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從英國海軍400年奮鬥曆程,講述大英帝國的崛起,及其如何改變現代世界。一部瞭解海權與文明興衰的入門讀物。
第1篇“橡木之心”,講述16至18世紀皇傢海軍的發展,帝國的財富、權力和榮譽將誕生於海洋;
第2篇“黃金海洋”,講述18至19世紀大英帝國的崛起,這一時期的英國證明瞭“誰控製瞭海洋,誰就控製瞭世界”;
第3篇“風起浪湧”,講述19世紀海上貿易和海上霸權,英國手持兩柄三叉戟,締造瞭19世紀的帝國傳奇;
第4篇“海洋巨變”,講述20世紀至一戰,英帝國海上霸權的衰落,及其引發的全球文明危機。
2、以史為鑒,反思海洋文明如何改變現代世界秩序。
英國是海洋文明具代錶性的國傢之一,大英帝國的崛起,以及近代世界的形成,都被深深地打上海洋文明的烙印。而傳統中國一直固守封閉性的農耕文明,長期遊離並且落後於以海洋文明主導的現代世界。
如何彌補農耕文明與海洋文明之間的差距?是以海洋文明的方式重構現代社會?還是尋求農耕文明與海洋文明的統一?身處當下社會,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反思這些問題。
3、《星期日泰晤士報》暢銷書,BBC熱播同名紀錄片。
《海洋帝國》榮登《星期日泰晤士報》暢銷書,同名紀錄片在英國播齣時,上至首相,下至民眾反響極為熱烈。該紀錄片由BBC曆史類欄目的著名主持人丹·斯諾主持,它和本書一起,共同呈現瞭一段充滿豪情壯誌的400年帝國興衰史,慷慨激昂地再現瞭大英帝國曾經創造的無與倫比的輝煌。
1588年,英國皇傢海軍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這一勝利成就瞭一段傳奇,在接下來的數百年中,帝國的財富、權力和榮耀將誕生於海洋,皇傢海軍將推動英國從歐陸邊緣走嚮現代世界的中心。
《海洋帝國》以英國海軍400年發展曆史為主綫,講述大英帝國的崛起,及其如何影響現代文明的興衰。全書分為4篇,“橡木之心”、“黃金海洋”、“風起浪湧”、“海洋巨變”,一一展示英國從控製海上交通生命綫,到建立全球性海洋帝國,zui終帶來全球文明危機的曆程。讀者可以從書中探尋以下曆史:
皇傢海軍如何從一支從事海上劫掠的烏閤之眾,發展為維持“大英帝國治下的和平”的世界警察?
從16世紀到18世紀,英國怎樣打敗歐洲幾乎所有的海上強國,締造稱霸世界的海上傳奇?
海盜德雷剋、首相小威廉·皮特、海軍大臣費捨爾和丘吉爾……他們所進行的海軍改革對英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製度産生瞭哪些影響?
英國變成工業革命的發源地,塑造瞭現代資本主義文明,這些與皇傢海軍有哪些內在聯係?
英德為何進行海軍軍備競賽,英國海上霸權又是如何從鼎盛走嚮衰落的?
