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尺牘

蔡襄尺牘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西泠印社 編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西泠齣版社
ISBN:9787550802018
版次:1
商品編碼:10940425
包裝:平裝
開本:大16開
齣版時間:2011-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4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蔡襄(一○二一-一○六七》,字君謨,興化仙遊人。天聖八年進士,卒謐忠惠。蔡襄學識淵博,書法成就極高,書法史上論及宋代書法,素有『蘇、黃、米、蔡』四大書傢的說法。

前言/序言


用戶評價

評分

洛陽橋建成後,蔡襄親自撰寫《萬安渡石橋記》,刻碑立在左岸。此碑文章簡約,書法遒勁,鎸刻傳神,被譽為“三絕”。蔡襄知泉州時期,連年發生旱災,他調動民力,加強水源管理,製定《龜湖塘規》,製止用水糾紛。他任轉運使期間又在郡南小烏石山訪得一泉,通知泉州地方官好好管理,供民眾飲用和灌田。治平年間(1064年~1067年),晉江縣令王剋俊在摩崖刻“蔡公泉”三字以為紀念。 嘉右四年(1059年),蔡襄在泉州寫成《荔枝譜》一書,分3捲7篇,內容包括荔枝的産地、生態、功用、服食、加工、貯藏、運銷,介紹荔枝品種32種。 嘉右五年(1060年),蔡襄奉詔還京,嘉右六年拜翰林學士權理三司使。嘉右八年,仁宗去世,英宗即位,正式任命蔡襄為三司使。這年蔡襄又寫成《茶錄》一書,分上下兩篇,上篇論茶道,包括辨茶、煎茶、品茶等10個問題;下篇論茶器,包括製茶工具、飲茶器具等9件器物,生動詳盡。史傢說:“蔡君謨善辨茶,後人莫及。” 治平二年(1065年),蔡襄齣知杭州,拜端明殿學士後纔去上任。治平三年十月,母親盧氏去世,蔡襄護喪南歸。治平四年八月,蔡襄在傢中逝世,享年56歲,贈吏部侍郎,葬在楓亭蔡嶺,歐陽修撰《端明殿學士蔡公墓誌銘》。乾道年間(1165年~1173年),贈謚忠惠。慶元年間(1195年~1200年),在洛陽橋南街尾建蔡襄祠。

評分

蔡襄書以渾厚居其上。曆來評論蔡襄的書風淵源,受虞世南、顔真卿影響,該幅用筆、結體、氣息,大緻融閤此二傢。又蔡襄自謂:“古之善書者,必先楷法,漸而至於行草,亦不離乎楷正。張芝與旭變怪不常,齣於筆墨蹊徑之外,神逸有餘,而與羲獻異矣。襄近年粗知其意,而力不及,烏足道哉。”此條未署年,但語義上非年少時,或亦可為晚年該幅尚端重再作一解。

評分

該帖內文,即求製作紙中名品澄心堂紙,此紙源於五代南唐烈祖李升,命宣城加工製作,澄心堂為李升任金陵節度使住處名稱,據稱其紙,膚如卵膜,堅潔如玉,細薄光潤。宋代士大夫講究生活品味,於文房用具,尤其考究。“筆墨紙硯精良,人生一樂。”北宋人對文房用品的追求,每每見於詩文雜記題跋中,其中對南唐的墨及紙備加贊揚。蔡襄本人即謂:“紙李王澄心堂為第一。對於文房用具,如《陶生帖》譽“散”筆。對硯的嗜好,《洮河石硯銘》記此硯之“能下墨,隔宿洗之亦不亦不留墨痕。其肌理細潤瑩潔,不在端溪中洞石下。”《緻彥猷尺牘》謝所送“大硯盈尺,風韻異常,齋中之華繇是而生。”蔡縧《鐵圍山叢談》“記昭陵(仁宗)賜宴”,一大臣得李超墨,襄得李廷珪墨,襄以之相易。分道時,襄長揖為謝。蓋李廷珪墨雖足寶,而李超為李廷珪之父,更足珍。[2]

評分

不錯,物有所值

評分

《蔡襄尺牘》是中國曆代法書墨跡珍品之一,是一本漢字法帖。 內容豐富,圖文並茂,適閤書法者使用。書的開本不算大,也不會太小,薄薄的幾頁,質量不錯,而且印刷也挺清晰。好瞭,其實前麵扯這麼多,我就是為瞭湊字數,看到這兒的話你可以看彆的評論瞭。

評分

這本書內容很好,值的購買,就是壓過來的貨,能給我壓的更重一點嗎?

評分

編輯

評分

很喜歡的字體,值得看

評分

蔡襄(1012-1067),字君謨,漢族,原籍福建仙遊楓亭鄉東垞村,後遷居莆田蔡垞村,1030年(天聖八年)進士,先後在宋朝中央政府擔任過館閣校勘、知諫院、直史館、知製誥、龍圖閣直學士、樞密院直學士、翰林學士、三司使、端明殿學士等職,齣任福建路轉運使,知泉州、福州、開封和杭州府事。卒贈禮部侍郎,謚號忠。主持建造瞭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泉州洛陽橋,蔡襄為人忠厚、正直,講究信義,且學識淵博,書藝高深,書法史上論及宋代書法,素有“蘇、黃、米、蔡”四大書傢的說法,蔡襄書法以其渾厚端莊,淳淡婉美,自成一體。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