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人類的學習》是桑代剋應邀於1928—1929年間在康奈爾大學開設的一係列講座匯編而成,是桑代剋將動物心理實驗技術運用於人類學習的最具代錶性的著作之一。
作者簡介
愛德華·桑代剋(Edward Lee Thorndike,1874—1949),美國著名心理學傢,動物心理學實驗的倡導者,聯結主義心理學說的建立者,教育心理學體係的創始者。
目錄
中文版譯序
第一講 一種情境發生的頻率的影響
第二講 一種聯結發生的頻率的影響:相屬原理
第三講 一種聯結的後效的影響
第四講 對一種聯結後效的影響的解釋
第五講 一種聯結後效的新的實驗數據
第六講 可認同性,可獲得性,嘗試和係統
第七講 關於心理聯結的其他事實:條件反射和學習
第八講 目的和學習:格式塔理論和學習
第九講 概念的學習
第十講 思維的推理
第十一講 一般學習的演化
第十二講 當今時代學習的演化:未來的可能性
精彩書摘
例如,考夫卡(K.Koffka)寫道,“聯想可以根據神經係統的物質完形(physical configurations)加以解釋”,而且“這些完形……現已證明在澄清智力成就中有其特殊價值”(1925年,p.236)。
(3)格式塔理論否認行為的縱嚮部分(longitudinal seg-ment)(譬如說,當要求一個人寫下cat時,他便這樣做,或者當一個人覺得寒冷時便披上外衣,或者背誦字母錶,或者對“19×78等於幾”這個問題通過必要的計算作齣反應)是由思維、情感和活動的某些要素以某種序列簡單地組成的。它斷言,這樣一種行為部分或行為流(flow of behavior)往往還具有一種完形或模式,或者具有若乾完形或模式。它不是由許多珠子聯結而成的一串珠子,而是一根項鏈。它不是一係列音調,而是一首歌麯。它不是呈縱隊步行的人們,而是前進中的隊伍。
在上述三對否認和斷言中,第一對在兩個方麵與學習心理學有關。首先,它強調指齣,任何一種通過要素之和(addition ofelements)的過分簡單的學習理論存在睏難。這種情況可以通過第三對的否認和斷言而得到更好的說明,而且在後麵將加以考慮。其次,它直接揭示瞭用傳統的英國聯想主義的某些誇大的和歪麯的形式來解釋學習或獲得知覺要素時所存在的特殊睏難,例如,根據傳統的美國聯想主義學說,心理上先是獲得黃色、圓形、固體、直徑4寸、橘子味道,然後是橘子的氣味,再後是將它們綜閤在一起,知覺到一隻橘子。這種觀點對今天的聯想主義者或聯結主義者來說,如同對當年的威特海默(M.Werthei-mer)、苛勒(W.Kohler)、考夫卡或奧格登(Ogden)一樣不必要和奇異古怪。
我曾有意省略本係列講座中關於學習知覺的物體和事件的任何討論,目的是騰齣時間來討論我認為更重要的問題,因此,我對知覺學習的格式塔理論不準備多說什麼瞭。
對大腦狀態和活動的特定部分始終産生同樣結果的否認,對大腦中存在物質模式或完形的斷言,以及對大腦的力量高於該模式中神經元的傳導、聯結和其他基本事實的力量的斷言,這些都是重要的。我們需要一種學習的心理學,它與已知的或可能習得的關於神經元活動的事實相一緻。聯結主義者坦率地承認,他相信時間序列(sequence in time)、相屬性(belongingness)和滿意的結果在使一種狀況更可能引起另一種狀況方麵具有影響,這種信念不僅基於對行為的觀察,也基於這樣一種可能性,即一般說來學習是由神經元的傳導通路的可改變性(modifiability)引起的。聯結主義者坦率地承認,他對抽象(abstraction)和概括(generalization)的解釋(盡管由於對行為的觀察而予以選擇),對他來說更有吸引力,因為它們對神經元的要求,除瞭生長、興奮性(excitability)、傳導性(conductivity)和可改變性以外,沒有任何東西瞭。
……
前言/序言
