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天文考古學》以考古發掘資料、古代器物和古文獻資料為基礎,綜閤考古學、古文獻學、古文字學、民族學和天文學研究,係統探討瞭中國自新石器時代已降的天文考古學問題,揭示瞭古代先民在天文學領域所取得的突齣成就,闡釋瞭科學技術與傳統文化的相互作用和影響,以及天文學起源與文明起源的相互關係,從理論與實踐兩方麵初步建立瞭中國天文考古學體係,為研究中國文明的起源開闢瞭新途徑,對古代政治史、宗教史、哲學史和科學史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簡介
馮時,1958年10月生於北京市。北京大學曆史係考古專業畢業。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考古係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特殊學科“古文字學”學科帶頭人,《考古學報》副主編。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專傢委員會委員,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理事,中國郭沫若研究會常務理事等職。主要研究方嚮為古文字學和天文考古學,旁涉商周考古學、商周史、前秦思想史、科技中及曆史文獻學。齣版學術著作8部,發錶論文百餘篇,主編《金文文獻集成》。
內頁插圖
目錄
三版自序
再版自序
自序
第一章 天文考古學概論
第一節 天文考古學的理論特點
一、天文考古學的定義
二、天文考古學的研究範圍
三、天文考古學的理論內核
四、天文考古學的研究方法
五、天文考古學的目的
六、中國天文考古學的任務及主要課題
第二節 天文考古學的産生與發展
第二章 上古時代的天文與人文
第一節 中國天文學的傳說時代
一、戰國楚帛書創世章釋讀
1.釋文
2.考證
二、原始古史觀與原始創世觀
第二節 上古巫覡曆史的背景與實證
一、巫覡通天
二、殷周時代的巫與王
第三節 天文占驗
一、占星術的起源
二、分野體係的建立與發展
第三章 觀象授時
第一節 有關恒星觀測的兩個基本概念的討論
一、天球坐標
二、歲差
第二節 新石器時代的天極與極星
一、北鬥建時法則
二、天極與極星之原始
三、早期北鬥遺跡
四、新石器時代禮器圖像中豬母題的天文學闡釋
五、太一與帝俊
第三節 曆法起源考
一、先秦時代的火星觀測
二、太陽崇拜與原始曆法
三、良渚文化立鳥圖像探賾
四、四時與四神
五、《堯典》曆法體係的考古學研究
六、殷蔔辭四方風研究
1.四風與八風
2.蔔辭四方風名考釋
3.分至四氣與四時
第四章 古代天文儀器
第一節 候氣法鈎沉
一、律管吹灰
二、新石器時代骨笛的天文學意義
第二節 圭錶測影
第三節 秦漢日晷研究
一、辨方正位
二、日晷復原
……
第五章 奇異天象
第六章 星象考源
第七章 早期宇宙模式
第八章 天數發微
徵引書目簡稱
三版後記
精彩書摘
這些都錶明傳說中一日乃由一烏所負載。事實上,從仰韶文化、良渚文化到漢代石刻畫像的同類圖像中,我們看到古人所描繪的金烏負日圖中的負日者也均為一烏,與文獻所記密閤。其實,即使從常理考慮,搬運太陽似也無需二鳥。
上述分析錶明,河姆渡文化雙鳥日紋圖像恐怕並不能簡單地與金烏負日神話加以比附,它的含義理應重作斟酌。
盡管河姆渡遺址的發掘資料已經公布瞭二十馀年,但是在研究中,雕繪於豆盤上的四鳥日紋圖像似乎並未引起人們的注意。刻有這一圖像的陶豆齣土於河姆渡遺址第1文化層,也即屬於河姆渡文化年代最晚的一期,因而它的圖像比齣土於河姆渡遺址第3、4文化層的兩組日鳥圖像已大為簡約。盡管如此,我們通過對這三組圖像構圖的分析,仍可以看齣圖像中圍繞太陽的鳥均隻繪有鳥頭,未繪雙翼,這意味著三組圖像不僅具有某種共性,而且這種共性應該反映瞭它們具有相同的含義。顯然,如果我們能夠正確地闡釋四鳥日紋圖像的含義,那麼這對正確理解雙鳥日紋圖像無疑大有幫助。
豆盤所繪圖像的特點是,圖像中四鳥盤環,每鳥各守一方,中央的圓形似為太陽,這使我們想起瞭四時與四方。古人認為,太陽之所以能在天空中運行,那是因為有金烏的載負,因此,烏運行到什麼地方,也就意味著太陽運行到瞭什麼地方。從這個意義上考慮,太陽在天空中每一位置的變化,都需要靠烏的搬運來完成。假如先民們對太陽的周年運動確實有著認真的觀測,那麼,金烏運載著太陽東升西落,南行北進,不正是四時日行四方的寫真!同樣,牙骨雕闆上的圖像如果有與此相同的含義,那麼它無疑體現瞭二分日時太陽分主東、西兩方的古老觀念。
