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孤独表达着孤单之痛苦
独处表达着孤单之荣耀
这是一本涉及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孤独感的书,
它从多途径、多维度对孤独加以澄清和理解,
回答关于孤独的问题和争议。
内容简介
孤独是一个人类的普遍经验。是什么引发了孤独感?孤独的人是在渴望谁或者渴望什么?哪些人更容易遭受痛苦的孤独?孤独的人的内心体验是怎样的?如何处理孤独?
本书的作者们向读者展现了心理治疗、精神分析以及艺术作品如何通过加强自我与他人之间的联结来缓解个体的孤独感和疏离感。希望这些文章有助于阐明孤独感的诸多层面,从而,我们可以更好地协助自己及他人找到属于个人的处理孤独感的方式。
作者简介
阿琳·克莱默·理查兹(Arlene Kramer Richards),
教育学博士,美国精神分析训练与研究中心研究员、培训与督导分析师,纽约弗洛伊德学会与国际精神分析协会培训分析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教员。同时,理查兹博士还是美国心理学会第39分会前任主席,美国精神分析协会研讨会“进一步理解孤独与孤单”联合主席,与人合著《梦的肖像画》,还参与了《幻想、神话与现实》《精神分析的光谱》,以及《倒错移情》等书的编撰工作。
露西尔·斯派拉(Lucille Spira),
哲学博士,认证临床社会工作者,纽约精神分析心理治疗与精神分析学院成员,该学院文学组主持人员。
亚瑟·林奇(Arthur A. Lynch),
哲学博士,美国精神分析协会理事会主席、资深教员、培训与督导分析师、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工作学院兼职教授。他在纽约市私人执业,是认证精神分析师,与人合著了大量文章,涉及比较精神分析和历史精神分析。
精彩书评
文化的档次越高,对创造的需求也越高。具有文化创造力的人,一般都是孤独的。无论他们的肉体是否离群索居,他们的灵魂也注定是孤独的。更何况,这样的人,每每不合群,性格孤僻,特立独行。孤独,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文化的风骨,而这种风骨,注定是要由人来体现的。
——张鸣
人类的痛苦不在于孤独本身,而在于人们,至少临床上是这样,总幻想着摒弃孤独,宁愿伤精耗神地躁狂,也不愿或不能独处,养育孩子大的功能也是为了自己老了之后不那么孤独。而这本书告诉你,孤独是怎样的一种内心本质,接受这种本质会有大的光芒和荣耀,最终坦然接受终的孤独——死亡。
——童俊
从心理发展的过程来看,接纳孤独并能够享受孤独,是成熟的重要标志。小孩是不能够孤独的,他们还不具备孤独的能力,孤独会使他们受到肉体和心灵的双重创伤。而一个成熟的人,他会在孤独中整合他内心的力量,为更有效的交流做充分的准备。
——曾奇峰
目录
第一部分 孤独、创造性与艺术家
第一章 “一个声音直达黑暗中的某人:想象”
——萨缪尔·贝克特对陪伴的追寻004
第二章 艺术家的独处和创造过程015
第三章 吾栖之肤036
第四章 孤独的形成与转化047
第二部分 孤独感的临床面向
第五章 孤独的影子:心理学和社会学视角070
第六章 “客体澄清”在治疗孤独的异性恋男性中的运用083
第七章 探索精神分析历程中孤独感在两个男性案例中的浮现102
第八章 孤独感的复杂性质121
第九章 “见证”在精神分析治疗中的重要作用135
第三部分 精神分析训练过程中的孤独与独处
第十章 分析师候选人的孤独:独处与被劝诱的认同161
第十一章 精神分析训练过程中的孤独与独处
