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天文考古学》以考古发掘资料、古代器物和古文献资料为基础,综合考古学、古文献学、古文字学、民族学和天文学研究,系统探讨了中国自新石器时代已降的天文考古学问题,揭示了古代先民在天文学领域所取得的突出成就,阐释了科学技术与传统文化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以及天文学起源与文明起源的相互关系,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初步建立了中国天文考古学体系,为研究中国文明的起源开辟了新途径,对古代政治史、宗教史、哲学史和科学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冯时,1958年10月生于北京市。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特殊学科“古文字学”学科带头人,《考古学报》副主编。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主要研究方向为古文字学和天文考古学,旁涉商周考古学、商周史、前秦思想史、科技中及历史文献学。出版学术著作8部,发表论文百余篇,主编《金文文献集成》。
内页插图
目录
三版自序
再版自序
自序
第一章 天文考古学概论
第一节 天文考古学的理论特点
一、天文考古学的定义
二、天文考古学的研究范围
三、天文考古学的理论内核
四、天文考古学的研究方法
五、天文考古学的目的
六、中国天文考古学的任务及主要课题
第二节 天文考古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 上古时代的天文与人文
第一节 中国天文学的传说时代
一、战国楚帛书创世章释读
1.释文
2.考证
二、原始古史观与原始创世观
第二节 上古巫觋历史的背景与实证
一、巫觋通天
二、殷周时代的巫与王
第三节 天文占验
一、占星术的起源
二、分野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第三章 观象授时
第一节 有关恒星观测的两个基本概念的讨论
一、天球坐标
二、岁差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的天极与极星
一、北斗建时法则
二、天极与极星之原始
三、早期北斗遗迹
四、新石器时代礼器图像中猪母题的天文学阐释
五、太一与帝俊
第三节 历法起源考
一、先秦时代的火星观测
二、太阳崇拜与原始历法
三、良渚文化立鸟图像探赜
四、四时与四神
五、《尧典》历法体系的考古学研究
六、殷卜辞四方风研究
1.四风与八风
2.卜辞四方风名考释
3.分至四气与四时
第四章 古代天文仪器
第一节 候气法钩沉
一、律管吹灰
二、新石器时代骨笛的天文学意义
第二节 圭表测影
第三节 秦汉日晷研究
一、辨方正位
二、日晷复原
……
第五章 奇异天象
第六章 星象考源
第七章 早期宇宙模式
第八章 天数发微
征引书目简称
三版后记
精彩书摘
这些都表明传说中一日乃由一乌所负载。事实上,从仰韶文化、良渚文化到汉代石刻画像的同类图像中,我们看到古人所描绘的金乌负日图中的负日者也均为一乌,与文献所记密合。其实,即使从常理考虑,搬运太阳似也无需二鸟。
上述分析表明,河姆渡文化双鸟日纹图像恐怕并不能简单地与金乌负日神话加以比附,它的含义理应重作斟酌。
尽管河姆渡遗址的发掘资料已经公布了二十馀年,但是在研究中,雕绘于豆盘上的四鸟日纹图像似乎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刻有这一图像的陶豆出土于河姆渡遗址第1文化层,也即属于河姆渡文化年代最晚的一期,因而它的图像比出土于河姆渡遗址第3、4文化层的两组日鸟图像已大为简约。尽管如此,我们通过对这三组图像构图的分析,仍可以看出图像中围绕太阳的鸟均只绘有鸟头,未绘双翼,这意味着三组图像不仅具有某种共性,而且这种共性应该反映了它们具有相同的含义。显然,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地阐释四鸟日纹图像的含义,那么这对正确理解双鸟日纹图像无疑大有帮助。
豆盘所绘图像的特点是,图像中四鸟盘环,每鸟各守一方,中央的圆形似为太阳,这使我们想起了四时与四方。古人认为,太阳之所以能在天空中运行,那是因为有金乌的载负,因此,乌运行到什么地方,也就意味着太阳运行到了什么地方。从这个意义上考虑,太阳在天空中每一位置的变化,都需要靠乌的搬运来完成。假如先民们对太阳的周年运动确实有着认真的观测,那么,金乌运载着太阳东升西落,南行北进,不正是四时日行四方的写真!同样,牙骨雕板上的图像如果有与此相同的含义,那么它无疑体现了二分日时太阳分主东、西两方的古老观念。