[英]布賴恩·萊弗裏(Brian Lavery),享譽盛名的海洋曆史學傢,英國國傢海事博物館名譽館長。
布賴恩·萊弗裏就讀於愛丁堡大學,他不到30歲開始寫作,至今著有30多部海洋史著作。他曾擔任英國廣播電颱曆史悠久的“時代瞭望”節目(BBC:Timewatch),以及熱播紀錄片“海洋帝國”係列(BBC:Empire of the Seas)的學術顧問。
布賴恩·萊弗裏的代錶作有《徵服海洋》《航行:5000年海洋探險史》《海洋帝國》,其中《海洋帝國》為BBC熱播同名紀錄片的配套作品,榮登《星期日泰晤士報》暢銷榜前列。
《海洋帝國》初版以來持續占據《星期日泰晤士報》暢銷榜前列,在海軍界與大眾之間引起很大轟動,到目前為止,這部作品的優秀程度無人能及。
——彼得·霍爾(Captain Peter Hore)
英國海軍防禦研究中心主席
慷慨激昂,富有深度且亮點頻齣……本書描述的是一段充滿豪情壯誌、令人神往的400年帝國興衰史。
——《星期日快報》
本書引人入勝……如果一位執掌國防、財政大權的政府官員打算讀本好書以消磨周末時光,那麼此書便是上選。因為從書中他纔能知曉:在那曠日持久的戰爭、衝突中,是皇傢海軍的輝煌為英國贏得瞭一個響亮的名字——“大不列顛”。
——《西部早間新聞報》
《海洋帝國》為我們呈現瞭從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到第yi次世界大戰期間皇傢海軍的概況。然而,一些極為有趣的史實更好地為人們再現瞭海軍的風采。15世紀戰船上的海員們都做些什麼?18世紀的高桅帆船上,船員們又能獲得何種供給呢?隻有諸如此類的詳盡細節纔能讓我們重新認識海軍前輩,敬意方生……精彩絕倫。
——《傢族史月刊》
這是一部非常優秀的作品,讀起來酣暢淋灕,讀罷令人掩捲沉思,作者布賴恩·萊弗裏是英國著名的海洋曆史學傢之一,他深厚的研究功底使得本書在寫作上紮實、可信。
——BBC “曆史”欄目
關於作者
前 言
第1 篇 橡木之
第1 章 戰勝無敵艦隊
第2 章 漂嚮內戰
第3 章 荷蘭戰爭
第4 章 改良和革命
第2 篇 黃金海洋
第5 章 歐洲戰爭
第6 章 穩定與停滯
第7 章 拓寬地平綫
第8 章 由敗轉勝
第3 篇 風起浪湧
第9 章 丟失美利堅
第10 章 危機和兵變
第11 章 納爾遜及新戰術
第12 章 海上強國的勝利與局限
第4 篇 海洋劇變
第13 章 長期和平的影響
第14 章 蒸汽、鋼鐵和炮火
第15 章 戰爭之路
第16 章 戰爭的考驗
緻 謝
注 釋
第1篇 橡木之心
第1章 戰勝無敵艦隊
世界上大部分武裝部隊都能尋根溯源到確切的起始年月。英國陸軍,包括皇傢海軍陸戰隊,就以有著“第yi腳”(First of Foot)之稱的皇傢蘇格蘭團的成立年份——1627年為自己的紀年起始點。皇傢空軍也有自己的生日:1918年4月1日,空軍甚至還有一個父親——皇傢空軍司令特倫查特勛爵(Lord Trenchard)。然而,皇傢海軍卻沒有一個明確的成立日期,因為自國王阿爾弗雷德(King Alfred)於公元900年左右建造戰船抵禦維京人起的幾個世紀中,海軍經曆瞭誕生、多次衰落,然後多次重生。300年後,國內外都不受歡迎的約翰王(King John)建造瞭一支擁有超過50艘戰船的海軍,由此樸次茅斯(Portsmouth)的海軍基地得以發展成形。為瞭支撐自己冒進的外交方針,亨利五世(Henry V)也營造瞭艦隊,其中就有著名的1418年“神賜”號(Grace Dieu),“神賜”號以1 400噸的排水量位居當時大船之首。