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古日本女性文學之絕唱,最具古典情懷的近世作品,樋口一葉可能是日本文學史上最短壽的知名作傢,但她寄居東京都市的一隅,冷眼看盡世態,將眾生的歡愁化為筆底的人物言行,撰述唯恐不及似的與生命競走。一葉兼具傳統文學的修養與近代文學的錶現。評論傢稱她為:“古日本最後的女性”,確實是有其道理的。
作者簡介
樋口一葉(ひぐち いちよう),(1872~1896),日本女小說傢、歌人。本名夏。生於東京,師從半井桃水,因患肺病早逝。以描寫女性生活的短篇小說名世,被譽為“古日本最後的女性”。2004年日本政府將其肖像印製於五韆元紙幣之上。
林文月,颱灣彰化縣人,1933年齣生於上海日租界。1952年入讀颱灣大學中文係,師從颱靜農等名師,後留校任教,專攻六朝文學、中日比較文學。曆任美國華盛頓大學、斯坦福大學、伯剋利大學,捷剋查理斯大學客座教授。作品曾獲中國時報文學奬、颱北文學奬、中興文藝奬等。
內頁插圖
目錄
古日本最後的女性——樋口一葉及其文學
暗櫻
下雪天
暗夜
大年夜
比肩
簷月
濁江
十三夜
吾子
分道
與一葉對話——代跋
精彩書摘
暗櫻 上 這兩傢之間,隻隔著竹籬笆。共用的井水,既深且清。開在 屋簷下的梅花,一樹兩傢春,連香氣都分享著。這兩傢是中村傢 和園田傢。 園田傢的主人前年去世,由二十一歲的年輕人良之助繼承, 據說是某學校的通學生。中村這一傢,隻有一個女兒。原來也 是有兒子的,但早天摺,就剩下這麼個寶貝,如同掌中之珠一般 寵愛著,唯恐風吹拂發簪上的飾花,但願她能享鶴壽乾歲,遂以 “韆代”命名。可真是天下父母心啊。人說:“白檀雙葉已聞芳 香”,當她三葉、四葉地逐漸成長時,世人紛紛都已經期待日 後的姿色瞭。春山微雨花稍綻,更添增覽眺的景色,那教人驚艷 時節究竟在何時?猶如月影穿鬆葉,綽綽約約十六歲,梳起瞭成 人高高的發髻,髻上係著一隻紮染的蝴蝶結,真個是萬綠叢 中一點紅,在哪兒都醒目。“中村傢的小姐”,人人爭相談論她。 生為美人也是夠麻煩的。 習慣真是有趣。當年,北風中放風箏時,電綫杆老嫌它們礙 事兒。那是過去從前的事情瞭;可良之助、乾代這兩個人相見 時,總改不瞭往日玩兒布偶的心。雖然發型姿態都改變瞭,卻仿 佛也沒怎麼注意到,依舊是“阿良”、“阿韆”地親熱叫喚著。談 談笑笑,有時甚至還吵起架來。“你甭再來瞭!”“來乾嗎?不來 就不來!”說著說著,互相賭氣,卻兩天不見麵又來道歉:“昨天, 是我不好。以後不會再跟你那麼使性子瞭。原諒我罷。”給她 這樣子一說,自是如春冰之化解,“不,是我不對。”結果不外乎 如此。 雖然,自己沒有妹妹,若有之,大概也就是這般可愛的罷。 她笑容可掬地拉著他的袖子說:“阿良,昨天做瞭個好夢。夢見 你學校畢業,不知道就的是什麼職,戴瞭一頂高帽子,坐在一輛 黑色馬車上,要進洋房子哩。”“人傢說,夢是相反的。可彆被 馬車撞倒纔好!”說著大笑起來。這邊則是顰眉道:“說什麼話 呀!今兒禮拜天,你可是哪兒都彆去。”這話,與受過當今現代 化教育的身分很不相稱,蓋因為真情關懷之故。 這廂既然沒有隔閡,那廂自亦不客套。所謂浮世憂慮,這兩 個年輕人曉都不曉得,盡是歡笑過日子。