——督导分析师的视角181
第十二章 培训分析师的孤独194
第十三章 家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208
第四部分 生命事件中的孤独与独处
第十四章 孤独与生命周期221
第十五章 玛丽莲·梦露——世界上最孤独的人235
第十六章 爱侣的死亡、悲伤的内心:精神分析的发展视角247
第十七章 士兵的孤独264
第五部分 总 结
第十八章 死亡是孤独之神281
作者介绍304
精彩书摘
《穿越孤独:精神分析师眼中的孤独与孤单》:
《穿越孤独:精神分析师眼中的孤独与孤单》开篇为读者呈现了四篇非常优秀的文章,它们探讨了孤独感、创造性与艺术家的关系。在第一章《“一个声音直达黑暗中的某人:想象”——萨缪尔.贝克特对陪伴的追寻》中,洛伊斯·奥本海姆极为详细地探索了萨缪尔.贝克特的作品所呈现出来的孤独感。她追溯了贝克特长达一生的深深的羞怯感,以及“渴望他人陪伴”与“无法忍受他人陪伴”之间的冲突。她阐述了这一深刻的内心冲突是如何反映在他的作品中的。
编者请奥本海姆为本章设定一个核心问题,她提出的问题是: 具有美学色彩的独处(无法忍受亲密)给贝克特带来了怎样的益处呢? 或许我们可以进一步拓展这个问题,使它更适合临床领域:独处(即无法忍受亲密)是如何帮助我们的病人在生活中达成一种创造性解决方案的呢? 在第二章,丹妮尔·卡纳夫探索了《艺术家的独处和创造过程》。她讨论了独处的如下特征:艺术家在孤单之中正在做些什么;女性、独处与创造性的关系;最后,她总结了创造性独处这一英雄式壮举。卡纳夫提出的问题是: 独处与联结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 独处对创造而言有哪些重要性呢? 女性独处的独特性是什么? 另外,我们还可以继续追问一些问题: 心理的痛苦对创造力是有抑制作用,还是有适应作用呢? 哪些因素可以促进创造力呢? 是一种关系、一次洞察,还是成功的作品本身呢? 在这一章里,卡纳夫向读者阐明了独处与创造过程之间有着多么复杂的关系。
在第三章,阿琳·克莱默·理查兹评论了电影《吾栖之肤》。这一颇具启发性的章节开篇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创造了一个女人?理查兹采用阿莫多瓦的这部影片打开了女性性欲这一问题,探讨了女性发展过程中遭遇的困境。她从弗洛伊德的理论谈到有关孤独感和社会隔离,试图回答这一基本问题。她一步一步循着这部影片,阐述了皮肤是身体的过滤器,而自我是心理的过滤器,由此个体自我的女性意象得以浮现。这使得我们继续追问下面的问题: 在生物、心理和社会/文化的边界之上,性别是如何形成的呢? 孤独是个人自我理解(作为男性或女性)的基础吗? 某些东西必须要通过孤独感这一透镜才能变成个体存在感的一部分吗? 理查兹在最后的结论中提出:渴望曾经的自己或许比渴望他人更加深刻。
我们或许可以拓展这一问题: 丧失他者总是会削弱自我或者引发一种自我丧失感吗? 洞察可以将那些被异化的东西带回到自我之中吗? 在第四章,杰弗里·斯特恩为读者呈现了《孤独的形成与转化》。斯特恩基于孤独感这一主题,探索了多个领域中的孤独现象,包括:木偶和操纵木偶的人、案例“露丝”、雨果、怪兽、天使、莎士比亚的作品以及莎士比亚本人的生活。纵览这一领域,斯特恩认为孤独感是有多重意味的,它既是原因(比如创造性、英雄主义、新的关系),又是结果,可以促使被伤害的人们(怪兽)寻求爱、回归人性。斯特恩总结到:如果早期的创伤压垮了心理的发展,那么孤独感就会变成一种慢性的状态,正如露丝和那些“天使”一样。当我们在阅读这篇令人着迷的文章时,我们会想: 孤独感有没有解药呢? 仅有希望或者爱就足够了吗?
