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社会心理学现在比以前更有用处。不管我们想要了解自己,还是周围的社会世界,社会心理学都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社会心理学家研究我们的个人认同感、我们对他人的印象、我们关于世界上事件的信念,我们感觉到的服从与社会群体的压力,以及我们对爱和有意义的社会关系的搜寻。社会心理学还帮助我们理解当今的新闻标题背后的故事,这些标题涉及的主题包括国际恐怖主义、种族偏见、性骚扰、互联网对社会生活的冲击、男性和女性的角色变化。或者罪犯审判中的目击者证词。自然而然,教师、健康专家、律师、商业领导者以及许多不同职业的人们,都会发现社会心理学在他们的工作中很有价值。在《社会心理学》的第12版中,我们试图呈现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发现,同时展现社会心理学原则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
作者简介
谢利·泰勒,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一位心理学教授。泰勒博士从康涅狄格学院获得她的心理学学士学位,从耶鲁大学获得社会心理学博士学位。她在哈佛大学执教到1979年,然后加入UCLA。她因为她的工作获得多次奖励,包括社会心理学杰出科学贡献Donald Campbell奖,健康心理学突出科学贡献奖,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家奖,以及美国心理协会William.James Fellow奖。她是许多杂志的编委会成员。
利蒂希亚·安妮·佩普卢-UCLA心理学教授。佩普卢博士从布朗大学获得心理学学士学位,从哈佛大学获得社会心理学博士学位。自1973年开始,她在UCLA执教,担任社会心理学项目主席和女性研究中心副主管。她被选为人际奖系研究国际协会主席,并获得性别科学研究协会杰出科学成就奖。
戴维·西尔斯,UCLA心理学和政治科学教授,社会科学前任院长,以及社会科学研究所的现任主管。西尔斯博士从斯坦福大学获得历史学学士学位,从耶鲁大学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从1962年开始,他在UCLA执教。他被选为美国人文社会学会会员,社会经济进展协会主席,以及政治心理学国际协会主席。
内页插图
目录
丛书总序
译者序
序言
第1章 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新闻聚焦:大学运动中球迷的犯规行为
社会心理学途径
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根源
社会心理学理论
社会心理学方法
研究特写:社会心理学中的元分析
研究的伦理道德
小结
关键术语
第2章 对人知觉: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新闻聚焦:套着牵引带的男人还是拉着牵引带的女人?
我们使用哪些信息?
整合印象
动机性对人知觉
对行为进行归因
判断的准确性
非言语沟通
欺骗问题
小结
关键术语
第3章 社会认知:了解社会世界
新闻聚焦:伤亡增加证明应该撤军还是继续驻守?
社会推理
情绪与推理
研究特写:“我将会在周五之前完成它”:运转中的计划谬误
图式
图式加工
心理捷径:使用认知启发式
使用哪些图式?
何时使用图式?
运转中的图式
小结
关键术语
第4章 自我:了解自己
新闻聚焦:娘娘腔男人州长
什么是自我?
自我知识来自哪里?
自我知识的各个方面
自我调节
动机与自我
研究特写:自我增强是否带来健康的压力反应——社会神经科学途径
社会比较理论
自我展示
评价:文化与自我
小结
关键术语
第5章 态度和态度改变
新闻聚焦:对小孩甜言蜜语?说服如何可以不这么隐蔽
定义态度
态度理论
说服
随时间流逝发生的态度改变
态度与行为
小结
关键术语
第6章 偏见
新闻聚焦:以色列人与巴勒斯坦人
群体对立的组成要素
偏见的习得
偏见的动机来源
偏见的认知基础
社会认同
千变万化的偏见
研究特写:测量内隐刻板印象
减少偏见
小结
关键术语
第7章 社会影响
新闻聚焦:所有的苏珊都到哪里去了?