這一天是春日二月中, 倒是尚有些料峭春寒,約好去賞梅,又值德大寺的祭日。兩 人手挽著手,倒是挺暖和的。 “阿良,彆忘瞭跟你約的事兒喲。” “嗯,沒問題。不會忘記的。隻是,……約的是什麼呀?” “瞧你。臨齣門還那樣子拜托你的呢……” “哦,對啦。想起來瞭。你想看賣菜阿七故事的西洋鏡, 是不是?” “咦,鬍扯!” “不然,是那個乞丐扮野熊的把戲?” “算啦,算啦。我迴傢瞭。” “道歉,道歉。方纔都是鬍扯。中村傢韆代小姐交代的,怎 麼可能是這些。我,良之助所奉命的是……” “好,啥也不要瞭。” “彆生氣。邊走邊吵,路人會笑的呀。” “都是你,講那種話!” “所以不是跟你道歉過瞭嗎?瞧,盡顧鬥嘴,雜貨攤兒都走 過瞭。” “哎呀,那怎麼辦。不知前麵還有沒有?” “誰知道。剛剛說啥也不要的人,在哪兒呀?” “不要再講那些瞭。” 爭來爭去,終究還是和樂一條路。路旁有許多樹。“來這 兒。”一個招手,另一個就跑過去。木屐踩在地上,發齣卡郎剋 隆的聲音。那彈琴的盲女,可是今世的“朝顔”嗎?“露未唏兮 光照花,可憐微雨稍稍落。”“吃點兒甜品好嗎?”那招徠顧客 的聲音倒也甜甜的。另一旁賣的是成燒餅。隔鄰互競,相安無 事,可真有趣。 “阿韆,你看看,那右邊第二棵。” P1-3
前言/序言
簡體版序言
林文月
翻譯的目的,簡單說,是把一種語文轉換成另一種語文。懂得兩種或兩種以上語文的人,時則會有需要為自己,或為彆人做這種“翻譯”的工作。
三十年代齣生於上海虹口江灣路的我,作為颱灣人法律上隸屬日本公民,而閘北虹口一帶當時為日本租界,所以到瞭上學年齡,我就被指定去上海市第八國民學校讀書。那所日本人設立的學校,除我和我的妹妹之外,其餘都是日本孩子。說實在的,我們當時還以為自己也是日本孩子,隻是傢裏有些生活習慣和彆的同學們略微不同而已。
我的啓濛教育是日語文。我讀日本書,也用日本語文思想,或錶達心事,似乎是自自然然的;直到小學五年級的時候,中日戰爭結束,日本投降,中國勝利,我們颱灣人的身份由日本籍變成瞭中國籍。次年,我們舉傢由上海乘船迴到颱灣。颱灣是我們的故鄉,卻是一個陌生的故鄉。
在陌生的故鄉,我們開始瞭新生活。我聽不太懂颱灣話,而且在推行國語的環境之下,校內是禁止使用日語的。老師用颱語解釋國語。從小學六年級開始,我突然需要適應兩種新語文。如今迴想起來,大概我的翻譯經驗就是從那時候開始。我的腦中經常需要把中國語文翻譯成日本語文。這樣的習慣,使我在讀大學和研究所的時期,能夠駕輕就熟地為颱北東方齣版社的兩套少年讀物:“世界名人傳記”和“世界文學名著”譯成瞭五本書。那些書都是經由日本人改寫為適閤少年閱讀的文體,所以幾乎沒有什麼問題和睏難。
任職大學之後,教學與研究成為生活的主軸,除瞭有限的一些日文的漢學研究論著之外,不再有空閑執譯筆瞭。至於再度促使我提筆從事翻譯工作,實緣起應邀參加一九七二年日本筆會主辦的“日本文化研究國際會議”。依大會規定,參加者需提齣一篇與日本文化相關的論文。我以日文書成《桐壺と長恨歌》提齣發錶。其後,我將日文的論文自譯為中文:《源氏物語桐壺與長恨歌》,在颱灣大學《中外文學月刊》刊載,同時為瞭讀者便利而試譯瞭《源氏物語》首帖《桐壺》,附錄於論文之後,那篇日本中世紀文學深受白居易《長恨歌》的影響,中文的讀者感覺既熟悉又陌生,産生莫大的好奇與期待,透過雜誌的編輯部鼓勵我繼續譯介全書。我在沒有十分把握之下,答應下來,開始逐月在《中外文學》刊載的長期翻譯工作。費時五年半,共六十六期而譯竟瞭百萬言的《源氏物語》全書。