愛德華·桑代剋(EdwardLeeThorndike,1874-1949)係美國著名心理學傢,動物心理實驗的倡導者、聯結主義心理學說的建立者,教育心理學體係的創始者。桑代剋於1874年8月31日齣生於美國馬薩諸塞州的威廉斯堡。曾求讀於威斯萊大學,1895年獲該校文學士學位。他對心理學的興趣始於1894年。臨畢業前一年,他為有奬競賽讀瞭W.詹姆斯(W.James)的《心理學原理》(PrinciplesofPsychology)。之後,他考入哈佛大學,成為詹姆斯的授業弟子,與後來成名的R.S.伍德沃斯(R.S.Woodworth)同學。在詹姆斯的支持下,桑代剋開始瞭動物學習的心理實驗。1897年獲該校碩士學位。由於愛情的原因(當時他與女朋友的關係處於危機狀態,盡管他最終還是娶瞭該女子),桑代剋未曾在哈佛完成博士學位。不久,在J.M.卡特爾(J.M.cattell)的幫助下,他帶著兩隻受過訓練的小雞來到紐約,轉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繼續學習。他在該校用貓和狗等動物做被試,進行動物心理實驗。與此同時,創製瞭後來十分著名的“桑代剋迷籠”。1898年,在卡特爾指導下,他以題為“動物的智慧:動物聯結過程的實驗研究”(Animalintellgence:Anexperimentalstudyoftheasac)ciationprocessinanimal)的論文獲博士學位。
《人類的學習》 序言 當我們凝視星辰,追溯曆史,探尋生命奧秘,抑或隻是沉浸於一首詩歌的韻律,我們所做的,都是一項深刻而古老的活動——學習。學習,並非僅僅是教室裏的填鴨灌輸,也不是書本上枯燥的符號堆砌。它是一種動態的、貫穿始終的生命過程,是我們得以適應變化、理解世界、創造未來的根本驅動力。 《人類的學習》這本書,旨在剝離那些狹隘的、機械化的學習概念,迴歸其最本真的形態。我們並非要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學習秘籍”,因為那樣既不現實,也違背瞭學習本身的多樣性與個性化。相反,本書試圖展開一幅宏大的畫捲,描繪人類在不同維度、不同時代、不同情境下的學習圖景。我們將一同審視,學習是如何塑造瞭我們作為一個物種的獨特性,又是如何成為文明演進的基石。 在這個信息爆炸、知識快速更迭的時代,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理解“學習”本身的本質。不是如何“速成”,不是如何“高效”,而是如何更深刻、更有意義地去認知、去感受、去創造。本書將引導讀者超越錶麵的技巧,觸及學習的深層機製、內在驅動以及它在人生長河中的真正價值。 第一章:生命的本能:從無意識的模仿到有意識的探索 生命伊始,學習便已悄然展開。嬰兒通過模仿父母的錶情、聲音,學習語言和情感的錶達;孩童在嬉戲玩耍中,探索物理世界的規律,理解因果關係。這種最原始的學習,並非源於指令,而是源於好奇,源於對生存和連接的渴望。 我們會探討: 感覺與感知: 學習的起點是如何通過感官建立對世界的初步認知。光影的捕捉、聲音的辨彆、觸感的體驗,這些基礎性的信息如何被大腦處理,並轉化為最初的“理解”。 模仿的力量: 無論是兒童學步,還是族群傳承技能,模仿都是一種極其高效的學習方式。這種基於觀察和重復的學習,如何幫助我們快速掌握生存技能,並融入社會結構。 好奇心的驅動: 學習的內在動力,往往源於對未知的好奇。從孩子追問“為什麼”到科學傢探索宇宙的奧秘,好奇心是點燃求知火焰的火種。我們將審視好奇心在學習過程中的關鍵作用,以及如何保護和激發它。 試錯與反饋: 學習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滿反復的試錯過程。摔倒瞭再爬起來,失敗瞭再嘗試,每一次的經驗都為我們提供瞭寶貴的反饋,引導我們調整行為,優化策略。 第二章:知識的傳承與演進:文明的基石 人類之所以能夠超越其他物種,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我們能夠積纍和傳承知識。從口耳相傳的神話傳說,到浩如煙海的圖書館,學習是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橋梁。 我們將深入探討: 語言作為載體: 語言的齣現是人類學習史上的一個裏程碑。它不僅使得復雜思想得以錶達,更重要的是,它將經驗和知識以符號化的形式固定下來,方便瞭大規模的、跨代的傳承。 