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著述頗豐,經他編訂、點校、校證、補疏整理的典籍蔚為大觀,曆史類有古本竹書紀年輯校訂補、戰國策箋證,曆史地理類有洛陽伽藍記校注、大唐西域記匯校(原收入季羨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記校注)、山海經補疏,宗教類有釋迦方誌、宋高僧傳、公弘明集(未完稿),文學類有陳子展詩經直解校閱、陳子展楚辭直解校閱基》術譜錄類有法書要錄,筆記類有管城碩記、東坡誌林廣證,音韻訓詁類有廣韻三傢校勘記補釋等。而文史通貫、無徵不信、博觀約取、敏而有斷之學風則一以貫之,允稱精深,堪為楷法。所惜「文革」浩劫,其著作如山海經補疏、東坡誌林廣證等,多有散失,亦可扼腕浩嘆。
評分也不知道為啥買瞭這本書
評分 評分--考查研究--
評分《周研聲韻》四十一捲
評分這些韻書也均亡佚。現在所能看到的最早韻書是隋陸法言所撰的《切韻》。《切韻》成書於隋仁壽元年(公元601年),其編寫體例、審韻原則由當時著名的音韻學傢顔之推、蕭該等八人所定,由陸法言執筆。該書編寫的目的有二:一是為研究音韻的人提供一本正音字典,一是為詩人提供一本檢韻的韻書。根據前一目的,需要討論語音的古今南北異同,本著從嚴從細的原則將具有細微差彆的韻全部區分開來,即陸法言在《序》中所說的“若賞知音,即須輕重有異”,因論“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捃選精切,除削疏緩”、“剖析毫厘,分彆黍纍”等,因此全書分韻有193個之多。從後一個目的齣發,該書允許詩人作詩時將某些音色接近的韻閤並使用,即《序》中所說的“欲廣文路,自可清濁皆通”。由於《切韻》撰者名高,審音精確,權威性強,適應範圍廣,所以自《切韻》一齣,六朝以來的韻書便失去市場,淹沒無聞。《切韻》繼承瞭前代韻書的優點,總結瞭韻書編寫的得失,是中國韻書史上劃時代的産物。
評分專業書比較枯燥,質量還可以
評分非常不錯,紙張舒適,字體大小適當,值得收藏和閱讀。
評分研究漢語史的重要參考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