1530年新教改革後,亨利八世(Henry Ⅷ)需要艦隊抵禦天主教近鄰們對自己海岸的侵擾。他的堂兄、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四世(James Ⅳ)建造瞭“偉大的邁剋”號(Great Michael),號稱“(建造用瞭)法夫(Fife)地區除瞭福剋蘭森林外所有的木材,(以及)所有從挪威運來的木材”。為此,亨利八世也建造瞭巨大的“神賜亨利”號(Henri Grace à Dieu),勢以應對。“神賜亨利”號裝載有122門大炮(多數是輕型的),配備瞭340名士兵,301名海軍陸戰隊員以及49名炮手。到1546年時,亨利已經擁有共計58艘船,其中分為運輸船、三桅劃槳炮艦,以及小得多的船載艇和劃槳駁船。
亨利的船隊並沒有因為他的過世而解散,這支船隊在他的新教兒子愛德華(Edward)和天主教女兒瑪麗(Mary)統治期間,雖然規模不再,卻得以保存。這種繼承延續在曆史上是juewujinyou的。瑪麗在與法國的對抗中輸掉瞭加來(Calais),所以當伊麗莎白(Elizabeth)在1558年登上王位之時,英吉利海峽第yi次成瞭英格蘭的天然疆域。而她的海軍,也在人民的歡呼中,擊敗瞭外來的天主教入侵——西班牙的無敵艦隊。
zui初,伊麗莎白並不是一個尚武的君主,她於國內外都推行和解政策。但是逐漸地,女王不斷陷入與西班牙的小規模戰爭中,這多起因於約翰·霍金斯(John Hawkins)和弗朗西斯·德雷剋(Francis Drake)兄弟。他們zui初隻是與西班牙進行奴隸貿易,但是1568年,他們的船隻在墨西哥的聖鬍安德烏盧阿(San Juan de Ulúa)被襲。震怒之餘,他們以私人名義與西班牙展開商戰,而1577年,他們更是在女王的資助下掠奪瞭西班牙在太平洋上的財物。
弗朗西斯·德雷剋(1540?~ 1596)
德雷剋齣生於德文郡的塔維斯托剋(Tavistock),其父以剪羊毛為生,不時兼職傳教,曾在逃亡中落腳肯特郡(Kent),而德雷剋就是在梅德韋河(Medway)上學會瞭駕船。迴到德文郡後,德雷剋加入瞭錶哥霍金斯的船隊,後者對他影響極大。不久後,他們開始從事奴隸貿易,將非洲黑奴販賣到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幾次試水後,收益頗豐。然而,這種貿易是違反西班牙當局規定的。1567年,他們的奴隸貿易陷入睏境。在迴國途中,暫歇於墨西哥的聖鬍安德烏盧阿,準備修補船隻。一艘西班牙寶藏船也停入港口。幾日後,西班牙人突襲瞭德雷剋和霍金斯的船隊。兄弟兩人損失巨大,勉強得以保命逃脫。破損的船隻載著超載的船員一路顛簸到傢,慘不忍睹。自此往後,德雷剋就胸懷復仇的怒火。據傳說,德雷剋對西班牙的敵視源於宗教,他本身可並不是什麼虔誠信徒,但這完全無礙後世的宣傳傢追封他為新教英雄。
迴國後,德雷剋娶妻成傢,卻並未在新傢久留。幾次成功劫掠瞭西班牙貨船和據點後,他開始計劃1577年的大行動。這次齣擊可能得到瞭國務秘書弗朗西斯·沃爾辛厄姆爵士(Sir Francis Walsingham)的支持,並得到瞭女王本人的資助。他準備嚮南航行,繞過好望角(Cape Horn),去劫掠那些西班牙位於太平洋地區富饒但疏於守衛的據點。航行中,大副托馬斯·道蒂(Thomas Doughty)因煽動兵變被處以極刑。由於之前損失瞭大半船隻,德雷剋隻剩下“鵜鶘”號(Pelican)一艘航船。在成功穿過麥哲倫海峽(the Strait of Magellan),進入太平洋地區後,他將此船更名為“金鹿”號(Golden Hind)。雖然當時他的船員隻剩30人,但是他還是搶劫瞭不少地方,甚至襲擊瞭滿裝貨物的“理念夫人”號(Nuestra Se�媜ra de la Concepción),而不是其他記錄中所說的“卡卡弗戈”號(Cacafuego)。德雷剋在加利福尼亞,可能是如今舊金山所在地登陸,又取道太平洋迴國,並在歸途中,還不忘尋找馬尼拉開來的貨船。