文字與記錄: 文字的創造,使得知識的傳承得以擺脫記憶的局限,變得更加準確和持久。紙張、印刷術、數字媒體,每一次技術革新都極大地拓展瞭知識的傳播範圍和深度。 教育的起源與發展: 從早期部落的傳授,到學校製度的建立,人類社會一直在探索如何更係統、更有效地進行知識的傳遞。我們將迴顧教育形式的演變,以及其背後所承載的社會文化價值。 學術的興衰與迭代: 科學、哲學、藝術等各個領域,知識的增長並非簡單的綫性纍加,而是伴隨著理論的提齣、驗證、修正甚至顛覆。我們將考察知識體係是如何形成、發展、更新的,以及“學習”在其中扮演的顛覆性角色。 第三章:個體的心智:學習的內在機製 學習不僅僅是外部信息的輸入,更是一個復雜的、個性化的心智構建過程。我們的大腦如何加工信息?我們如何形成記憶?又如何將知識轉化為智慧? 本章將聚焦於: 記憶的奧秘: 短時記憶、長時記憶、情景記憶、語義記憶……我們將嘗試理解記憶的不同類型及其工作機製,以及如何通過有意識的努力來鞏固和提取記憶。 理解與認知: 學習的本質並非死記硬背,而是深入的理解。我們將探討概念形成、模式識彆、邏輯推理等認知過程,以及它們如何幫助我們建立對事物的深刻認識。 情感與動機: 學習與情感密不可分。積極的情感體驗能夠促進學習,而負麵情緒則可能成為障礙。我們將分析學習動機的來源,以及如何通過調動內在和外在的動機來提升學習的效果。 注意力與專注力: 在信息泛濫的時代,注意力成為一種稀缺資源。我們將討論如何培養和維持有效的注意力,以及專注力對深度學習的重要性。 反思與元認知: “吾日三省吾身”,反思是提升學習效率的關鍵。元認知,即對自身學習過程的認知和調控,是實現自主學習的必經之路。 第四章:社會的學習:群體智慧的匯聚 個體學習離不開社會環境,而社會本身也是一個巨大的學習場。群體如何通過閤作、討論、競爭等方式共同進步? 我們將審視: 協作與共享: 開放源代碼、集體智慧項目(如維基百科),都展示瞭群體協作學習的強大力量。我們將探討如何通過有效的協作,實現知識的共享和創造。 辯論與批判性思維: 不同觀點之間的碰撞,往往能夠激發齣新的思想火花。批判性思維的訓練,使我們能夠辨彆信息的真僞,形成獨立判斷。 組織學習: 學習型組織的概念,強調瞭企業、機構如何通過係統性的學習來提升整體競爭力。我們將探討組織內部信息流動、知識共享、經驗總結等機製。 文化與習俗: 每一個社會都擁有其獨特的文化和習俗,這些無形的代碼構成瞭社會成員的學習框架,影響著他們的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念。 第五章:麵嚮未來的學習:適應與創新 我們正處在一個快速變革的時代,過去的經驗和知識可能無法完全適應未來的挑戰。未來的學習,將更加強調適應性、創造性以及終身學習的能力。 本書的結尾,我們將展望: 終身學習的必要性: 知識的快速更新要求我們必須保持持續學習的狀態。我們將探討如何將學習融入生活,成為一種習慣。 跨學科的學習: 現實世界的許多復雜問題,需要跨越不同學科的界限來解決。跨學科的學習,有助於我們構建更全麵的認知體係。 數字時代下的學習: 在綫課程、虛擬現實、人工智能輔助學習,這些新技術正在深刻地改變著學習的麵貌。我們將探討如何利用這些工具,提升學習的效率和體驗。 學習的倫理與責任: 隨著學習能力的提升,我們所承擔的責任也日益重大。如何負責任地獲取、使用和傳播知識,是每一個學習者都需要思考的問題。 學習作為一種生活方式: 最終,本書希望傳遞一個理念:學習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探索世界、實現自我、貢獻社會的源源不斷的動力。 結語 《人類的學習》並非一本提供標準答案的書,而是一份邀請。邀請您與我們一同踏上這場關於學習的深刻探索之旅。我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激發您內心深處對知識的渴望,理解學習的無限可能,並在您的生命旅途中,成為一位更加主動、更加深刻、更加富有創造力的學習者。因為,學習,是人類最動人的故事,也是我們不斷前行的永恒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