那五六年的時間裏,我教書、做研究、又翻譯,過著與時間競走的生活,十分辛勞,卻也感覺非常充實。翻譯遂成為我生活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我選擇日本古典文學作品為自己翻譯的對象,是基於兩個理由的:一者,日本文化從中世紀以來深受我國隋唐文化影響,而且日本人早已有係統地譯介瞭中國的重要著作;相較之下,我們對日本的文學作品則相當冷漠。雖然近二十餘年來逐漸有人譯齣日本文學,但以近、現代作品為主,古典文學的譯介仍嫌不夠。再者,我個人具備日語文根底,其後從事中國古典文學的教學與研究,或可在這一方麵略盡綿薄之力,彌補我們所當做而未做的事情,故自一九七三年以來,自我惕勵斷續譯齣瞭《源氏物語》(一九七三—一九七八)、《枕草子》(一九八六—一九八八)、《和泉式部日記》(一九九二)、《伊勢物語》(一九九五—一九九六)等四本平安時代的日本文學名著,以及十九世紀明治時代的樋口一葉短篇小說集《十三夜》(二〇〇一—二〇〇四)。
以上五本書,前四本的著成年代都在韆年以上,最後一本也在一百多年前。每一個國傢的語文都會隨時間而有所變化。現在的日本人閱讀古人的這些文學作品,多數會覺得很睏難,所以與謝野晶子(一八七八—一九四二)以降,已經有多種現代日語譯的《源氏物語》等書齣版瞭。
我的中譯本諸書,雖然采取白話文,但是仍有許多地方非譯文本身所能傳達清楚,或者錶現原文的巧妙之處,則不得不藉助些注釋。注釋之中,特彆值得注意的是,原著裏引用日本的古老詩歌或隱喻,乃至於唐代以前的中國古詩文,因此對於中國讀者而言,明白瞭這些道理,就會覺得既陌生而又熟悉,格外親近動人。
《源氏物語》、《枕草子》、《伊勢物語》和《十三夜》即將在大陸以簡體字橫排齣版。容我在此感謝南京譯林齣版社所有幫助我促成此事的各位。
《十三夜》 引子 在一個被遺忘的角落,一座古老的小鎮靜靜地存在著,仿佛時間的腳步在這裏早已停歇。空氣中彌漫著一絲陳舊的氣息,混閤著泥土的芬芳和淡淡的花香,訴說著無數個被歲月沉澱的故事。這裏的生活節奏舒緩,人們遵循著古老的傳統,日齣而作,日落而息,將自己的生命軌跡深深地烙印在這一方土地上。然而,在這看似平靜的錶象之下,一股暗流正在悄然湧動,預示著一場即將到來的變革,以及一些不為人知的秘密,正如同薄霧般籠罩著小鎮的每一個角落。 第一章:靜謐的湖畔與未蔔的預兆 故事發生在一個名為“月影鎮”的地方,它依偎在一片深邃的森林旁,鎮中心有一麵被譽為“靜湖”的湖泊,湖水清澈如鏡,倒映著四季的變遷和星辰的軌跡。湖畔的垂柳隨風搖曳,如同少女的長發,輕拂過泛著微光的湖麵。 小鎮的居民大多以捕魚和種植為生,世代居住在這裏,與自然和諧共處。然而,在每年的“十三夜”,也就是農曆的十三日夜晚,一股莫名的憂傷和不安便會籠罩小鎮。傳說,那是一個連接陰陽兩界的特殊時刻,一些不該被提及的往事,或者被遺忘的願望,會在這一夜悄然顯現。 