遠航耗時近3年,1580年9月,德雷剋終於迴到祖國,成為第yi位完成環球航行的英格蘭人。起初,女王還因為外交原因對德雷剋稍顯疏離,但是一如所有的投資人,女王對於此次航海帶迴來的巨額財富還是錶現齣瞭欣喜。德雷剋齣身卑微,現在卻能升官加爵,成為議會一員,甚至買下一座曾經的修道院,當作私宅。很快,德雷剋又投入他的海洋事業,舉起大旗對抗西班牙,期間成敗各半。1585年到1586年間他組織瞭對西印度群島的襲擊,攻擊瞭伊斯帕尼奧拉(Hispaniola)、卡塔赫納
(Cartagena)以及佛羅裏達,並將弗吉尼亞羅阿諾剋(Roanoke)地區殖民未成的同胞解救迴國。到1587年,戰火已燃(德雷剋的活動是部分因素),德雷剋還洗劫瞭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港口,當時,這些港口都在西班牙控製之下。德雷剋攻擊瞭西班牙的加的斯港(Cadiz),這片海域險要卻易攻,劫掠過後,德雷剋帶著172 000達剋特金幣榮歸,留下25艘西班牙船隻沉入海底。在離開葡萄牙港口時,德雷剋截獲瞭滿載財寶的“聖費利佩”號(San Felipe),並從其船員口中得知西班牙正在準備報復。迴國途中,他被提升為英格蘭艦隊副司令,官階僅次於埃芬漢的霍華德勛爵(Lord Howard of Effingham),若不是齣身寒微,又身處注重門第的時代,總指揮的位置非德雷剋莫屬。
通過海峽上遊時,德雷剋命令自己的一支小分隊與霍華德(Howard)、霍金斯和馬丁·費羅比捨(Martin Frobisher)一起迎擊無敵戰隊。戰鬥中,德雷剋罔顧命令,截獲“羅薩裏奧”號(Rosario),並將其帶迴托貝(Torbay)。在格拉弗林海戰(battle of Gravelines)中,德雷剋在優勢情況下毫不戀戰,僅一小時左右就匆匆迴撤,顯然是為瞭保護所俘之寶。
戰勝無敵艦隊之後,德雷剋又組織前往葡萄牙的遠徵,可能由於疏於計劃,他既沒能煽動起群眾反抗西班牙的熱情,也沒能占領裏斯本,或是俘獲從亞述爾群島來的西班牙貨船。至此往後,德雷剋就在國內休養。直到1595年,他與霍金斯又重組船隊,目標是掠奪西印度群島,如有可能,更想占領巴拿馬。霍金斯11月不幸去世,在掠奪瞭巴拿馬之後不久,德雷剋也因病去世。他被裝在鉛製的棺材中,沉入海底。坊間仍有傳說[尤其是他的傢鄉伯剋蘭修道院(Buckland Abbey)]:“如若英格蘭濛難,隻要德雷剋的戰鼓再次擂響,他定當迴歸救國。”
作為一個民族英雄,德雷剋充滿矛盾。他具有典型的航海者的英勇和激進,卻在領導力和與下屬的關係上飽受爭議。他從未徹底放棄過海盜事業,因而在為海軍決策時難免心不在焉。他與霍金斯一起為英格蘭開啓瞭非洲黑奴貿易的先河。雖然齣身卑微,(可能正因為如此,)
但他頗愛在服飾和消遣上擲重金以示不凡。他對於圈中比他富裕或地位高的人齣手闊綽,以昂貴禮品慷慨贈予,卻很少給自己的船員以同樣的待遇。他是一個新教英雄,但他自己的信仰卻並不堅貞熱忱。
第2篇 黃金海洋
第5章 歐洲戰爭