从众
顺从
研究特写:多么巧呀!偶然相似性如何影响顺从行为
服从权威
小结
关键术语
第8章 人际吸引
新闻聚焦:新恋爱关系:网上寻求浪漫
归属需要
儿童依恋和成人依恋
喜欢:人际吸引的基础
配偶选择
研究特写:网络是建立了社会关系还是加重了社会孤立?
浪漫爱情
小结
关键术语
第9章 人际关系
新闻聚焦:关于同性婚姻的争论
相互依赖理论
自我表露
亲密关系
权力的平衡
冲突
研究特写:关系的阴暗面
满意
承诺
关系的维持
对不满的回应:表达、忠诚、忽视和退出
小结
关键术语
第10章 群体行为
新闻聚焦:群体思维和美国情报部门关于伊拉克情报的失误
他人在场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研究特写:支持的观众会令表现提高吗?
群体的基本特征
群体绩效
群体决策
群体互动:竞争与合作
领导
小结
关键术语
第11章 性别
新闻聚焦:军旅巾帼
性别刻板印象
研究特写:性别刻板印象究竟有多准?
性别与自我
关于性别的理论观点
女性和男性的社会行为比较
女性和男性的角色变化
小结
关键术语
第12章 助人行为
新闻聚焦:帮助困境中的陌生人
利他和亲社会行为的定义
助人行为的理论观点
助人者:谁最有可能帮助他人?
研究特写:热心的自由主义者和冷漠的保守主义者
旁观者介入:帮助有需要的陌生人
志愿者活动:将助人行为当作责任
照料:帮助家人和朋友
寻求和接受帮助
小结
关键术语
第13章 攻击
新闻聚焦:西班牙的恐怖主义活动
攻击的起源
攻击的定义
愤怒的来源
攻击行为
减少攻击行为
媒体暴力
研究特写:视频游戏是否会增加攻击行为?
亲密暴力
小结
关键术语
第14章 社会心理学与健康
新闻聚焦:肥胖逼近烟草成为致命杀手
健康行为
研究特写:安全性行为
压力与疾病
应对压力事件
症状、疾病和治疗
慢性病的社会心理学视角
小结
关键术语
第15章 社会心理学与法律(由尤金·博格达和珍妮弗·亨特撰写)
新闻聚焦:男子被错控性侵犯及意图谋杀,DNA证明他无罪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与法律?
目击证人辨认及证词
研究特写:有关恢复性记忆的争论
刑事被告
陪审团选择和决策
社会心理学家对法律系统的贡献
小结
关键术语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我们知道,许多学术领域都在研究社会行为。社会心理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研究途径。社会心理学途径不同于研究大规模社会过程的学科,也不同于关注个体的学科。让我们以大城市中的暴力犯罪作为例子,比较这三种途径或分析水平。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科学家使用社会水乎的分析。这些学者试图理解社会行为的一般模式,例如自杀率、选举行为或消费行为等。根据这种视角,社会行为可以由经济困难时期、阶级冲突、相互竞争的种族群体之间的冲突、区域性作物歉收、政府政策或技术进步等因素带来的影响来解释。社会分析的目标是识别广泛的社会力量与社会行为的一般模式之间的联系。为了研究城市地区的暴力,社会科学家可能会辨析暴力犯罪率与贫穷、移民或工业化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临床和人格心理学家通常使用个人水平的分析,他们根据个人的独特生活历史和心理特征来解释行为。根据这一视角,人格特质和动机可以解释为什么个体表现出这些行为,以及为什么两个人对同一情境作出非常不同的反应。这一水平的分析强调的是儿童期经历、能力和动机以及人格或心理调适的个体差异。个体途径根据罪犯的独特历史和特征来解释暴力犯罪。例如,在芝加哥的所有银行出纳员中,为什么有一名个体疯狂扫射了5名同事?为了理解这类行为,使用个体途径的心理学家将会考虑这个人的人格和背景:这名银行出纳员是否抑郁、患有妄想症或吸毒?这名出纳员过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例如,他在儿童时期是否被虐待过?