在小鎮的一隅,住著一位名叫“顧清風”的年輕女子。她擁有一雙如同湖水般清澈的眼睛,眼神中卻常常流露齣一絲不易察覺的憂鬱。清風自幼便對月亮有著特彆的感情,每當月圓之夜,她總會來到湖畔,凝望著皎潔的月光,仿佛在尋找著什麼。她繼承瞭外婆留下的一個古老的木盒,裏麵裝著一些泛黃的書信和一塊刻著奇異紋路的玉墜。這些物件,是她瞭解傢族往事,以及自己身世的唯一綫索。 十三夜即將來臨,小鎮的氣氛越發凝重。老人們開始低聲談論著古老的傳說,孩子們則對那些關於鬼魅和神秘力量的故事充滿瞭好奇與恐懼。清風也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預感,仿佛有什麼重大的事件即將發生,而她,將不可避免地被捲入其中。 第二章:故紙堆中的低語與人物的交織 清風在整理外婆遺物時,偶然發現瞭一本日記。日記的筆跡娟秀,記錄著外婆年輕時的生活點滴,以及一些她從未嚮人提起的過往。字裏行間,透露著對外婆一位故人的深深眷戀,以及一些關於“契約”和“守護”的隱晦描述。 隨著日記的深入,清風逐漸拼湊齣一些模糊的片段。她瞭解到,她的外婆曾與一位神秘的男子有著一段刻骨銘心的感情,而這段感情,似乎與小鎮的興衰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日記中反復齣現的“星辰軌跡”和“月之守護者”等詞匯,讓她感到睏惑,也更加激發瞭她探究真相的渴望。 與此同時,小鎮的寜靜也被打破。一位來自遠方的年輕男子,名為“墨塵”,突然來到月影鎮。他氣質不凡,言談舉止間透著一股疏離和神秘。他聲稱是為瞭尋訪古籍而來,但他的目光卻常常有意無意地落在清風身上。墨塵的齣現,給小鎮帶來瞭不尋常的氣息,也讓清風感到一絲警覺。 小鎮上還有一些重要的人物,比如一位年邁的村長,他瞭解小鎮的許多曆史和傳說,但卻總是守口如瓶,似乎隱藏著什麼。還有一位在鎮上經營一傢古董店的老闆,他對外婆的遺物錶現齣極大的興趣,言語間充滿瞭試探。 清風開始嘗試聯係那些日記中提到的名字,試圖從中找到更多的綫索。她走訪瞭鎮上的老人,從他們那裏聽到瞭關於十三夜的更多傳說,也瞭解瞭小鎮曾經發生過的一些不為人知的故事。每一個故事,都像是拼圖的一塊,逐漸勾勒齣事件的全貌。 第三章:暗流湧動與身份的迷霧 隨著清風對過往的挖掘,她發現自己傢族的過去並不像錶麵上那樣簡單。日記中提到的“契約”並非尋常的商業契約,而是一種與自然力量,甚至與某種超凡存在之間的約定。她手中的玉墜,也並非普通的飾品,其上刻畫的紋路,似乎蘊含著某種古老的符文。 墨塵的齣現,也逐漸揭開瞭他隱藏的身份。他並非簡單的學者,而是肩負著某種使命來到月影鎮。他似乎與清風的傢族有著不解之緣,並且對她手中的玉墜錶現齣極大的關注。他的言行舉止,在小心翼翼地接近清風的同時,也透露著一種保護的意味。 十三夜的腳步越來越近,小鎮上的異常現象也開始增多。湖麵上會時不時齣現奇怪的光暈,森林深處傳來莫名的聲響,一些村民甚至聲稱在夜裏看到瞭不尋常的景象。這些都印證瞭十三夜的特殊性,也讓小鎮居民更加不安。 清風在整理日記時,無意中發現瞭一個隱藏的夾層。裏麵裝著一張泛黃的地圖,上麵標注著一些不為人知的地點,其中一個地點,被標記為“月之祭壇”。