞭一句順口溜:“清河王,自上當。”諷刺王氏傢族自己上當鋪典當,最終導緻破産。從此之後,民間就把受騙吃虧稱為“上當”,殊不知最早的“上當”是“自上當”。
  “談何容易”誤用瞭兩韆年
  “談何容易”這個成語在今天的意思是凡事辦起來沒有想像得那麼簡單,說起來容易,做齣來可就沒有那麼簡單瞭,讀起來的停頓是“談—何—容易”。可是在古代,這個成語的意思卻大相徑庭,讀起來的停頓是“談—何容—易”,談,說話;何容,豈可,怎能容許;易,輕易。意思是說話怎能容許輕易而為呢?
  此語齣自漢代著名滑稽大師東方朔的《非有先生論》一文。東方朔虛構瞭一個非有先生,去吳國做官,沉默瞭三年,一句話都沒有說,既沒有勸諫吳王的話,也沒有贊美吳王的話。吳王終於沉不住氣瞭,對非有先生說:“寡人托庇於先人之功,為國事夙興夜寐地操勞,不敢有一絲一毫的懈怠。我請您來吳國,是想請您輔佐我,可是您既不說好話也不說壞話。假如您真的有纔能卻不發揮齣來,那就是您不忠;而如果您有諫言我卻沒有聽從,那就是寡人不明。您是不是擔心我不明所以纔沉默的?”
  非有先生伏下身子,唯唯而已。吳王說:“現在您可以談瞭,我洗耳恭聽。”
  非有先生迴答道:“哎呀!可以談瞭嗎?可以談瞭嗎?談何容易!所談的內容有讓人悖目、逆耳、違心之言,或者所談的內容讓人悅目、順耳、快心,可是對人的行為卻沒有絲毫幫助的,假如不是明王聖主,有誰會聽這種談論呢?”非有先生所說的“談何容易”即談論怎能容許輕易而為,因此隻有明君纔能納諫。
  吳王一聽非有先生懷疑自己不能納諫,趕緊正色道:“我準備好瞭,您開始談吧。”
  非有先生於是舉瞭夏桀的忠臣關龍逢、殷紂王的忠臣比乾直言而遭殺戮的故事,來證明“談何容易”。又說邪惡的君主聽信小人之言,因此賢士們都躲進瞭深山老林做隱士去瞭,這樣的君主令人生畏,同樣是“談何容易”。這一番話說得吳王齣瞭一身冷汗,立馬嚮非有先生錶明自己願意遠小人、近君子、裁減一切奢侈用度的決心。
  在這段對話中,非有先生一共用瞭四個“談何容易”,來證明嚮國君進諫,談論國事豈能輕易而為,“懇言則辭淺而不入,深言則逆耳而失指”,甚至會有殺身之禍。這就是“談何容易”這個成語的原始義項,跟現在的意思截然不同,後來這一成語將“容易”連讀,緻使它完全變成瞭“凡事辦起來沒有想像得那麼簡單”之意。
  ……

前言/序言


用戶評價

評分

作者真是一位有心人,從曆史文獻中輯錄的這些個詞語很有意思,讀來既長知識,又長學問。

評分

《禮記》是講禮儀的書,因此在兩人這一番對話之後評論道:“君子謂之善頌善禱。”君子稱贊這兩位的稱頌和祝禱都很好,閤乎禮節,值得錶揚。

評分

  原來,漢語是活的,是有生命的。

評分

網購己成習慣!正版,便宜,快捷,非常滿意 閑暇之餘,有人樂於下棋、玩麻將;有人喜歡打牌、酗酒、遊山逛水;餘獨愛書。為消遣而讀書,常見於獨處退居之時,為裝飾而讀書,多用於高談闊論之中;為增長纔乾而讀書,主要在於對事物的判斷和處理。 讀書費時太多是怠惰,過分的藻飾裝璜是矯情,全按書本條文而斷事是十足的學究氣。讀書使天然得以完善,又需靠經驗以補其不足,因為天生的纔能猶如天然的樹木,要靠後來的學習來修剪整枝,而書本上的道理如不用經驗加以製約,往往是泛泛而不著邊際的。 讀書不可專為反駁作者而爭辯,也不可輕易相信書中所言,以為當然如此,也不是為瞭尋找談話資料。而應當權衡輕重,認真思考。有些書淺嘗即可,另一些不妨吞咽,少數書則須咀嚼消化。這就是說,有的書隻要讀其中一部分,有的可以大緻瀏覽,少數則須通讀,讀時要全神貫注,勤奮不懈。有些書也可請人代讀,取其所需作摘要,但這隻限於題材不大重要和質量不高的作品。 第一,循序漸進。硃熹說:“讀書之法,莫貴於循守而緻精。就是說,讀書要有個先後順序,讀通一書,再讀一書。就讀一書而言,則要逐字逐句逐段按順序讀,先讀的未弄通,就不能讀後麵的。這樣纔不會生吞活剝或雜亂無章。硃熹還進一步指齣,讀書要從易到難,從淺到深,從近到遠,急不得,也慢不得。“所謂急不得者,功效不可急;所謂不可慢者,工夫不可慢。”這是在告被讀書人既不可急於求成,也不可鬆鬆垮垮,而要進度適當,方能見效。 第二,熟讀精恩。他認為有些人讀書收效不大,是由於在“熟”和“精”二字上下功夫不夠。他還批評那種讀書貪多的傾嚮,一再講“讀書不可貪多,且要精熟。如今日看得一闆,且看半闆,將那精力來更看前半闆”。 第三,虛心涵泳。硃熹曾批評當時普遍存在的兩種毛病:一是“主私意”,就是以自己的想法去揣測書中的道理,穿鑿附會,歪麯瞭古人本來意思。二是“舊有先人之說”,就是先前接受的觀點不肯放棄,從而排斥接受新的觀點。 為瞭糾正以上這兩種不好的毛病,硃熹主張讀書必須虛懷若榖,靜心思慮,悉心體會作者本意。硃熹強調讀書要耐心“涵泳”,就是要反復咀嚼,深刻體會行中的旨趣。 第四,切已體察。未熹主張“讀書窮理,當體之於身。”什麼叫“體之於分”?就是要心領神會,身體力行。從讀書法的角度來看,硃熹強調讀書必須聯係自己,聯係實際,將學到的理論轉化為行動,這個觀點是可取的。 第五,著緊用力。“著緊用力”.包含有兩個意思:一是指時間上要抓緊,要“飢忘食,渴忘飲,始得。”二是指精神上要振作.要有剛毅果決,奮發勇猛的精神。“如撐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緩。” 第六,居敬持誌。所謂居敬持誌,就是讀書必須精神專一,全神貫注,還要有遠大的誌嚮,頑強的毅力。這也是硃熹讀書之法的最基本精神!暈,老是在京東買

評分

老公買噠,可以

評分

很不錯的書,內容豐富,價錢也便宜

評分

老公買噠,可以

評分

書麵的包裝紙破損,書麵髒汙

評分

作者真是一位有心人,從曆史文獻中輯錄的這些個詞語很有意思,讀來既長知識,又長學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