社会心理学家采用的是另一种分析水平:人际水乎。社会心理学家通常关注个人当前的社会情境。这种社会情境包括环境中的其他人,他们的态度和行为,他们与个体的关系。社会心理学家对情境力量的强调是基于这样一种观点,即人们是随环境而改变的、变通的以及有适应能力的(Markus,2004)。某个男孩与好朋友在一起时可能是外向和健谈的,但是与不熟悉的成年人在一起可能会变得害羞和退缩。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在支持性的中学女校中可能数学都得A,但是在竞争性的、主要是男性的大学数学班中学习数学可能非常困难。可见,改变社会情境,个体就会变化。
……
前言/序言
《重塑认知:探索人类行为的内在驱动力》 简介 在浩瀚的人类历史长河中,我们个体如同点点星光,在社会这张巨大而复杂的网中交织,相互影响,共同塑造着文明的脉络。我们为何会做出某些选择?是什么驱使我们与他人互动,并在此过程中产生种种情感、观念与行为?是什么让集体力量如此强大,又能轻易被个体所左右?《重塑认知:探索人类行为的内在驱动力》正是这样一本深入探索这些根本性问题的著作。它并非一本罗列理论的冰冷手册,而是一次引人入胜的认知之旅,邀请读者一起走进人类心灵的深处,剖析那些塑造我们日常生活的社会力量,理解我们如何感知、思考、评价他人,以及这些过程如何最终影响我们的行为。 本书的叙事主线,在于揭示人类行为背后那股强大而又常常被忽略的社会性根源。从最基本的个体感知与归因,到复杂的人际关系、群体动力,再到社会影响力、偏见与歧视等宏大议题,作者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生动的叙事手法,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理解人类社会互动的全景图。书中汇集了心理学领域前沿的理论研究与经典实验,但更着重于将这些抽象的科学发现,转化为 relatable、 relatable 的生活场景与个体体验。每一章都像一次精妙的解剖,层层剥离行为的外壳,直抵其核心的心理机制。 第一部分:个体与社会世界的初次碰撞——感知、认知与归因 旅程伊始,我们将聚焦于个体如何与周围的社会世界建立最初的连接。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要接收海量信息,并迅速对其进行加工和理解。本书的第一部分,将深入探讨“我们如何看待他人?”、“我们如何形成对世界的看法?”这两个基本问题。 我们首先会遇到“社会认知”这一概念。这并非指代简单的信息接收,而是涵盖了我们如何选择性地注意、解释、记忆社会信息的过程。我们会了解“图式”(schemas)的重要性——这些心理框架如同我们大脑中的预设程序,帮助我们快速理解新情境,但也可能导致我们忽略不符的信息,形成刻板印象。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归因理论”,即我们如何解释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是内因(稳定的性格特质)还是外因(情境因素)?我们对行为原因的判断,将直接影响我们对当事人的态度和后续的行为。书中将详细阐述“基本归因错误”和“行动者-观察者偏差”等经典现象,并通过生动的案例,让我们深刻体会到这些认知偏差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此外,我们还会触及“自我概念”与“社会认同”的形成。我们如何认识自己?我们如何看待我们在群体中的位置?这些内在的认知,又将如何受到社会反馈和群体规范的影响?理解了这些基础的认知过程,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反应模式。 第二部分:人与人之间的奇妙连接——态度、说服与人际关系 一旦我们开始感知和理解周围的世界,我们自然而然地会进入更复杂的社会互动领域。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目光投向“态度”的形成与改变,以及“人际关系”的本质。 “态度”是我们在接触某人、某事或某物时产生的评价性反应,它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倾向。本书将探讨态度的构成要素(认知、情感、行为倾向),以及它们是如何形成的。我们是否会因为自己的行为而改变态度?“认知失调理论”将为我们揭示其中微妙的心理机制。当我们的行为与态度不一致时,我们会感到不适,并倾向于改变自己的态度来缓解这种不适,以达到心理上的和谐。 