她隱約覺得,這個祭壇可能與十三夜的傳說,以及她傢族的秘密息息相關。 墨塵逐漸對清風敞開瞭心扉,他透露自己並非來自這個世界,而是肩負著守護某種平衡的任務。他來到月影鎮,是為瞭阻止一場可能發生的災難,而這場災難,很可能與十三夜的特殊力量有關。他告訴清風,她的外婆,正是上一代的“月之守護者”,而她,很可能繼承瞭這份使命。 第四章:祭壇的呼喚與宿命的抉擇 十三夜的夜晚,月亮升起,散發齣比往常更加皎潔的光輝。靜湖的水麵泛著銀色的光芒,仿佛被一層神秘的麵紗籠罩。空氣中彌漫著一種難以言喻的寜靜,又帶著一絲令人心悸的肅穆。 清風在墨塵的指引下,帶著外婆的遺物,來到瞭地圖上標記的“月之祭壇”。那是一個隱藏在森林深處,被古老符文環繞的石颱。祭壇中央,有一個凹槽,似乎是用來放置某種物品。 墨塵告訴清風,祭壇是連接兩個世界的樞紐,而十三夜,是封印鬆動,力量失衡的關鍵時刻。她的外婆,曾經在這裏完成瞭某種儀式,以確保小鎮的安寜。如今,這個使命落在瞭清風的肩上。 清風看著手中的玉墜,腦海中閃過外婆的身影,以及日記中那些關於責任和守護的字句。她明白,自己已經彆無選擇。在墨塵的幫助下,她將玉墜放置在祭壇的凹槽中。 瞬間,祭壇上的符文發齣耀眼的光芒,一股強大的能量波動席捲而來。湖麵上的光暈變得更加強烈,整個小鎮都仿佛被籠罩在一種神秘的氛圍中。清風感到一股暖流湧入身體,仿佛與月光融為一體。 在這個過程中,小鎮上的一些隱藏的秘密也逐漸顯現。一些被遺忘的恩怨,一些不為人知的守護者,都在這一刻被喚醒。而清風,也逐漸明白,自己的身份,遠不止是月影鎮的一個普通女子。 第五章:月影的傳承與未來的序章 當黎明的第一縷陽光穿破雲層,十三夜的特殊時刻終於過去。祭壇上的光芒逐漸消退,但空氣中卻留下瞭一種更加深邃而安寜的氣息。小鎮似乎恢復瞭往日的平靜,但所有經曆過這一夜的人,都明白,有些東西,已經永遠地改變瞭。 清風站在湖畔,看著平靜的湖麵,心中充滿瞭感慨。她感受到瞭身體內湧動的力量,以及肩上沉甸甸的責任。她不再是那個對過去一無所知的少女,而是成為瞭新的“月之守護者”。 墨塵也嚮清風告彆,他完成瞭自己的任務,但也承諾,如果清風需要幫助,他會隨時齣現。他們的相遇,注定是宿命的安排,而他們的故事,也僅僅是纔剛剛開始。 月影鎮恢復瞭往日的寜靜,但小鎮居民的眼中,多瞭一份對未知的敬畏,也多瞭一份對未來的期待。他們不知道,未來的日子裏,還會發生什麼。但他們相信,在清風的守護下,月影鎮終將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 清風的故事,也由此展開。她將如何承擔起“月之守護者”的使命?她將如何麵對傢族的過往,以及那些未知的挑戰?月影鎮的未來,又將如何發展?這些,都將成為她生命中新的篇章,在星辰的指引下,在月光的陪伴下,繼續書寫下去。 尾聲 月影鎮的十三夜,不僅僅是一場關於神秘力量的傳說,更是一次關於成長、傳承與責任的洗禮。它講述著,即使在最平凡的生活中,也可能隱藏著不凡的宿命。而當命運的召喚來臨時,勇敢地麵對,承擔起屬於自己的使命,方能點亮前方的道路,迎接屬於自己的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