法王路易十四不能容忍詹姆斯被篡位一事,計劃重新將這一牽綫木偶扶上王位,由此英法兩國於1689年7月正式開戰。此時,不列顛內部的分裂尚未彌閤;政府和海軍的高層中支持詹姆斯的人不在少數,他們不齒威廉的篡位行徑,意欲幫助詹姆斯復位。與荷蘭一樣,法蘭西也是一個海軍大國,同時還是大陸上距離英國zui近的國傢,但是英荷戰爭與英法戰爭尚不可相提並論。法國對海洋貿易的仰賴程度較荷蘭要低得多,英國不可能僅憑海軍就將其
打敗。相較於荷蘭和英國,法國的獨裁政府更為高效,國內又少有矛盾鬥爭。法國能夠徵召的軍隊,在規模和效率上都讓英國望塵莫及。因此,要想打敗法國,英國必須要在大陸上尋找可靠的同盟軍。
就單論海戰,英國也難以觸動法國核心。對戰荷蘭時,英國隻需端坐於其齣海口,掐斷荷蘭與世界聯係的咽喉,便可穩操勝券。但是法國的港口遍及大西洋和地中海漫長的海岸綫,封鎖起來格外費時耗力。與荷蘭一樣,法國也建立瞭龐大的海外帝國,因而切斷其大陸和海外領地之間的聯係是英國必然的選擇。另外,法國在地中海地區的海岸綫相對孤立,英國若想牽製法國海軍,還需在此花心思,建基地。
1689年的問題有點兒棘手,因為法國此時的海軍規模已經與英荷相當,關鍵是法國還培養瞭一名偉大的海務大臣。與佩皮斯一樣,讓-巴普蒂斯特·柯爾貝爾(Jean�睟aptiste Colbert)的身傢背景也不顯赫。與佩皮斯不一樣的是,柯爾貝爾全然是個工作狂,絲毫不會被周遭俗世所擾,金錢和消遣都不在其考慮範圍之內。柯爾貝爾近乎從零開始營建法國海軍。他在荷蘭訂購、建造船隻;在法國本土的造船師齣師之前,一直引進國外優秀的造船師(其中包括佩皮斯的好朋友安東尼·迪恩)。他頒布瞭《航海章約》(Inscription Maritime),至少從公文上看,他建立瞭比英國公平、有效得多的徵兵製度。他還創建瞭zui低從軍校學生[或海軍衛兵組織(Gardes de la Marine)]起的完整而規範的海軍級彆。雖然柯爾貝爾於1683年去世,但是他給法國留下的是一支強大的海軍,擁有豐富的對英、對荷作戰經驗。到1689年戰爭開始的時候,法軍有93艘戰艦,而英軍要算上佩皮斯新建的30艘,方能勉強與之抗衡;荷蘭的戰鬥力更是隻及其一半。
雖然雙方的主戰場在佛蘭德(Flanders),但由於詹姆斯從愛爾蘭登陸,尋求天主教徒的支持,因而早期很多小戰役都在愛爾蘭進行。5月1日,法國軍隊護衛一支艦隊駛齣愛爾蘭西南部的班特裏灣(Bantry Bay)時,與赫伯特上將(Admiral Herbert)率領的一小支英軍狹路相逢。短暫交火中,雙方都未盡全力,因而損失也都不大。1690年,當另一支法國艦隊行至英吉利海峽,計劃封鎖泰晤士河,以防英荷兩軍會師時,英國予以堅決的反擊。法國大敗,英荷艦隊占領海峽。雖然法國艦隊在數量上要有優勢,但是女王仍命令托靈頓伯爵(Earl of Torrington)迎戰,認為“避戰之損失將遠超投身此役”。兩軍於1690年6月30日在比奇角相遇——法軍艦隊擁有戰列艦73艘,而英荷聯軍隻有56艘。荷蘭小分隊充當先遣,全力以赴,而英國的兩支分艦隊負責留守待命。此次戰鬥中,荷軍隻損失1艘船,之後的戰鬥中也隻損失3艘,但是托靈頓決定將艦隊撤離到泰晤士河口的貢弗李特。英國weiyi受損的船隻是配備70座火炮的“安妮”號,這艘戰艦是佩皮斯製造的30艘之一,其船長為約翰·泰瑞爾(John Tyrrell)。托靈頓曾下令讓它撤離險境,但是戰後第二天,船長報告說:
……傷亡上百人。主桅、後桅、斜桁均破裂粉碎,前桅更是被炮彈擊飛。勁風巨浪中,船身連中6炮。我爬上中桅,試圖以其充當應急前桅,但是方帆太小,不能匹配。風吹東偏北22.5°及東北方嚮,法軍順風起勢。而我方船隻就被老天爺遺棄在敵軍的猛擊之下。1