……
前言/序言
咀嚼孤独 ——《穿越孤独》推荐序 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现代心理学的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人是被他所处的关系所造就的。没有关系的存在,就不可能有人,也不可能有人类社会。 对一个个体来说,他可以处于两种完全不同的关系之中:一种是与配偶、亲人或朋友在一起,享受交流情感和观念的愉悦;另一种是没有“关系”,没有与他人的交流,这是一种特殊的关系,我们称之为孤独。 表面上看,孤独不是一种好的状态。渴望交流是人最本质的特征之一,没有交流,心灵就会像没有养分的植物一样枯萎。但是,从更深的层面来说,孤独同样也是人最本质的特征。在生物进化史上,从低分子物质、高分子物质到单细胞生物的飞跃,成就的就是一个伟大的孤独。细胞膜的出现,为个体与外界隔离创造了条件,也就是为孤独创造了条件。从这一刻开始,交流和孤独,就成了个体的两种截然不同、又缺一不可的生存状态。作为个体的人,也是孤独的,首先是躯体上的孤独,体表的皮肤就是我们的边界;然后是心理上的孤独,如果不借助工具(比如语言、文字、手势等),我们就无法知道别人在想什么。相对于大自然而言,人既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又是独立于大自然的孤独的存在。 既然孤独是人的本质需要之一,那处于孤独之中就是满足了人的需要,对人有好处。这些好处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点:首先,一个人既然是被关系所造就的,那他也会被关系所限定,这种限定,显然不利于他的发展。适当地孤独,可以使他摆脱关系的限定,更多地成为“他自己”,更大程度上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自由的人。 第二,孤独可以使人置身关系之外来审视关系,使关系中的交流变得更恰当、更通畅。一些企业的最高决策者或者国家的领导人,总会找机会让自己独处一段时间。他们身处复杂的关系中,即使他们具有身居高位的人的一切优秀品质,比如智慧和稳定的人格等,使他们能较少受关系的影响,有能力主动地影响和控制关系,但是,在复杂的关系中时间长了,也难免被关系所左右,进而会导致判断和决策上的失误。孤独可以使他们重新找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更好地掌控那些他们必须掌控的关系。一个没有时间孤独的决策者或领导人,可能已经成为或即将成为他人的傀儡和形形色色的关系的牺牲品。 第三,从心理发展的过程来看,接纳孤独,并且能够享受孤独,是成熟的重要标志。小孩是不能够孤独的,他们还不具备孤独的能力,孤独会使他们受到肉体和心灵的双重创伤。而一个成熟的人,他会在孤独中整合他内心的力量,为更有效的交流做最充分的准备。 孤独大约可以分为两种,主动的孤独和被动的孤独。前者已经说到了,是必需的和有益的。后者则是不必要的和没有好处的。在两种情况下,人处于被动的孤独之中。一种是外界强加,比如因为某种原因被困于孤岛之上,无法跟外界联系。另一种情形是,一个人的主观愿望是跟人交流,但是,由于内心的问题使他缺乏交流的勇气和能力。比如有社交恐怖障碍的人,他们害怕由于跟他人在一起时所产生的不良情绪,从而回避一切有人的场景。如果是这样的情况,就该寻求专业的帮助了。 当一个人处于青春期,特别是青春期中期,二十岁左右的时候,会有一种难以遏制的孤独感。这是因为,随着生理和心理的成熟,独立的愿望已经增长到了一定程度,使他想摆脱对父母的依赖;而另一方面,他还没有完全地社会化,没有自己固定的交际圈子,经济上还不能独立。这是一种两头都就不着的状况,像一个被抛在空中的皮球,既不在原地,又没有落在它处,所以孤独感就不可避免了。随着成长的推进,这种孤独感会慢慢地变弱,或者被其他原因所引起的孤独感所代替。 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即使在人群中也会感到孤独。如果偶尔有这样的感受,那也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是,如果经常有这样的感受,那就可能是心理上出了什么问题。一般说来,两种人容易在人群中感到孤独,一种是很自傲的,另一种是很自卑的。当然从心理学上说,自傲和自卑是同一种本质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都是由于过度关注自己、不善于跟他人交流所引起的。或者换句话说,自卑和自傲既是不与他人交流的原因,也是不与他人交流的结果。