接下来,我们将进入“说服”的领域。在信息传递无处不在的今天,理解说服的原理至关重要。本书将解析说服的两个主要路径:“中心路径”(需要仔细思考信息内容)与“外周路径”(依赖于说服者特质或信息呈现方式)。我们将了解什么因素能让说服更有效,例如信息来源的可信度、信息的吸引力、以及受众的心理状态。 而“人际吸引”则是我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基石。什么让我们喜欢某人?是相似性、互补性,还是仅仅的熟悉感?本书将深入探讨吸引力的心理学原理,从外貌吸引力到深层的情感连接,剖析友谊与爱情的发生与发展。我们还将审视“亲密关系”的动态,包括承诺、信任、冲突以及关系的维护,理解积极和消极的人际互动模式对我们幸福感的影响。 第三部分:群体中的我与群体对我的影响——从众、服从与群体动力 当个体不再孤立存在,而是汇聚成群体时,新的力量和现象便随之产生。本书的第三部分,将聚焦于“群体影响力”——我们如何受到群体的影响,以及我们又如何影响群体。 “从众”是群体中最普遍的现象之一。为什么我们在群体中会趋向于与他人保持一致?本书将回顾经典的“阿希从众实验”,解析从众的心理动因,例如“信息性影响”(相信群体掌握了更正确的信息)和“规范性影响”(渴望被群体接纳)。我们将了解到,从众并非总是负面的,有时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然而,当压力来自权威时,我们又会表现出“服从”。“米尔格拉姆服从实验”的震撼结果,揭示了即使在违背自己意愿的情况下,个体也会服从权威的指令,这引发了深刻的伦理和社会反思。本书将探讨导致服从的心理因素,以及如何抵抗不合理的权威。 群体动力是本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会分析“群体决策”的优势与劣势,理解“群体思维”(groupthink)如何导致糟糕的决策,以及如何避免它。我们还将探讨“社会助长”与“社会懈怠”现象——在他人存在时,我们的表现为何有时会更好,有时却会更差?“群体极化”又为何会使群体意见更加极端?理解这些群体现象,有助于我们更有效地参与群体活动,并发挥个人和集体的最大潜能。 第四部分:社会表象与社会冲突——偏见、歧视与社会变革 人类社会并非总是和谐统一,冲突与不公也普遍存在。本书的第四部分,将直面“偏见”、“歧视”等令人不安的社会现实,并探索“亲社会行为”与“反社会行为”的根源,以及“社会运动”的可能性。 “偏见”是一种预先形成的、往往负面的态度,而“歧视”则是基于偏见而产生的负面行为。本书将深入剖析偏见形成的心理机制,例如“内群体偏爱”、“外群体同质性错觉”以及“权威人物的影响”。我们将探讨如何挑战和减少偏见,促进社会公平。 同时,我们也并非总是消极的。书中将阐述“亲社会行为”,例如“利他主义”。为什么我们会帮助陌生人?利他行为的动机是什么?是出于共情,还是为了获得社会赞许?我们会审视“攻击性”的根源,分析其生物、社会和认知因素,并探讨减少攻击性的策略。 最后,本书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社会领域。我们将探讨“社会冲突”的根源,以及“群体间关系”的动态。同时,我们也将看到希望的曙光——“社会运动”如何能够改变社会结构,推动进步。理解社会变革的心理机制,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参与到构建更美好的社会中来。 结语 《重塑认知:探索人类行为的内在驱动力》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集合,更是一扇审视自我、理解他人、洞察社会的窗口。它以清晰的逻辑、丰富的例证和深刻的洞察,帮助我们解构那些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挑战固有思维,从而能够更理性、更 empathetically 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通过这本书,读者将被赋予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去认识社会力量的强大,并最终学会如何在这个充满互动的世界中,更积极、更有意义地生活。这本书将是你探索人类内心世界和社会互动奥秘的宝贵指南,引领你进行一场深刻的认知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