虽然金乌负日及四时主四方的传统为中国文化所特有,但是令人惊奇的是,我们在东北亚乃至美洲印第安民族的早期文化中居然也找到了这种传统的痕迹。这些与河姆渡文化日鸟合璧图相似的图像,为探索河姆渡文化同类图像的含义提供了重要线索。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中国天文考古学》的图书简介,着重于其内容与主题,旨在提供一个详尽的概述,并避免任何生成痕迹: --- 《中国天文考古学》图书简介 宏大叙事:探寻天人合一的古老密码 《中国天文考古学》是一部集考古学、天文学、历史学与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交叉视角于一体的开创性学术专著。本书并非仅仅是对古代天文观测遗迹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挖掘这些遗存背后的宇宙观、社会结构、礼仪制度乃至早期科技发展脉络的综合性研究。 本书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对中国广袤土地上出土或现存的与天文现象直接或间接相关的物质遗存进行系统的、实证性的考古学分析,重建古代中国社会对“天”的认知体系及其在世俗生活中的实践方式。它试图回答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在文字尚未充分发展或记录不足以涵盖所有知识的史前及早期文明阶段,古人是如何“阅读”天空的,又是如何将这些认知融入其日常生活、政治权力构建与精神信仰之中的? 第一篇章:史前宇宙观的物质印记——新石器时代的观测基础 本书的第一部分,将目光聚焦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如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及仰韶文化等。这些看似朴素的早期聚落,却蕴含着精妙的宇宙秩序的萌芽。 重点内容解析: 1. 遗址选址与天文方位: 深入分析特定聚落的整体布局是否遵循特定的天文轴线,例如冬至、夏至的日出日落方向。以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坛、冢、庙”结构为例,探讨其可能代表的“天圆地方”宇宙模型的早期物质形态。 2. 陶器与玉器上的符号系统: 对出土陶器上刻划的符号(如贾湖刻符、半坡陶符)进行细致的辨识与比对,探讨其中是否存在与月相周期、星象记事的关联。特别关注良渚玉琮、玉璧等礼器上抽象纹饰的几何学意义,分析其是否作为定位天地中轴的工具或象征。 3. 石质遗存的功能性考证: 考察各地发现的石圈、石柱群等结构,结合地层学和类型学方法,推断它们是否具备原始的天文测量功能,例如用于指示特定季节性天体的地平上升点。 第二篇章:青铜时代的礼器与权力——夏商周天文制度的建立 进入信史时代,随着国家形态的确立,天文活动逐渐被纳入国家权力机构的管理体系。《中国天文考古学》在这一部分,将考古学证据与甲骨文、金文的记载相结合,构建出早期王朝天文礼仪的完整图景。 重点内容解析: 1. 都邑规划中的“天心”: 以二里头遗址、殷墟为核心,探讨早期都城中轴线的设计原理。分析宗庙、宫殿群的定向与太阳的周年运动规律之间的耦合关系,论证都城布局本身就是一部“凝固的天文历法”。 2. 青铜礼器中的时间观念: 对商周青铜器铭文中的“祭祀日”、“朔望月”等词汇进行词源学和考古语境分析。重点研究用于祭祀的“方彝”、“鼎”等礼器,它们在祭祀仪式中对时间节点的确认和执行所扮演的角色。 3. 观测工具的考古还原: 对可能存在的早期天文观测工具,如刻有刻度的青铜尺、圭表残件,进行详细的形制分析与功能复原。通过实验室分析,尝试确定这些工具的原始刻度精度及其所指向的天文事件。 第三篇章:域外影响与本土融合——战国至汉代的观测技术与信仰变迁 秦汉的统一,促进了天文知识的整合与技术的发展。本篇章关注天文知识在技术层面的进步,以及天文信仰与民间术数、方术的交织过程。 重点内容解析: 1. 浑天仪与浑象的考古学基础: 探讨汉代成熟的天文仪器——浑天仪(如落下闳的贡献)在考古学上的前身与基础。分析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星图、天文图的绘制技术与知识体系,揭示其与当时观测实践的联系。 2. 天象记录的物质载体: 细致考察汉代简牍、碑刻中关于日食、月食、昏见星辰的记载,并结合考古发现的历法残片,验证这些记载的准确性与社会影响。 3. 天文与风水地脉的交汇: 深入研究墓葬选址中的“堪舆学”,分析其如何吸收了早期对恒星、太阳运行的认知,形成一套以“理气”为核心的地域规划体系。通过对典型汉墓的墓道、天井、封土形态的测量,揭示其背后蕴含的计时与方位学原理。 结语:活着的星空与被遗忘的传统 《中国天文考古学》最终落脚于对传统意义的重新审视。它表明,古代中国的“天文学”并非一套纯粹的、脱离尘世的科学体系,而是深深植根于社会政治、宗教仪式和日常生产的“生存智慧”。 本书以严谨的考古学证据为基石,辅以扎实的文献考证,不仅是对古代中国科技史的梳理,更是对中华文明“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最古老、最直观的物质表达的解读。它邀请读者跳出纯粹的文字记录,亲手触摸那些被星光浸染了千年的石头、玉器和青铜,重新聆听来自远古的宇宙回响。 本书适合高等院校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史、文化人类学等专业的师生及研究人员,以及所有对中国古代文明、宇宙观和科技史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