如此因果循环,便离人群越来越远。一个能够与他人充分交流的人,是既不太可能过分自傲,也不太可能过分自卑的。他会客观地把自己看成人群中的普通一员,这样的人怎么会在人群中感到孤独呢? 孤独的时候,人们都干些什么呢?人与人可以很不一样。但不管做什么,如果一个人在孤独的时候所做的事情,与他在有人在场的时候所做的事情反差不是太大,那我们就可以说他是一个生活得较真实的人,一个内在和外在比较和谐的人。反之,如果孤独时的所作所为与在公共场所的表现反差太大,那我们就认为他是一个欠真实的人,一个内外不和谐的人,甚至是一个喜欢欺骗自己或者欺骗别人的人,当然还可能会是一个活得很辛苦的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修身的要求,就是慎独。它的含义是,一个可以被称为“君子”的人,即使在他独处的时候,行为也要符合伦理道德的规范。这样的要求,是很有心理学意义的。在与他人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的行为会被他人评判,我们自然会把行为调整得符合一般道德伦理规范,绝大部分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到这一点。但是,在我们独处的时候,来自他人的监督没有了,我们完全靠自己的约束来管理我们的行为,这就很容易做出一些不符合规范的行为来。 我们也许可以对自己说,我们这样做了,但别人不知道,所以没关系。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不知道,至少有一个人是知道的,那就是你自己。一个人也许可以永远地欺骗别人,但他能永远地欺骗自己吗?每一个人一生的目标都是内与外的和谐,这种追求和谐的力量,迟早会攻击那些不那么符合慎独的标准的行为,内心的冲突也就随之产生。所谓慎独,就是不让这种冲突产生,“君子不欺于暗室”,根本就不给自己攻击自己的机会。 一个没有学会应付孤独的人,注定也不会很好地交流。因为一个跟自己都相处不好的人,怎么能够很好地跟别人打交道呢?他孤独时的内心冲突,迟早会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重现。比如,一个有很多内心冲突的人,希望通过一场爱情来缓解那些冲突,结果经常会是,在爱情开始不久,与他所爱的人的冲突就开始了,最后可能是两败俱伤。渴望友谊和爱情的人注意了,你只有在能够较好地处理孤独之后,才可能得到高品质的友谊和爱情。 我们已经说到,孤独是一种特殊的关系,那就是没有“关系”。我们也可以换一种说法,孤独实际上就是跟自己的关系,自己跟自己交流。对于一个内心和谐的人来说,这种交流可以是很愉快的。内心的和谐是指,我们各种心理的力量之间,没有发生激烈的冲突,或者说,我们的看法、情绪和行为之间,没有互不相融的战争。而对一个内心不和谐的人来说,孤独就可能是异常艰辛和痛苦的劳役,各种心理力量之间的战争,可能会把他折磨得疲惫不堪,极端的情况下,甚至会置人于死地。那些完全不能忍受一点孤独的人,那些总是需要生活在热闹的人群中的人,实际上是在回避由孤独导致的内心冲突。 恰当的、健康的孤独,常常会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这种忧伤有时会给人一种高贵的感觉。有些人很喜欢这种感觉,特别是那些情感丰富的天才和历尽人间沧桑的智者。遗憾的是,其中有一些人,他们也许是太沉醉于那种高贵的忧伤了,以至于忧伤的感觉最后变得铺天盖地,使他们无法再回到与他人的交流之中了。自杀——也就是进入终极的孤独,成了他们最后的归宿。如果把这些人的名字写下来,我们会发现其中有许多我们熟悉的哲学家、艺术家或者诗人。 也许我们可以把孤独比喻为美酒,偶尔少量地品尝一点,可以使美好的人生更增加一些美好。但是,如果经常大量地狂饮,美酒就会变成伤害我们身体和心灵的毒药了。 曾奇峰 武汉中德心理医院创始人、首任院长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穿越孤独:精神分析师眼中的孤独与孤单 [Encounters with loneliness]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穿越孤独:精神分析师眼中的孤独与孤单 [Encounters with loneliness]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穿越孤独:精神分析师眼中的孤独与孤单 [Encounters with loneliness]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