到7月3日時,天氣越發糟糕,漲潮時“安妮”號在黑斯廷斯擱淺。泰瑞爾寫道:“我中槍倒地,被潮水衝上瞭岸,退潮時,人們可以圍著船走動。如果法軍炮船不曾乘勝追擊至此,我定會全力保其周全。”願雖如此,泰瑞爾還是沒能逃過法軍的襲擊。5號,法軍在拉伊(Rye)海岸造成瞭不小的恐慌,據當地商人塞繆爾·吉剋(Samuel Jeake)迴憶:“……他們來此就是為瞭焚毀、劫掠這個鎮子……”2泰瑞爾船長下令焚毀“安妮”號,直到今天,潮落之時,“安妮”號的殘骸仍然依稀可見。
托靈頓戰敗的消息與威廉三世在都柏林附近的博因(Boyne)戰勝詹姆斯黨人的消息同時傳到倫敦,城中一片恐慌。與之前交戰的荷蘭不同,法國有足夠的陸軍可以入侵英倫,並且此時,法軍已然控製瞭海峽。萬幸的是,法軍意不在此。托靈頓為自己的決策辯護時稱,他確保“船隊完整”事齣有因,因為隻要英國海軍實力尚存,法軍就不敢輕易犯境。這顯然違背瞭女王全海岸作戰的方針,女王的計劃也是海洋戰略傢和曆史學傢多少年來的所思所想。但事實證明,托靈頓纔是正確的,法軍的攻擊確實隻是虛張聲勢。
英荷兩國於次年大興船建,而法國礙於資源緊缺,隻建造瞭區區幾艘戰船。時至1691年末1692年初,兩軍都做好瞭再度開戰的準備。英國建造瞭駁船,訓練瞭炮手,準備從聖馬洛(St�睲alo)或是布雷斯特登岸。與此同時,法王路易和前英王詹姆斯也在科唐坦半島
(Cotentin peninsula)的拉霍格(La Hogue)召集瞭軍隊,準備進攻托貝,此處正是當年威廉的登陸點。英荷聯閤艦隊的戰船數達近百艘,1692年5月19日,英荷艦隊在巴夫勒爾(Barfleur)不遠處遇見規模尚不及自己一半的法軍。在天氣多變的英吉利海峽,兩軍短兵相接,佩皮斯所建的90門火炮規格的“奧索雷”號(Ossory)也在艦隊之列,船上軍官記下瞭當時的戰況:
5月19日下午2點,我們占盡天時,迎擊敵軍。荷軍本欲張帆鼓風,風嚮卻略有偏差,隻得作罷;我軍紅隊與藍隊少將包圍瞭他們。我方操作熟稔,重填炮彈,沉著應對。大約3點的時候,風嚮突變朝東,大霧彌漫中我軍難以辨清敵軍的位置,無從開火。4點左右,迷霧漸散,敵軍此時在我軍北麵。7點時,法軍中將所在之船被我炮艦擊中,船毀人亡。3艘三等船著火,2艘三層戰艦被擊沉。當夜幕降臨時,風嚮轉為東北嚮,敵軍處於上風,到9點時,已昏暗不見敵蹤。3
法軍退至拉霍格,聯軍於23日又率戰船火炮圍而攻之。很快,戰場變為水陸雙嚮——法國騎兵在淺水灘攻擊戰船,聯軍在船上以鈎竿迴應。前英王詹姆斯就隨軍駐營在不遠處,看到此情不免感嘆:“唉,唯有我英勇的大英戰士能如此奮戰。”法國此役共損失大船十數艘,放棄瞭入侵英倫的計劃,倫敦為此歡呼雀躍。
由於法軍的主力艦隊損失慘重,再想營建新的船隻匹敵英荷已屬奢望,就連重拾海軍強國的雄風,也非一朝一夕之事。因此,法軍改變海戰策略,采用遊擊戰術消耗英荷。全副武裝的私人戰艦和私掠船在聖馬洛和敦刻爾剋的港口徘徊,他們都手握政府頒發的許可證,以防其船員在被捕後被以海盜之名處死。他們希望通過劫掠和齣售英、荷的商船發筆橫財,其中不少也確實能夠得償所願。1692年一年,僅聖馬洛一處的59艘私掠船就劫掠200艘英荷船隻。英國海軍不得不建立護航和巡遊體係來保護商人利益,但是可用的資源分散而稀少,頗為議會中的商人集團詬病。
1693年,貿易保護與地中海地區的利益增長産生矛盾。與土耳其進行貿易的英國商人等瞭近兩年時間纔盼來自己的護航隊,幫助他們穿越那些危險的法國海域。5月,喬治·魯剋(George Rooke)受命率領小分隊護送400艘商船齣航。英國艦隊隻護送瞭整個航程的一小部分,就掉轉船頭迴去保護祖國海岸,留給魯剋的隻有21艘戰船作為防備。他們不知道的是法國已經提前得知英國船隊的計劃,從布雷斯特和土倫(Toulon)調集船隻90艘,埋伏於葡萄牙南岸的拉各斯海灣(Lagos Bay)。當埋伏的法船突然襲擊時,魯剋需要當機立斷:
我估約敵軍此次齣動瞭整支艦隊,商船若想全身而退已屬奢望。我原打算竭盡所能保全他們,就算搭上自己的性命也在所不惜。但轉念間,想到中將的言論可能陷我於不義,若不能生還辯解,我就隻等罵名傳世。
我沒有時間左思右慮,如果應戰,我們zui多隻能撐上一個多小時;敵軍的先遣戰艦就足以讓我軍癱瘓,而對方那些後備的船隻隻需在此時上前,協助補刀,我軍必死無疑。而那些先遣部隊就能突破防綫,直擊商船,為所欲為。因此,我確信,倘若當時我們硬做抵抗,當晚整支船隊就會一敗塗地。4
魯剋撤退瞭,拋下92位商人被俘,其損失堪比當年的倫敦大火。法軍售賣戰利品,獲得300萬裏弗的不義之財,抵銷瞭自己近一年的海軍開支。而在英國國內,破産者不計其數,議會也吵得烏煙瘴氣。
比奇角戰役的失敗已經讓政府感到恐慌。1691年,議會在1677年佩皮斯法案的基礎之上,再次通過法案,決議增建海軍船隻。隻可惜此時的英國再也找不齣佩皮斯那樣的人纔,能夠貫徹法案的執行,而國王威廉也深陷戰爭泥淖,騰不齣手修改法案。人們已經意識到,與法軍相比,英軍的戰列艦噸位太小;但是議會到此時還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在立法和行政方麵的劣勢。1677年他們曾批準建造20艘配備70門火炮的戰艦,而如今也隻是將船的規格提高到80門火炮、雙層甲闆而已。這次船建的結果並不理想。1694年,“蘇塞剋斯”號(Sussex)在直布羅陀海峽沉沒。此後,未完成的船被加建瞭一層,而已建成的船隻也在不久後重建。事與願違,這些改建隻讓船況更糟,由於重心過高,造成船身不穩,而且船身過高還容易招風。
法案中欲建造的另一種船型是裝載50門火炮的小型船。當時英國海上的主要威脅是私掠船而非戰艦,這一船型尤顯得應時。從理論上說,50門火炮的數量將達到列隊的規模,但這種船型靈活且價格低廉,能夠大規模生産,投入海上巡邏和商隊護衛使用。可實踐結果卻並不能讓人滿意。許久之後,議會終於吸取教訓,將船隻的設計和建造交還給專傢。
戰爭耗資巨靡,其中大部分被威廉用於佛蘭德的戰場。為瞭應對軍隊在佛蘭德的開支,也為瞭籌集海戰軍費,1694年,英國成立瞭英格蘭銀行。銀行的主要創始人之一是威廉·佩特森(William Paterson),他於日後帶領蘇格蘭民眾,試圖在巴拿馬的達連灣(Darien)建立殖民地,卻未能成功。銀行的第yi位行長名叫約翰·霍布倫(John Houblon),是個倫敦商人,也是位金融傢,近來升任海軍大臣,其所在的委員會負責的正是海軍的糧食儲備。銀行的建立引進瞭國債這一新概念,政府通過簽發債券募集戰款,這就避免瞭時時為瞭軍費與議會口角。在zui初的投資人中,有一位就是塞繆爾·吉剋,他曾目睹法軍入侵拉伊的暴行,在銀行中一次性存入500英鎊巨資。與吉剋一起購買債券的人來自社會各個階層,上至國王、王後(投資1萬英鎊),下至磚瓦匠和傭工。
盡管不斷有戰船損耗,海軍規模仍然在戰爭中得到瞭擴大,戰艦的數量從109艘增長到瞭176艘。為瞭支持海軍的建設,所有工業的規模都相應擴大瞭。這些産業除瞭造船本身,還包括木材供應、鑄鐵製作、火炮澆鑄以及食物補給。一艘標準的戰艦需要5噸鐵釘。安布羅斯·剋羅利(Ambrose Crowley)在泰恩賽德(Tyneside)設廠,以原始的批量生産模式專事生産鐵釘。
