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故事化的文本阅读,多样化的图片表现形式;千秋人物的成败得失,更替朝代的治乱兴衰;一个个古老文明的精彩瞬间组成一部凝重的历史百科全书。
内容简介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齐桓晋文的霸业,各归尘土;七国争雄的风光,只能想见。这转折的年代,涤荡去腐旧,萌生出新芽。几百年间,英雄辈出。叱咤风云的良将,举动决定一国的安危;纵横捭阖的说窖,口舌能摧破城池。华夏九州,群星闪耀。执著事功的孔孟,教人处世;清净无为的老庄,令人安定;还有法家的权势,墨家的克俭,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源,流淌了几千年。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图说天下·中国历史系列·春秋·战国:争鸣与争雄的时代》图文并茂,体裁多样,通过精心选取的一千余个历史故事,引人入胜地再现了中国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明全书历史脉络清晰,史实细节具体,文字简明生动,图片丰富悦目,是一部有品位的历史知识读物。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童超
目录
春秋
周平王迁都
黄泉相会的母子
繻葛之战
齐桓公慧眼识管仲
曹刿论战
爱鹤亡国的卫懿公
唇亡齿寒的教训
齐桓公伐楚
神医扁鹊
空谈仁义的宋襄公
亡命公子熏耳
城濮之战
烛之武退秦师
羊皮换来的大夫
崤山大战
秦穆公称霸
一鸣惊人
桑下饿人
俞伯牙与钟子期
机智的矮子使者
鱼腹中的利器
要离行刺
孙武斩妃
伍子胥鞭尸
专题:孙武与《孙子兵法》
夫差伐越
卧薪尝胆
惜金丧弟
哲学大师老子
儒学宗师孔子
专题:私学兴起
战国
三家分晋
最坚韧的刺客
西门豹治邺
魏文候选相
白圭经商
名将吴起
聂政刺韩相
申不害改革
邹忌讽齐王纳谏
齐威王活煮贪官
商鞅变法
画蛇添足的教训
孙庞斗智
田忌赛马
围魏救赵
马陵大战
专题:战车和车战
三个字的启示
亚圣孟子
苏秦游说六国
张仪骗怀王
屈原投江
逞强好胜的秦武王
胡服骑射
鸡鸣狗盗
冯鹱收债
乐毅大破齐国
蔺相如完壁归赵
田单的火牛阵
负荆请罪
魏国免费修周城
触聋巧说赵太后
厕中死人做丞相
长平之战
专题:《五藏山经》
毛遂自荐
鲁仲连斡旋
信陵君窃符救赵
修建郑国渠
吕不韦“囤积”国君
十二岁的上卿
李斯谏逐客令
荆轲刺秦王
东周纪元表
东周诸侯存亡表
历史年表
精彩书摘
引狼入室
周宣王死后,大臣们遵其遗嘱,立太子宫涅为天子,即周幽王。周幽王即位后,立申侯之女为后,立宜臼为太子。但是,这个周幽王并不像周宣王那样励精图治,而是荒废朝政,只知道吃喝玩乐,沉迷于女色,过起了荒淫无度的生活。周朝的一个诸侯国褒国给他献上了一个绝色美女褒姒,幽王更是一天都不肯离褒姒半步。褒姒人宫后不久就给幽王生了一个儿子,取名伯服。幽王就废了申后及太子宜臼,把褒姒立为后,立伯服为太子。褒姒虽被立为王后,但从未开颜一笑。这可急坏了幽王,于是就有了后来的烽火戏诸侯。
申后的父亲申侯得知幽王废申后立褒姒之事后心生怨恨,结果就有人报告给幽王。幽王听了大怒,下令削去申侯之爵,并命石父为将,准备攻打申国。申侯听说后大惊道:“我申国国小兵微,怎能抵挡得住呢?”想来想去申侯决定向犬戎借兵,他怕犬戎不借兵给他,就许诺说:如果日后攻破镐京,府库金帛任凭搬取。戎主遂发兵一万五千,申侯亦起本国之兵相助,浩浩荡荡杀奔镐京,将镐京围了个水泄不通。幽王听报大惊,忙令人点起烽烟报警,无奈各诸侯国以为幽王又在戏弄他们,竟没派一兵一卒前往。镐京遂被犬戎攻破,幽王被杀,城中财富被掠无数。决议迁都