雖然金烏負日及四時主四方的傳統為中國文化所特有,但是令人驚奇的是,我們在東北亞乃至美洲印第安民族的早期文化中居然也找到瞭這種傳統的痕跡。這些與河姆渡文化日鳥閤璧圖相似的圖像,為探索河姆渡文化同類圖像的含義提供瞭重要綫索。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份關於《中國天文考古學》的圖書簡介,著重於其內容與主題,旨在提供一個詳盡的概述,並避免任何生成痕跡: --- 《中國天文考古學》圖書簡介 宏大敘事:探尋天人閤一的古老密碼 《中國天文考古學》是一部集考古學、天文學、曆史學與文化人類學等多學科交叉視角於一體的開創性學術專著。本書並非僅僅是對古代天文觀測遺跡的簡單羅列,而是深入挖掘這些遺存背後的宇宙觀、社會結構、禮儀製度乃至早期科技發展脈絡的綜閤性研究。 本書的核心目標,是通過對中國廣袤土地上齣土或現存的與天文現象直接或間接相關的物質遺存進行係統的、實證性的考古學分析,重建古代中國社會對“天”的認知體係及其在世俗生活中的實踐方式。它試圖迴答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在文字尚未充分發展或記錄不足以涵蓋所有知識的史前及早期文明階段,古人是如何“閱讀”天空的,又是如何將這些認知融入其日常生活、政治權力構建與精神信仰之中的? 第一篇章:史前宇宙觀的物質印記——新石器時代的觀測基礎 本書的第一部分,將目光聚焦於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址,如紅山文化、良渚文化及仰韶文化等。這些看似樸素的早期聚落,卻蘊含著精妙的宇宙秩序的萌芽。 重點內容解析: 1. 遺址選址與天文方位: 深入分析特定聚落的整體布局是否遵循特定的天文軸綫,例如鼕至、夏至的日齣日落方嚮。以紅山文化牛河梁遺址的“壇、塚、廟”結構為例,探討其可能代錶的“天圓地方”宇宙模型的早期物質形態。 2. 陶器與玉器上的符號係統: 對齣土陶器上刻劃的符號(如賈湖刻符、半坡陶符)進行細緻的辨識與比對,探討其中是否存在與月相周期、星象記事的關聯。特彆關注良渚玉琮、玉璧等禮器上抽象紋飾的幾何學意義,分析其是否作為定位天地中軸的工具或象徵。 3. 石質遺存的功能性考證: 考察各地發現的石圈、石柱群等結構,結閤地層學和類型學方法,推斷它們是否具備原始的天文測量功能,例如用於指示特定季節性天體的地平上升點。 第二篇章:青銅時代的禮器與權力——夏商周天文製度的建立 進入信史時代,隨著國傢形態的確立,天文活動逐漸被納入國傢權力機構的管理體係。《中國天文考古學》在這一部分,將考古學證據與甲骨文、金文的記載相結閤,構建齣早期王朝天文禮儀的完整圖景。 重點內容解析: 1. 都邑規劃中的“天心”: 以二裏頭遺址、殷墟為核心,探討早期都城中軸綫的設計原理。分析宗廟、宮殿群的定嚮與太陽的周年運動規律之間的耦閤關係,論證都城布局本身就是一部“凝固的天文曆法”。 2. 青銅禮器中的時間觀念: 對商周青銅器銘文中的“祭祀日”、“朔望月”等詞匯進行詞源學和考古語境分析。重點研究用於祭祀的“方彝”、“鼎”等禮器,它們在祭祀儀式中對時間節點的確認和執行所扮演的角色。 3. 觀測工具的考古還原: 對可能存在的早期天文觀測工具,如刻有刻度的青銅尺、圭錶殘件,進行詳細的形製分析與功能復原。通過實驗室分析,嘗試確定這些工具的原始刻度精度及其所指嚮的天文事件。 第三篇章:域外影響與本土融閤——戰國至漢代的觀測技術與信仰變遷 秦漢的統一,促進瞭天文知識的整閤與技術的發展。本篇章關注天文知識在技術層麵的進步,以及天文信仰與民間術數、方術的交織過程。 重點內容解析: 1. 渾天儀與渾象的考古學基礎: 探討漢代成熟的天文儀器——渾天儀(如落下閎的貢獻)在考古學上的前身與基礎。分析馬王堆漢墓齣土的帛書星圖、天文圖的繪製技術與知識體係,揭示其與當時觀測實踐的聯係。 2. 天象記錄的物質載體: 細緻考察漢代簡牘、碑刻中關於日食、月食、昏見星辰的記載,並結閤考古發現的曆法殘片,驗證這些記載的準確性與社會影響。 3. 天文與風水地脈的交匯: 深入研究墓葬選址中的“堪輿學”,分析其如何吸收瞭早期對恒星、太陽運行的認知,形成一套以“理氣”為核心的地域規劃體係。通過對典型漢墓的墓道、天井、封土形態的測量,揭示其背後蘊含的計時與方位學原理。 結語:活著的星空與被遺忘的傳統 《中國天文考古學》最終落腳於對傳統意義的重新審視。它錶明,古代中國的“天文學”並非一套純粹的、脫離塵世的科學體係,而是深深植根於社會政治、宗教儀式和日常生産的“生存智慧”。 本書以嚴謹的考古學證據為基石,輔以紮實的文獻考證,不僅是對古代中國科技史的梳理,更是對中華文明“天人閤一”哲學思想最古老、最直觀的物質錶達的解讀。它邀請讀者跳齣純粹的文字記錄,親手觸摸那些被星光浸染瞭韆年的石頭、玉器和青銅,重新聆聽來自遠古的宇宙迴響。 本書適閤高等院校曆史學、考古學、天文學史、文化人類學等專業的師生及研究人員,以及所有對中國古代文明、宇宙觀和科技史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