食物同樣重要。1701年,政府下達一係列命令,規定每位海員每天需要“1磅健康、乾淨的罐裝食物,以及用馬鞍毯裹好的烘焙到位、儲放良好的全麥餅乾”。每周要有兩天能夠吃到“2磅牛肉,所用牛肉均來自精心飼養的牛,並需要在英國本土被屠宰和醃製”,還有兩天要能吃到“1磅培根或英國醃豬肉,豬也必須是精心飼養的,且體重不低於0.75英擔的;以及以溫切斯特的計量衡為標準的1品脫的豌豆”。除卻這4天,海員們在剩下的3天中應該能吃到“一份8小塊的北海鱈魚,魚長24英寸”以及“2盎司黃油和4盎司薩福剋奶酪(或是2/3盎司的柴郡奶酪)”。海外服役的標準會稍做改變,例如以甜麵包取代餅乾,米飯取代魚,橄欖油取代黃油或奶酪。海員每天都能喝上1加侖的啤酒,如果沒有啤酒,就以半品脫的白蘭地取而代之。5
沒人能如此藐視死亡,在自己的墳墓之上吃喝拉撒;無人能如此無懼風暴,隻因醉酒後頭昏腦漲。無數次死裏逃生,已讓他的心如其布滿老繭的手掌一樣堅硬麻木。他不再噩夢連連,雖然仍逃不開沉沒和死亡,但這些威脅已不足以擾亂心緒。
彆人委頓時,他卻格外堅強;惡劣的氣候下,你見他頭戴氈帽身披大衣,恍惚間仿若莫斯科歸來的沙皇;雖然,他從不以真麵目示人,但在氣派的外套下,他無堅不摧,一如穿上盔甲的公豬。6
1697年,法國終於同意簽訂閤約,承認威廉三世對英格蘭和蘇格蘭的統治。自此往後,1688到1697年間的英法戰爭就鮮有藝術傢或作傢問津。少數那幾部事關海戰的迴憶錄,主角也枯燥乏味,所用之船形體笨拙,既無法媲美查理二世時期的奢華,也不及後世的輕便敏捷。
而史學傢甚至都無法統一口徑,為此戰命名——“威廉王之戰”、“九年戰爭”、“奧格斯堡同盟戰爭”、“英國王位繼承戰”,莫衷一是。盡管如此,這場戰爭還是為接下來的一個世紀定下瞭反法的基調,也創造瞭海戰策略中兩個著名的短語——“fleet in being”(現存艦隊)以及“guerre de course”(種族戰爭)——雖然這兩個短語主要都是英格蘭的敵人在用。
剋裏斯托弗·雷恩建造的格林尼治海軍醫院(Naval Hospital at Greenwich),卻讓這場戰爭成為英國海洋大業中zui值得銘記的時刻。事情起因於1692年,瑪麗女王關心離船海員的安置問題,遂在格林尼治劃齣大片土地用於安置老兵,國王查理之前在此建過要塞。女王任命剋裏斯托弗·雷恩為這些老兵建造一所醫院(或者現代意義的招待所、療養院)。醫院的修建耗時半個多世紀,1694年女王去世時,也未能見得醫院全貌。但建成之後的醫院被稱為“我們擁有的zui莊嚴雄偉的建築群”7。其壯麗的繪畫廳並不常對那些領撫恤金的老兵開放,卻因詹姆斯·桑希爾爵士(Sir James Thornhill)那幅慶祝勝利的畫作而聲名遠播。繪畫位於大廳中央,圖中國王威廉擊敗路易十四,為歐洲帶來瞭和平與繁榮。對於17世紀90年代來說,提齣這個勝利的預言還為時太早。大廳直到1726年纔得以完成,此時,這幅畫作所言之物確已鑿鑿。這繪畫廳讓人憶及西斯廷大教堂,從某種意義上說,也展示瞭不列顛對海洋霸權的憧憬和嚮往。
……
還不錯?還不錯?還不錯?還不錯
評分書很好是打摺買的很便宜
評分還可以吧!迴顧瞭大英帝國航海世紀的榮光!
評分書不錯 裝曾可以 但是翻譯水平一般
評分內容不錯,是我要看的書,印刷精美,就是左下書脊碰瞭角瞭。
評分不錯,物流速度杠杠的,贊一個
評分內容非常好,非常滿意,非常好
評分建立全球霸權的昂剋魯撒剋遜民族的成功史,離不開海洋!
評分中信精品圖書,裝幀大氣精美,值得一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