申侯入镐京后,安排筵席款侍戎主,又敛聚金银、布匹10车为赠,指望戎主心满意足地离开。谁料戎主见好不收,终日饮酒作乐,并无还军归国之意。申侯没有办法,写了秘密书信,派人送给卫
犬戎自从到镐京抢掠一番,熟识了中原的道路,虽被四国诸侯驱逐出城,但其主力并未受到多大损失。此后,戎主心怀怨恨,不断派兵侵扰周朝西部的疆域,渐渐逼近镐京。因为镐京上次遭到犬戎的洗劫,宫殿有一半都被焚毁,到处都是颓墙败栋,光景非常凄惨。而周朝此时已是府库空虚,无力修复宫室。于是,周平王渐渐有了迁都的想法,并征求文武百官的意见。满朝文武都担心犬戎的骚扰,十分赞同平王的想法,只有卫武公不同意。卫武公认为,镐京是周立国的地方,地势险要,而洛阳地区地势平坦,无险可守,根本不适合立都。但平王迁都的决心已定,卫武公反复劝说均无效。
前770年,平王在晋文侯和郑武公的拥护下东迁洛阳。春秋开端
周王室东迁标志西周时代的结束。周天子的直辖领地本来是邦畿千里,有西部以镐京为核心的宗周,以及东部以洛邑为核心的成周。平王东迁,完全放弃了宗周的部分,定都东部的洛邑,史称东周。周王室东迁后,仍然占据着今陕西东部和河南中部地区,但这些领土逐渐被秦、虢等国吞没,后来所能控制的范围仅限于洛邑周围。周天于已失去号令诸侯的权力,各地诸侯也不再定期向周天子述职和纳贡,王室收入锐减,反过来周王室经常向诸侯求助财物,昔日的王者尊严和威望荡然无存,与普通小国无异。西周时“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所取代,全国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中国历史进入了战乱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侯姬和、晋侯姬仇,请他们帮忙撵走犬戎;又遣人到郑国报郑太子掘突,说其父已被犬戎所杀,让掘突起兵复仇。卫、晋、郑几路军马出其不意,将犬戎杀得落花流水,犬戎的残兵败将逃回本国。申侯大摆筵席,款待四路诸侯,迎太子宜臼继位,即周平王。
……
前言/序言
图说天下·中国历史系列·春秋·战国:争鸣与争雄的时代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图说天下·中国历史系列”中的一卷,聚焦于中国历史上一个波澜壮阔、群星璀璨的时代——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这个时代以周王室衰微为开端,以秦朝统一六国而告终,历经五百余年,是中国历史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也是中华文明思想文化大爆发的黄金时代。 本卷书稿以丰富的图文并茂的形式,深入剖析了这一复杂历史时期的政治变迁、军事冲突、社会结构重塑以及思想文化的“百家争鸣”盛况。全书结构严谨,脉络清晰,力求为读者构建一个立体、生动且富有洞察力的春秋战国画卷。 --- 第一编:礼崩乐坏:周王室的衰微与春秋五霸的崛起 本篇追溯了东周的建立及其面临的严峻挑战。周平王东迁洛邑,标志着王权旁落,诸侯国开始坐大,周天子的权威形同虚设。 核心内容包括: 1. 分封制的瓦解: 详述了宗法制度和井田制在春秋中期的动摇,土地私有化带来的社会结构变化。 2. 诸侯争霸的序幕: 以时间为序,详细描绘了“春秋五霸”的兴衰历程。重点解析了齐桓公的“尊王攘夷”政策及其霸业的内在基础,包括管仲改革带来的富国强兵。对晋文公“重耳流亡”的经历及其城濮之战的战略意义进行了深入剖析。 3. 军事与外交的演变: 探讨了这一时期车战为主的军事形态,以及“会盟”制度在维系国际关系中的作用。通过对春秋时期外交辞令的分析,展现了那个时代贵族阶层复杂的政治手腕。 4. 文化过渡的侧影: 简要介绍春秋时期在礼乐文明解体背景下,士阶层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为后来的思想解放奠定了初步基础。 --- 第二编:兼并与变法:战国七雄的角逐 随着时间的推移,春秋的霸主更替逐渐演变为战国诸侯间你死我活的兼并战争。本篇着重于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和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核心内容包括: 1. 铁器时代的全面降临: 阐述了铁制农具和兵器的大量使用如何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支撑了庞大军队的长期作战需求,并直接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2. 变法的浪潮与影响: 详细对比了各国推行的改革措施,这是理解战国历史的关键。重点分析了魏国李悝变法对军事的强化,以及秦国商鞅变法的彻底性——它如何确立了秦国超越六国的“耕战”体制,将国家治理推向了全新的高度。 3. 战争形态的升级: 战争从贵族间的“礼仪之战”转变为全民动员的“存亡之战”。介绍了大规模步兵方阵、攻城器械的发展,以及苏秦、张仪合纵连横的外交策略对战局的牵制作用。 4. 七雄的盛衰录: 描绘了魏、楚、齐、赵、燕、韩、秦七大国的地理优势、内部矛盾及其在不同阶段的战略地位,揭示了秦国最终胜出的历史必然性。 --- 第三编:百家争鸣:思想文化的黄金时代 春秋战国是中国思想史上空前繁荣的时期。社会动荡催生了对“何以治国”、“何以为人”的深刻反思,使得各种学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核心内容包括: 1. 儒家的形成与发展: 重点介绍孔子的生平及其“仁”与“礼”的核心思想,以及他周游列国传播教育的实践。随后,对比分析了孟子“性善论”对儒家思想的丰富,以及荀子对人性与礼法关系的论述。 2. 道家哲学的深远影响: 深入解读老子《道德经》中“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辩证思想,探讨庄子通过寓言阐述的个体自由与精神超脱的境界。 3. 法家的理论构建: 系统阐述了韩非子集法家大成的理论体系——“法、术、势”的结合,分析了法家思想如何成为秦国统一的理论基础。 4. 其他流派的交相辉映: 简要介绍墨家“兼爱、非攻”的实践精神,名家(公孙龙、惠施)对逻辑和概念的探讨,以及阴阳家邹衍对宇宙观的构建。本书将通过大量的经典引文和图示,帮助读者理解这些学派思想的精髓和相互间的辩论。 --- 第四编:社会生活的图景与文化遗产 本篇将视角从高层政治和哲学转向社会生活和物质文明,力求展现一个全景式的战国图景。 核心内容包括: 1. 城市面貌的变迁: 描绘了临淄、邯郸、咸阳等战国名城的城市规划和商业繁荣景象,反映了新兴工商业阶层的崛起。 2. 艺术与技术的进步: 重点介绍战国青铜器、玉器的艺术风格变化,特别是楚文化(如曾侯乙墓出土文物)的独特魅力。同时,关注水利工程(如都江堰)和历法天文学的发展。 3. 文字与文献的定型: 探讨了战国时期各国文字的异形现象,以及竹简木牍作为主要书写载体的普及,这对后世典籍的整理具有重要意义。 --- 结语:走向统一的必然与历史遗产 本书最后总结了春秋战国时期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一个充满暴力与创造力的时代。它为中华文明奠定了中央集权官僚制度的雏形,塑造了此后两千年中国知识分子讨论的全部思想资源,是中华民族“大一统”观念最终形成的关键熔炉。本书旨在通过详实的史料和清晰的梳理,让读者深刻体会到“争鸣”之下的“争雄”,以及这两种力量如何共同塑造了中国历史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